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蒐集技巧-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策略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是多重的資料蒐集管道,讓收集的資料多元化,完整度也會較高。

最後則是與問題的相關性,蒐集資料時要專心在自己的問題核心,不要被其他雜七雜八的 ... 在此資訊爆炸時代,找資料這件事可不再只是單純地到圖書館翻翻書而已。

每日不斷更新擁現的各式資訊,是否曾讓你覺得自己快被淹沒了呢?辛苦收集來的資料,又知道應該如何整理分析,適切地應用在自己的報告或研究裡嗎?本工作坊將和同學分享一些實用技巧,幫助同學在浩瀚的資訊大海裡迅速掌握方向、有效蒐集所需資料、評估資料品質、瞭解資訊搜尋工具、並學習文獻引用方法,好保護自己避免發生剽竊問題,讓大家下次面對資料搜尋任務時,不會再感到無所適從喔!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 回首頁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連絡我們 會員登入 學習策略網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資料蒐集與管理 讀書技巧 閱讀技巧 寫作技巧 課堂技巧 考試準備 口語表達 口語表達 溝通技巧 創意思考 批判性思考 創造力 問題解決 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 壓力管理 學習風格 學習動機 學科錦囊 商管類 自然生醫類 理工電資類 語言人文類 社會科學類 綜合資源 綜合資源 我的收藏 DataManagement 首頁>自我管理>資料蒐集與管理 文稿1 演講錄影 回資料蒐集與管理 主題 日期 資料蒐集技巧 2011-01-27 石美倫博士(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副組長) 資料蒐集技巧 時間:2009年12月7日地點:普通202教室講者:石美倫博士(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副組長)講題:資料蒐集技巧整理:徐元彥(臺北藝術大學畢)內容:資料和資訊看似相似卻不盡相同,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整理。

在這個資料爆炸的社會,把資料快速整理成為自己可用的資訊是很重要的能力。

資料一但經由整理後會成為資訊,再經過內化便成為知識,但知識要成為智慧,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就要靠個人修為了。

本工作坊主要針對資料蒐集的部份,和同學分享一些技巧及原則。

資料蒐集有基本三個原則,第一是一定要附上資料來源,一方面尊重作者,另一方面也利於他人依據清楚的線索來追溯資料的原出處。

第二是多重的資料蒐集管道,讓收集的資料多元化,完整度也會較高。

最後則是與問題的相關性,蒐集資料時要專心在自己的問題核心,不要被其他雜七雜八的資料左右,找了一些多餘的資料。

資料分析的四個步驟資料蒐集則可分成四個步驟:任務分析、資料蒐集、訊息判準、資料引用。

簡單介紹如下:步驟1:任務分析:首先必須確立搜尋動機(Forward)或是使用目的(Back),作為搜尋的方針。

了解動機和目的能幫助你導出一些關鍵字,不僅方便搜尋資料,也可以確保資料跟問題的相關程度。

而將欲解決之問題解構成為關鍵字,也可以使得問題清楚化,豐富你的研究內容。

步驟2:資料蒐集:資料蒐集時必須注意資料種類和來源。

資料的種類可分為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一手資料是親自蒐集所得,二手資料則是藉由其他資料間接得到的。

現階段大學生多以二手資料蒐集和整理為主,而資料的種類決定資料涵蓋的範圍和完整度。

蒐集資料時,必須先了解你的研究「問題」在之前的討論中已被解決了多少?每一筆資料解決了哪一部份?經由整理過後,才能對這個議題獲得更清晰完整的內容。

另外,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布林邏輯」--交集(and)、聯集(or)、差集(not)--將兩個以上的關鍵字加以連結,縮小或擴大查詢範圍,以求搜尋結果更符合需求。

資料的來源通常有書、期刊、報紙、論文、網路等等。

書籍的資料比起網路資料嚴謹,也有較多的審核機制,是比較可靠的資料來源。

到圖書館查閱是尋找書籍最快也最有效的方式。

圖書館裡的參考書目會依照科目歸類,大多放在參考書室,並在書背上註明。

而同一主題的書,也會放在同一或鄰近架上。

在尋找書籍時,最好能知道作者姓氏和名字縮寫,以便於查找。

建議從該研究領域裡的大師著作開始做擴散式搜尋,以知名研究者為中心,找出所有相關著作,再找出哪些人引用他的書籍,便可以發現不少與問題相關的資料。

除了找書,圖書館裡還有電子資料庫等資源。

多使用圖書館參考資料庫,可以幫你把主題、內容聚焦;而圖書館還會舉辦工作坊和講習,教你怎麼使用資料庫。

圖資系裡還有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裡面有中華民國每年出版品的目錄和資料,也是尋找書籍的方便工具。

瞭解資料來源有哪些之後,又該如何辨識出真正合用的資料呢?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並不容易,有時一筆資料也許只能回答問題的一個面向,所以搜尋前要清楚知道自己所需是什麼?有哪些題目需要解決?清楚以後,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

以書籍為例,一本書是否符合「任務分析」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一本書最基本的幾樣物件:封面/封底、版權頁、目錄、序章/簡介和整體。

先看封面/封底漂不漂亮,從美感上看看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喜好,觀察有哪位名人推薦他,也可以藉由封面、封底知道這個作者有沒有名氣。

