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殖民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法國
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殖民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7月29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1501年-1739年歐洲各國在印度的殖民地
歐洲國家於15世紀末開始對印度進行殖民,成立了一系列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殖民地。
1498年葡萄牙人首先踏足果阿。
稍後,歐洲列強諸如荷蘭、英國和法國也蜂擁而至。
本來已支離破碎、日暮西山的印度諸土邦,自此逐漸被歐洲列強吞併,由傀儡性質的王公治理。
至19世紀,英國已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幾乎整個印度。
共有5個歐洲國家曾經在印度有殖民地,按照時間順序包括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以及丹麥。
另外日本曾於二戰期間短暫地佔領過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歷史系列條目
印度歷史
古代印度
新石器時代c.7600–c.3300BCE
印度河流域文明c.3300–c.1700BCE
後印度河流域時期(英語:CemeteryHculture)c.1700–c.1500BCE
吠陀文明c.1500–c.500BCE
婆羅多漢達(英語:BharataKhanda)
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吠陀文化前期
沙門運動崛起
吠陀文化後期(英語:Janapadas)
耆那教的傳播(巴濕伐那陀)(英語:Parshvanatha)
耆那教的傳播(伐達摩那)
佛教的崛起
列國時代c.600–c.300BCE
難陀王朝c.345–c.322BCE
孔雀王朝c.322–c.185BCE
百乘王朝c.230BCE-c.220CE
巽伽王朝c.185–c.75BCE
甘婆王朝c.75–c.30BCE
貴霜王朝c.30-c.375CE
古典印度
笈多王朝c.200-c.550CE
遮婁其王朝543-753CE
戒日王朝606CE-647CE
卡爾科塔王朝625-885CE
阿拉伯入侵(英語:UmayyadcampaignsinIndia)738CE
三國相爭760-973CE
瞿折羅-普臘蒂哈臘、波羅及羅濕陀羅拘陀
朱羅王朝848-1251CE
第二遮婁其王朝973-1187CE
中世紀印度
德里蘇丹國1206-1526CE
奴隸王朝
卡爾吉王朝
圖格魯克王朝
賽義德王朝
洛迪王朝
潘地亞王朝1251-1323CE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1336-1646CE
莫臥兒王朝1526-1540CE
蘇爾王朝1540-1556CE
莫臥兒王朝1556-1707CE
馬拉塔帝國1674-1818CE
現代印度
邁索爾王國1760-1799CE
東印度公司1757-1858CE
錫克帝國1799-1849CE
大起義1857-1858CE
英屬印度1858-1947CE
獨立運動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獨立後的印度(英語:HistoryoftheRepublicofIndia)1947CE-現今
閱論編
殖民時期的印度荷屬印度1605–1825丹屬印度1620–1869法屬印度1668–1954葡屬印度(1505–1961)印度之屋(英語:CasadaÍndia)1434–1833葡萄牙東印度公司1628–1633英屬印度(1612–1947)英國東印度公司1612–1757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1757–1858英屬印度1858–1947英屬緬甸1824–1948土邦1721–1949印巴分治1947閱論編
目次
1葡萄牙
2英國
3法國
4荷蘭
5丹麥
6其他國家
7參見
葡萄牙[編輯]
參見:葡屬印度
葡萄牙最早於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印度。
其時西亞的傳統貿易路線被奧斯曼帝國封鎖,而葡萄牙帝國本身也面對著義大利城邦的競爭,使他們希望找出通往印度的航海路線。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首次成功航行至印度,他於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上岸,並往果阿進發。
其後葡萄牙曾一度操控了印度東西兩邊的幾乎所有沿岸地區,又於16世紀取得了錫蘭(今斯里蘭卡)。
葡萄牙於果阿、達曼、第烏、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成立了貿易據點,並以果阿作為葡萄牙於東半球的首府。
1954年,印度占領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
1961年12月,印度出兵果阿、達曼和第烏,葡萄牙戰敗,喪失在印度的殖民地。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正式承認原葡屬印度地區為印度領土。
英國[編輯]
參見:英屬印度
英國女王伊利沙白一世在1600年頒佈特許狀成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與印度及東亞進行貿易。
大英帝國於1624年在蘇拉特登陸,其後得到當時的統治者賈汗吉爾允許於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成立貿易根據地。
英國逐漸透過軍事援助而進入當地的政治核心。
1700年代英法兩國各代表其印度統治者爆發了英法戰爭。
