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誠服-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悅誠服」及「心服口服」都有信服的意思。

... 「心悅誠服」側重於心懷喜悅而真誠地歸服;「心服口服」側重於心口一致非常地服氣。

... 看到上人無怨無悔地幫助學生,我是~ ... 跳到主要內容 ::: 心悅誠服-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心悅誠服 ㄒㄧㄣ ㄩㄝˋ ㄔㄥˊ ㄈㄨˊ xīnyuèchéngfú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成語典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成語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ㄒㄧㄣ ㄩㄝˋ ㄔㄥˊ ㄈㄨˊ 漢語拼音: xīnyuèchéngfú 解釋: 播放 指內心喜悅而真誠的服從。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例】周武王仁德廣被於天下,臣民莫不心悅誠服。

指內心喜悅而真誠的服從。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例】周武王仁德廣被於天下,臣民莫不心悅誠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心悅誠服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ㄒㄧㄣ  ㄩㄝˋ  ㄔㄥˊ  ㄈㄨˊ  漢語拼音: xīnyuèchéngfú 解釋: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指誠心誠意的服從。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套.滾繡毬〉曲:「那問他料不齊,數不足,連櫃子一時扛去,怎教人心悅誠服。

」《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時候,虧你心悅誠服的坐在監裡,獄也不反一反!」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指誠心誠意的服從。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套.滾繡毬〉曲:「那問他料不齊,數不足,連櫃子一時扛去,怎教人心悅誠服。

」《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時候,虧你心悅誠服的坐在監裡,獄也不反一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心悅誠服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ㄒㄧㄣ ㄩㄝˋ ㄔㄥˊ ㄈㄨˊ 漢語拼音: xīnyuèchéngfú 釋義: 誠心誠意地歸服。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心服口服」 誠心誠意地歸服。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心服口服」 典源: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1>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2>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注解〕 (1)以德服人:用美德使人歸服。

(2)七十子:孔子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舉成數來說,稱為「七十子」。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1>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2>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注解〕 (1)以德服人:用美德使人歸服。

(2)七十子:孔子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舉成數來說,稱為「七十子」。

典故說明: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

在《孟子.公孫丑上》載有:孟子認為,假借仁的名義而用武,這叫做「霸」;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

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

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

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

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而出,用來指誠心誠意地歸服。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

在《孟子.公孫丑上》載有:孟子認為,假借仁的名義而用武,這叫做「霸」;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

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

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

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

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而出,用來指誠心誠意地歸服。

書證: 《續傳燈錄.卷三五.育王光禪師法嗣》:「生平善誘其徒,未嘗厲聲色。

然一經指授,輒神融意悟、心悅誠服,皆充然有得。

」 《桃花扇.第二四齣》:「老師相是不喜奉承的,晚生惟有心悅誠服而已。

」 《鏡花緣.第二三回》:「小弟若在兩位才女跟前稱了晚生,不但毫不委屈,並且心悅誠服。

」 《三俠五義.第一二○回》:「他既說出洗心改悔,便是心悅誠服;決不是那等反覆小人,今日說了,明日不算。

」 《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學生是仰慕大帥的賢聲,如同泰斗,出於心悅誠服的,不同世俗一般。

」 辨識: 近義:心甘情願,心折首肯,心服口服反義:陽奉陰違辨似:形音辨誤同「心悅誠服」及「心服口服」都有信服的意思。

異「心悅誠服」側重於心懷喜悅而真誠地歸服;「心服口服」側重於心口一致非常地服氣。

心悅誠服心服口服辨似例句○ㄨ看到上人無怨無悔地幫助學生,我是~地跟著她的腳步走。

ㄨ○你如果不服可再來較量,我一定會讓你輸得~。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語本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指誠心誠意的服從。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套˙滾繡毬曲:那問他料不齊,數不足,連櫃子一時扛去,怎教人心悅誠服。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時候,虧你心悅誠服的坐在監裡,獄也不反一反!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心悅誠服 授權資訊: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悅誠服」出於〔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  這是孟子對於王道、霸道的辨別。

