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伸展臺-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Jyu–He Huang · 臉書伸展臺-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 · The Stage of Facebook - A Case Study of the Female Celebrity Allyssa Chia's Motherhood Writing.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8/3110:5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巈禾研究生(外文):Jyu–HeHuang論文名稱:臉書伸展臺-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StageofFacebook-ACaseStudyoftheFemaleCelebrityAllyssaChia’sMotherhoodWriting指導教授:紀慧君口試委員:楊明昱、謝奇任口試日期:2018-06-26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淡江大學系所名稱: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門:傳播學門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8畢業學年度:10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95中文關鍵詞:社群媒體、臉書、母職、書寫外文關鍵詞:socialmedia、Facebook、Motherhood、Writing相關次數:
被引用:0點閱:206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3
以往的母職敘事多以紙本的形式紀錄女性真實的經驗,本研究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探討名人在社群網站揭露日常的現象。
本研究收錄自賈靜雯於2011年開始書寫臉書,至2018年5月30日止,為期近七年時間的貼文作為分析材料,並且依循瑞巴奇與瑞巴奇(Rybacki,K.&Rybacki,D.,1991)的敘事分析架構,登錄賈靜雯的粉絲專頁敘事中之角色、情節與場景主題,歷時性分析賈靜雯粉絲專頁近七年時間其敘事策略的變化,剖析賈靜雯面臨社會對失婚婦女、單親媽媽與再婚女性的標籤時,她運用什麼敘事策略答覆社會對她的質疑?以及面臨不同的處境其敘事的轉折為何? 研究發現,隨著故事的發展、社會位置的改變,賈靜雯歷經單親媽媽、失婚女性與再婚,情節與場景有所變化。
從受訪的場景轉換成臉書的場景時,臉書成為維護形象的場域。
賈靜雯在離婚女性、單身媽媽與公益大使的社會位置,以分享新聞的敘事策略,透過新聞建構真實的力量為失婚與單親的標籤作出解釋。
雖然「成為母親」是多數女性的共同經驗,但是女藝人的社會位置,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解釋,因此從單親家庭到再婚家庭的場景轉變,賈靜雯會採取不同的敘事策略。
在再婚的場景,根據高夫曼的戲劇論,臉書作為線上舞台的特質,促使網路的書寫不是紀錄,而是一幕幕華麗的展演,以「偽交換日記」與社會觀眾分享自身的「隱私」,內容千篇一律,這種由外而內的讚文化為貼文戴起他人意見的面具。
ThisstudytakestheexampleoffemaleartistAlyssaChia''sparentalwritingexperienceasanexampletoexplorecelebrities’exposuretoeverydayphenomenaonsocialnetworkingsites.ThestudywascompiledhernearlysevenyearspostonFacebook.Whenthelabelsofwomen,singlemothersandremarriedwomenwereused,whatnarrationstrategydidsheusetoanswerquestionsquestionedbysociety?Andwhatistheturningpointinitsnarrativewhenfacingdifferentsituations?Thestudyfoundthatwhentheinterviewedscenewasconvertedintoafacebook,facebookbecameafieldformaintainingtheimage.Inthesocialpositionofdivorcedwomen,singlemothersandphilanthropicambassadors,sheexplainsthenarrativestrategyofnewssharingandusesnewstoconstructrealpowertoexplainthelabelofsinglemarriageandsinglemarriage.Inthesceneofremarriage,accordingtoGoffman''stheatricaltheory,AlyssaChiawillshareherprivacy.
