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網路文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覺得依附理論可以拿來做為儒家、道家、佛教哲學的心理學基礎。

龔佑霖,《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依附理論:網路文獻 詹康 2017年7月14日  近日突然發現依附理論很重要,大學時修社會心理學,怎麼沒留下印象?   網路文獻讀不完,下面列出讀過而覺得不錯的,並稍做提要。

雖然全部閱讀需要一點時間,但一生受用不盡。

  先列出重要的注意事項:   依附理論是關於人的一生的理論,不是只用於親子、親密伴侶之間。

  人不純粹屬於某一型。

  同一個人的依附態度會隨對象而有不同。

  「依附理論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從母子、父子、朋友、伴侶、曖昧對象,甚至連兒子女兒長大之後,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方式都無所不包的理論。

」   「依戀理論裏有三種基本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不過每個人往往都不是單一的類型,大多是複合型的,比如安全伴輕微焦慮,焦慮伴迴避等等。

」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主要的依附風格(globalattachment style),但是針對不同的互動對象時,仍會發展出特定關係的依附風格(relationship-specificattachment styles)[7],例如你可能和家人互動時是焦慮型依附風格,但是你卻和伴侶建立起安全型的依附關係。

」   『相較於穩定的「人格」,依戀風格更可能因為關係而有所改變。

Barry,Lakey,&Orehek (2007)進行了兩個研究,發現相對於整體的特質,依戀風格會依照不同的關係而不同(比方說跟家人可能比較逃避的,跟愛人卻可能是傾向焦慮的),不論是在自我觀感、正負向情緒、或是知覺伴侶支持(perceived support)方面。

』========海苔熊,《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2012年6月20日)   本篇對於心理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說得比較清楚。

  我覺得依附理論可以拿來做為儒家、道家、佛教哲學的心理學基礎。

龔佑霖,《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龔佑霖,《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   依附態度的類型有幾種。

一、最早提出的是三分法:1)安全secure,2)焦慮/矛盾anxious-ambivalent,3)逃避avoidant。

二、後來在第一裏面加了一種:4)紊亂的disoriented/disorganized。

三、對於第二,用「焦慮向度」和「逃避向度」加以理解。

  中文測驗題目,見我7/12臉書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166712303475506&id=100004102415839 四、按「內在自我意象」(modelofself)與「內在他人意象」(trustin others)兩軸來四分:1)安全secure,2)焦慮preoccupied,3)排除的dismissing,4)逃避fearful。

  龔佑霖之系列文章是採用第一種的三分法來說。

龔佑霖,《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依附理論系列(三)》 龔佑霖,《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龔佑霖,《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龔佑霖,《耕耘愛情:想要有收穫,該怎麼栽?──依附理論系列(六)》 龔佑霖,《親愛的,我能做你的後盾嗎?──依附理論系列(七)》 龔佑霖,《與另一半吵架了,這時你會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八)》 龔佑霖,《另一半拒絕自己,該如何面對?──依附理論系列(九)》 龔佑霖,《好好珍惜我,好嗎?──依附理論系列(十)》 岡田尊司,《害怕被拒絕的「焦慮型依戀」:為什麼他總是在討好別人?》   岡田尊司有好幾本書翻譯為中文,網上有一些書摘和相關文章。

岡田尊司,《拯救過無數受困心靈的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應對焦慮型、迴避型、自戀型人格?》   因名詞翻譯的不同,我不太能確定他的四分法是哪一種,覺得像是龔佑霖第二篇我列出的第四。

也就是說,翻譯中的「自戀型」相當於龔佑霖的「排除的dismissing」。

岡田尊司,《變成讚美的鏡子、變成像父母般的庇護者:精神科醫師應對自戀型人格的對話技巧》   續上篇。

盧悅,《婚姻中,當焦慮型遇上逃避型,怎麼破?》 回上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