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
羅馬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拉丁帝國或神聖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元老院與羅馬人民ImperiumRomanumSenatusPopulusqueRomanus(SPQR)前27年–395年(統一的政體)395年-476年(西)395年–1453年(東)
羅馬軍團的SPQR軍旗
國徽
公元117年圖拉真治下疆土達到極盛的羅馬帝國首都
羅馬直至330年
四帝共治時期有多個行政中心
330年起為君士坦丁堡[1]米蘭成為西部帝國行政中心(後遷往拉文納)
常用語言拉丁語、希臘語及其他地方語言宗教
羅馬多神教(包括帝王崇拜)
大公教會(自公元380年起)
皇帝 • 前27–14奧古斯都• 98-117圖拉真• 284–305戴克里先• 306–337君士坦丁大帝• 379–395狄奧多西一世• 475–476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 1449-1453君士坦丁十一世(東)
執政官禁衛軍長官(英語:Praetorianprefect)軍隊元帥(英語:magistrimilitum)和行政總理官(英語:Magisterofficiorum) 立法機構羅馬元老院歷史時期古典時代古典時代晚期中世紀(東)• 共和國最後戰爭前32年–前30年• 帝國建立前30年• 最大領土範圍117年• 帝國分治293年• 君士坦丁堡成為新都330年• 帝國最終分裂395年•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476年•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 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5月29日
面積公元前25年[2][3]2,750,000平方公里公元50年[2]4,200,000平方公里公元117年[2]5,900,000平方公里公元390年[2]5,000,000平方公里人口• 公元前25年[2][3]56800000• 公元117年[2]88000000
貨幣塞斯特斯[註1]
前身
繼承
羅馬共和國
西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
今屬於
現今國家
阿爾巴尼亞 阿爾及利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埃及 法國 喬治亞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義大利 約旦 科索沃[a] 科威特 黎巴嫩 列支敦斯登 利比亞 盧森堡 馬其頓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荷蘭 葡萄牙 巴勒斯坦 羅馬尼亞 聖馬利諾 沙烏地阿拉伯 塞爾維亞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士 敘利亞 突尼西亞 土耳其 英國 烏克蘭 俄羅斯 梵蒂岡
*這些事件分別標誌著西羅馬帝國(286–476)[4]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歷史系列條目
義大利歷史
起源
史前義大利(英語:PrehistoricItaly)
伊特魯里亞文明(約前12世紀-前6世紀)
大希臘(約前8世紀-前7世紀)
古羅馬
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年-前509年)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27年)
羅馬帝國(27年-286年)
(羅馬帝國時期的義大利)
西羅馬帝國(286年-476年)
(西羅馬帝國時期的義大利大區)
後羅馬時期
奧多亞塞(476年-493年)
東哥德王國(493年-553年)
中世紀
中世紀的義大利
倫巴底王國(568年-774年)
義大利王國(中世紀)(774年-962年)
南義大利的伊斯蘭歷史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962年-1801年)
諾曼征服南義大利(999年-1139年)
西西里王國(1130年-1816年)
海上共和國與義大利城邦國
歸爾甫派和吉伯林派
近代
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近代義大利(英語:HistoryofItaly(1559–1814))(1559年-1814年)
拿破崙義大利共和國(1802年-1805年)
拿破崙義大利王國(1805年-1814年)
義大利統一(1848年-1871年)
現代
義大利王國(1861年-1946年)
義大利殖民帝國(1882年-1947年)
一戰時期的義大利(英語:MilitaryhistoryofItalyduringWorldWarI)(1914年-1918年)
法西斯義大利(英語:FascistItaly(1922–1943))(1922年-1943)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英語:MilitaryhistoryofItalyduringWorldWarII)(1940年-1945年)
義大利內戰(英語:ItalianCivilWar)(1943年-1945年)
義大利抵抗運動(英語:Italianresistancemovement)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義大利共和國(英語:HistoryoftheItalianRepublic)(1946年-至今)
鉛彈年代(英語:YearsofLead(Italy))(1970年代-1980年代)
冠狀病毒疫情(2020年)
話題
義大利歷史上的王國(英語:ListofhistoricstatesofItaly)
公民權利(英語:HistoryofItaliancitizenship)
錢幣史(英語:HistoryofcoinsinItaly)
經濟史(英語:EconomichistoryofItaly)
時裝史(英語:HistoryofItalianfashion)
遺傳史(英語:GenetichistoryofItaly)
軍事史(英語:MilitaryhistoryofItaly)
音樂史(英語:MusichistoryofItaly)
郵政史(英語:PostagestampsandpostalhistoryofItaly)
鐵路史(英語:HistoryofrailtransportinItaly)
年表(英語:TimelineofItalianhistory)
義大利主題閱論編
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Rōmānum,古典拉丁語:[ɪmˈpɛ.ri.ũːroːˈmaː.nũː];通用希臘語和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τῶνῬωμαίων,轉寫:BasileiatōnRhōmaiōn)是歷史上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著先前的羅馬共和國。
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凱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徵著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
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君士坦丁堡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5][6],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約20%[7][8]
羅馬帝國可分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註2]/1453年[註3]〕三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於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
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凱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
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角戰役擊敗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吞併埃及托勒密王國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
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徵著羅馬共和國的終結。
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9]。
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戰的勝利擴張了帝國的領土。
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著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
直到公元41年,帝國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經考慮恢復共和政制,但羅馬禁衛軍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勞狄一世爲帝。