目錄第壹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3第貳章文獻探討5第一節母職意涵與女性主義5壹、母職意識形態5貳、母職的定義6參、女性主義(Feminism)8肆、台灣母職書寫的脈絡14第二節虛擬社群與社交網站15壹、虛擬社群(virtualcommunity)15貳、社群網站(SocialNetworkSites,SNS)17參、臉書19肆、以社群媒體建立個人品牌28第叁章研究方法39第一節以質性研究為取向39第二節敘事分析法40壹、敘事的內涵41貳、個人敘事所顯現的溝通與社會意義42參、敘事與意義43第三節敘事分析架構44壹、角色47貳、情節47參、場景47第四節個案選擇47第五節 分析範圍51第肆章文本分析:賈靜雯的母職52第一節敘事中的角色52壹、努力的單親媽媽53貳、無私的母親55參、力挺家人的好姊姊57肆、幸福的人妻58第二節敘事中的情節60壹、為婚變發聲60貳、只想孩子,不想真命天子62參、情節的轉折:從沈潛蜇伏投入公益事業,到找到愛情第二春64肆、追求自我實現66第三節敘事中的場景69壹、場景的轉變:從單親家庭到再婚家庭70貳、場景的轉變:從受訪的場景到臉書的場景73第伍章結論77第一節敘事中的角色其敘事策略78第二節敘事中的情節其敘事策略79第三節敘事中的場景其敘事策略81參考文獻84圖目錄圖1:AIDMA的法則與AISAS的法則之比較28圖2:自媒體六要素33圖3:好的社群內容須具備三大要素35圖4:Chatman(1978)的敘事分析架構45圖5:瑞巴奇與瑞巴奇(Rybacki,K.&Rybacki,D.,1991)的敘事分析架構45圖6:再婚家庭的場景72圖7:臉書的場景75表目錄表1:個人帳號、社團、粉絲專頁間的特性比較22表2: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比較32表3:2018年5月份賈靜雯臉書粉絲成長狀況48表4:盤點育兒節目星二代50
壹、中文參考書目刁筱華譯(1996)。
《女性主義思潮》,臺北市:時報出版。
(原書:RosemarieTong[1989〕.FeministThought:A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于治中(1995)。
<對<帝國之眼>回應之一:主體性的建構與國族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王光宗(2003)。
《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孝勇(2003)。
《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鈞(2006)。
《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家茗(2001)。
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智弘(2008)。
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
輔導季刊,44(1),1-12。
王雅各(2005)。
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2-55)。
新 北市:心理出版。
王瑞香(2000)〈激進女性主義〉,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
臺北市:女書出版。
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
《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文化。
(原書:JamesSlevin[2000〕.Theinternetandsociety.)王靜玟(2016)。
《Facebook親密關係動態的展演行為與自我揭露》。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王薇棻(2009)。
《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敘說探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5)。
婦女與社會政策,臺北:巨流。
朱華瑄(2007)。
《從部落客的物質形式看部落客的自我技藝實作》。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裕真譯(2015)。
《社群媒體怎麼玩?打響個人與企業知名度的獨門秘訣》,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原書:GuyKawasaki&PegFitzpatrick[2014〕.TheArtofSocialMedia:PowerTipsforPowerUsers.)吳宇泓(2014)。
《社群網站採用因素與自我揭露研究:從臉書到Instagram》,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吳宇翔(2016)。
《從華人文化的面子、關係與和諧談Facebook政治參與的自我 展演》。
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譯(2008)。
《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
(原作者:A.Lieblich,R. Tuval-Mashiach&T.Zilber)。
嘉義市:濤石出版。
(原著出版年:1998)吳承恩(2013)。
《社群媒體行銷在2012總統選戰中之應用與比較-以Facebook粉絲團及Plurk噗浪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勉(2010)。
《口碑行銷與網路社群經營模式分析-以BIKEID為例》。
淡江大學,未出版,新北市。
吳健豪(1998)。
《新手諮商員學習與生命的交響:矛盾、舞台與溫柔》。
輔仁大 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國豪(1999)。
《網際網路虛擬社群象徵互動之探索—以icr.hinet.net為例》。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李仰欽(2005)。
《母職枷鎖:受暴婦女於受助過程中經驗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沛青(2007)。
《青少年知覺父職參與對其父子親密感之預測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德(2000)。
<中國古代醫療史與性別-從漢唐之間的母職談起>。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50-51。
李銀河(2003)。
女性主義。
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
李翠瑛(2013)。
<敘事的與非敘事的――論夏宇詩中「情節式意象」作為敘事策略之呈現>。
《臺灣詩學學刊》,21:39-64。
阮琳雅(2016)。
《育有身心障礙子女之新移民女性的母職經驗敘說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
邱育芳(1995)。
《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松(1976)。
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臺北市:正中出版。
