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議題】第二部曲『情感銘印』:情感需求的啟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感銘印」中的銘印,我借用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 ... 情感銘印並不傷人,壓抑過久後的補償才會傷人,像諮商故事中的例子,事後還是 ...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跳到主文 不是說你的問題,是說你的故事給我聽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Oct02Fri201509:04 【文化議題】第二部曲『情感銘印』:情感需求的啟動 戀情的開始是怎麼回事?你記不記得你是如何喜歡上對方的,是個性、態度,還是憑感覺?事實上,我們腦中總會保存一幕故事情節,它引發我們認定要將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有的情節值得紀念與感動,有的卻很簡單,只是問候、讚美你、遞一杯茶或送你回家,沒有轟轟烈烈,但你卻私下決定跟對方一輩子,這又是怎麼了?     一、諮商故事:一見鍾情? 諮商室,20歲女生,她正苦惱學長對性關係的索求,但她們不是男女朋友。

「那麼,你可以不答應啊。

」我說。

「我有啊,但對方還是毛手毛腳…」,她無法徹底拒絕,擔心對方不理她。

我換個方式問,想了解她何以這麼鍾情學長,才知道他們並不是慢慢熟悉而交往,是女生「一見鍾情」。

故事是某天學長騎機車主動送她回家,要她從背面抱緊,送到家門口還問候幾句,少女心被觸動,她很少被注意與關心,加上剛剛緊抱的身體感覺,她深深一見鍾情。

後來學長很明確告訴她只想要性關係,除此之外不太搭理,但女生不放棄,也逐漸願意配合學長的性需要以得到注意。

她苦惱的是,即使都這樣了,學長還是沒有之前對她的熱情,也不再抱她了。

經過幾次晤談,她明白了學長對她不是愛情,但她就是放不下,她朝思暮想一直懷念那個擁抱。

  二、「情感銘印」:最初的認定 作長輩的不直接表達關心,作晚輩的要懂得報喜不報憂,每個人都不會表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以免給他人負擔,這是我們文化裡應付情感的封閉模式,情感需求一直被壓抑、被隱藏,像個停止成長的內在小孩,直到某個時刻「情感銘印」發生。

「情感銘印」中的銘印,我借用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的概念,銘印(Imprinting)是指剛出生的動物,將睜開眼睛後第一個看到的生物,認定為自己的母親而尾隨尋求保護與乞食,是動物的生存本能。

情感銘印是指,我們認定對方某個行為,並在那刻破蛋而出,認定關係、產生依附,投射己身的情感需求,企圖補償過去未曾滿足的。

情感銘印的出現跟年齡無關,它是潛意識補償的啟動點,我們在童年時欠缺情感關係的滋養與表達(與互動模式有關),在某個時刻(通常是社會適應後或脆弱崩潰時、通常以愛情形式)就容易出現情感銘印。

情感銘印後便進入依附關係(第三部曲:依附的型態),心理學家Bowlby提出母親與嬰兒間的「依附關係」,在人生早期是重要的經驗,除了養育功能,其關係的安全品質更是延伸及影響到成人間的人際關係,於是我們渴望、尋求被注意、被照顧的替代關係以作為繼續成長的安全基礎。

  在我們尚未到達生涯神話中段的婚姻關係前,在情感壓抑又欠缺覺察下,潛意識幫我們作了補償,「情感銘印」白話一點就是「不自覺地依賴」,在我們社會「純情文化」裡愈自卑及壓抑愈久的人,銘印發動的條件愈低也愈容易啟動,甚至只要有愛就行而不管對方是誰。

情感銘印會去認定對方某個行為以判斷是否可能依賴對方,爾後在關係裡補償過去缺乏的情感(如:安全感、安心感、接納感),不過行為認定是「盲從」的,就如勞倫茲的雁鴨研究,會動的就是母親,即使研究人員換成電動玩偶,小雁鴨也一樣會跟著走,很薄弱的依據卻會很固執地留在這段銘印裡,因為初始關係是生存的必要。

