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佔領華爾街, ... 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佔領華爾街/6174179
複製
複製成功
佔領華爾街
編輯
鎖定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佔領華爾街,有人甚至帶了帳篷,揚言要長期堅持下去。
他們通過互聯網組織起來,要把華爾街變成埃及的開羅解放廣場。
示威組織者稱,他們的意圖是要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兩黨政爭以及社會不公正。
2011年10月8日,“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呈現升級趨勢,千餘名示威者在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遊行,如今已逐漸成為席捲全美的羣眾性社會運動。
紐約警方11月15日凌晨發起行動,對佔領華爾街抗議者在祖科蒂公園搭建的營地實施強制清場。
美國奧克蘭警方於10月25日向示威人羣使用警棍清場,事件演變為流血衝突。
中文名
佔領華爾街
外文名
OccupyWallStreet
地 點
美國紐約曼哈頓
發生時間
2011年9月17日
目錄
1
發生背景
▪
運動的起源
▪
形式
2
迅速蔓延
▪
人數增加
▪
範圍擴大
3
佔領延伸
▪
佔領華盛頓
▪
佔領百老匯
4
美國之秋
5
打持久戰
▪
事件概括
▪
抗議民眾
▪
貧富懸殊
▪
兩黨態度
▪
組織更強
▪
關注更廣
▪
各方聲音
6
美媒失聲
7
警方清場
8
關於總統
▪
奧巴馬獲益説
▪
奧巴馬迴應
9
各方反應
▪
紐約警察
▪
媒體
▪
中國大陸媒體
▪
名人
10
半年紀念
佔領華爾街發生背景
編輯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起源
參與者號召更多人加入他們的卡片
在2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
一個位於加拿大的組織——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而聞名,簡稱廣告剋星),提議舉行和平的集會活動以佔領華爾街,以此來反抗美國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不夠有作為的表現。
儘管該項活動由《廣告剋星》雜誌提出來的,不過實際活動並無具體領導者。
來自匿名者的積極行動分子鼓勵該組織的成員參與這個活動,從而使得該運動得以壯大。
隨後,包括紐約市大型集會(NYCGeneralAssembly)和美國憤怒日(U.S.DayofRage)在內的其他組織也都給予積極響應。
在該活動於9月17日舉行之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表示“民眾有抗議的權利,如果他們想要抗議,我們將樂於確保他們有舉行活動的地點”。
佔領華爾街形式
向紐約市警察局等目的地行進的人羣
最早發起這個運動的雜誌廣告剋星説,“在運動成氣候之前,提出具體目標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本身——佔領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產生特定目標,也可能不。
那些主流媒體不停地問什麼是目標,他們錯了。
”意思是,抗議青年們意欲透過“佔領”本身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
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民主實踐。
抗議者們表示,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不管是“三個代表”或“三百個代表”,因為由每個受害者自己來發言是最合適的了,這是為了不重演錯誤:讓少數人主宰一切,多數人被迫沉默。
佔領華爾街迅速蔓延
編輯
佔領華爾街人數增加
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當地時間2011年10月5日晚間再次舉行大規模抗議行動。
這次遊行可能是“佔領華爾街”行動發起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人數或達上萬人。
據悉,這是“佔領華爾街”行動發起以來示威者第一次在非週末的時間舉行遊行。
參加者主要是教師工會和運輸工會的成員。