克勞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國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戰不列顛尼亞。
公元68年,克勞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國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發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經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
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維王朝。
其繼位者提圖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後開放鬥獸場。
提圖斯只短暫在位兩年,便由其兄弟圖密善繼位爲帝國第11位皇帝。
圖密善最後亦遭到刺殺身亡。
元老院後來封涅爾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賢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
羅馬第13位皇帝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國開始出現衰退之兆。
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別是佩蒂納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爾、阿爾拜努斯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亂象最後由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取得勝利而告終。
公元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紀危機,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
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復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
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
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
君士坦丁一世亦於313年將基督公教(中文譯為天主教會)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國的繼承者波斯第三帝國互相抗衡,持續著一個世紀的紛爭[10][11]。
狄奧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蠻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蠶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沒有被統一過。
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耳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被奧多亞塞廢黜,這象徵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
但是,由於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羅馬帝國所承認,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羅馬帝國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
而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
史學家會稱東羅馬帝國爲拜占庭帝國。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並和在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亞洲的漢帝國西、東遙相並立。
後世多將兩者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及文明的強大帝國[12]。
整個羅馬帝國(包括東西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國的疆域在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著大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2][13],統治著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
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臘的語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
歐洲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神聖羅馬帝國。
文藝復興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臘、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目次
1歷史
2政治
2.1行省
3軍事
4經濟
4.1農業
4.2手工業
5語言
6法律
7文化
7.1文學
7.2哲學
7.3史學
7.4自然科學
8宗教
9建築
10宣稱對羅馬帝國的繼承
10.1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國
10.2神聖羅馬帝國
10.3莫斯科公國
10.4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11注釋
12參考文獻
12.1引用
12.2來源
13延伸閱讀
14外部連結
15參見
歷史[編輯]
主條目:羅馬帝國的歷史
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公元後第一世紀初)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
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實際上已經可被稱為一個「帝國」了。
[14]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
[15]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
[16]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17]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只可從更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
[18]
身為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賦予自己一個「共和國拯救者」的地位,並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權力限制在共和制憲法的原則下。
羅馬人企圖把與君王有關的頭銜加在他身上,但遭到他的拒絕;他倒是自稱為「第一公民」。
執政官的選舉仍舊定期舉行;保民官繼續進行他們的立法;參議員依然在元老院進行辯論。
但後來皇帝實行最終決定權的先例,卻是由奧古斯都自己立下;而且這行動更是在有軍事力量作其後盾的情況下進行的。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作品把他長達四十年的統治描寫成羅馬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奧古斯都設計了一個長遠的、理想的帝國基礎;這基礎就是持續實行了三個世紀的元首制(27BC-284AD)。
這元首制由起初實施的二百年,被傳統認為羅馬和平時期。
在此期間,整個帝國的凝聚力在城市生活、經濟鏈、共同的文化、法治和宗教規範下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城市的暴動不常發生;即使發生了,它們都會被「無情而迅速地」平定;[19]在不列巔尼亞和高盧的叛亂就是其中的例子。
猶太羅馬戰爭(英語:Jewish–Romanwars)在公元後「一世紀」爆發,持續了六十年,最後在「第二世紀」的上半段平息;這場是羅馬惟一一場用了很長的時間和極其暴力的手段平定的一場叛亂。
[20]
奧古斯都所設立的朝代更替準則是成功的;但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長、同時又天賦稟異的繼承人所破壞。
在奧古斯都所創立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裡,除了奧古斯都自己以外,還有四個皇帝—提比里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
