臺灣為什麼需要談社會轉型創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灣過去也積累了許多創新的研究。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產業的技術面,卻較少提及社會創新。

本期電子報中,簡介目前的永續轉型和社會創新研究的部份成果。

首頁研究主題風險社會永續轉型臺灣為什麼需要談社會轉型創新 研究主題 點擊數:3670 臺灣為什麼需要談社會轉型創新 進階 文/徐健銘中心助理研究員   去年聯合報所票選出來的2017年代表字是「茫」。

人之所以茫然,若不是不清楚問題,就是因為解決不了問題、滿滿的無力感。

事實上,過去談這麼久的經濟發展,也沒解決當前的茫然;多位學者共同出版的《未竟的奇蹟》一書,也道出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典範轉移的失落。

  臺灣過去也積累了許多創新的研究。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產業的技術面,卻較少提及社會創新。

又,那些能夠獲得產業發展的創新,往往是能夠解決人們需求的創新。

技術上的突破不見得有市場,而有市場的技術不一定需要極大的突破。

從社會中持續存在的問題來談創新,正是社會創新轉型的目標。

  例如,歐盟環境總署最近的報告也說明:要實現歐洲長期的永續發展目標,需要推動的是將持續帶來環境惡化的生產與消費體系的變革,而這些體系往往是與我們就業、投資、政策與制度、社會規範和傳統彼此相互連結。

從社會中存在已久的問題下手,進而培養整個社會面對各種問題的韌性、對話的能力,才有可能帶動轉型,跳脫既有的框架。

面對新興的挑戰,   我國則在2017年,本來位於金華官邸的社企聚落、青創基地搬到臺北市仁愛路的空總創意園區後,也進而更名為「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開幕時,行政院院長賴清德也指出:「社會創新是未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新策略,社創中心的落成展現了台灣永續發展、創新經濟模式的決心。

」[註1]面對國內的呼聲,中心透過翻譯《轉型社會創新宣言》,希望能提供未來社會創新的參考;更重要的是,希望社會可以在對話、討論甚至是批判這些原則的過程當中建立對話,進而思索我們想要的未來社會是什麼,以及如何達成。

  《轉型社會創新宣言》是基於歐盟在2014年到2017年所執行的「轉型社會創新理論」(TRANsformativeSocialInnovationTheory,TRANSIT)計畫;其涵蓋25個國家20個跨國網絡和110個以上相關的社會創新措施之經驗。

基於《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份宣言強調轉型社會創新其實就是「挑戰、改變和取代社會中已根深蒂固的主導體制(如個人主義、階層制、競爭);這種挑戰、改變和取代人們主要的行為方式、思考和組織的過程。

  基於TRANSIT計畫的研究,宣言中整理出13個原則,需要:物質和心理上的學習與實驗空間、替代和多元的經濟、創新不僅形塑新事物也重新定義舊事物、嘗試替代的社會關係和價值觀、兼具社會與技術創新、公民社會與國家和市場混合組成、社會創新絕不能成為廢除必要公共服務的藉口、跨在地(Translocal)賦權來回應全球化的挑戰、培養歸屬感與自主性和能力、透明和兼容廣泛的決策、替代和多元的敘事、更多的相互認可以及戰略合作、擁抱悖論。

  這些原則希望能使所有人,特別是各地的創新行動者和社會企業家、決策者和政治人物、批判性的知識份子(研究者、記者、作家)創建新的故事,來想像另一個未來。

一方面承認每個地方都能按著自己的原則、說自己版本故事的權力;另一方面又說明局部的創新可能會因為未曾預料的副作用,進而導致原本持續存在的問題被加強。

因此,這個宣言希望社會創新者,能夠擁有共同的原則、要求和承諾,使得合作得以可能,經驗也得以散播。

  在本期電子報中,中心也簡介目前的永續轉型和社會創新研究的部份成果。

張國暉從歐洲如何重新在不同層級的組織上認識、並採用新的概念架構來面對當前持續發生的問題;並且指出系統、風險和轉型的核心概念,及其所輻射出的治理概念網絡。

王涵藉德國全球變遷委員會的報告,說明國家角色應該進行調適,轉為積極型國家,並從系統性的視角進行政策干預,以帶動體制轉型與創新;她也從英國和德國的經驗來說明應該如何運用政策帶動轉型。

翁渝婷則從策略利基管理(strategicnichemanagement)的中介和支援觀點來檢視比利時根特(Ghent)該城鎮在氣候保護上的努力;簡述地方政府網絡平台如何與城市中的行動者相互連結、傳散知識和擴大參與。

趙家緯則從循環經濟切入,討論當前廣受臺灣各界重視的循環經濟策略,如何有助於臺灣因應永續轉型強調的「地球限度」(planetaryboundaries)議題。

並援引轉型理論,分析臺灣若要加速推動循環經濟時,治理面仍待強化之處。

  中心透過社會創新轉型宣言的翻譯以及國外知識的轉譯,不是又提供一個成功方程式來套在臺灣的經驗上;而是希望透過國際上已經具體實踐的一些案例,他們背後的原則,提供給我國的創新者參考。

另外一方面,也提供給研究者未來的研究方向一個思考的參照點。

  註解: (1) 社企流,2017。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正式進駐空總,賴揆現身支持台灣社會創新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