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70年前的台灣風貌,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可以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是何種風貌。

柏油馬路. 騎自行車的人們. 西裝. 柏油馬路上,一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1950年代,70年前的台灣風貌,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 2020-12-11呱呱人文 自古以來,台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雖然台灣一直在國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總的來說,大多數人對於台灣的歷史風貌並不熟悉。

下面各截圖摘自一段拍攝於1950年代的視頻。

可以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是何種風貌。

柏油馬路騎自行車的人們西裝柏油馬路上,一位農民在路邊擔著柴火,步伐很快。

旁邊不時會有騎著自行車的人們經過,小汽車也零零星星,步行的人們穿著西裝。

孩子們路邊一位戴斗笠的老人在捏糖人,露出了質樸的笑容,旁邊的小孩也都饒有興趣的看,這些孩子到現在得有70來歲了,真是時光飛逝。

路邊水果攤路邊食品攤三輪車商販們都有自己的攤位,很像現在的小型商業街。

最後這輛三輪車上搭載了很多貨物,各式各樣的貨物堆積起來,顯得有些雜亂。

值得一提的是,三輪車旁邊的攤位很有日式風格。

廟宇政府工作樓街道可以看到台灣當時的建築古典與現代化並存,既有廟宇又有西式樓房和廣場,人行道旁邊也有各式各樣的店鋪。

俯視從高處俯視街道與建築,基本還沒有高樓,最高的建築也不過幾層。

但是街道十分乾淨整潔,規劃的很整齊,每隔數米還有椰子樹。

電線桿上的宣傳海報電影海報高山和雲這個時期,蔣政府在台灣實行統治,很多電線桿上掛著他的巨幅畫像,畫像中他身著傳統中山裝,鬚髮盡白。

這幅場景,讓我們倍感陌生。

旁邊的高樓上懸掛著各種電影海報,可以看出其中還有日本電影。

而遠處的高山、雲朵和河流,一直保持著千百年來的秀美。

總的來說,這時候的台灣還留有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影子,傳統和現代並存,讓人覺得熟悉又陌生。

如若不是有影像留存,估計我們很難想像。

相關焦點 懷舊系列讓我們看看70年代的台灣 因爲這個年代是台灣近代轉變的開始,十大建設開始興建、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加上地方許多基礎的公共建設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也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

特別是在1979年台灣與香港、韓國、新加坡被經合組織列入新興工業化社會,被稱爲「亞洲四小龍」,也被譽爲台灣經濟奇蹟。

▼台北市北門 歷史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廣州,70年代的台灣! 【歷史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廣州,70年代的台灣!】珍貴老照片:1979年北京罕見歷史老照片,圖爲天安門廣場,廣場上聚集著許多的人,停著幾輛小轎車。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台灣,可以看出已經非常現代化了,高樓大廈,隨處可見的汽車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人們在排隊等公交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廣州的商業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特色,但是有的地方還是保持著原有的風貌。

【老照片】1950年代的台灣 德蘭/編輯  1950年1月,台灣,蔣介石。

  1950年1月,台灣,蔣介石夫婦。

  1950年,台灣,孫立人。

  1950年,台灣,台灣老百姓參與鋪設新建的機場。

  1950年,台灣,挑著蔬菜的台灣婦女。

【廈大與台灣】系列汪毅夫:1950年代的台海 我今天要談的是1950年代的台海往事。

往事如煙亦留痕。

在海峽兩岸老年居民的個人記憶、海峽兩岸舊時報章的公開報告裡,1950年代的台灣海峽發生了一些嚴重的狀況。

茲擇要舉例而言之。

1.美國高官竄台活動1950年2月11日,有一條報道說,蔣介石在台北會見美國記者查爾斯·柯克。

珍貴舊照: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台灣,70年代的廣州 圖一:這是70年代上海的街頭一角,那時候的人已經很多了,穿的衣服都是清一色的樸素裝。

街道上一個很大的電視機修理店,看來那時候的電視機普及率以及很高了,不過質量可能不太好。

圖二:這是70年代的台灣街角,映入我們眼帘最多的估計就是很長一排的小吃招牌了。

這也和現在差不多,大街小巷充滿了來自台灣的美食,看來在那兒年代台灣人對吃已經什分在行了。

圖三:這是70年代的廣州,那時候的道路根本沒有現在這麼寬闊,但起碼不擁擠。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街道都發生了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小汽車自然代替了自行車。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台灣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舊照片,拍攝者是義大利記者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從照片中看去,有人在曬太陽、有人騎著三輪車拉貨,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很簡單、實在。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末期,天津解放北路街頭的縮影。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呈現400年前台灣風貌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呈現400年前台灣風貌2012年09月17日15:13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小  中  大轉發 老照片:70年代繁華的台灣 亞洲四小龍指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總稱,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爲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大樓外牆清晰可見"百事可樂"的廣告中國農民銀行六七十年代的台灣70年代台灣老照片-電影院大幅宣傳海報(演員:狄龍) 老照片:1950年代的美國,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人民生活令人羨慕 1950年代,二戰後不久,本土沒有受到戰爭摧殘的美國持續發展,一躍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在美國國內,各種電器、小汽車紛紛進入了美國普通家庭。