在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後,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後69年)開始;當年四個皇帝同時出現。
維斯帕先就是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最後勝利者。
維斯帕先建立了短暫的弗拉維王朝;其後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取代。
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賢帝時代」--這是因為當中出現過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派阿斯和稱為「哲學家皇帝」的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這五位好皇帝。
公元後180年,康茂德接續五賢帝登基。
當時的希臘史家卡西烏斯·狄奧認為,這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沒落;他曾下過一個著名的評論:「從一個黃金帝國淪為一個鐵鏽之國」。
[21]這句話使得一些史學家,尤其是愛德華·吉本,以康茂德的統治為羅馬帝國沒落的開始。
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盛。
圖爲圖拉真的大理石雕像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在位時,在羅馬帝國內出生的自由民均擁有羅馬公民權。
但是,雖然如此,塞維魯王朝卻是一片混亂—每個皇帝的統治經常都是由謀殺或處決來結束。
隨著王朝的崩潰,羅馬帝國被三世紀危機所滅;這是一個充滿侵略、內戰、經濟衰退和瘟疫的時代。
[22]在劃分歷史時期時,這危機被視為由古典時代到古典時代晚期的過渡。
這時連帝國裡「共和國」的殘餘成份也被皇帝的專制統治粉碎了。
在公元後284-305年間統治羅馬帝國的戴克里先把帝國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但他廢除自己「第一公民」的角色,成為第一位以『domine』(即主;主人)自稱的皇帝。
[23]在戴克里先統治其間,面對基督教明顯的威脅,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發動有史以來最具組織性的迫害—戴克里先迫害。
由戴克里先作為「獨裁者」(Dominate)時開始的專制獨裁統治一直維持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止。
戴克里先為了更穩定羅馬帝國的版圖而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立馬克西米安為第一任西羅馬皇帝,同時也是羅馬帝國第一次分裂,不久後便推行四帝共治制,但在戴克里先退位後制度大崩解,一度出現六個政權同時存在的畫面,最後由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打敗東部皇帝李錫尼,帝國再度統一。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不僅對外征服失去多年的達契亞,同時也對基督教實施寬容制度,他建立了許多教堂,也發佈了著名的《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和舉辦了尼西亞會議,讓君士坦丁也能和神學家們共同管理基督教法,對日後的基督教影響甚遠,他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者,為日後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死後帝國陷入了兩次分裂,分別由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狄奧多西一世統一,狄奧多西一世在位時發佈了薩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但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分別立自己的兒子霍諾留和阿卡狄奧斯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皇帝,之後羅馬帝國從此再未統一。
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後,東部帝國(亦稱拜占庭帝國)延續到1453年被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為止。
政治[編輯]
主條目:羅馬帝國政府
行省[編輯]
主條目:羅馬帝國行省
行省分為三類,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財政官或是地方總督管理。
[24]各行省內部由總督管理,是為行省總督制。
軍事[編輯]
主條目:羅馬軍事參見:羅馬軍團
奧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軍事,將職業軍合法化,成為常備軍。
[25]羅馬軍隊的兵種主要有重裝步兵和騎兵。
羅馬的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投槍、短劍和大盾以及盔甲。
鎧甲一般由金屬片和皮革製成,後期亦有鎖子甲和鱗片甲。
騎兵除了基本裝備外,還每人配備一製作精美的頭盔。
羅馬軍隊早期的金屬裝備一般為青銅,後期多用鐵。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軍團,另外有輔助部隊和僱傭兵。
軍團下設百人隊。
羅馬每個軍團和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徽章和軍旗,是軍隊的象徵,如果失掉,則是奇恥大辱。
羅馬軍紀嚴明,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從鞭打到處死都有。
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一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處死。
羅馬帝國後期的軍隊主要由蠻族組成,軍紀敗壞,一般憑個人勇敢作戰。
羅馬軍隊的待遇相當不錯,皇帝賽維魯就曾說:「讓士兵們發財,不要管其他人」。
[26]
經濟[編輯]
農業[編輯]
羅馬帝國的經濟中,最重要的是農業。
羅馬帝國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小麥在帝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東方各省為勝。
羅馬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橄欖和葡萄,地中海地區是葡萄和橄欖的主要種植地,葡萄的種植範圍向北有所擴張,橄欖的種植在西班牙為最多。
羅馬每年都要從東方的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東方行省也是羅馬稅收的重要來源。
在生產技術上,農業生產的效率並不高,常見的還是二區輪作,使用擺杆步犁耕地的也多於使用鏵犁耕地的。
農業產業主要是大規模的莊園,使用奴隸和隸農勞動,小農幾乎消失。
在帝國後期,這些莊園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稅收。
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後共出土了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一點七米,女子一點五五米。
[27][需要較佳來源]
手工業[編輯]
羅馬帝國最主要的手工業是陶器製作,因為糧食、酒、油等商品的運輸都要使用陶器。
義大利的製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另外高盧的製陶業也很有競爭力,高盧人還發明了雙耳尖底瓮。
西班牙的採礦業非常發達,為國家所壟斷專營。
紡織業方面,帕多瓦的呢絨、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盧的一種帶有風帽的大衣都比較有名。
西班牙還有一種製魚汁的手工業,這是一種用魚製成的調味料。
[28]
語言[編輯]
北非大萊普提斯一座羅馬劇院前刻有拉丁及布匿文兩種語言的門牌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亦是羅馬地區的當地語言。
拉丁語在帝國時期被至少分為兩類,即古典拉丁語和通俗拉丁語。
古典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而通俗拉丁語一般作為口語。
古典拉丁語非常穩定,從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沒有發生改變。
通俗拉丁語在帝國的各部分有方言,改變非常多,逐漸演變成今日羅曼語族諸語。
儘管拉丁語是帝國的官方語言,但希臘語是帝國的最主要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國的東部省份[29]。
甚至在羅馬城,希臘語也成為了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30]。
希臘語是基督教,科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常用語言。
4世紀時,希臘語在帝國的西部逐漸失勢,拉丁語占了上風。
5世紀早期,標準拉丁語譯本的聖經出版反映了如此情況。
西羅馬帝國也逐漸開始排斥會說希臘語的人。
這造成了後來帝國東西兩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
