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最常誤將錢幣吞入腹千萬不要用催吐來處理 - Heho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童最常誤將錢幣吞入腹千萬不要用催吐來處理 ... 消化道異物的發生率約為萬分之5,其中8成是兒童族群,以6個月至3歲大的小朋友最容易誤食異物。

Skiptocontent 根據《中央社》報導一名2歲女童日前深夜嘔吐、流口水,經送急診,醫師發現女童食道卡著一枚鈕扣電池,電池有腐蝕性物質,醫院雖緊急動刀取出,但女童食道已破裂,必須靠鼻胃管餵食至少3個月。

兒童最容易發生的「異物吞入」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科醫師邱揚竣表示,消化道異物的發生率約為萬分之5,其中8成是兒童族群,以6個月至3歲大的小朋友最容易誤食異物。

特別是在1歲半前的口腔期,寶寶會藉由刺激嘴巴、嘴唇和舌頭來得到本能的滿足,像是透過吃和將東西放置於口中獲得滿足,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們會不斷嘗試抓東西往嘴裡放,只要伸手可得,不論何物,都會放於口中,就容易發生誤吞事件。

最常被兒童吞入的異物是錢幣,根據統計資料來看就佔了8成,排名第二是魚刺(亞洲國家的發生的機率比西方國家高),其餘像是雞骨頭、玩具的小零件、鈕扣電池、彈珠、磁鐵、別針、圖釘等異物都從嬰幼兒的消化道發現過。

通常有超過8成的消化道異物可以順利自行排出,僅有1成的異物因具有危險性或無法自行排出,就需要安排內視鏡來移除異物。

異物吞入的處理方式 1.孩子若不慎吞入異物,或是被骨頭、魚刺、果核等食物梗塞,千萬不要用吞飯、喝醋、催吐等方式處理,因為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二次傷害。

2.注意孩子呼吸的狀態,如果發生呼吸困難、無法發出聲音,這時表示異物已經完全阻塞呼吸道,請立刻撥打119,並立刻執行哈姆立克法,直到異物咳吐出、移除,有必要時需施行心肺復甦術,再送醫處理。

3.若異物沒有完全阻塞呼吸道,但有其它症狀,像是有持續咳嗽、呼吸有喘鳴聲、嘔吐、無法吞口水、胸口疼痛、肚子痛等,請儘速就醫。

4.電池、磁鐵、毒藥物、化學物品、尖銳物、長形物品等都是高危險物品,若不慎吞入,應馬上就醫。

5.若家長不確定孩子吞下了什麼,或不確定是否有危害,都應馬上就醫。

6.誤食異物後,直到醫師評估前,都不要再喝水或進食,因為可能需要立刻進行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或是異物可能損傷、阻塞食道,再進食恐會造成二度傷害、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預防兒童異物吞入 為了避免家中的孩子出現這樣危及情形,請所有的家長,或是主要照顧者要注意以下事項: 嬰幼兒的食物都應壓碎切細。

避免高風險異物梗塞的固體食物,不要主動給予容易引起異物梗塞的食物,像是果凍、軟糖、糖果、含骨頭的肉類、堅果種子類、荔枝、龍眼等,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沒有大人陪伴下,接觸到這些固體食物。

不讓幼兒邊吃邊玩,教導要細嚼慢嚥,並在小孩哭泣、活動時避免餵食。

檢查家中的地板,或是孩子待的空間裡是否有硬幣、鈕扣及其他小東西。

選擇年齡相符的安全玩具,避免玩具零件掉落造成誤食。

家中藥物要收好,因為顏色鮮豔的藥丸看在兒童眼裡就像是糖果。

參考來源: 馬偕院訊-兒童誤食種類千奇百怪別催吐速就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消化道異物意外兒童佔8成 推薦閱讀: 別小看一顆核果的威力小孩真的不能吃這個啦! 文/彭幸茹圖/許嘉真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302.COVID-19/一圖搞懂確診者、接觸者該怎麼做2022-05-113.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4.整理包/確診Omicron多為無症狀與輕症不用擔心?一次看懂新冠肺炎後遺症2022-05-115.COVID-19/我確診了怎麼辦?六大步驟讓你不慌張2022-05-14 影音健康 【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打擊失眠大作戰 心血管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防疫新生活大調查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新冠肺炎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