同時,佔領運動延伸至高校校園,最新發起的“佔領高校”運動,號召全美高校學生5日下午加入上街遊行的隊伍。
根據“佔領高校”官網發佈的消息,全美國範圍內已經有75個高校響應參加當日下午的上街遊行。
佔領華爾街範圍擴大
抗議活動已經擴展到美國上下,120多個城市捲入到抗議活動中來,可能還會吸引全世界大大小小更多城市,而在加拿大,抗議活動已經席捲了温哥華,政府方面目前有幾個議員已經表示要支持抗議者了,但沒有官方的正式迴應。
在波士頓、亞特蘭大、丹佛、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和匹茲堡金融區,都出現佔領華爾街行動的模仿者。
即使在愛達荷州博伊西,一個人口只有20.5萬人的小城市,也於5日舉行示威活動。
同時,活動組織者開始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的重要城市,包括捷克布拉格、德國法蘭克福、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墨爾本、日本東京和愛爾蘭科克,組織支持活動。
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地也都分別舉行了各自規模不同的“佔領活動”。
[1]
佔領華爾街佔領延伸
編輯
佔領華爾街佔領華盛頓
在紐約市政廳附近廣場聚集的大批示威者
數百名示威者6日下午來到美國國會門前。
來自全美各地的近千示威者當天聚集在位於白宮與國會之間的自由廣場,宣告“佔領華盛頓”。
他們高舉標語,譴責大企業利用金錢影響政治,要求政府將更多資源投入到保障民生的項目中去,而不是補貼大企業或在海外發動戰爭。
由於這次示威活動發生在阿富汗戰爭爆發10週年紀念日的前一天,除了反對大企業的貪婪,反戰也成為當天“佔領華盛頓”活動的主題。
示威活動組織者之一莉薩·西米恩説,他們早在10年就開始準備反戰遊行。
受到紐約“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影響,這次示威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對此,當天在白宮舉行新聞發佈會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承認,美國民眾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國各地、各行業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以“佔領華爾街”為代表的抗議活動正反映了美國民眾對金融行業的不滿情緒。
[2]
佔領華爾街佔領百老匯
美國華爾街的“佔領者們”找到了新的佔領目標,他們從2日下午6點開始在紐約百老匯街頭舉行露天表演,計劃持續24個小時,通過“佔領百老匯”活動來繼續推動“佔領華爾街”運動。
進入冬季的紐約天黑得很早,下午6點暮色已經開始降臨,數十名抗議者冒着嚴寒、穿着各式各樣的戲裝,從時報廣場出發,遊行到約200米開外的派拉蒙大廈前小廣場後安頓下來。
抗議人羣逐漸聚集起上百人,隨後開始表演節目。
抗議者之一喬治·路易斯説,自從紐約市政當局把抗議者們從曼哈頓祖科蒂公園驅散之後,一部分抗議者去了華盛頓,但紐約市的佔領運動並不會就此結束,他們還將以各種形式將運動進行到底。
前來參加抗議活動的普拉提女健身教練C·J跟不少同伴戴的帽子上插着標籤,上面寫着“99%”,意指美國一份調查表明,99%的老百姓與1%的富豪之間貧富分化加劇。
她説,時報廣場和百老匯不僅紐約市民常來,更是各國遊客雲集的鬧市區,這次“佔領”活動旨在提醒人們注意美國財富分配的不公。
[3]
佔領華爾街美國之秋
編輯
事實已無法否認:曾佔領西班牙廣場、希臘城市和以色列街頭的社會不滿情緒來到了美國,並從紐約向其他城市蔓延。
“在‘阿拉伯之春’之後,‘美國之秋’或許已經到來。
”21歲的美國失業青年路易莎説,她失學是因為上學必須支付高昂的貸款利息,而又不得不在吃飯和看牙醫中間作出選擇。
許多人都是出於類似原因來華爾街安營紮寨的。
媒體和民眾將憤怒的紐約人與“阿拉伯之春”聯繫在一起。
面對住房、醫療和教育價格飛漲,看到一方面銀行接受大量救助,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人卻遭到辭退或停發工資,抗議者的不滿顯而易見。
他們大都在26歲以下,還有大學教授、工程師甚至交易所的前交易員,大多是白人和中產階級。
紐約、波士頓和其他城市愈演愈烈的抗議活動表明,美國曆來尊重不加約束的資本主義,如今卻不能再把這種態度視作想當然。
許多美國人顯然認為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質疑經濟體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
[4]
佔領華爾街打持久戰