希臘語後來一直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31]。
其他如亞拉姆語、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等也在帝國境內通行。
法律[編輯]
主條目:羅馬法
2世紀的法學家蓋約著有《法學階梯》。
3世紀,法學家編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爾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敕令和法令。
羅馬法對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定有深遠影響,現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如債法、物權法等法律,皆帶有深厚羅馬法的影子。
文化[編輯]
主條目:古羅馬文化
文學[編輯]
有屋大維時期的詩人維吉爾(前70年—前19年),他的早期作品有《牧歌》10篇,主要是歌詠田園生活。
前29年,維吉爾發表《田園詩》4卷(又譯《農事詩》),主要談論農事生產,也歌詠田園風光,內容為第一卷論種莊稼,第二卷論種果樹,第三卷論養牲畜,第四卷論養蜜蜂。
晚年,維吉爾又著有史詩《埃涅阿斯紀》(又譯《伊尼阿特》)12卷,寫的是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埃涅阿斯如何逃出特洛伊,來到義大利並稱王的故事。
詩人賀拉西著有《讚歌》,為屋大維歌功頌德。
奧維德(前43年—14年)以情詩聞名,成名之作為《戀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詩集。
又著有《淑女書簡》21篇,係奧維德取材神話故事,以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口吻寫的情書。
奧維德所著的《愛經》,由於違反了屋大維「澄清風俗」的政策,被判處流放黑海地區。
長詩《變形記》為奧維德代表作,大約寫於流放時期,改寫了許多神話傳說,情節多變,想像奇特,長於心理描寫。
哲學[編輯]
新斯多葛派(英語:Neostoicism)哲學在帝國時期盛行,主要哲學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馬克奧里略,宣揚宿命論和禁慾主義。
塞涅卡(前4年—65年),系皇帝尼祿的老師,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將人引向德性,主張抑制欲望追求道德。
然而塞涅卡本人卻言行不一,大肆斂財。
皇帝馬可奧里略著有沉思錄,主張忍耐克制。
[32]
3世紀危機後,新柏拉圖主義集中了當時的神秘主義,代表人物普羅提諾和普羅克洛,稱神為世界本源,是絕對無限的存在,且不可認識,而人的肉體是罪惡的本源,人必須要擺脫肉體,方能與神交往,獲得真理。
這便是「人神合一」的學說。
基督教方面出現了被稱為「教父神學」的神學,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
聖奧古斯丁著有《論上帝之城》、《懺悔錄》等,將新柏拉圖主義融入基督教教義中。
教父哲學以哲學論證很多現今的基本教義,主要的有神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和天國論等等。
史學[編輯]
屋大維時期的史學家李維(前59年—17年),著有《羅馬建城以來史》(又稱《羅馬史》)142卷,現存36卷,敘述傳說中的羅慕路斯建羅馬城至西元9年的歷史。
這部史書是西方史學的第一部通史。
且文筆精彩。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歷史》12卷,主要敘述弗拉維王朝統治時期的歷史。
由於塔西陀生活在這一時期,許多的歷史事件都親身經歷過,所以敘事也相當詳細和生動。
由於塔西陀政治上傾向於共和派,反對皇帝,所以在書中批評現實歌詠古代英雄。
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貶,對各色歷史人物進行批評和褒揚,旨在發揚高尚道德。
此外,塔西陀還有《日耳曼尼亞志》和《編年史》等著作傳世。
自然科學[編輯]
農業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著有《農業論》12卷,講述農牧技術和管理以及社會經濟,這本著作對中世紀的莊園有很大影響。
[33]
醫學方面,在提比略時期有名醫塞爾蘇斯(前30年—45年),著有《醫學大全》8卷,其中7—8卷記載了許多手術,且敘述詳細。
馬克奧里略時期,有名醫蓋倫(129年—199年),他任御醫多年,著述頗多。
蓋倫使用猴類解剖以推測人類的身體結構,這開了解剖學的先河。
蓋倫還提出「三靈氣」說,即「活力靈氣」、「自然靈氣」、「靈魂靈氣」,以解釋人體的生理機制。
蓋倫的藥物學著述介紹了各種藥材,大約有820餘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
蓋倫的學說被中世紀的西方奉為經典,直到17世紀威廉·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
天文學方面,有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天文學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
該書集古代希臘羅馬天文學之大成,書中使用幾何系統來描述天體運動,並有包括1022顆恆星的星圖,在古代是極其完備的。
另外書中還論及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儀器的製作與使用等等。
但由於托勒密信奉「地心說」,為了使這種理論成立,他設計了一種極其複雜的天體幾何系統,以解決一些地心說的推算與實際不符的問題,使推算結果與實際觀測大致相近。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托勒密的學說在歐洲占統治地位。
地理學方面,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學》17卷。
其中對當時羅馬人的「已知世界」描寫詳盡,內容包括歐洲各地以及西亞和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書中還探討了環境對各地經濟生活的影響以及對城市的研究。
在地理大發現以前,該書是西方最為詳盡的地理著作。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內容包括當時科學的各個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醫學、農業、礦物等等。
《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讀書和見聞的筆記為基礎寫成,全書並無分類,較為雜亂,《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於記敘了各種事物2萬多項,摘錄各種文獻2千多種,使得當時許多珍貴的科學紀錄流傳下來,是古代極其少見的百科全書式著作。
宗教[編輯]
參見:古羅馬宗教、羅馬神話和基督教
建築[編輯]
羅馬競技場
羅馬大競技場建於弗拉維王朝時期,有3層拱門,可容納數萬人,是舉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複雜的地下設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來進行海戰表演。
凱旋門也發源於羅馬,是為皇帝凱旋而建。
現在羅馬古城中有兩座凱旋門,一為提圖斯於公元71年所造,另一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宣稱對羅馬帝國的繼承[編輯]
參見:第三羅馬
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國[編輯]
參見:加洛林帝國
800年,教宗良三世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加洛林帝國為羅馬帝國的承繼者。
查理曼在814年死後,他的帝國就分裂了。
神聖羅馬帝國[編輯]
公元962年,奧托王朝的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962年-973年在位),並視之為羅馬公教的保護者。
奧托大帝在加洛林帝國分裂出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但其人民並未有羅馬人血統,而是日耳曼人,他們自稱「羅馬帝國」)。
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
三十年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衰敗而名存實亡,但是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崙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莫斯科公國[編輯]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攻陷後,一向與東羅馬帝國關係良好且信奉相同宗教東正教的莫斯科公國自視為東正教的保護者、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
1472年伊凡三世皇帝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為妻,並使用雙頭鷹作為國徽,顯示欲繼承東羅馬帝國保護基督教正教—希臘正教事業的意圖。
首都莫斯科號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也是從「凱撒」一詞演化過來[34]。
