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的意思|漢典“惕”字的基本解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惕 ㄊㄧˋ tì. 動. 小心謹慎,隨時警覺。
如:「警惕」。
《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
導航
漢典古籍詩詞書法通識
查詢索引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注音部首異體字
tìㄊㄧˋ部首心
部外8
總筆畫11悐惖𢞫𢡕
統一碼
字形分析筆順
基本区U+60D5
左右结构44225113533
五筆倉頡鄭碼四角
njqrpaphukro96027
拼音tì注音ㄊㄧˋ部首心部外8總筆劃11統一碼60D5筆順44225113533
常通標
惕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惕tìㄊㄧˋ戒懼,小心謹慎:警~。
~懼。
~~。
~厲(心懷戒懼。
亦作“惕礪”)。
疾速:“一日~,一日留”。
英語becautious,careful,alert德語vorsichtig,wachsam(Adj)法語prudent,circonspect
©漢典
惕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惕tì〈動〉(1)(形聲。
從心,易聲。
本義:害怕,放心不下)(2)同本義[beonthealertagainst]惕,懼也。
——《玉篇》惕,敬也。
——《說文》夕惕若厲。
——《易·乾》。
鄭注:“懼也。
”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
——《國語·楚語》。
注:“懼也。
”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行人皆怵惕。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愧惕慚懼。
——唐·李朝威《柳毅傳》(3)又如:惕息(憂心戒懼,不敢喘息。
形容恐懼到了極點);惕惕(憂心戒懼;憂勞);惕慮(戒慎謀慮);惕心(心有所懼)(4)憂傷[distress;sad]血去惕出。
——《易·小畜》。
虞注:“憂也。
”抱拙終身,以死誰惕。
——柳宗元《乞巧文》(5)又如:惕然(憂慮的樣子);惕想(憂思)詞性變化◎惕Tì〈名〉姓常用詞組惕厲,惕勵惕惕©漢典
惕國語辭典
惕ㄊㄧˋtì動小心謹慎,隨時警覺。
如:「警惕」。
《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
」
©漢典
【卯集上】【心】
惕·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惕《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
惕·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古文〕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
【說文】敬也。
从心易聲。
又怵惕也。
憂也,懼也。
又【爾雅·釋訓】惕惕,愛也。
郭註詩云,心焉惕惕。
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又疾也。
【吳語】一曰惕。
【註】疾也。
疾速之疾。
又【說文】或作悐。
【前漢·王商傳】無惕悐憂。
【集韻】亦作𢡕𢞫。
又叶汀藥切,音託。
【揚子·太𤣥經】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溝壑,舄音削。
©漢典
【卷十】【心】
惕《说文解字》
【卷十】【心】
『說文解字』
敬也。
从心易聲。
悐,或从狄。
他歴切〖注〗惖,古文。
『說文解字注』
(惕)敬也。
从心。
易聲。
他歷切。
十六部。
(悐)或从狄。
狄聲也。
漢書王商傳如此作。
©漢典
惕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tʰi˥˧唐代读音tek日语读音TSUTSUSHIMU韩语罗马CHEK现代韩语척越南语thích 客家话[海陆腔]tit7[梅县腔]tit7[宝安腔]tit7[客英字典]tit7[台湾四县腔]tit7[客语拼音字汇]tid5粤语tik1 近代音中古音透母錫韻入聲逖小韻他歷切四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透母錫部;王力系统:透母錫部;
官话晋语吴语湘语闽语粤语客语
韵书上古音中古音
©漢典
惕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惕」蔡侯盤春秋晚期集成10171「惕」包2.157「惕」說文‧心部「悐」睡.為37「惕」「惕」趙孟庎壺春秋晚期集成9678「悐」說文或體 金文楚系簡帛說文小篆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
異體字悐惖𢞫𢡕
©漢典
【載入評論】
【論壇討論】
同音字
屟(ti4)悌(ti4)掦(ti4)戻(ti4)歒(ti4)䣠(ti4)䎮(ti4)䞶(ti4)逷(ti4)棣(ti4)䧅(ti4)髰(ti4)
同部首
㤧慩恎悧恾悷悶怖悵㥜憰悸
同筆畫
骒硖䅍铮䎀掠𠅧崰㸺域崭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