編輯
佔領華爾街事件概括
11年10月8日,美國“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呈現升級趨勢,千餘名示威者在首都華盛頓遊行,部分示威者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同安保人員發生衝突,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抗議活動參與者稱他們將在10月佔領150個城市,並準備打一場持久戰。
這場始於金融中心紐約、由數百人發起的小規模抗議行動,如今已逐漸成為席捲全美的羣眾性社會運動。
當地輿論分析認為,“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是美國民眾自發謀求更好生活的一次努力,也是草根階層試圖影響決策的一次重要嘗試。
佔領華爾街抗議民眾
“佔領華爾街”的抗議者主要來自中下階層民眾,其中很多人都沒有工作。
他們不僅抗議就業問題,而且抗議社會的不公。
在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和丹佛等50多個大城市,示威者高舉的標語牌五花八門,訴求的內容多種多樣。
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示威口號主要包括“抗議美國政客只關心公司利益”,“譴責金融巨頭利用金錢收買政治”,“呼籲重新奪回對美國政經決策的影響力”等。
另外,環保、人權等也是此次運動的訴求內容。
佔領華爾街貧富懸殊
自3年前華爾街因自身不負責任的行為釀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對華爾街的非議和責難就從未平息。
許多美國民眾認為,政府的救援讓華爾街並未因自身的貪婪而受到懲罰。
如今,華爾街已恢復元氣,卻未能和普通民眾共度時艱,反而熱衷於內部分紅,這使得積蓄已久的民怨最終爆發。
“佔領華爾街”的直接導火索正是華爾街大銀行要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賬户費用,從而轉嫁去年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給銀行帶來的成本負擔。
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導致貧困人口大量增加。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
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
有數據顯示,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
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深化(注:按美國2010年的標準,一個四口之家,如果年收入為22,314美元(或日均收入61美元)即可被算作貧困人口。
按人算,則是每人平均15美元。
這一標準是中國的15倍。
美國的貧困線標準計算的僅僅是貧困家庭的現金收入,不包括窮人已經擁有的的動產和不動產,不包括窮人所享受的各種福利)。
佔領華爾街兩黨態度
在美國,大大小小的抗議示威天天可見,人們見怪不怪,因而“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起初並未引起美國政壇重視。
但美國重量級人物很快便相繼表態,不同陣營的觀點涇渭分明。
民主黨方面,奧巴馬公開表示,抗議是美國民眾沮喪情緒的反映。
美國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但那些把美國拖入危機的肇始者今天仍然反對政府旨在消除華爾街濫權行為的金融監管措施。
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稱民眾這種自發的行動將產生效果,這代表了民主黨的主流觀點。
共和黨則對運動持否定態度。
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坎特將示威者稱為“刁民”,擔心他們“佔領華爾街和更多的美國城市”。
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之一羅姆尼認為這一運動“很危險”,是“階級鬥爭”。
另一位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凱恩則説:“別抱怨華爾街,別抱怨大銀行。
如果你沒有工作,你不富有,只能怪你自己。