莫斯科公國在1547年被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建立的俄羅斯沙皇國所取代。
之後建立的俄羅斯帝國矢志重建新的羅馬帝國,一直努力向南、黑海拓展帝國的統治,亦曾希望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即君士坦丁堡),但由於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與西方國家利益產生衝突而未能實現。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編輯]
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君士坦丁堡後,自封為「羅馬凱撒」[35],此舉卻不為君士坦丁堡牧首或歐洲基督教國家承認。
穆罕默德二世的理據是,自羅馬帝國遷都、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已是羅馬帝國的皇座。
因穆罕默德二世的祖先奧爾汗一世娶了拜占庭公主,他和拜占庭皇室也有血脈關聯,也可自稱是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拜占庭皇室的穆斯林)的後裔[36]。
與此同時,奧斯曼拿下了奧特朗托,正欲一舉攻入羅馬時,穆罕默德二世卻猝然逝世[37]。
雖然他的後裔不再使用「羅馬凱撒」的頭銜,但其擴張的帝國卻存在數百年之久。
現代土耳其史學家İlberOrtaylı支持此說,指出該國由多文化組成,和穆罕默德二世接受了拜占庭宮廷的一些習俗。
而穆罕默德二世以國策和征服建立了信奉伊斯蘭教的第三羅馬(第一羅馬信奉多神宗教,第二羅馬信奉東正教)。
蘇萊曼一世擊敗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後,在條約稱查理五世為「西班牙國王」而非「羅馬皇帝」,可見得蘇萊曼自視為凱撒的真正繼承人。
蘇萊曼的大維齊爾帕爾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在君士坦丁堡豎立羅馬式雕像,雖然與伊斯蘭不拜偶像的教義相違,他卻表示鄂圖曼帝國是羅馬的繼承國,故此豎立羅馬式雕像是自然不過的事。
注釋[編輯]
^(一)公元前27年至公元212年:1奧里斯金幣(起初約含1/40磅金,212年貶值到1/50磅金)=25迪納厄斯銀幣=100塞斯特斯銅幣=400阿斯銅幣(二)公元294年至公元312年:1蘇勒德斯金幣(1/60磅金)=10阿根透斯銀幣=40弗里斯銅幣=1,000迪納厄斯銀幣(貶值)(三)公元312年後:1蘇勒德斯金幣(1/72磅)=24斯力克銀幣=180弗里斯銅幣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西歐和威尼斯十字軍占領並洗劫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瓜分帝國領土;經過這次巨大的毀滅之後,這個帝國再也未能恢復昔日的力量。
^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Constantine I(306–337A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yHansA.Pohlsander.DeImperatoribusRomanis.Written2004-1-8.Retrieved2007-3-20.
^2.02.12.22.32.4Taagepera,Rein.SizeandDurationofEmpires:Growth-DeclineCurves,600 B.C.to600 A.D..SocialScienceHistory(DukeUniversityPress).1979,3(3/4):125.JSTOR 1170959.doi:10.2307/1170959.
^JohnD.Durand,HistoricalEstimatesofWorldPopulation:AnEvaluation,1977,pp.253–296.
^RomanEmpire–BritannicaOnlineEncyclopedia.www.britannica.com.[2008-07-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Morris,Ian(October2010)SocialDevelop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anfordUniversity
^Morris,Ian(2010)WhytheWestRules—ForNow,NewYork:Farrar,StrausandGiroux.ISBN978-0-374-29002-3.
^AnaverageoffiguresfromdifferentsourcesaslistedattheUSCensusBureau'sHistoricalEstimatesofWorldPop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remer,M.PopulationGrowthandTechnologicalChange:OneMillionB.C.To1990(PDF).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3):681–716[2017-03-15].JSTOR 2118405.doi:10.2307/21184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01-13).
^夏遇南:《羅馬帝國》,第2頁
^Stillman,NormanA.(1979)TheJewsofArabLands.JewishPublicationSociety.p.22.ISBN0827611552
^Breasted,J.H.AncientTimesaHistoryoftheEarlyWorld.РиполКлассик.p.675.ISBN117400312X.
^羅茲·墨菲(黃磷譯),《亞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ISBN978-7-80700-092-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liodynamics.inf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ChristopherKelly,TheRomanEmpire: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p.4ff.;ClaudeNicolet,Space,Geography,andPoliticsintheEarlyRomanEmpir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1,originallypublishedinFrench1988),pp.1,15;T.CoreyBrennan,ThePraetorshipintheRomanRepublic(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p.605etpassim;CliffordAndo,"FromRepublictoEmpire,"inTheOxfordHandbookofSocialRelationsintheRomanWorld(OxfordUniversityPress,pp.39–40.
^CliffordAndo,"TheAdministrationoftheProvinces,"inACompaniontotheRomanEmpire(Blackwell,2010),p.179.
^Nicolet,Space,Geography,andPoliticsintheEarlyRomanEmpire,pp.1,15;OlivierHeksterandTedKaizer,prefacetoFrontiersintheRomanWorld.ProceedingsoftheNinthWorkshopoftheInternationalNetworkImpactofEmpire(Durham,16–19April2009)(Brill,2011),p.viii;AndrewLintott,TheConstitutionoftheRomanRepublic(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p.114;W.Eder,"TheAugustanPrincipateasBindingLink,"inBetweenRepublicandEmpir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p.98.
^JohnRichardson,"Finesprovinciae,"inFrontiersintheRomanWorld,p.10.
^Richardson,"Finesprovinciae,"inFrontiersintheRomanWorld,pp.1–2.
^MaryT.Boatwright,HadrianandtheCitiesoftheRomanEmpir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0),p.4.
^YaronZ.Eliav,"JewsandJudaism70–429CE,"inACompaniontotheRomanEmpire(Blackwell,2010),p.571.
^DioCassius72.36.4,LoebeditiontranslatedE.Cary
^Brown,P.,TheWorldofLateAntiquity,London1971,p.22.
^AdrianGoldsworth,HowRomeFell:DeathofaSuperpower(YaleUniversityPress,2009),pp.405–415.