邱欣怡(2013)。
《現代中產階級母親的母職實踐與能動性—以育兒部落客作家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以正(2003)。
<成長與沉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
《學 生輔導》,86:104-119。
林宏祥(2006)。
《Blog的使用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的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2004)。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近(2014)。
《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靜(2005)。
《Weblog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林芳玫(2005)。
〈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
臺北市:九歌出版。
林東泰(2015)。
《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
臺北市:五南出版。
林美珠(2000)。
<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
《輔導季刊》,36(4):27-34。
林姿吟(2008)。
《從攝影部落格觀看自我的呈現:觀看/表演典範之初探》。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庭(2013)。
《Facebook使用之第三人效果研究-以壹傳媒交易案為例》。
201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林義傑譯(2012)。
《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臺北﹕碁峯資訊。
林學昌(1996)。
〈網路傳播媒體的發展〉,楊志弘(編),《新媒體經營策略》,頁127。
臺北:三思堂。
林麗珊(2013)。
《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臺北市:五南出版。
於潔(2014)。
《自媒體影像的視覺表達與功能研究》,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論文。
周力行(2013)。
《國軍運用社群網站塑造軍人形象之策略研究─以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專頁為例》。
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周月英(1991)。
《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皓涵(2007)。
《體驗行銷中的業者與消費者敘事:以小熊維尼80周年慶為例》。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逸涵(2010)。
《以符號學論析《暗戀桃花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職碩士班戲劇與劇場應用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恩(2000)。
《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臺北市:希代出版。
施伯燁(2006)。
〈媒體即使用者,使用者即訊息〉,《新聞學研究》,2007年7月,頁193-202。
洪金珠、劉靜貞譯(1997)。
《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之女性主義》,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原書:上野千鶴子[1990))。
洪瑞斌、莊騏嘉、陳筱婷(2015)。
<深思敘說研究之研究倫理議題:回到倫理學基礎探討>。
《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55-79。
胡紹嘉(2002)。
《書寫、行動與自我:以9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作品為 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紹嘉(2005)。
〈于秘密之所探光〉。
《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胡紹嘉(2008)。
《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
臺北市:秀威資訊。
胡紹嘉(2014)。
<記憶寫作、日常生活與社會存在:以詹宏志的懷舊敘事為例>。
《新聞學研究》,118:87-129。
高嘉隆(2008)。
《從劇場理論觀點探討web2.0次文化-以「無名小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傳位(1997)。
《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
(原書PatriciaTicinetoClough[1994].FeministThought:Desire,Power,andAcademicDiscourse.BlackwellPublishers.)徐宗國(1997)。
質性研究概論。
臺北:巨流。
翁崇軒(2009)。
《品牌「妹」力:藝人、符號與品牌建構》。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漪蔓(2007)。
《無名小站使用行為研究-以自我呈現的觀點》,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子秀(2003)。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莊千慧(2014)。
《美,自我!整形美容手術後的滿意程度、身體意識、自尊與臉書人際互動之關係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未出版,新北市。
莊永佳(1999)。
《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凱傑(2017)。
《平行時空裡的中國國族主義—以敘事批評分析方法看2015馬習會》。
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倪炎元(1999)。
<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
《新聞學研究》,58:85-111。
陳中興(2006)。
《部落格的使用動機對網路生活型態與電子口碑傳播之關聯性研究》。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儒(1996)。
《私密的喧嘩:公廁塗鴉之言詞行動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信英(2001)。
《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虹瑋(2017)。