”兩黨對“佔領華爾街”運動態度迥異,除政黨理念差別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012年大選。
在民主黨看來,“佔領華爾街”活動是一個重要機會,可以對國會共和黨人施壓,迫使他們通過民主黨人支持的創造就業等法案,體現中下階層的利益及訴求。
不論這種壓力有效與否,都有助於將中下階層民眾及失業人羣對政府和國會的不滿,轉移到大企業及共和黨身上,從而改善奧巴馬和民主黨的選情。
[5]
佔領華爾街組織更強
成立專門“越冬委員會”在示威民眾聚集的祖科蒂公園,看到現場設立了廚房、臨時醫院和圖書館,志願者還製作遊行徽章,並散發每日最新活動日程。
活動組織者已成立了專門的“越冬委員會”,為在寒冷的冬季進行長期抗爭做各種準備。
由於工會力挺,5日的遊行獲警方批准。
儘管如此,紐約警察局仍舊部署大批警力維持秩序,疏導交通。
法新社描述,與先前遊行示威活動不同,在工會組織下,5日的遊行不再“鬆散”,顯得“更嚴肅”、“更有組織”。
支持這場運動的工會包括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全國輪機工程師福利會、運輸工人工會、教師工會等。
這場運動的訴求眾多,涉及學生貸款債務增加、老年人退休金福利減少等諸多話題。
一些參與抗議活動的學生計劃在全國組織罷課活動。
佔領華爾街關注更廣
受到媒體和政客注意自9月以來,“佔領華爾街”持續進行,但從人數和規模而言,無法與5日遊行活動相提並論。
另外,法新社説,“佔領華爾街”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媒體與政客的注意。
美國民主黨政客首次向抗議遊行表示了支持。
國會議員、紐約民主黨人路易絲·斯勞特説,由銀行業引發的2008年經濟衰退增大了貧富懸殊,而“我們卻被告知無法增繳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税款”,“我很驕傲佔領華爾街活動站出來向猖獗的貪婪抗議”共和黨內極保守派“茶黨”是民主黨政府增税計劃的最大阻力。
因此,一些分析師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不會成為民主黨的最大威脅,相反,會對“茶黨”乃至共和黨構成壓力,甚至可能會對2012年總統選舉前的共和黨政策產生影響。
在1日和2日兩天週末假日,美國多座城市迴應“佔領華爾街”,洛杉磯、舊金山、華盛頓、波士頓等地同步上演類似集會。
佔領華爾街各方聲音
布蕾·萊姆比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大四學生):“我們組織這些抗議活動就是要告訴民眾,美國目前的體制已經行不通了,必須找到解決的辦法。
我們的抗議就是要發出草根的聲音,讓社會來關注這些平日被邊緣化的羣體,並吸引更多人和媒體的參與。
從過去三週的態勢來看,成果相當不錯”,萊姆比茨説。
詹姆斯·韋瑟比(專程從康涅狄格州趕來的美國州、縣、市政僱員聯合會成員):“政府對工會所代表的普通人的權益視而不見,一直站在有錢人一邊,讓社會貧富分化日趨嚴重。
”“我們來就是要告訴大家,改變美國的時候到了,沒有工作、經濟低迷,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
[6]
“在美國,1%的富人擁有着99%的財富。
我們99%的人為國家納税,卻沒有人真正代表我們。
華盛頓的政客都在為這1%的人服務。
”——一名“佔領華爾街”示威者“我們之所以發起本次抗議行動,是因為感覺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
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無家可歸,整個國家都在受傷害,而造成這些後果的那些人卻置身事外,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示威行動發起者、加拿大反主流文化雜誌Adbusters主編凱利拉森“儘管參與者眾多,但遊行活動很可能會平穩進行。
美國人對於社會的運行規則有着清醒的認識,他們不會輕易破壞這種規則。
”——美國安全問題專家、紐約大學教授帕特里夏·德根納羅
[6]
佔領華爾街美媒失聲
編輯
自9月17日以來,一場名為“佔領華爾街”的遊行抗議運動在美國愈演愈烈,波及上千美國城市,聲勢日益浩大,加入抗議的社會組織和民眾日益增多,政治訴求十分明確:改變美國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經濟制度。
美國人民已無法忍受長期被資本操控的命運。
但奇怪的是,這場席捲全美國的抗議風暴卻被美國媒體“忽略了”。
一反他們一貫唯恐天下不亂的風格,實行低調處理。
美國各大主流媒體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輕描淡寫,與他們在別的國家發生類似事件時的表現完全迥異。
