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阿賴耶識@ 簡簡單單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阿賴耶識:佛法中,所謂「心」,即「識」。

佛法心理學上,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種感覺的意識(即五識) ... 簡簡單單布袋和尚:「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11171128什麼是阿賴耶識?道學分享什麼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ālàiyēshíālàiyēshí 亦作"阿黎耶識"。

1.梵語आलआयविज्ञानālāyavijnāna的譯音。

2.意譯為"藏識"。

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迴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

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思維活動)。

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有淨、染、萬有種子,對待萬物待緣而起這一真理不明了,故稱作「無明」。

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無始」(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

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

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

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

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

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

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

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

 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

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

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

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

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

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物件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

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阿賴耶識:佛法中,所謂「心」,即「識」。

佛法心理學上,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種感覺的意識(即五識)和掌管、合併上述五識的功能的第六識,以及在相當第六識的「意識」的底層,第七識的「末那識」,第八識的「阿賴耶識」。

笛卡兒所提出的「考慮自我」,也可認為是基於第七識的「末那識」吧。

而佛法認為,第七識的「末那識」屬於深邃的理性範疇。

但同時常受煩惱的侵擾,而且還在那為煩惱所侵擾,狹小地限定本來自己的。

所以自我意識(第七識)的更深處,還存在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

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也被稱作「含藏識」,潛藏著由一識到七識的行為所積存的一切結果,並逐漸成為產生七識等的根源。

佛法還說,一識到六識,會與死同時消滅,但「末那識」,「阿賴耶識」決不會消滅,從無限的過去一直延至未來的永遠。

其實關於人的意識,可以說是哲學領域的熱門話題。

但之後,根據深層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意識不過是精神的表層部分,在其深處,潛藏著相當大一片無意識層。

因而,只有對潛藏在人的具體行動、思考、慾望深處的無意識領域,進行深入探討,才能辨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的全貌。

過去的西方深層心理學,經過探討和研究,大體上似乎發現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那個被認為是佛洛德本人發現的「無意識層」,也就是「為意識所遺忘的事物和受到壓抑的心理上的內容」。

也就是佛洛德所說的「夢」; 第二層,可是把索迪所提出的「家族的無意識層」算作是其中的代表; 在其深處的第三層,即所謂榮格所提出的「集合的無意識層」:在「集合的無意識」中,積存著種族和民族,甚至包括人類最古的祖先的所有經驗,它從根本上,與宇宙自身相聯結。

在東方,先於佛洛德一千數百年前,佛教(唯識學派),就提出了這方面的學說。

唯識學派,所指為「為識宗」,也成為「法相宗」。

是中國的佛教宗派之一,緣於古印度大成佛教的瑜珈宗。

應主張「萬物為識」而的名。

應主張「萬物為識」而的名。

它是從其表層部分向深層的五識、六識、七識、八識的方向深入擴展。

它是一邊把握識別事物的心的作用,一邊力求接近生命的全體性。

西方的心理學,是比較客觀地分析心的結構、功能,甚至對人的感覺、感情、意識、記憶等心的領域,也進行了探討。

與此相反,佛法是始終主動地將目光投向自己的內心深處。

這「九識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

「真如」,乃遠離虛妄、不變、不改之意。

「都」,為「心王」的住處,即無邊無際的境界世界。

也就是說,任何人的生命中,有著清淨無垢、常住不滅的本體。

這第九識,是一種自我本身與無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產生生命在身體、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創造力的源泉。

第一能變識 即 第八阿賴耶識: 一、此阿賴耶識,約當體自相言,具三藏義,即雲藏識。

二、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報總主,是為異熟識。

三、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為一切種識。

四、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

五、此識所緣相分,執受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並依報世間。

若於死位,此識最後捨去,若於生位,此識最先來執。

六、此識能緣見分,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

七、與觸、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

八、此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於三受,唯與舍受相應。

九、此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於三性,是無覆無記。

十、觸等五個心所,亦如此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謂為恆。

唸唸生滅,前後變異,是謂為轉。

恆則非斷,轉則非常!我是人/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richjaandrew's新文章活佛恩師慈悲囑語:禪定與般若活佛恩師慈悲囑語:本來面目濟公活佛慈訓:生命的彩虹活佛師尊慈訓:戒律只為攝心吃素的佛教徒為什麽不能吃五辛!轉自佛網劉芳村講師解說如何不固執開設佛堂的殊勝-設壇殊勝圖(草圖)【廣欽老和尚的忍辱故事】轉載自網絡《平安符》濟公活佛慈悲為何沒聽過心臟、脾臟、小腸的癌症???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richjaandrew'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