《私我書寫與網路書寫之自我建構-以自我書寫的文本分析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8)。
<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與實踐:一個初步的介紹>。
《近代中國 婦女史研究》,6:213-236。
陳惠娟、郭丁熒(1998)。
〈「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
《教 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雅雪(2010)。
《母親守門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學童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9)。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的發展與挑戰〉,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台灣傳媒再解構》,頁247。
臺北:巨流。
陳婷玉(2008)。
〈母職的媒體再現——以流行婦幼雜誌為例〉。
2008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究會,嘉義大林。
陳婷玉(2012)。
《「看見」母親的聲音--部落格的母職經驗書寫研究》。
中華傳播學會。
梁芷瑄(2007)。
<web2.0世代的迷思>。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90-92。
張劭勻(2009)。
《女性主義之內在空間研究-「月經」經驗再現之創作論述》。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文。
張紹康(2013)。
《社群媒體自我揭露與網路自我之研究-以臉書為例》。
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張瀞文(1997)。
<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分析>。
《社教雙月刊》,77: 20-25。
張嚴心譯(2013)。
《被新聞出賣的世界:「相信我,我在說謊」,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台北:臉譜。
(原書:RyanHoliday〔2012〕.Trustme,I’mLying:ConfessionsofaMediaManipulator.USA)張讚國(2013)。
《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畢恆達(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臺北:巨流。
許小慧、張博昌(2000)。
<入門網站將死?虛擬社群的現在與未來>。
《網際先 鋒》,68:105-108。
許孟祥、詹佳琪(2002)。
〈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知識品質及夥伴關係品質對網路社群成員滿意度之影響〉。
《資訊管理學報》,9(1):1-20。
許景泰(2015)。
《你,就是媒體》,臺北市:三采文化出版。
許瑞宋譯(2012)。
《數位新分享時代》,台北:財信。
(原書:JeffJarvis[2011〕.PUBLICPARTS:HOWSHARINGINTHEDIGITALAGEIMPROVESTHEWAYWEWORKANDLIVE.)曾玉枝(2008)。
《影響人們經營部落格的動機因素》。
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華譯(2012)。
《我愛偷窺》,台北:立緒。
(原書:HalNiedzviecki[2009〕.Thepeepdiaries:howwe’relearningtolovewatchingourselvesandour neighbors)黃厚銘(2001)。
《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黃淑玲(2000)。
《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黃偉宙(2017)。
《流量變現金!自媒體行銷術》。
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黃順彬(2012)。
《社群網站使用研究-以某國中學生使用FACEBOOK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儀娟(2000)。
《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分子為例》。
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鍈、陳憶菁(2012)。
《社交網站服務網站的使用者動機與負面評論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
2012第15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東吳大 學。
彭家發等編(1997)。
《新聞學》。
臺北市:空大出版。
萬榮水、梁瑞文(2007)。
〈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
《資訊社會研究》,13:295-317。
董彥欣(2010)。
《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 之影響:以KKBOX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帆(2016)。
《韓國綜藝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在地化研究---以《爸爸去哪兒》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曾媛(2012)。
《女遊新世代:部落格書寫中的女性旅遊論述》,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
《媒體原理與塑造》。
臺北市:韋伯出版。
(原書: LawrenceGrossberg&EllenWartella&D.CharlesWhitney[2001〕.Mediamaking:massmediainapopularculture.)廖名湖(2016)。
《國軍微電影視覺語藝初探性研究:以洪成昌導演作品為例》。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論文。
廖思逸(2006)。
《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鐿鈤(2001)。
<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
《資訊社會研究》,1:57-83。
蔣昕(2010)。
《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至航(2015)。
〈征服臉書:成功建立百萬粉絲團〉。
臺北市:布克文化出版。
鄭百雅譯(2012)。
《全民書寫運動:改寫媒體、教育、企業的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台北:漫遊者文化。