當自己家爆發了“華爾街革命”的時候,美國所謂的“新聞自由”哪兒去了?現實情況是,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走上街頭,呼喊着“我們代表99%”、“華爾街需為一切危機負責”、“將金錢踢出選舉”、“要工作,不要戰爭”、“現在就革命”、“重塑美國”等口號,目標直指華爾街毫無節制的貪婪、美國政府不負責任的放縱,以及民生維艱的蕭條現狀。
示威者將不滿的怒火噴向深陷貧富懸殊、金權交易、黨派惡鬥、戰爭泥淖的美國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體系。
他們坦言,“組織這些抗議活動就是要告訴民眾,美國目前的體制已經行不通了”;而活動發起者則將其與“中東北非革命”相提並論,明確表示“跟我們在埃及、希臘、西班牙和冰島的兄弟姐妹一樣,我們計劃使用羣眾佔領這一革命戰術,恢復美國的民主”。
對於這些人,美國警方不僅戒備森嚴,多次進行大規模拘捕,還使用噴射辣椒水,甚至發生暴力衝突。
美國媒體在不得不説的窘境下,把“佔領華爾街”運動描述為“小打小鬧的街頭話題”,説什麼是烏合之眾,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缺乏明確的政治訴求。
總之一句話,不值得關注。
在他們眼裏,示威者是一些“只考慮眼前利益的膚淺之輩”,是一羣“無所事事、痴心妄想的傻子”,警方拘捕700多名示威者只不過是因為“交通佔道問題”,完全不應受到批評。
如果發生在別國,拘捕幾個人就是暴政,就是殘酷鎮壓了。
明明美國大眾已經對制度完全失望了,美國媒體卻説這套制度沒出任何問題。
一直以來,美國媒體對別國的羣體事件極為關注。
一有風吹草動,在第一時間就開動全部輿論機器,不惜版面、頻道、時段,不惜添油加醋、造謠抹黑、移花接木,越亂越令他們亢奮。
在他們的報道中,別國的示威者往往是政治訴求明確而正當,手段和平而合法,政府和警方的行動則往往是無視人權的鎮壓和屠殺,鉗制民主自由的反動舉動,等等。
美國媒體熱衷於插手別國事務的這種表現,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常識”,但很明顯,好像這並不適用於美國自己。
不僅美國媒體在內外事件的報道上表現虛偽,美國不少政客同樣慣於使用雙重標準。
如果其他國家發生類似的“佔領運動”,美國這些政客無不會祭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口號,搖旗吶喊、説三道四,藉機牟利。
但對待本國民眾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這些政客卻又是另一副面孔。
在他們嘴裏,示威者是一羣“失敗者”,是“刁民”、“暴徒”,“這是一場危險的階級戰爭”。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其他民主黨人士對抗議人羣表示出一些同情,但箇中頗有安撫意味,更多的是出於維護自身黨派利益和近期選舉考量。
從各種聲音中不難發現,兩黨對華爾街的偏向和袒護異曲同工,並沒有人真正傾聽廣大民眾的抗議訴求。
美國媒體完全無視本國積重難返的制度弊病和日趨激烈的社會矛盾,表現出一種驚人的“政治正確”,令全世界再次見識了美國新聞輿論生態的真面目。
在資本當家做主、資本説了算的美國政治經濟制度之下,各類媒體完全淪為資本的奴隸,成為供利益集團驅使的工具,而華爾街作為金融資本的大本營,從來都是媒體的老闆,而不是受媒體監督的對象。
美國媒體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表現,深刻揭露了其為資本服務的本質和功能,戳破了美國所謂“新聞自由”、“客觀公正”的假面具。
要知道,華爾街是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和金融體制的象徵,很明顯,“佔領華爾街”就是要對這個制度和體制發出抗議,美國媒體怎麼可能為此助陣?實際上,美國媒體一直是美國資本利益和政治經濟制度的鼓吹者和捍衞者。
他們把美國製度描繪成普適的、終極的、不可逾越的,而對資本和軍工財團操控政治、縱容欺詐、權錢交易閉口不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泡沫破滅,但美國媒體卻從未對華爾街的罪惡和自己國家存在的制度性問題進行深刻反思。
反而不斷地進行各種辯解制造謬論,自誇美國永遠強大、信用永遠3A,不惜大印鈔票、以債養債、打腫臉充胖子,一方面堅定地維護和鞏固華爾街資本的利益,同時不斷地將國內問題和責任轉嫁栽贓到其他國家身上。
一貫標榜自己監督政府、守望社會的美國媒體,自始至終沒有發出過有價值的調查和拷問,反而不斷地為華爾街和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進行辯護。