「依賴」在社會裡原有不能獨立、懶惰之意,但依賴也是人類初始的情感,像嬰兒對母親尋求安全關係一般,情人間也常會表現幼稚、隨便與輕鬆,兩種關係是很雷同的。

因而「情感銘印」是『被動的我們在尋求誰是主動關心接納我們的「那段關係」』,銘印後認定對方並允許自己釋放信任與依賴的情感。

銘印只是補償的啟動,文化裡當然沒教如何維持關係,若有衝突只是一昧忍讓,固守角色,並不算溝通,而情人畢竟也不是父母的替代,當負面情緒無法消化就會引出無意識的抵銷行為,如畏縮消極、胃潰瘍、失眠、暴力行為、自傷,甚至自殺等。

三、為什麼放不下? 16歲男生因為缺曠課太多,輔導時才知道原來他失戀了,家長對情傷的解釋難以理解,仍以為男生是懶惰或叛逆,但他的身心狀況卻已達憂鬱指標。

他們共交往60天,僅在校內公開過,沒約會沒牽手也沒其他親密關係,是女生主動的,從關係開始到結束都是女生提出,男生雖說沒什麼,情傷卻很深。

交往期雖短,男生對感情的想像已經從一而終,想到未來幾十年去了,他要養家、工作、結婚育子,當成人生目標,如今被女生臨時喊卡,失去目標也失去動力。

男生是認真的,心全給了,給出的收不回,在晤談時男生知道不該讓家人擔心,他卻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反應沮喪,為何還偷偷打聽對方生活,為何起不了床,無力地看著生活失序。

  「情感銘印」類同移情作用,只是投射,不是真愛情;我們不是放不下對方,而是放不下自己依賴對方的部分。

有首歌唱到:「我的一顆心交給誰,交出去會不會後悔?」,「心給了」過程是自動化的,當我們對自己的情感需求一無所知,在自己手裡的是什麼都不清楚,又要如何放下呢? 我們太慣用愛情來滿足自己貧乏的情感需求,當對自己的情感狀態不清楚,對愛情也通常是模糊的。

「你喜歡對方哪些地方呢?」 「不知道,就是喜歡。

」、「我是跟著感覺走的人。

」 我們以為愛情自然發生,其實還是有銘印影響的,我會問:「對方曾經作了哪些事讓你感動?有哪些因素讓你決定跟對方在一起?」企圖使愛情被覺察:感覺如何發生的、後續又如何決定的,與自己的關係又是什麼,而不是只停留在銘印的表面而已。

20歲女生銘印在機車後座擁抱的那一幕,16歲男生則感到被注意與被需要而銘印,他們的童年、家庭也都欠缺親密關係互動。

銘印的這些時刻、這些動作,讓他們的情感需求破蛋而出,行為認定、產生依附,為了就是選擇一段安全關係,重新再經驗親密。

當事人不能接受的,是情感依賴已經給出去收不回來,為了不再次被拒絕、關係斷裂,像小雁鴨也像跟著父母親的小孩,仍會繼續努力跟著對方,如果接受分離現實了,就會帶著絕望與創傷回到壓抑的殼裡,也許帶著創傷等待下次的情感銘印,也許之後不再相信他人。

  四、情感覺察的個人練習 純情文化中有個迷思,很多人會以為:「有一天你就會懂,然後變得成熟懂事。

」其實若不刻意覺察與學習,自動壓抑的情感並不會突然成長,因為情感發展原本就需要一段依附關係和對方成熟的回饋,才能辨識情緒、覺察體驗,才逐漸懂得自己要的是什麼,長出自己的樣子。

