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你了解多少? – 跨科際學習社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定義上,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指在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當中,具有大量的受眾,是為傳播媒體中的一類,同時更要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資訊工業的 ...
Postnavigation
←引爆趨勢TheTippingPoint──如何解析火起來的流行文化或商品 言論自由的寬度→
作者:林書維
近幾年來,許多人感嘆於新聞媒體價值的淪喪,各種節目品質低落,再加上今年金鐘獎由老牌綜藝天王吳宗憲在台上的一席話,讓網路上出現大量的討論,每個人都在問,我們的媒體怎麼了?為什麼電視的黃金時代再也不在了?也許是因為大眾都未曾好好理解媒體的價值何在。
(一)媒體,你了解多少?
媒體其實是不同傳播方式的總合、總稱。
此一詞可以指傳播媒體、大眾媒體、新聞媒體。
傳播媒體: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
大眾媒體:有大量受眾的一項傳播媒體。
新聞媒體:以新聞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眾媒體。
一般大眾稱的媒體其實為傳播媒體,指的是傳播信息的載體,在訊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做為攜帶、傳遞訊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
熟悉的電影、電視、廣播、書籍、雜誌、報紙都是。
雖然許多人認為媒體的價值已經流失,或是不清楚媒體人心中的那把尺究竟何在,暴露在腥羶色的訊息中,深受其害。
但媒體最原始到底是提供什麼樣的功能?其信念又何在?
媒體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注意媒體自身對社會各個群體的教育影響力。
隨著實際情況做最新的變更,更新傳播內容以及註明時間、日期。
誤導、欺騙、隱瞞接收者,或是誇大、貶低、扭曲事實都是不允許行為,使社會有負面效應或是對某些群體、個體有不符合事實的偏見、誤解更不可取。
但若是在不隱瞞的前提下,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也不允許。
刻意蒐集沒變更頻率的相似事件,而且突然性的頻繁密集傳播,不加以解釋這些事件的發生機率、屬性比例、持續時間和發生時間、地點,誤導接收者,亦不允許。
在沒有說明意見來源、資料、消息來源的情況下,陳述任何人和自己觀察、臆測、修飾所得他人的情緒、心態、動機、看法、語氣、態度、言行、神情、感想…等等及個人意見,或假借他人名義陳述都不允許。
媒體的功能—主要五項功能
監督政府
表達民意
傳遞資訊
提供娛樂
傳承文化
再細談大眾媒體,聽聞「大眾」兩字,刻板印象也許會自然聯想到娛樂、綜藝等層面的關聯。
但定義上,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指在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當中,具有大量的受眾,是為傳播媒體中的一類,同時更要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資訊工業的共同特徵。
實際包括:電台廣播、音樂、電影、電視這類透過電子途徑傳播訊息的載體;報紙、書籍、雜誌採用實體紙質傳播資訊。
另外像告示牌、標誌、廣告等戶外媒體則常見在建築、體育場館、商店、公車上。
隨著時代演進和科技的進步,媒體漸漸的在新型態智能科技上發酵,自網路發明以來到最近的行動網路都被視為大眾媒體的一種。
20世紀末,大眾媒體被分為八大產業:書、報紙、雜誌、錄音品、電台廣播、電影、電視、網路,但因為網路的快速發展,行動電話、視訊遊戲、網路遊戲都被列入其中,而後依據發明時間的順序做區別7類。
新聞媒體常被視為一種獨立的媒體,不過其實是大眾媒體分類下的延伸,指的是以新聞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眾傳媒。
下方會再細分印刷媒體、廣播媒體、網際網路媒體。
(二)台灣媒體之亂,因何而起?