於戰爭末期,以第一代克萊武男爵羅伯特·克萊武為首的英軍擊敗了法國,使英國的勢力範圍大為擴張。
於19世紀初,法國已幾乎被徹底打敗,多數的印度土王都已淪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傀儡統治者。
1857年,因為英國對印度人的歧視和宗教壓迫導致1857年印度起義,英國武力鎮壓這場革命後,正式將印度設為皇家殖民地,再成為保護國—印度帝國,英王則兼任印度皇帝,大英帝國正式成為名正言順的帝國。
在19世紀末大英帝國勢力發展至高峰時,大英帝國由緬甸一直延伸至阿富汗,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當時的印度帝國包括了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並一度包括緬甸、亞丁殖民地、海峽殖民地和新加坡。
錫蘭亦是另一個英國屬地;不丹也曾一度被佔領。
英國於印度的控制權在1947年8月15日隨印巴分治而終結,一度維持自治領,緬甸1948年獨立但不加入大英國協,印度1950年成為共和國及加入大英國協,巴基斯坦1956年成為共和國及加入大英國協,1972年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及加入大英國協。
法國[編輯]
參見:法屬印度
法國緊隨英國之後於印度成立貿易基地。
於18世紀中的高峰時期,法國曾佔領南印度之大半,並今日的安得拉邦北部及奧里薩邦。
然而後來法國卻在英國的進迫下節節失利,至18世紀末已幾乎將原佔領土喪失盡了。
1816年英國將本地治里、卡來卡、雅南、馬希及金德訥格爾等一系列飛地歸還予法國,並組成了新的法屬印度。
於印度獨立後此些地區分別拼入了相鄰的邦或組成了本地治里聯邦屬地加入印度。
荷蘭[編輯]
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曾於印度沿岸成立了不少貿易根據地,並曾一度控制Malabar東岸(Cranganore/Cranganor/Kodungallor,CochindeCima/Pallipuram,Cochin,CochindeBaixo/SantaCruz,Quilon(Coylan),Cannanore,Kundapura,Kayankulam,Ponnani)andtheCoromandelsouthcoast(Golkonda,Bimilipatnam,Jaggernaikpoeram/Kakinada,Palikol,Pulicat,PortoNovo/Parangippettai,Negapatnam)和蘇拉特(1616-1795)。
他們又曾從葡萄牙手中佔領了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1658-1796)。
荷蘭亦曾於Travancore及泰米爾納德邦海岸,以至於今日孟加拉的RajshahiPipely、Hougli/ChinsuraBaleshwar/Bellasoor、Murshidabad及於今日緬甸的Ava、Arakan、Syriam成立貿易站。
於拿破崙戰爭後,荷蘭因作為法國的從國而於維也納會議上喪失了錫蘭。
後期荷蘭逐漸從印度淡出,專注經營荷屬東印度,即今日的印尼。
丹麥[編輯]
丹麥是眾多殖民者中最後插手印度的一個。
他們只於泰米爾納德的特蘭奎巴建立了一個貿易根據地,然而此貿易站一直無足輕重,並於1845年賣了給英國。
此外尼科巴群島也曾於1755年至1868年成為丹麥殖民地,最後被售予英國。
其他國家[編輯]
其他殖民國家諸如比利時、義大利和德國並未有在印度進行殖民。
西班牙因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於1493年頒佈的《在其他之中(英語:Intercaetera)》教宗詔書確立的分界線而將殖民東半球的權利割讓了給葡萄牙。
日本曾於二戰期間短暫地佔領過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參見[編輯]
殖民帝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殖民地&oldid=62497124」
分類:殖民印度隱藏分類:自2017年7月缺少來源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বাংলাCatalàEnglishहिन्दीಕನ್ನಡپنجابی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法蘭西殖民帝國 - Wikiwand
法蘭西殖民帝國(法語: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指法國於1534年至1980年統治 ...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 ...
- 2以前只知道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終於知道是怎麼被征服 ...
十六世紀後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也都急切的來印度攫取利益,與 ... 有印度教的、伊斯蘭教的彼此征戰不休,政治風雲的巨變使各國殖民者欣喜若狂。
- 3法国印度 - 尼古拉斯
地位, 法国殖民地(1664–1946) 法国的海外领土(1946-1954). 首都, 朋迪榭里. 通用语言, 法语(法律上) 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孟加拉英语. 政府, 殖民行政.
- 4法國殖民印度完整相關資訊
法属印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法属印度是印度独立前法国在印度殖民地的总称,包括位于科罗曼德尔海岸的本地治里、卡来卡、亚南;位于马拉巴海岸的马埃, ...
- 5法屬印度支那是什麼? - Also see
法屬印度支那是1887年殖民統治到20世紀中葉獨立和隨後的越南戰爭的東南亞法國殖民地區的集體名稱。 在殖民時代,法屬印度支那是由科欽- 中國,安南,柬埔寨,東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