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下面的一組照片真實再現了70年前的美國人民的生活場景。

論20世紀70年代台灣詩歌的「本土」意識 台灣50-60年代的現代詩運動,在進入70年代前後,隨著《中國現代詩論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ModernChinesePoetry》(《中國現代詩選》)等選本的出版(①《中國現代詩論選》,洛夫、張默、瘂弦主編,高雄:大業書店,1969;《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洛夫編,台北:巨人出版社 記憶1950年代大陸「紅色特工」喋血台灣祕照 劉晉鈺1945年起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四子一女都是共產黨。

1950年4月,台灣白色恐怖加劇,劉的三個孩子回到大陸。

1950年7月,以「縱容左傾子女前往大陸」的「通匪」罪名與嚴惠先一起被處死。

舊影拾記:1950年代,倫敦機場的樣子,以及那裡出沒的名人們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20世紀50年代這座機場的樣子,以及在那裡出沒的名人們。

【圖1】1950年3月2日,在倫敦機場的郊區斯坦韋爾(Stanwell),一羣建築工人們正在建設新的「航空城」。

女爲悅己者容:台灣阿嬤在1950年代是用什麼化妝品 這對於台灣1950年代,甚至是更早時期的阿嬤級「資深少女」來說,卻是一個奢侈的煩惱。

當時日軍眷屬也隨著來到台灣,這座島上,也開始引進日本母國製造的保養品,著名的「煉白粉」及「雪花膏」,都是紅極一時的保養聖品。

1930年代前後,台灣女子教育成熟,女性對於美的追求,伴隨外在美消費的成長,是日據時期台灣新女性樣貌誕生的助力。

然而,這股追求美麗的風氣,很快就隨著中日戰爭爆發而消逝。

70年前,我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 50年前我軍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就創造了數萬大軍使用木船成功對大型島嶼進行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這對我們進行當前的軍事鬥爭準備,對於當前的「科技大練兵」活動,特別是對大型島嶼登陸作戰這種新型作戰樣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啓迪和借鑑作用。

實拍1950年代的蘇聯,年輕人活潑著裝很時尚 1950年代蘇聯的生活,當時蘇聯可說是很強大,整體蘇聯人精神面貌都很好,圖爲蘇聯明斯克城市市民的彩色照片,孩子們都繫著紅領巾。

1950年代蘇聯:1950年蘇聯明斯克(現爲白俄羅斯首都)進行二戰戰後城市改造。

20張珍貴老照片,告訴你三十年前台灣的樣子. 來源:日本攝影家DoiKuro的臉書1979-1984台灣的樣子 有位日本攝影師在臉書上分享30年前來台時拍的老照片,讓看的人彷彿坐上時光機,能夠一探古早台灣純樸的面貌 除此之外,土井九郎還捕捉到以前常見的水果雜貨店風貌,讓許多人懷念起自己的兒時回憶,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也是從未見過的台灣風景。

▼ 整個1950年代初期,台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地 整個1950年代初期,台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地,四面楚歌的蔣氏父子及其政權,面臨著徹底覆沒的命運。

唯一給蔣介石稍許安慰的是他的海空軍。

當時台灣保存下的海軍,有50艘戰艦並3.5萬人的兵力(實際能啓動作戰的只占半數);空軍有各類飛機400架,官兵8.5萬人(也只有半數能上天)。

台灣故事館,親身體驗台灣過去的風貌 2005年11月開館的台灣故事館是一座主題公園。

在這裡,人們可以體會到濃郁的鄉愁,踏上回到過去的時光之旅。

位於市中心購物大廈地下的台灣故事館重現了台灣昔日的學校、醫院、警察局等構成城市格局的47個場所,保留了建築物原有的風貌。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人,街上的小汽車也比較少,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還是自行車。

這一張是崇文門內大街的一個生活場景寫照,從照片中看去,行人、自行車、有軌電車這些都讓當時的街道充滿了生機! 1950年的台灣老照片 1950年,台灣,在對日作戰中有「東方隆美爾」之稱的孫立人。

國民黨遷台前,孫立人已赴台灣任陸軍副總司令、陸軍訓練司令兼第四軍官訓練班班主任。

  1950年,台灣,上課的學生。

  1950年,台灣,耙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