舞台劇「瘋狂電視台」雖為觀眾帶來許多笑聲,但背後卻藏著難以言諭的沉重,對於台灣電視製作環境的控訴。
小小的島上卻擁有100多個電視台,每天輪流播送一樣的電視,新聞專題大同小異,包括新聞的綜藝化,也都是許多學者、知識份子擔心的現象。
再者在節目的製作環境沒有韓國、中國的強勁資金或創意的弱勢,觀眾胃口無所變化,收視率強藥只能靠裸露、帥哥美女、犀利話題炒作。
就因為資金流被"收視率"左右,台灣整體的電視環境才會如此委靡,也形成觀眾邊看邊罵的特殊情景。
而這一切的起源都要從解嚴開始說起。
台灣媒體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奠定報業、廣播的基礎,戰後一開始媒體環境一度自由、寬鬆,但是經歷228事件後,台灣進入戒嚴時代,媒體沒有自由可言,終至在解嚴後開放報禁,完全的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出現,電視的黃金時代來臨,開始緊鑼密鼓的發展。
但也因為供給過剩,導致媒體之間的惡性循環,政治勢力干預,因而造成了今日這般「媒體亂象」,引起社會不安定。
台灣的媒體嚴重性在於收視率和廣告費聯繫過度緊密。
2000年政黨輪替時,政府的控制權雖減少導致私有化,幾個大的媒體紛紛靠邊站或是由兩黨主持,從此媒體的客觀性便消失。
再者,因為電視媒體的大量發展,台數過多,新聞頻道占據,根據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競爭激烈的環境導致記者為了取得畫面提高收視率,紛紛朝"獨家"低頭,引發若干爭議事件。
如濫用採訪權,採訪的問題不恰當,進而傷害到受訪者,明顯案例為常見記者詢問社會案件犯人:你覺得後悔嗎?你有甚麼話要對傷者家屬說?明顯並未了解事情始末,尊重辦案人員。
更發生同業人員因為搶新聞而爭執,編輯台不顧記者人身安全,不尊重新聞對象安全和妨礙公務等等爭議。
常被人詬病的,在於報導災難新聞時,畫面不斷放送災難畫面、受害者畫面,更會發生誇大災情,使用煽情化字眼報導,讓應維持中立、平等的立場蕩然無存。
做人物性報導時,發現可供娛樂大眾的人物出現時,大量追蹤報導,利用人們喜歡偷窺的特性,抓住觀眾眼球,在每個時段、每天不斷輪流放送。
新聞頓時間充滿娛樂性,為了搶獨家的陋習,讓台灣進入"人人皆狗仔"的新紀元。
更甚者,完全不尊重受訪者的隱私權,不管是對名人的守株待兔,或是對拒絕受訪者做轟炸式的系列報導,逼人就範,媒體就像是拿著刀的屠夫,而人人都是等著被宰的羔羊。
網路蓬勃後,資訊開始快速而且大量的流通,也因此,許多媒體常在沒有查證的狀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與錯誤的報導。
做新聞查證主要是希望減少媒體的客觀、主觀錯誤,但因為新聞需求量大,採訪內容不足,流通速度快,各家都搶著希望用最快的速度爆出獨家,因而常常未做查證便直接連線讓不當內容傳播。
在內容供給不足,時段太多的情況之下,台灣也出現"業配文"的新巔峰。
電視台為了取得經費得以經營,由廠商出錢製作類似報導的內容播送,以以假亂真的程度,讓觀眾信以為真覺得是由權威媒體發出的正確資訊,假傳播之名,行獲利之時,在此同時,更看不見媒體存在的價值。
台灣媒體最糟糕的,其實是泛政治化。
由於前述媒體擁有各自擁護的政黨,在報導方向上有顏色之別,利用系列報導或是造神運動,歌頌讚揚自家支持的黨派、候選人,是為媒體、政治環境的不成熟,也是對全體民眾知的權力的傷害。
經歷20多年的亂象與淪喪後,也因為網路、部落格、影音平台出現,出現在主流媒體與商業媒體之外,一股不一樣的聲音—公民媒體。
公民媒體其實還被稱做另類媒體、地下媒體、小眾媒體等等,不一樣的稱呼代表著不同的特徵,但共同的核心價值「公民媒體是由非專業記者或是個別公民所產製的各種媒體」、「對抗或是彌補傳統社會大眾媒體的報導內容、傳達自主和多元的觀點意見」,並被認為強大的公民媒體可以帶動強大的民主政治。
此一現象不只出現在國際間,台灣這幾年也開始有公民媒體發聲,提供平台讓各式各樣的聲音出現,像是上下游新聞平台,長期關注台灣農業以及環境發展,或是在地的甘樂誌,從台北三峽出發,做為一股民眾的聲音,守護台灣這片土地。
更不提大大小小落地開花的地方性雜誌,都希望用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方式,利用網路這樣快速的工作傳播正確的資訊,也許會是做為媒體,正確的價值。
(三)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當社會上一股腦兒出現譴責電視台、媒體從業人員毫無專業素養之時,閱聽眾其實也應該回頭想想,是甚麼造就收視率?抓緊著節目製作的喉頭?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別人,正是你我。
仔細想想,你一週看有線台的時間跟轉到公視的時間相比,比率是不是低得可以?再說,有多少人知道公視的台數多少?應該是製播優質節目,做為公正的播送平台,卻長期受民眾不喜愛,以及被嫌節目無聊,姑且不論內部的鬥爭,公視在台灣其實算是全面性的失敗。
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並沒有培養正確的媒體識讀能力。
媒體素養
在國外已經高喊許久的媒體素養,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英語系國家,早已將此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當中,臨近的日本和香港也都從教育改革上著手,讓此一訓練從小培養扎根。
媒體素養指的是在各類的處境當中,取用、理解、製造媒體訊息的能力。
