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轉角】五月天《頑固》真人版火箭阿伯帶台灣飛向太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樂團五月天2016年一曲《頑固》,MV找來影帝梁家輝飾演不放棄火箭夢想的退休工程師,熱血又催淚的劇情,獲得無數網友迴響。

製作團隊仙草影像過去曾 ... 出版時間2020/12/20 台灣樂團五月天2016年一曲《頑固》,MV找來影帝梁家輝飾演不放棄火箭夢想的退休工程師,熱血又催淚的劇情,獲得無數網友迴響。

製作團隊仙草影像過去曾在臉書透露,故事的靈感源自人稱「火箭阿伯」的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

如今,火箭阿伯依舊頑固,他的夢想仍在太空,和一群人研發台灣自製的火箭,下定決心要離開地球。

人稱「火箭阿伯」的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帶領一群同樣熱血的年輕工程師,用土炮的精神研發製作火箭,要讓台灣成為太空強國。

梁建裕攝 「歹勢、歹勢!」吳宗信的聲音遠遠地自長廊彼端傳來,下一秒掏出鑰匙開門,一個箭步轉身便引我們踏入研究室,57歲的他步伐踏得明快,邊走邊聊起目前的研究,話題帶到火箭,一口台語夾雜英語說得淘淘不絕,此刻的他目光如炬,彷若少年。

2005年的「哈比特計畫」,是他研究火箭的起點,在離開地球的道路上,他已走了15年。

但相較於國人熟知的太空船,吳宗信團隊發射的火箭不巨大也無法載人,當外界在背後嘲弄他的團隊「放沖天炮」時,只有他堅定地說:「我就是要做MIT的台灣火箭,因為我的心中有台灣啊!」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頑固的火箭阿伯也夜不成眠,所幸彈盡糧絕的時候,三個朋友湊出1,600萬讓吳宗信成立ARRC(AdvancedRocketResearchCenter,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沈君帆攝 他的動力和堅持,源自強烈的台灣意識。

他出生的1964年,台灣經濟正要起飛,但台南貧苦的農村與起飛二字無緣。

吳家六名子女中他排行老么,母親生他的時候已經40歲,沒有母奶也買不起奶粉,窮得只能用黑糖水把他養大,困窘的生活讓他根本無暇做夢,回想起童年,他笑了笑,「都在田溝抓青蛙,想辦法填飽肚子。

」 一如那個時代力爭上游的困苦青年,吳宗信靠讀書翻轉人生,考上台大機械系,成為農村少見的大學生。

1980年代中期,台大吹起學運狂潮,他好奇但不解,只覺得那群人「呷飽盈盈」;1990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博士前夕,他帶了幾本外文書,在封底簽名寫下「中國台北人」。

在美國的日子裡,吳宗信加入台灣同學會,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意外接觸到黨外書籍。

「我看的第一本書是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再來是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

」那夜捧著書籍淚流滿面,想起成長階段父母所遭受的剝削與苦難,才真正看見台灣人的歷史。

那夜大雪紛飛,他卻心口一熱,台灣意識在自由的土地開始萌芽。

「所以我決定,不管怎樣一定要回來台灣。

」他與朋友相互約定,未來若有機會,要把畢生所學帶回台灣。

1995年回台後,吳宗信到國家太空中心擔任副研究員,2005年協助國家太空中心展開「哈比特計畫」,打算以四節固態燃料火箭,將兩顆微衛星送上離地600公里的地球軌道。

一行人與中科院合作研究衛星載具,他從愈鑽愈尖的學術領域成為計畫主持人,從更宏觀的角度了解火箭所需的一切技術。

吳宗信聘請15位正職工程師,再搭配20多位碩博士與大學生,用五金行買來的材料,在山區工寮裡默默進行撼動台灣的火箭計畫。

李柏毅攝 沒有專業的引擎測試場,吳宗信只能在朋友提供的空地上做實驗。

ARRC提供 在缺乏國家支持的情形下,吳宗信與學生們靠著熱情與堅持的精神打造出大型混合式火箭。

李柏毅攝 「做火箭這件事,可以說是我的finalshot(最後一擊)」57歲的火箭阿伯依然頑固地做著他的太空夢。

李柏毅攝 「火箭是地球上最複雜、挑戰最高的系統,需要引擎、航電與通訊等十幾種專業領域合作,成功與否還得等到發射那一刻才會知道,做得出來,代表台灣人科技水準在平流層之上!」吳宗信像是找到人生的目標,一頭栽入火箭研究。

2008年逢政權轉移,哈比特計畫恰巧結束,但科學家的火箭夢沒有因此澆熄。

他們不服輸地走入校園,在交大開類蔗糖火箭(sugarrocket)實作課程,帶學生用塑膠管、糖等低成本材料做實驗、講述火箭原理,再一起看著小型火箭被炸得宛如天女散花。

「我們屢試屢炸,但我很少看到學生上課會這麼激動,甚至痛哭流涕……」學生的熱情和不放棄,促使吳宗信以「竹篙湊菜刀」的精神,克難且執拗地在火花中帶著學生不斷前進。

「台灣的太空計畫,向來只有衛星沒有火箭,很多人說政府不支持,你們在做什麼碗糕?還有人說我們在放沖天炮。

」吳宗信說,2012年是最挫折的一年,技術無法突破、HTTP-2A單節混合試探空火箭發射失敗,即使自掏腰包也補不上的資金缺口……接二連三的打擊,連頑固的火箭人都夜不成眠,所幸彈盡糧絕的時候,三個朋友湊出1,600萬讓吳宗信成立ARRC(AdvancedRocketResearchCenter,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有錢就有設備、有機器,這筆資金讓我又活下來。

