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 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
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
這個故事 ...
藝文
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作者
蔡承甫
2017-05-27
佛教水陸畫中的目連救母。
圖片來源:張靖委攝。
已成功複製連結
在我們這個世代,從幼稚園開始每到端午節,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愛國詩人屈原直諫遭貶、最後滿腹抑鬱跳入汨羅江自盡,當時的人感念他的精忠,將粽子投入江底,希望魚龍水族不要啃食他的屍體……最後他甚至成為了水神,掌管水域等等故事。
在我們的教育裡,這樣的說法,似乎標準化了端午節,而這個節日跟粽子與屈原也永遠分不開。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
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
這個故事聽自我的外婆。
據她口述,這個故事又來自她的長輩以及看野台戲經驗。
後來我也聽過幾個長輩口述,也許屈原與汨羅江真的太遙遠,遙遠到不曾存在於他們的腦海中。
要說這個故事,就要從「目連救母」說起。
目連、黃巢、大屠殺
相傳目連的母親本來非常信仰佛教,一生持齋念佛。
有一天她忽然生了一場大病,目連的舅舅聽說狗肉可以治療,於是哄騙目連的母親喝下這碗狗肉湯。
結果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就死掉了。
因為她吃了葷,而且還是吃了有著重罪的狗肉,因此死後就被關在地獄受苦。
目連很早就出家修行,且功力高深。
一天他用神通看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來到地府要救母親。
但是地獄城門嚴峻,哪裡能那麼容易攻破?這時候閻羅王告訴目連,只要能跟西天佛祖借到金錫杖,就能打開地獄門,救出他的母親。
目連費了千辛萬苦終於借回錫杖,來到鬼門關前猛力一震,高大的城門瞬間崩毀,他很快救出自己的母親,但城內的所有罪魂也通通都跑出來了。
閻羅王告訴目連,他必須為這件事情負責,因此要他投胎到人間做一個叫「黃巢」的人,並囑咐他要殺滿不小心放出去的鬼,讓他們都重回地府才可以。
他將殺的第一個人,是一個老和尚。
因為這樣的緣故,目連投胎做人間的黃巢,從小就孤苦無依,過著流浪的生活,一直遇到一個老和尚好心收留,才讓他的生活漸得安頓。
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到人間殺人的任務。
到了成年,他告訴老和尚自己的身世,並且對老和尚說:「我要到人間造反殺人,而且第一個要殺的就是你。
但是你對我很好,你跑去躲起來,我不殺你。
」那天早上,黃巢拿了他的劍,準備大開殺戒,往樹林中的一棵大樹一砍,不料樹幹流出鮮血,原來老和尚躲在這棵大樹的樹洞中。
至此黃巢知道天命難為,於是大肆殺閥。
一年5月,黃巢大軍來到一個村口,看見一位婦人手上牽著一個小孩,肩上也背著一個。
手上牽的年齡比較小,背上的卻是年齡比較大的。
黃巢非常疑惑,婦人告訴黃巢:「連年戰亂,我的兄嫂皆被流寇殺害,留下年幼小孩。
肩上的是我兄嫂的,手牽的是我自己的。
他們都死了,我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小孩。
我自己的孩子要是遭受不幸,還可以再生。
」黃巢聽了大為感動,便告訴這名婦人自己的身份,說明天即將要屠殺他們的村莊,要她摘榕樹葉插於門上,明天便不殺他們一家。
婦人回到家依照黃巢指示在門上插榕枝,鄰居看到後問起因由,婦人也如實以告,結果全村都如法炮製。
這下,黃巢無法判定哪戶家人是那個婦人,最後全村都逃過被屠殺的命運。
黃巢大軍離開後,全村歡天喜地,就綁粽子慶祝。
而插青與綁粽子的傳統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插青於門上。
張靖委攝。
屈原想像,其實是不同於本土風俗的建構
後來,我聽過幾個老人講述這個故事,雖然細節有些許差異,但架構卻是一樣的。
關於屈原,他們一無所知,但對於逃避黃巢的戰亂卻是津津樂道。
這個故事裡,目連救母不僅只與7月的蘭盆盛會有關,貫穿前世今生的事件,使黃巢造反所帶來的屠殺成為一種彌補過錯的措施。
「插青」於門上作為一種逃生記號,綁粽子則是為了慶祝死裡逃生。
這樣的端午傳說沒有屈原,沒有汨羅江,沒有祭奠愛國詩人的偉大情懷,災後重生的喜悅,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價值。
我想,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真的太遙遠,逃離現世的災難,也許更符合庶民的期待。
我們的教育一再提到屈原的重要。
最後,他的那偉大的愛國情操早就掩蓋過端午節的意義。
先秦一個抑鬱難伸文人的自盡,真的與我們過的節日有那麼大的關聯嗎?還是教育使我們不知不覺的遺忘了本來先民對端午節的想像?兩個世代,卻有對端午節完全不同的認識。
當端午節吃粽子時,除了千篇一律的遙想偉大的屈原外,是否應該了解一下,台灣民間故事中沒有屈原的端午節。
(作者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瀏覽次數:77246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端午節
屈原
黃巢
目連救母
民俗亂彈
民俗亂彈
民俗亂彈,是由一群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發展的研究者合作組成之共筆部落格。
亂彈亦即北管,具雅俗共賞特質,是臺灣民間最普遍也是曾經最流行、最受歡迎的戲曲,「亂彈」自然也可以看作任意「吹談」,我們期待在當下生活節奏中,與社會大眾一起探討民俗思維,鼓吹臺灣社會對民俗學領域之重視。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民俗亂彈
民俗亂彈
民俗亂彈,是由一群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發展的研究者合作組成之共筆部落格。
亂彈亦即北管,具雅俗共賞特質,是臺灣民間最普遍也是曾經最流行、最受歡迎的戲曲,「亂彈」自然也可以看作任意「吹談」,我們期待在當下生活節奏中,與社會大眾一起探討民俗思維,鼓吹臺灣社會對民俗學領域之重視。
熱門文章
1
我希望「阮月嬌」不要就此消失:新住民的口音、形象與階級觀點
2
【投書】美國員工的吐槽 如何讓台積電再度「偉大」
3
能做到美國國會議長還養大5個孩子,裴洛西的工作與家庭是怎麼煉成的?
4
華語歌壇有個不老比莉:中華民國、王雪娥和她的美軍駐唱演藝史
5
走過教養嚴格的童年,小野:「好好過生活,就是家長留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 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故事 ...
- 2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日期一次看
後來,人們就把農曆五月五日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這同時也是習俗活動「吃粽子」與「划龍舟」的典故喔! 完整版故事看這邊>> ...
- 3台灣端午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端午節(傳統稱呼為五日節、五月節或肉粽節),為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慶。台灣漢人稱為午日節、五日節、午月節、五月節、五月初五。台灣端午節正午時首重祭祀、與 ...
- 4民俗節慶-端午節 - 兒童網
- 5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 ... 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