此次“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興起,直白地將美國政治經濟制度弊病和社會深層次矛盾揭露在世界面前,但面對資本利益,美國媒體惟有不敢觸及、不願觸及、無法觸及,這是由其鮮明的本質立場和根本功能所決定了的。
美國媒體是端人家飯碗,就給人家打工賣命,就服人家管。
一段時期以來,國內有一些人對美國所謂的“新聞自由”羨慕讚賞、頂禮膜拜,新聞界有一些人也將其視為樣板,鼓吹引進照搬過來。
事實上,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完全是另一套標準: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拉薩“3·14”事件到烏魯木齊“7·5”事件,從人民幣匯率到中美貿易,從南海問題到對台軍售,從社會穩定到互聯網管理,美國媒體不斷在有關的中國話題上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甚至無中生有地製造事端,甚至不惜導演無聊的“行為藝術”,並加以放大。
而華爾街成千上萬人喊着“革命”口號上街的大規模抗議,卻在美國媒體那兒淪為不值一提的“八卦話題”。
這裏頭看不到什麼“新聞自由”,看不到什麼“客觀公正”,真正看到的不過是美國媒體基於資本利益、美國利益所一貫嚴格恪守的“政治正確”而已。
這難道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一場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其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華爾街資本泡沫破滅了,美元霸權地位破落了,美式制度神話破產了,西方自詡不可動搖的價值觀也動搖了。
對於中國新聞媒體來説,就是要認清所謂西方“新聞自由”的極端虛偽性,打破西方媒體壟斷國際輿論傳播秩序的現狀,打破西方媒體營造的新聞“鐵幕”和“鴻溝”,讓中國的聲音在全球化時代和世界媒體競爭中愈發響亮。
[7]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在關於美國媒體失焦的報道中,並未引用硬性的證據如相關的外國調查數據來毫無疑問地證明美國媒體對此有多麼失焦。
佔領華爾街警方清場
編輯
當地時間11年11月15日凌晨美國紐約警方展開突擊行動,對“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大本營曼哈頓祖科蒂公園進行徹底清場,這是近兩個月來“佔領華爾街”活動抗議者首次被強制驅逐。
在清場過程中,約200名抗議者被警方逮捕。
從當日約1時起,紐約警方調集大量警力,封鎖了祖科蒂公園周邊的大片街區,禁止車輛通行,大批防暴警察進入公園,驅逐已在那裏安營紮寨近兩個月的抗議者,並清除公園內搭設的帳篷和其他設施,市政工人隨後連夜對公園進行清潔工作。
暴力鎮壓預測兑現。
在清理過程中,一些抗議者因拒絕離開與警方發生肢體衝突。
紐約市警察局局長雷蒙·凱利在清場行動結束後説,約200人在清理活動中因拒絕與警方合作而被捕。
祖科蒂公園已全部被柵欄圍起,雖然清掃活動已完畢,但仍處於全面封閉狀態。
公園四周圍滿了高喊口號的抗議者。
一名叫馬修的抗議者對記者説,清場行動並非意味着“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他們將很快制訂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當日早間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清場行動是因為示威者在祖科蒂公園安營紮寨,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並帶來越來越多的健康和火災隱患,所以政府下令對公園進行清場。
布隆伯格表示,在清理結束後,祖科蒂公園依舊允許示威者及其他民眾進入,但不準帶入睡袋、雨布、帳篷等物品,同時進入人員的行動必須符合公園規定。
[8]
佔領華爾街關於總統
編輯
佔領華爾街奧巴馬獲益説
席捲全美的“佔領”示威浪潮當地時間11月15日遭遇沉重一擊:示威中心“佔領華爾街”大本營被紐約警方強制清場。
此事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界非常關注“佔領”運動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佔領華爾街”示威大本營被警方佔領,極大震撼了全美各地的示威者。