^《羅馬人》,漢語大詞典出版社,30-31頁
^張屏,《凱旋瞬間》,228至233頁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370頁
^是谁造谣说罗马人个子矮的?.[2013-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德尼茲·加亞爾,歐洲史,海南出版社,「羅馬帝國」章,「羅馬帝國的經濟」節
^FergusMillar,AGreekRomanEmpire:PowerandBeliefunderTheodosiusII(408-450).SatherClassicalLectures,Vol.64.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6.Pp.279.ISBN0-520-24703-5
^McDonnell/MacDonnell,RomanManliness:VirtusandtheRomanRepublic
^夏遇南,《羅馬帝國》,452頁
^西方哲學史,張志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2頁
^《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羅馬帝國」章,「帝國時期的文化」節
^《世界通史·中世紀卷》,人民出版社,176頁
^İlberOrtaylı,"BüyükConstantinveİstanbul",Milliyet,28May2011.
^Norwich,JohnJulius.Byzantium:TheDeclineandFall.NewYork:AlfredA.Knopf.1995:81–82.ISBN 0-679-41650-1.
^Bunson,Matthew.Howthe800MartyrsofOtrantoSavedRome.CatholicAnswers.[11August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11日).
來源[編輯]
書籍
夏遇南:《羅馬帝國》,三秦出版社,ISBN7-80628-381-1
張屏:《凱旋瞬間》,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7-222-02843-9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商務印書館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
延伸閱讀[編輯]
JohnBagnellBury,AHistoryoftheRomanEmpirefromitsFoundationtothedeathofMarcusAurelius,1913
J.A.Crook,LawandLifeofRome,90BC–AD212,1967,ISBN0-801-492-734
SuzanneDixon,TheRomanFamily,1992,ISBN0-801-842-00X
DonaldR.Dudley,TheCivilizationofRome,2nded.,1985,ISBN0-452-010-160
A.H.M.Jones,TheLaterRomanEmpire,284–602,1964,ISBN0-801-832-853
AndrewLintott,ImperiumRomanum: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1993,ISBN0-415-093-759
RamsayMacmullen,RomanSocialRelations,50BCtoAD284,1981,ISBN0-300-027-028
MichaelRostovtzeff,TheSocialandEconomicHistoryoftheRomanEmpire2nded.,1957
RonaldSyme,TheRomanRevolution,1939,ISBN0-192-803-204
ColinWells,TheRomanEmpire,2nded.,1992,ISBN0-006-862-527
塔西佗:《歷史》,商務印書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互動地圖(英文)
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地圖(英文)
羅馬歷史連結(英文)
關於羅馬帝國歷史的網站(英文)
JamesGrout的EncyclopaediaRomana(英文)
收錄羅馬皇帝的肖像畫(英文)
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由PBS製作。
關於生在一世紀的羅馬皇帝、詩人和哲學家的資源。
還有一個《EmperorofRome》遊戲(英文)
{西元前753年-西元476年間羅馬帝國的度量衡列表(英文)
羅馬帝國房屋的照片(英文)
羅馬法律圖書館由YvesLassard和AlexandrKoptev教授編寫(德文)
公元400年的歷史性舞台:羅馬人和野蠻人混居共存的羅馬帝國東部(中文)
參見[編輯]
古羅馬主題
歷史主題
歐洲歷史
古羅馬
羅馬軍事
羅馬皇帝:羅馬皇帝列表
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
漢朝和羅馬的關係
最後的羅馬人
閱論編古羅馬歷史
上古時期→
王政時代→
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
古典時代晚期
→歐洲中世紀→東羅馬帝國
閱論編古羅馬年表時期建國·君主制·共和國·帝國(元首制 /第一公民 /主宰制 /衰落)·西帝國·東帝國語言拉丁語歷史(英語:HistoryofLatin)·拉丁字母·羅曼語族·古體拉丁語·古典·通俗·晚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語·新拉丁語·現代拉丁語·教會憲政憲政史(英語:HistoryoftheRomanConstitution)·王國憲政(英語:ConstitutionoftheRomanKingdom)·共和國憲政(英語:ConstitutionoftheRomanRepublic)·帝國憲政(英語:ConstitutionoftheRomanEmpire)·晚期帝國憲政(英語:ConstitutionoftheLateRomanEmpire)·元老院·人民代表會議(區會議 /百人隊會議 /平民會議 /部族會議)·政務官法律十二銅表法·祖宗大法·羅馬公民·準可(英語:Auctoritas)·帝權·法律狀況(英語:StatusinRomanlegalsystem)·訴訟(英語:Romanlitigation)政府教廷·公共集會場所(英語:Forum(Roman))·晉升體系·共治·皇帝·使者·總督(英語:Dux)·職事(英語:Officium(AncientRome))·提督(英語:Prefect#Ancient_Rome)·代理官(英語:Vicarius)·二十六人團·刀斧手·總司令(英語:Magistermilitum)·凱旋將軍·首席元老·大祭司·凱撒·奧古斯都·四帝共治制·行省·羅馬建城紀年政務官普通保民官·財務官·市政官·裁判官·執政官·監察官·資深長官(英語:Promagistrate)·總督特別獨裁官·騎士統領·十人委員會·執政護民官(英語:Tribunimilitumconsularipotestate)·三頭政治·羅馬國王·臨時攝政者(英語:Interrex)社會階層(英語:SocialclassinancientRome)貴族·平民·階級鬥爭(英語:ConflictoftheOrders)·平民脫離·羅馬騎士階級·家庭(英語:Gens)·部族·古羅馬人命名習俗·婦女(英語:WomeninancientRome)·婚姻·收養·同性戀·奴隸(英語:SlaveryinancientRome)·巴高達軍事軍事史(戰役史·結構發展史·軍事科技發展史(英語:TechnologicalhistoryoftheRomanmilitary)·軍事政治史(英語:PoliticalhistoryoftheRomanmilitary))·邊境(英語:Limes)·軍隊的建立(英語:MilitaryestablishmentoftheRomanRepublic)·軍隊結構(英語:StructuralhistoryoftheRomanmilitary)·前沿和防禦工事(英語:Romanmilitaryfrontiersandfortifications)·兵營·戰略·工程(英語:Romanmilitaryengineering)·陸軍(軍團 /步兵戰術 /單兵裝備(英語:Romanmilitarypersonalequipment)·攻城器械)·海軍·輔助設備(英語:Auxiliaries(Romanmilitary))·嘉獎與處罰(英語:Romanmilitarydecorationsandpunishments)對外關係中國·印度(英語:Indo-Romanrelations)·愛爾蘭·北歐(英語:Germanic-Romancontacts)·美洲?·索馬利亞·撒哈拉以南非洲(英語:EuropeanexplorationofAfrica)經濟(英語:Romaneconomy)農場·農業·商業(英語:Romancommerce)·財政(英語:Romanfinance)·貨幣·共和國貨幣·帝國貨幣文化戲劇·教育·學校·文學·藝術·音樂·建築(神廟 /公共浴場 /露天圓形競技場(英語:Circus(building)))·宗教(喪葬(英語:Romanfuneralsandburial) /迫害 /帝王崇拜)·神話·髮式(英語:Romanhairstyles)·公共集會場所(英語:Forum(Roman))·SPQR·服裝·節日·葡萄酒·賣淫業(英語:ProstitutioninancientRome)·森林砍伐(英語:DeforestationduringtheRomanperiod)·拉丁化·化妝品·飲食作家阿普列尤斯·卡圖盧斯·西塞羅·昆圖斯·恩紐斯·賀拉斯·凱撒·尤維納利斯·蒂托·李維·盧坎·盧克萊修·馬提亞爾·奧維德·佩特羅尼烏斯·普勞圖斯·老普林尼·小普林尼·普羅佩提烏斯·昆提利安·薩盧斯特·塞內卡·斯塔提烏斯·蘇埃托尼烏斯·塔西陀·泰倫提烏斯·提布魯斯·瓦羅·維吉爾·維特魯威科技(英語:Romantechnology)數字·算術·珠算(英語:Romanabacus)·土木工程(英語:Romanengineering)·軍事工程(英語:Romanmilitaryengineering)·軍事技術(英語:TechnologicalhistoryoftheRomanmilitary)·道路·橋梁·渡槽(英語:Romanaqueducts)·冶金(英語:Romanmetallurgy)·混凝土(英語:Romanconcrete)·衛生列表(英語:Category:AncientRome-relatedlists)主題(英語:ListoftopicsrelatedtoancientRome)·戰爭·戰役·將軍·軍團·皇帝·機構·法律·執政官·傑出女性(英語:ListofRomanwomen)古羅馬主題« 史前歐洲中世紀 »
閱論編羅馬帝國歷史,按現今地區分列
阿爾巴尼亞
巴爾幹半島
比利時
不列顛
法國(英語:RomanGaul)
喬治亞(英語:RomanGeorgia)
亞美尼亞(古典時代、中世紀早期)
亞塞拜然
德國
希臘
匈牙利(英語:HistoryofHungarybeforetheHungarianConquest)
以色列
義大利
黎巴嫩(英語:PhoeniciaunderRomanrule)
利比亞(英語:RomanLibya)
盧森堡(英語:CelticLuxembourg)
馬爾他
摩納哥
黑山
摩洛哥
荷蘭
北非
巴勒斯坦(英語:Syria-Palaestina)
葡萄牙
羅馬尼亞(英語:RomanDacia)
蘇格蘭(英語:ScotlandduringtheRomanEmpire)
塞爾維亞(英語:RomanheritageinSerbia)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士(英語:SwitzerlandintheRomanera)
敘利亞
突尼西亞(英語:HistoryofRoman-eraTunisia)
土耳其
威爾斯(英語:WalesintheRomanEra)
閱論編古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
敘利亞
北美索不達米亞
南美索不達米亞
約前3500年–前2350年
亞摩利人
蘇帕圖(英語:Subartu)
蘇美爾城邦
約前2350年–前2200年
阿卡德帝國
約前2200年–前2100年
古提人
約前2100年–前2000年
烏爾第三王朝(蘇美爾復興)
約前2000年–前1800年
馬里及其他亞摩利城邦
古亞述帝國(北阿卡德人)
伊辛/拉爾薩及其他亞摩利城邦
約前1800年–前1600年
舊西臺帝國
古巴比倫王國(南阿卡德人)
約前1600年–前1400年
米坦尼(胡里特人)
卡爾杜尼亞什(英語:Karduniaš)(加喜特人)
約前1400年–前1200年
新西臺帝國
中亞述帝國
約前1200年–前1150年
青銅時代晚期崩潰(英語:LateBronzeAgecollapse)(「海上民族」)
阿拉米人
約前1150年–前911年
腓尼基
敘利亞-西臺國家(英語:Syro-Hittitestates)
亞蘭大馬士革
阿拉米人
中巴比倫尼亞(伊辛二世)
迦勒底人
前911年–前729年
新亞述帝國
前729年–前609年
前626年–前539年
新巴比倫帝國(迦勒底人)
前539年–前331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人)
前336年–前301年
馬其頓王國(古希臘和馬其頓人(英語:AncientMacedonians))
前311年–前129年
塞琉古帝國
前129年–前63年
塞琉古帝國
安息帝國
前63年–243年
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敘利亞)
243年–636年
薩珊王朝
閱論編羅馬帝國占領和接觸程度有限的地區短期統治
克里米亞(英語:RomanCrimea)
達基亞(英語:RomanDacia)
喬治亞(英語:RomanGeorgia)