(原書:JohnHartley〔2009〕.TheUsesofDigitalLiteracy)潘淑滿(2005)。
<台灣母職圖像>。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潘雅鈴(2012)。
《我的工作是母親—論蔡穎卿的母職書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碩士論文。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
<臺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的分析:女性主義的觀點>。
《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熊坂仁美著、蕭雅文譯(2012)。
〈超有效臉書集客術〉。
臺北市:天下出版。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
臺北市:三民出版。
劉依婷(2007)。
《線上表演:部落格作者網絡關係對網路書寫的影響》。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佳珍(2010)。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惠琴(2000)。
<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
《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敬芳(2011)。
<從女性主義探討台灣遠距家庭之母職經驗>。
《家庭教育雙月 刊》,30:6-21。
劉靜怡(2012)。
<社群網站時代的隱私困境:以Facebook討論對象>,《台大 法學論叢》,41(1):1-70。
翟宗悌(2005)。
〈一個身兼數職的母親的早晨:母職生活經驗分析〉,《婦研縱橫》,74:98-102。
衛思飛(2013)。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研究》。
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
蔡宜珍(2017)。
《我敘說、我實踐、我的母職經驗》。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琴(2009)。
<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親子衝突歷程中的母職經驗─以一位家有青少年子女的母親為例>。
《高師輔導與諮商學報》,20:71-111。
蔡素琴(2010)。
《家有青少年子女的母親於親子衝突歷程中母職經驗之敘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燿如(2016)。
《初任母職者養育身障兒之歷程研究—以就學經驗為中心》,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樺澤紫苑著、林欣儀譯(2011)。
《Facebook工作術:主管不懂、學校沒教,但 老闆巴不得你擁有的軟實力》。
臺北市:臉譜出版。
賴燕珍(2015)。
《資訊傳播科技對新聞學變遷的影響》,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
盧諭緯(1997)。
《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
謝臥龍(2005)。
質性研究。
新北市:心理出版。
謝靜雯(2012)。
《從媒體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絲透過社群網站的觀感和想像》。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怡君(1999)。
《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
南華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士超(2010)。
《成年前期男性之寂寞因應行為研究-以Facebook使用者為例》。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佑庭(2016)《回家:一段在關係中學習涵容的自我敘說》。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 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論文。
簡媜(1999)。
《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
臺北:聯合文學。
闕旭玲譯(2015)。
《愛情的哲學》,臺北市:商周出版。
(原書:RichardDavidPrecht〔2011〕.Liebe:EinunordentlichesGefühl)瞿海源(1989)。
《社會心理學新論》。
臺北:巨流。
蘇芊玲(1996)。
《不再模範的母親》。
台北:女書。
蘇芊玲(1988)。
<我的母職實踐>。
台北:女書。
蘇蘅(1993)。
<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理論和效果的透視>。
台北:遠流。
(原書D.K.Davis&S.J.Baran[1981〕.MassCommunicationandEverydayLife)蘇蘅(1996)。
〈近年來報紙版面內容的改變與讀者市場的遷移〉,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編),《新聞・媒體・面面觀:新聞理論與實務》,頁6。
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羅斌(2009)。
《網絡自媒體研究》。
蘭州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譚天、吳佳真。
(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臺北市:遠流出版。
(原書:Turkle,S.[1996].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London:Weidenfeld&Nicolson.)顧玉珍(1991)。
《由符號學觀點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
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199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臺北:女書。
權自強(2004)。