對示威未來走向,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佔領”示威徹底完蛋了,已被當局成功地打壓下去;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未必完全是壞事,示威者有可能“化憤怒為力量”,在以後的示威中更加團結一致。
美國“佔領”示威預計最近還能保持一定聲勢,但當局今後很有可能加大圍剿力度。
如果示威者找不到這場示威浪潮的方向,不少人也許就會藉此退出,示威抗議的休止符似乎已依稀可見。
對於這場抗議運動,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態度有明顯差別。
民主黨許多官員都明確表示理解或同情。
總統奧巴馬稱,“抗議運動表達了美國人民對金融系統的不滿”,並藉機將矛頭指向共和黨人,指責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在過去一年中一直阻撓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的實施。
而共和黨的態度截然相反,不少議員公開指責“佔領”示威者是“破壞公共秩序的暴徒”。
在美國不少政治學家看來,這場運動將對美國的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政治學教授珍妮·科恩認為,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抗議運動對奧巴馬明年獲得連任是大有好處的。
因為奧巴馬一直主張對富人加税,但苦於自己的增税方案一直受到共和黨的阻撓。
這次運動把社會底層的聲音真實地呈現在共和黨的面前,即便共和黨心中有怨言,但面對民意沸騰,也不可能毫無所動。
[9]
佔領華爾街奧巴馬迴應
10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面迴應已經蔓延至全美各地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指該運動顯示民眾對美國金融行業存在廣泛的不滿。
他指出,美國民眾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遭受重大損失,但至今金融行業仍充斥着不負責任的行為,這些抗議運動表達了美國人民對金融系統的不滿。
奧巴馬指出,一個健康的金融系統要求銀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通過服務品質、價格和產品進行競爭,而非通過欺詐性操作、隱性收費和無人能懂的衍生性產品交易。
此前他動用了大量的政治資本力主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就是為了加強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
奧巴馬藉機將矛頭指向共和黨人,指責國會共和黨人過去一年一直阻撓該法案的實施,甚至希望回到金融危機之前缺乏監管的時期,共和黨的總統參選人甚至表示要廢除該法案,而這些都不是美國人民所期待的。
[10]
佔領華爾街各方反應
編輯
佔領華爾街紐約警察
紐約遊行的隊伍與附近的警察
在抗議期間,發生的紐約警察逮捕事件如下:4名抗議者由於蒙面而被捕1名抗議者由於穿過警察設置的路障並對抗警察而被捕2名抗議者由於進入美國銀行大樓而被捕1名抗議者由於擾亂治安被捕在9月24日,至少80人在強行通過被關閉的大街開始向外圍住宅區遊行時被捕。
逮捕他們的大多數理由是阻礙交通,個別理由是擾亂和不遵守秩序。
10月1日,抗議者在通過布魯克林大橋遊行時,《紐約時報》報道説有超過700人被捕。
警察使用10輛巴士運載抗議者離開大橋。
警察並沒有阻止這場非法的遊行,只是禁止示威者走上行車道,紐約警察局的發言人PaulBrowne表示:警察是在對抗議者多次警告不要滯留在大橋上而應該站在人行道後,由於人們拒絕服從才被捕的。
而沒有走上行車道而在人行道上的示威者並沒有遭到逮捕。
截至10月2日,絕大多數被捕的人已被釋放,只有20人由於擾亂治安而面臨刑事指控。
佔領華爾街媒體
一些媒體和財經部門的評論人士表示儘管這些活動的組織者表示活動是非暴力的,仍然能帶給不少紐約人以騷亂的恐懼感。
在TheNewAmerican的採訪中,來自CenterfortheDefenseofFreeEnterprise的RonArnold宣稱“美國的種族主義者正在計劃舉行許多暴動以顛覆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在談論我們國家裏反對資本主義的恐怖分子”。
保守的TheBlaze新聞網站,批評美國憤怒日(U.S.DayofRage)參與這些運動,並將之與1969年發生的“憤怒日”(DaysofRage)的暴力活動相提並論。