認為霸者仗著兵甲武力而對別國進行侵略以求事功,這一類的霸主必須靠強大的國勢才能稱霸天下,齊桓公、晉文公就是這一類的代表。

反之,仁者靠德行而施仁政,是為仁君,任何小國都可以施行仁政而成就王業,像商湯、文王,一個只有七十里、一個只有百里。

  孟子接著申述霸者憑藉著強大的武力迫使人民屈服,人民不敢不服從,這種服從,只是表面的,不是心甘情願的服從,所以霸者所用的也不是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法。

至於王者,用仁德來治國,並沒有刻意要人民服從,人民卻自然口服心服,而且衷心歡悅,才是真誠的信服。

兩相比較之下,一個以力服人,一個以德服人,優劣立現。

於是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話說明人民因為心服武王之德,而從四方前來投靠。

〔論語.季氏〕也有相同的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都在說明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讓天下心悅誠服。

  此外,「心悅誠服」一詞,除了用在政治上的王道思想外,也可引申到教育過程中,就像聖智兼備的孔子,在動作威儀之間自然散發流露出德行的光輝,弟子們在他的德行感召之下,不招自來,表示學生對教師德行的真誠信服。

所以「心悅誠服」在教育上的重要意涵是:如果教師用德行來感化學生,學生自然會心悅誠服。

而師生的關係,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師在人格風骨節操上自然產生的薰陶力量,這股陶冶力,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長期沉浸在教師的德行中,自會心嚮往之,起而效法。

因此只有讓人心悅誠服的德行,才能從心靈深處感動學生、影響學生。

  推而廣之,任何讓人衷心悅服的,絕對不是表面上的權勢、金錢或是地位,而是個人的德行。

惟有德行才能不朽。

所以修德自省、以德化人,也是每個人立志行事的原則。

  「心悅誠服」出於〔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  這是孟子對於王道、霸道的辨別。

認為霸者仗著兵甲武力而對別國進行侵略以求事功,這一類的霸主必須靠強大的國勢才能稱霸天下,齊桓公、晉文公就是這一類的代表。

反之,仁者靠德行而施仁政,是為仁君,任何小國都可以施行仁政而成就王業,像商湯、文王,一個只有七十里、一個只有百里。

  孟子接著申述霸者憑藉著強大的武力迫使人民屈服,人民不敢不服從,這種服從,只是表面的,不是心甘情願的服從,所以霸者所用的也不是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法。

至於王者,用仁德來治國,並沒有刻意要人民服從,人民卻自然口服心服,而且衷心歡悅,才是真誠的信服。

兩相比較之下,一個以力服人,一個以德服人,優劣立現。

於是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話說明人民因為心服武王之德,而從四方前來投靠。

〔論語.季氏〕也有相同的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都在說明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讓天下心悅誠服。

  此外,「心悅誠服」一詞,除了用在政治上的王道思想外,也可引申到教育過程中,就像聖智兼備的孔子,在動作威儀之間自然散發流露出德行的光輝,弟子們在他的德行感召之下,不招自來,表示學生對教師德行的真誠信服。

所以「心悅誠服」在教育上的重要意涵是:如果教師用德行來感化學生,學生自然會心悅誠服。

而師生的關係,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師在人格風骨節操上自然產生的薰陶力量,這股陶冶力,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長期沉浸在教師的德行中,自會心嚮往之,起而效法。

因此只有讓人心悅誠服的德行,才能從心靈深處感動學生、影響學生。

  推而廣之,任何讓人衷心悅服的,絕對不是表面上的權勢、金錢或是地位,而是個人的德行。

惟有德行才能不朽。

所以修德自省、以德化人,也是每個人立志行事的原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悅誠服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五體投地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