《網路部落格使用對個人賦權之影響》。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參考書目Adrienne,R.(1976).OfWomanBorn:motherhoodasexperienceandinstitution.NewYork:Norton.Atkinson,R.(1998).Thelifestoryinterview.ThousandOaks,CA:Sage.Berkowitz,D.&Adams,D.(1990).Informationsubsidyandagenda-buildinginlocaltelevisionnews.JournalismQuarterly,67(4),723-731.boyd,danah,andJeffreyHeer.2006.“ProfilesasConversation:NetworkedIdentityPerformanceonFriendster.”ProceedingsofThirty-Ninth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LosAlamitos,CA:IEEE15-38.Bruner,J.S.(1986).Actualminds,possibleworlds.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Bruner,J.S.(1986/1990/1991).Twomodesofthoughts.InActualminds,possibleworlds.Cambru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Bruner,J.S.(1990),Actsofmeaning.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Bruner,J.(2004).Lifeasnarrative.SocialResearch:AnInternationalQuarterly,71(3),691-710.Chaulk,K.,&Jones,T.(2011).Onlineobsessiverelationalintrusion:FurtherconcernsaboutFacebook.JournalofFamilyViolence,26,245-254.Clandinin,D.J.&Connelly,F.M.(2000).NarrativeInquiry:experienceandstoryin qualitativeresearch.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Dominick,J.R.(1999).WhoDoYouThinkYouAre?PersonalHomePagesandSelf-representationontheWorldWideWeb.JournalismandMassDorothy,Dinnerstein.(1976).TheMermaidandTheMinotaur:sexualarrangementandhumanmalaise.NewYork:HarperColophonBooks.Fishman,J.(1980).Manufacturingnews.Austin,TX:UniversityofTaxesPress.Gergen,K.J.,&Gergen,M.M.(1988).Narrativeandtheselfasrelationship.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1,17-56.Faucault,M.(1988).TechnologiesoftheSelf.InTechnologiesoftheSelf:aseminarWithMichelFoucault.EditedbyLutherH.Martin,HuckGutman,&PatrictH.Hutton.Amherst:The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Press.Hagel,JohnIIIandArthurG.Armstrong(1997),NetGain:ExpandingMarketsthroughVirtualCommunities.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Hagen,L.M.(1993).Opportunewitnesses:Ananalysisofbalanceintheselectionofsourcesandargumentsintheleadingnewspaper’coverageofthecensusissue.EuropeanJournalofCommunication,8,317-343.McKenna,K.Y.A,Green,A.S.&Gleason,M.E.J.(2002).RelationshipformationontheInternet:what''stheBigattraction?JournalofSocialIssues,58(1),9.Manago,A.M.,Graham,M.B.,Greenfield,P.M.&Salimkhan,G.(2008).Manago,A.M.,Taylor,T.,&Greenfield,P.M.(2012).Meandmy400friends:Theanatomyofcollegestudents''Facebooknetworks,theircommunication-patterns,andwell-being.DevelopmentalPsychology,48(2),369-380.Self-presentationandgenderonMySpace.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9(6),446e458.NancyChodorow(1978).TheReproductionofmothering:PsychoanalysisandtheSocialogyofGender.Berkerley,Calif,U.OfCaliforniaPress.Polkinghorne,D.E.(1995).Narrativeconfigurationinqualitativeanalysis.InJ.A.Hatch&R.Wisniewski(Eds.),Lifehistoryandnarrative(pp.5-24).NewYork,NY:TheFalmerPress.Polkinghorne,D.E.(1988).Narrativeknowingandthehumansciences.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Rheingold,H.(1993).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Reading,Mass:Addison-Wiley.Robinson,N.(2009).‘Ifyouhadbeenwithus’:MainstreampressandcitizenjournalistsjockeyforauthorityoverthecollectivememoryofHurricaneKatrina.NewMedia&Society,11(5),795-814.Rybacki,K.&Rybacki,D.(1991).Communicationcriticism:Approachesand genres.Belmont,CL:Wadsworth.Chapter6thenarrativeapproach,(pp.106-129.)Salwen,M.B.(1995).NewsofHurricaneAndrew:Theagendasourcesandthesources’agendas.JournalismQuarterly,72,826-840.Sarbin(1986).NarrativePsychology:TheStoredNatureofHumanConduct..Shoemaker,P.J.,&Reese,S.D.(2014).Mediatingthemessageinthe21stcentury:A mediasociologyperspective(3rded.).NewYork:Routledge.Singer,J.B.(2005).Thepoliticalj-blogger:‘Normalizing’anewmediaformtofitoldnormsandpractices.Journalism,6(2),173-198.StevenR.Gonzalez(2015).SOCIALMEDIAANDIMAGERESTORATIONOFSPORTICONS:LEBRONJAMESANDTHE“RETURNTOCLEVELAND”DEBATE.NorthernArizonaUniversityPress.Tuchman,G(1978).Makingnews:Astudyintheconstructionofreality.NewYork:FreePress.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1911).ThirdCollegeEdition.NewYork&Cleveland:Webster’sNewWorld.參、網路資料王智弘(2006)。