媒體素養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媒體教育,是針對全體的公民,希望大家可以具備思辨和產製資訊的能力,由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媒體信息。
台灣近年來也透過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識讀中心、社區大學等組織,推動此類的課程,提供學生和成人的再教育,讓全民參與媒體的知識和基礎,從閱聽眾的角度開始改變媒體環境。
要培養正確的媒體識讀能力,傳播研究和教育開始對這個領域下功夫,認識和解讀媒體的正確資訊,在這個爆炸的年代非常需要。
而媒體識讀教育的主要目的分為五項:
公民有能力將媒體做分門別類(classifytheproduct)
檢視媒體的製播過程(examiningtheorigin)
分析媒體產品(analyzingthemediaofproduct)
探究媒體產品的消費行為(investigationtheconsumptionoftheproduct)
認識媒體的影響力(mediaimpact)
媒體識讀起源於英國,自1989年開始列入國定課程,明文規定要教導閱聽人相關的概念及辨識事實與意見,也因此,對英國人而言,傳播學或是新聞學不是目的型的課程,也不單只是學習技術,而是把媒體運作機制當做終身的學習。
也是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媒體原本的用意。
在制度上也許尚未將識讀教育列入終身學習項目,但是在不久的未來,希望可預見閱聽人對接收訊息的建構、分析媒體資訊,進而反省接收資訊與自身的關係,做有所選擇的接收。
將會是媒體識讀對大眾最好的教育。
(四)結語—挽救聲名狼籍的媒體形象
現在一般大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和誤解,不光是整個體系的崩解,將會是整體人民的損失。
幸好已經有人開始站出,大聲疾呼關於公民意識、媒體識讀能力的培養,更出現大大小小的公民媒體,而這每一個小小挽救都正在悄悄的生根發芽。
未來期冀可以看見更成熟的媒體環境,電視環境擁有更好的創意和資金,而且最重要是政治勢力退出媒體,提供平等、自由的發聲平台,重新建立國內媒體的聲譽與公正。
Postnavigation
←引爆趨勢TheTippingPoint──如何解析火起來的流行文化或商品 言論自由的寬度→
近期文章
最後..什麼是跨科際
跨科際與我們
跨了兩年,跨科際跨了什麼?
從虛擬到現實,釋放你想像力的科技-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混合實境
臺大昆蟲夜–2015年秋季「展望」演講心得
標籤228
中秋
人性
人權
兒童
動物
動物狂歡節
勞工
和食
太空
女性特質
女權
學生觀點
崑曲
平等
性別議題
情人節
月亮
樹衣
母親節
水汙染
水資源
清明
溝通
火箭
無形世界遺產
獨裁
環境保護
短講
移工
空氣汙染
缺水
能源
萬聖節
螢火蟲
觀光
設計
設計思考
豬
跨界
電影
霧霾
食安
高風險工作
高齡化
彙整
2016年二月
2016年一月
2015年十二月
2015年十一月
2015年十月
2015年九月
2015年八月
2015年七月
2015年六月
2015年五月
2015年四月
2015年三月
2015年二月
2015年一月
2014年十二月
2014年十一月
2014年十月
2014年九月
2014年八月
2014年七月
2014年六月
2014年五月
2014年四月
2014年三月
2013年九月
2013年八月
分類
人口結構變化(高齡化)
人文社會
何謂跨科際?
其他
環境變遷
科技創新
跨界訪談
其它
登入
文章RSS訂閱
迴響RSS訂閱
WordPress台灣正體中文
頁面
最新消息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眾媒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播媒體通過電影、電台廣播、錄制音樂和電視等通過電子途徑傳輸信息。數字媒體包括互聯網和移動大眾通信。報紙、書籍、宣傳冊和漫畫等紙質媒體採用實物傳播信息; ...
- 2媒體定義
傳播媒體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現在已 ...
- 3传播媒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4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 大眾傳播媒體
大眾傳播媒體 ·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 名詞解釋: 大眾傳播媒體,簡稱大眾媒體(mass media),指報紙、書籍、雜誌、廣播、電視、電影、錄音帶、錄影帶等,媒...
- 5媒體,你了解多少? – 跨科際學習社群
但定義上,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指在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當中,具有大量的受眾,是為傳播媒體中的一類,同時更要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資訊工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