情感銘印現象對我們是一個提醒,什麼樣的故事、話語及動作感動了我們,其實是在幫助自我理解,探索內心最渴望的需求是什麼。

我們文化的集體潛意識給「情感銘印」偏向「被照顧」的這類需求,我們可以更細探索那對自己是什麼意義,是被呵護、被注意、被在乎或不離不棄。

情感銘印並不傷人,壓抑過久後的補償才會傷人,像諮商故事中的例子,事後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我們自己可以先練習的,是觀察自己在情緒上的反應,以日記方式寫下:今天發生什麼事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有感受,事件和情緒如何成為「我的體驗」,在書寫的同時我們就會反思;另一種方式,回想並敘說自己在喜、怒、哀、痛上的情緒經驗,描述事件如何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Bowlby相信依附關係議題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週期,深深影響心理發展,即使長大了也還是要面對這議題,我們在童年時或許只能嗷嗷待哺,等待父母給予關懷,但如今已長大的現在,就可以主動學習並建立自己期盼的關係,永遠不算太遲。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

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案主故事亦經過改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加註〈已徵求案主同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醫療保健個人分類:文化心理議題此分類上一篇:【文化議題】第一部曲『純情文化』:純情又自卑 此分類下一篇:【文化議題】:簡論《照顧文化、性格及關係模式》 上一篇:【諮商故事】:性侵害強制治療 下一篇:【諮商小說】:小黛的黛是林黛玉的黛 歷史上的今天 2019:【人性】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先決條件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我的連結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文章分類 00.心理諮商指南(2) 如何找心理諮商(9)心理師職場生存(9) 01.給男人的愛情講義(3) 給男性的約會指南(9)給男人的愛情講義(8)給男人的婚後講義(4) 02.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觀察(7) 親子教養(18)張老師月刊(24)雜誌、網路專欄發表(30)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36)情緒教育課(20)文化心理議題(7)社會心理觀察(41) 03.諮商小說與故事(2) 諮商類型小說(40)諮商故事反思(19) 04.諮商信念反思(3) 內在人性反思(35)諮商實戰經驗(36)諮商擇學理論(30) 05.小私塾:演講與訓練課講義(2) 演講講義(9)教育訓練講義(14) 06.心理師的電影與書籍(2) 電影、心理與人生(10)書籍閱讀語錄(19) 07.圖文短篇(3) 會心一刻(5)心理師診療日記(9)心理師語錄(4) 08.小小說創作(3) 日常心理極短篇1-101(101)芬蘭明信片小說(13)日常心理極短篇102-200(81) 09.個人夢的紀錄(2) 作夢,有解釋(46)作夢,不解釋(72) 未分類(3)未分類文章(2)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十二月(5) 2021十一月(4) 2021十月(2) 2021九月(3) 2021八月(4) 2021七月(2) 2021六月(7) 2021五月(7) 2021四月(4) 2021三月(5) 2021二月(5) 2021一月(19) 2020十二月(5) 2020十一月(8) 2020十月(3) 2020九月(8) 2020八月(4) 2020七月(5) 2020六月(4) 2020五月(7) 2020四月(4) 2020三月(3) 2020二月(5) 2020一月(20) 2019十二月(5) 2019十一月(3) 2019十月(3) 2019九月(8) 2019八月(6) 2019七月(6) 2019六月(12) 2019五月(8) 2019四月(8) 2019三月(6) 2019二月(5) 2019一月(17) 2018十二月(9) 2018十一月(9) 2018十月(10) 2018九月(8) 2018八月(10) 2018七月(11) 2018六月(8) 2018五月(14) 2018四月(14) 2018三月(15) 2018二月(13) 2018一月(15) 2017十二月(12) 2017十一月(16) 2017十月(14) 2017九月(17) 2017八月(11) 2017七月(14) 2017六月(21) 2017五月(12) 2017四月(10) 2017三月(19) 2017二月(8) 2017一月(16) 2016十二月(11) 2016十一月(16) 2016十月(12) 2016九月(16) 2016八月(15) 2016七月(18) 2016六月(14) 2016五月(17) 2016四月(15) 2016三月(15) 2016二月(15) 2016一月(12) 2015十二月(20) 2015十一月(8) 2015十月(7) 2015九月(12) 2015八月(1) 2015六月(2) 2015一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