〈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台灣心理諮商通訊報》,上網日期2018年2月6日。
取自http://www.heart.ncue.edu.tw/newspaper/王薇棻(2007)。
〈從書寫治療淺談部落格之網路書寫〉,《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電子報》,上網日期2018年2月6日。
取自http://www.heart.net.tw/epaper/p212-1.htm何佩珊(2016)。
〈台灣活躍用戶破1800萬人,Facebook鎖定電商發力〉,《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
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0252/BN-2016-07-19-174028-223李宜穆(2011)。
〈Facebook大幅放寬發文字數上限~63206字〉,《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8年5月23日。
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21096/BN-ARTICLE-21096洪秀瑛(2018)。
〈賈靜雯:父母的嘮叨是幸福〉,《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8年5月2日。
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B3%88%E9%9D%9C%E9%9B%AF-%E7%88%B6%E6%AF%8D%E7%9A%84%E5%98%AE%E5%8F%A8%E6%98%AF%E5%B9%B8%E7%A6%8F-215007657.html張家玲(2018)。
〈曾給女兒極大壓力 賈靜雯這樣做彌補親子關係〉,《蘋果即時》,上網日期2018年5月2日。
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02/1345905/許志義(2017)。
<自媒體時代「不慢想真相,只快思網紅」>,《聯合報》, 上網日期2017年7月20日。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273292許景泰(2017)。
〈【台灣Facebook粉絲團Top50名單】2017年第四季揭曉:「Yahoo!奇摩新聞」第一、「五月天阿信」為最大個人粉絲團〉,《SmartM》,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
取自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4333933cea3楊晨欣(2017)。
<成立13年,Facebook用戶數正式突破20億!>,《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7年9月21日。
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5104/facebook-maus-surpasses-2-billion網路溫度計(2017)。
<Jasper暖哭陳小春盤點育兒節目星二代>,《Hinet新聞》,上網日期2017年11月16日。
取自https://times.hinet.net/news/20967709趙宏達(1998)〈BBS使用者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行為研究─以元智風之塔BBS為例〉,上網日期2018年2月5日取自http://weber.infosoc.yzu.edu.tw/honda/s866704171.201940.htmlBojanaBodroža&TamaraJovanovicb(2016).ValidationofthenewscaleformeasuringbehaviorsofFacebookusers:Psycho-SocialAspectsofFacebookUse(PSAFU).ComputersinHumanBehavior,54,425-435.Retrievedfromhttp://ac.els-cdn.com.ezproxy.lib.tku.edu.tw/S0747563215300431/1-s2.0-S0747563215300431-main.pdf?_tid=5e978e52-cd50-11e6-8353-00000aab0f02&acdnat=1482965755_0182054aa92bde51bf713a81db8edb6aBoyd,D.&Ellison,N.(2007).Socialnetwork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scholarship.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13(1).Retrievedfromhttp://jcmc.indiana.edu/vol13/issue1/boyd.ellison.htmlCommunicationQuarterly,76(4),646-658.RetrievedOctober6,2006,Retrievedfromhttp://140.117.120.247:3210/nsysu/a-z/default?perform=textSearchDJThistle(2014).HowtoInfuseYourPersonalityIntoYourSocialMediaMarketing.Retrievedfromhttp://www.socialmediaexaminer.com/author/dj-thistle/Gross,Ralph,&AlessandroAcquisti.(2005).“Informationrevelationandprivacyinonlinesocialnetworks.”Pp.71-80inProceedingsofthe2005ACMworkshoponPrivacyintheelectronicsociety.Alexandria,VA,USA:ACM.Retrievedfrom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1102199.1102214(AccessedOctober27,2009).Valkenburg,P.M.,Schouten,A.P.,&Peter,J.2005).Adolescents''identityexperimentsontheinternet.NewMedia&Society,7(3),383e402.Retrievedfromhttp://dx.doi.org/10.1177/1461444805052282.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
2.