阿拉伯(英語:RomansinArabia)
蘇丹(英語:RomansinSudan)
亞美尼亞
亞述
高加索阿爾巴尼亞(英語:RomaninfluenceinCaucasianAlbania)
美索不達米亞
荷蘭
波斯(英語:RomansinPersia)
斯洛伐克(英語:RomansinSlovakia)
蘇格蘭(英語:ScotlandduringtheRomanEmpire)
威爾斯(英語:WalesintheRomanEra)
接觸和探索
中國
印度(英語:Indo-Romanrelations)
愛爾蘭
斯堪地那維亞(英語:Germanic-Romancontacts)
索馬利亞
美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英語:RomanexpeditionstoSub-SaharanAfrica)
閱論編歷史上的帝國與強權古代帝國
東亞
秦
匈奴/漢
晉
劉宋/北魏/柔然
高句麗
南亞
孔雀
笈多
戒日
貴霜
嚈噠
西亞
阿卡德
亞述
巴比倫
西臺
米底
阿契美尼德(波斯第一)
亞歷山大
塞琉古
安息
薩珊(波斯第二)
北非
埃及
托勒密
庫施
阿克蘇姆
迦太基
腓尼基
歐洲
羅馬
西羅馬/匈人
拜占庭
中部美洲
特奧蒂瓦坎
中世紀帝國
東亞
隋/突厥
唐1/吐蕃/回鶻
遼/北宋
金/南宋
蒙古1
元1
東南亞
高棉
三佛齊
南亞
朱羅
瞿折羅-普臘蒂哈臘
波羅
東恆伽
德里
中亞
欽察
察合台
西亞
阿拉伯
正統哈里發
倭馬亞1
阿拔斯1
塔希爾
薩曼
白益
薩拉里
齊亞爾
加茲尼
塞爾柱
花剌子模
伊兒
帖木兒
歐洲
拜占庭
拉丁/尼西亞/特拉比松
保加利亞第一
保加利亞第二
塞爾維亞
加洛林
神聖羅馬
北海
安茹
阿拉貢
北非
科爾多巴
法蒂瑪
阿尤布
伊德里斯
穆拉比特
穆瓦希德
馬林
東非
索馬利亞
阿居蘭
伊法特
阿達爾
摩加迪沙
瓦桑加利
衣索比亞
扎格維
所羅門
中部非洲
博諾
加涅姆
西非
貝寧
奧約
桑海
馬利
加納
中部美洲
阿茲特克
南美洲
印加
近現代帝國
東亞
明/北元
清1/準噶爾
中華/日本/大韓3
東南亞
阿瑜陀耶
東吁
滿者伯夷
汶萊
南亞
蒙兀兒
馬拉塔
錫克
西亞
鄂圖曼
薩非
阿夫沙爾
桑德
卡扎爾
巴列維
歐洲
葡萄牙2
西班牙1、2
荷蘭2
英國1、2
英格蘭
法蘭西第一
法蘭西第二1、2
奧地利
奧地利-匈牙利
德國
德意志
納粹德國
義大利
比利時
丹麥
俄羅斯1
瑞典
北非
薩阿德
阿拉維
東非
衣索比亞
索馬利亞
格勒迪
馬吉爾廷
奧比亞
達維什
西非
阿散蒂
中部非洲
中非
中美洲
墨西哥第一
墨西哥第二
南美洲
巴西
海地第一3
海地第二
大洋洲
湯加
超級大國
美國
蘇聯
列表
帝國
最大
現代前帝國
備註
1至今歷史上出現過的幅員最廣闊的十大政權;2廣義上的「日不落帝國」;3國號中帶「帝國」或推行「帝制」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139445g(data)
ISNI:0000000121065979
SUDOC:026399997
VIAF:2814542450048683049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羅馬帝國&oldid=69054335」
分類:1453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自2020/4/2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羅馬帝國前27年建立前20年代羅馬帝國建立前1世紀建立的國家或政權隱藏分類:有參考文獻錯誤的頁面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含有拉丁語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未知infoboxcountry參數的頁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需要查證來源的所有頁面在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Kotava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𐌲𐌿𐍄𐌹𐍃𐌺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ongo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NāhuatlNapulitano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Ирон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ትግርኛ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最偉大的帝國是羅馬帝國 - 排行榜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 10.奧斯曼帝國 · 9.波斯帝國 · 8.馬其頓帝國 · 7.拜占庭帝國 · 6.大漢帝國 · 5.大英帝國 · 4.德意志第一帝國 · 3.俄羅斯帝國.
- 2世界歷史上的七大帝國 - 每日頭條
七大帝國,是指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擁有廣袤的領土、大量的人口、豐富多彩的文化、進步的思想以及突出的科技成就的七大國家,分別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 ...
- 3罗马帝国(欧洲历史上的帝国)_百度百科
(欧洲历史上的帝国).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罗马帝国(英语: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公元 ...
- 4歷史上的帝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 - 博客來
書名:歷史上的帝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100106351,頁數:189,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作者:(美)薩默維爾,出版日期:2014/12/01, ...
- 5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 - Facebook
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 3463 likes · 94 talking about this · 14144 were here. 【 冶糖餐廳專線】 04-2211-2868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