版權頁裡則包含了出版商的資訊,可以知道這本書有多少國家發行,瞭解這本書是否是一本全球共通需要的書籍。

另外也可以藉由觀察版本訊息,了解這本書有沒有持續印刷、加入新的資訊,需求量高不高,以此評判書籍本身的重要性。

目錄可以看出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內容如何編排,並且快速地認識書的內容,抓出關鍵字,了解這本書討論的主題與自己搜尋題目的關連性,並了解該書涵蓋的內容夠不夠新穎或是切合主題。

序章(introduction)在書籍的結構中相當重要,尤其是對於一本「編輯」的著作來說。

它會告訴你這本書的創作動機,編選文章的標準等等。

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瞭解序章便可以知道這本書討論的問題,並建構出一個簡單的內容架構。

期刊部分,由於期刊數量太多,所以必須學會使用電子資料庫才能有效查到所需要的資料,如WebScience(SCE、SSCI、A&HCI、CPCI),這些資料庫有的超過百年,文章數量驚人,但由於具有時間性的累積,有一定的價值。

我們可以透過引用資料次數來瞭解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並作為資料選擇的評判標準。

報紙與博碩士論文也可以是好用的資料。

搜尋論文時,可以利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庫或PROQUEST。

後者原本是付費網站,但台大有合作關係,所以台大生可以免費使用。

網路部份,以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為大宗。

Google有庫存頁面可以看到已經消失的網站,十分方便。

但網路搜尋的資料常常缺乏學術的嚴謹度,因此拿來成為資料的可靠性便沒那麼高。

建議同學可以先用GoogleScholar下手,因為裡頭的內容比較偏學術性,找到的資料會比較專業;有時GoogleScholar還能搜尋到電子資料庫所沒有的資料和論文全文,可用來補資料庫之不足。

步驟3:訊息判準:訊息判準在現代社會非常重要,因為資訊太過流通,我們需要清楚知道哪一樣是正確的資料,哪一樣則否。

以往找資料的模式取決於在圖書館的找書能力,其次則是從書裡找到重點的能力。

但現在尋找資料的管道已慢慢轉變成網路。

而由於這個平台的資料太過容易取得,已經影響到訊息判斷的標準。

什麼是訊息判準呢?我們可以分成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來解釋。

內在因素又包括了內容正確性和內容實用性。

我們必須以內容的正確性來評估資料的重要性,例如交叉比對許多資料來確保內容正確,或者是否有專家權威來為其背書。

實用性方面,則藉由資料內容與你研究問題的相關程度或是資料取得的難易度來評斷內容的實用性。

當同學在資料庫上找到相關性很高的作品時,建議進一步上網搜尋是否有全文檢索、或有其他取得管道,如果因為取得困難而放棄,非常可惜。

外在因素就是策略的部份,如前所述的第一步,必須先充分了解與分析你的問題,看它到底在問什麼?以及你有哪些策略可以使用?例如,這個議題的資料在網路上是否普遍?還是老師已在課堂上提供參考書籍,而書籍作者是否已是該領域的專家,可以提供你更多資料?找到一兩篇題目最相關的期刊論文後,以此為中心,從「文獻探討(literaturereview)」部分延伸搜尋作者參考的資料,是個很好的開始。

不過全文都是review的論文並不適合,因為作者閱讀了幾十篇、上百篇的論文,讓人難以擇一下手。

瞭解問題的內容,進而確認資料與你題目的吻合度,是判準時非常重要的指標。

步驟4:引用資料資料蒐集的最後步驟,是決定資料的引用方式。

簡言之,就是如何把這些資料整理好,放進自己的報告裡面,成為自己報告的一部份。

引用資料分為兩大類:參考文獻(Bibliography)和引用文獻(Reference)。

參考文獻指的是所有你參考過的資料,並且你從這些資料得以建構文章中大部分的想法;引用文獻則是指引述在你文章中的文句來源,引用的話語、資料皆屬於這一個部份。

而引用資料的編寫有許多不同的格式,每種領域所用的格式也有不同,格式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論文的專業程度,因此引用格式務必要符合期刊或規定的要求。

另外,引用格式也有助於其他人了解你文章的資料來源,幫助他們進一步的研究,增加自身論文的價值。

以下為主要論文的引用格式種類:MLA--人文學科APA--社會科學領域Chicago/Turabian--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AMA--醫學ACS--化學IEE--期刊所要求的格式  這些引用格式都有相關書籍教導如何書寫。

另外,整理引用資料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書目管理軟體:EndNote。

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軟體,有蒐集、管理、查找、應用四個主要功能。

由於引用格式種類很多,這個軟體可以幫助我們把收集好的資料,透過點選的動作,自動切換成不同的引用格式,相當方便。

由於整理引用資料格式會花非常多的時間,這個書目管理軟體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快速的工具。

資料蒐集的四個等級最後,我們必須了解資料蒐集的四個等級,並且努力提升自身在資料蒐集所達成的位置。

第一級是從人與書中蒐集相關資料;第二級則是從不同的資料管道中,蒐集相關資料,附上大部分的資料來源,回答大部分的問題;第三級大部分與第二級相同,但可以附上正確的資料來源,並正確解答全部問題;最後一級的資料蒐集則是可以蒐集完整資料並且組織它們,附上資料來源,還能夠「簡潔扼要」的回答問題。

總體來說,資料蒐集是一連串思考的程序,希望每個同學都可以慢慢的往上學習。

我貼! 收藏 我要推薦(0) 留下推薦訊息: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No.1,Sec.4,RooseveltRoad,Taipei,10617Taiwan瀏覽人數197248 TEL:886-2-3366-9588 FAX:886-2-3366-9594  E-mail:[email protected]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08CenterforTeachingandLearningDevelopment.AllRights.Reserved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