資訊傳播科技對新聞學變遷的影響
3.
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對直銷產品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美國ForeverLivingProducts公司為例
4.
非營利組織運用社群媒介之公眾溝通策略─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
5.
社群媒體自我揭露與網路自我之研究-以臉書為例
6.
從使用者觀點探究社群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消費意涵:以Facebook為例
7.
臉書訊息類型影響人們按讚、留言與分享意願之研究
8.
連結強度與關係對Facebook台灣使用者的資訊交換行為之影響
9.
社群媒體Facebook與Line對小農網路行銷之效力-以明星爸爸玉井芒果為例
10.
臉書粉絲專頁經營之研究-以《ETtoday東森新聞雲》為例
11.
影響社群網站成員電子商務購買意圖之研究
12.
整合facebook與博物館之新型態社會行銷
13.
驗證業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方式之探討
14.
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
15.
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運動實踐─太陽花學運中Facebook使用者的社會運動參與
無相關期刊
1.
探討社群媒體之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對使用動機的影響-以使用Instagram為例
2.
新北市國中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關聯性研究
3.
行銷人員之工作滿意度影響職業倦怠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
4.
PaGamO遊戲式學習平台融入國中數學課後學習成效之研究
5.
認知失諧理論如何影響臉書的同溫層-以婚姻平權議題為例
6.
大學生五大因素人格特質差異與網際網路性愛行為之相關研究
7.
母職的再現與實踐--以《親子天下》為例
8.
探討消費價值、選擇動機、行為意圖與消費者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以單品咖啡為例
9.
演唱會觀眾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北部大專院校學生為例
10.
360度虛擬實境影片閱讀模式之沉浸經驗探討-以Cardboard與Monitor為例
11.
台中市國民中學學生知覺教師正向領導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12.
節慶活動的參與動機、涉入程度、活動體驗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以溪口元宵節聯庄遶境活動為例
13.
從知覺品質與知覺風險探討顧客價值對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意願之影響:以O2O模式為例
14.
酪農產業世代傳承知識移轉之研究─以崙背地區酪農產業為例
15.
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非直升入學學生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南港高中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賈靜雯AlyssaChia - Facebook
- 2賈靜雯fb 賈靜雯喜迎兩條新生命 - Nbemx
賈靜雯婚後活成最美樣子。(圖/翻攝自賈靜雯fb) 記者曾怡嘉/ 臺北報導. 女星賈靜雯今喜迎46歲生日,這是賈靜雯首度擔任製作人兼演出的作品,你說我有三個可愛的寶貝,還 ...
- 3賈靜雯粉絲後援會- Home - Facebook
如需查看更多關於賈靜雯個人真實動態資訊,歡迎各位收詢賈靜雯微博. ... 林志玲久違露面變化大,上半身出鏡「孕相十足」,臉部略微浮腫顯發福,粉絲留言林志玲:有好 ...
- 4臉書伸展臺-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
Jyu–He Huang · 臉書伸展臺-以女藝人賈靜雯的母職書寫經驗為例 · The Stage of Facebook - A Case Study of the Female Celebr...
- 5賈靜雯fb-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持續 ...
找賈靜雯fb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賈靜雯瀑布,賈靜雯ptt,修杰楷ig相關資訊,找賈靜雯fb就在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