」 彼時的ARRC依然在業界沒沒無聞,但對吳宗信而言,此舉像是對所有學生宣告「老師是玩真的」。

「天公伯真正安排,我們在美國的這群朋友,大家的所學加起來剛好是一支完整的火箭,所以不去做對不起自己!」之後的數年,他透過群眾募資籌募資金、受邀到TEDxTaipei演講,用親切感十足的台語夾雜英文,講解火箭的推力和構造,一時間全台掀起一股火箭熱,讓台灣人敢於想像未來,讓夢想延伸至太空。

2008年逢政權轉移,哈比特計畫中止,但吳宗信的火箭夢並沒有因此而熄滅,他到交大開設類蔗糖火箭(sugarrocket)課程,培育火箭人才。

ARRC提供 2014年3月,ARRC團隊成功發射大型火箭HTTP-3S,筆直升空的火箭在吳宗信心中打下一劑強心針,他明白這些年團隊的技術大幅提昇,但隔年馬上面臨學生畢業就質問題。

「台灣當時卻沒有一處公司,可以支持他們離開校園的太空夢。

」吳宗信很緊張,於是他與學生一起離開校園,在2016年8月創立晉陞太空科技。

短短兩年,他因為理念不合離開一手創立的公司,反而慶幸自己走出象牙塔。

他說「人跌倒也要撿一把沙」,產業界繞了一圈,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廠商,「台灣的產業別真的很廣,什麼死人骨頭都有,絕對可以打造火箭需要的各種精密元件,火箭可以引領台灣在全球太空經濟裡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台灣產業的火車頭!」 他調整心情重返校園,陸續聘請20位正職工程師,再搭配20多位碩博士與大學生,用五金行買來的材料,在山區工寮裡默默進行撼動台灣的火箭計畫。

「我們現在有個計劃是HTTP-3A,預計在2021年中讓8公尺高的雙節火箭,依照軌跡控制,慢慢飛到離地100公里的天空。

如果發射成功,我們將是世界第一個做到類衛星載具技術的混合式火箭!」他向私人企業募款、二度發起群眾募資,在缺乏大型企業資金挹注之下,超過七千人小額贊助,涓滴細流把他們送到遠方。

吳宗信指導團隊的工程師製作混合式火箭。

梁建裕攝 吳宗信在2005年參與哈比特計畫,讓他找到問台灣奉獻的目標,一頭栽入火箭研究。

李柏毅攝 2014年3月,ARRC團隊成功發射大型火箭HTTP-3S,彷彿在吳宗信心中打下一劑強心針。

梁建裕攝 吳宗信與ARRC團隊將在2021年挑戰全世界第一個類衛星載具的混合式火箭。

梁建裕攝 在業界走過一圈後回到學校,他發現台灣的產業足夠強大,讓他對MIT火箭更具信心。

梁建裕攝 「台灣長期以來只能做代工,永遠不能公開說我們的技術有多厲害,火箭是找回民族自信心的第一步,如果火箭都可以做了,沒什麼事情做不到。

」吳宗信堅定地說,太空科技的兩大主角分別是衛星和火箭,台灣已有精良的衛星技術,最後一塊拼圖就是衛星載具,一支MIT的火箭,就是台灣國力的證明! 「做火箭這件事,可以說是我的finalshot(最後一擊)。

逐家做夥做夢,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所以不管怎樣,一定要離開地球就對了!」中年阿伯的火箭夢,聽起來有點瘋狂、帶點任性,但他信心十足,「台灣當年創造我們這群中年阿伯的未來,現在我們要盡最大的力量,讓台灣的下一代勇敢做夢。

」(邱璟綾、梁建裕∕新竹報導) 【吳宗信小檔案】 吳宗信 出生:1964年出生台南 學歷:台大機械系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航空工程系博士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1995年自美返台,在國家太空中心擔任副研究員 2005年參與「哈比特」衛星載具計畫 2008年「哈比特」計畫結束,在交大開設類蔗糖燃料火箭課程 2012年創立ARRC 2014年成功發射大型探空火箭HTTP-3S 2015年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學士」、「美國航空太空學會副學士」 2016年共同創辦晉陞太空科技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火箭阿伯 交通大學 吳宗信 火箭 台南 哈比特計畫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國家太空中心 台灣 MIT 人生轉角 相關新聞 人生轉角|陳思穎用樂高創造大海「湛」鬥機 為心愛海洋找回碧藍本色 出版時間:2021/08/2915:06 人生轉角|祖孫三代守護牯嶺街古書香火 「松林」十萬卷書寫80年傳奇 出版時間:2021/08/1521:30 人生轉角|台版《仁醫》深入阿里山 鄒族美女為救癌父返原鄉 出版時間:2021/08/0123:19 人生轉角|疼惜狗狗不惜當紮女 「相信動物」郭璇阻18萬幼犬降臨台灣 出版時間:2021/07/1822:43 人生轉角|立青泰拳給移工一個家 慈心蔬果商意外打造冠軍隊伍 出版時間:2021/06/2021:47 人生轉角|「一對一」救放牛班清寒生全免錢 世貿退休舘長押房燒光1600萬 出版時間:2021/06/0622:17 【人生轉角】針刺吊打白恐慘絕人寰 大馬僑生落難台灣找回愛 出版時間:2021/05/0308:28 【人生轉角】循山難兒足跡擁抱大山 拋事業推動台灣山海教育 出版時間:2021/04/1908:04 【人生轉角】藝術碩士養豬命 濁水溪切割兩個靈魂 出版時間:2021/03/2208:03 【人生轉角】輪椅斜槓快餐車 街賣者變行動主廚 出版時間:2021/03/0721:08 最Hi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