《紐約每日新聞》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抗議者描述為“一羣被寵壞的小屁孩”(bunchofspoiledbrats)。
《華爾街日報》在一篇文章寫道“持續一週的抗議活動像是一尊半身雕塑像(意思是失敗的)”。
電視節目TheO'ReillyFactor對活動評論道“如果大家把每一項左翼的思想進行實踐,那麼大家就都陷入災難裏了”。
而對活動持支持態度的自由派媒體也有不少。
為ThinkProgress寫作的部落客ZaidJilani在文章中表示:抗議者反抗華爾街的憤怒情緒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華爾街的行為使得上千萬的人戲劇性地變窮。
左翼部落格CrooksandLiars的部落客SusieMadrak寫“我感覺這(活動)可能是對的事情”。
不過,自由派的雜誌MotherJones對集會活動給予了嚴厲抨擊,9月27日發表的文章強烈批評這個運動缺乏向前進步的清晰信息和策略,該觀點是指這些運動在廣大美國人之間很難具體實踐:“到目前,這更像是一場夢想者們的運動,而非中產階層想要的”。
佔領華爾街中國大陸媒體
幾大門户媒體頭版用紅色字體報道稱美媒失聲華爾街:美國媒體違反一貫唯恐天下不亂的風格,對“華爾街革命”實行低調處理。
美國各大主流媒體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輕描淡寫。
文章稱"美國媒體,看不到什麼“新聞自由”,看不到什麼“客觀公正”,真正看到的不過是美國媒體基於資本利益、美國利益所一貫嚴格恪守的“政治正確”而已"。
佔領華爾街名人
電台節目TheSeanHannityShow的SeanHannity聲稱“所有抗議者所説的關於福利的言論都直接來自於總統奧巴馬口中”,而KimberlyGuilfoyle則稱抗議者“絕對沒有關注個人生活的目標或動機”。
在Gothamist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批評活動參與者在表達論點時缺乏具體細節。
導演麥可·摩爾反對華爾街時説“他們(華爾街)在儘量拿走我們的民主,並把這個國家變成盜賊統治的國家”。
教育家兼作家CornelWest針對一些批評者説抗議者缺乏具體的目標時表態説“把針對華爾街貪婪的焦點概括成一兩種具體訴求是很難的,我們談的是民主的覺醒”。
加拿大作家娜歐米·克萊因支持示威者時説“現在不是解散剛誕生的反對金錢權力運動的時候,相反人們應該去加強它、支持它和幫助它使之產生巨大的能量。
面臨許多困難,我們承擔不起犬儒主義(cynicism)”。
饒舌嘻哈歌手盧普·菲亞斯科為活動者捐助了帳篷和移動音響器材,他還寫詩以激勵抗議者。
喜劇演員RoseanneBarr在活動的第一天對示威者對話時,她把華爾街金融家説成是“使我們經濟下降並導致世界產生各種問題的人”。
奧斯卡影后蘇珊·莎蘭登對集會者説道“我來這裏是來接受教育的……我們國家的富人與窮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void)”。
其他支持活動的名人還有:RussellSimmons、Anti-Flag、薩爾曼·魯西迪、瑪格麗特·愛特伍、諾姆·喬姆斯基和電台司令。
佔領華爾街半年紀念
編輯
2012年3月17日,美國紐約,警察和“佔領華爾街”抗議者發生衝突。
200多名“佔領華爾街”的抗議者17日在位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祖科蒂公園舉行示威活動,慶祝“佔領華爾街”六個月紀念日。
2012年3月17日的示威活動在紐約當地警察的嚴密注視下進行,近十輛警車停靠在公園旁邊隨時待命。
在這期間,警方逮捕了一些示威者,並在逮捕過程中與示威者發生多起小範圍衝突,但衝突並未造成人員受傷。
大多數示威者都希望當天的紀念活動能夠成為重振“佔領華爾街”活動的一個契機,他們也再次表達尋求改變的決心。
“從(佔領華爾街)活動最開始我就在這裏了,我真心希望我們所做的一切可以改變世界。
”30多歲的示威者辛西婭·普萊斯説,“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有機會去上大學,畢業後有許多的工作機會。
而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説,沒有任何屬於他們的機會,他們看不到未來。
這就是我在這裏的原因,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局面。
”“佔領華爾街”活動組織者在網站上宣佈,將在五月一日勞動節當天發起一輪更大規模的罷工,並且加緊培訓示威者們如何更有效地參與遊行和示威。
參考資料
1.
“佔領華爾街”示威者舉行最大規模遊行
2.
美國示威者“佔領華盛頓”
3.
紐約抗議者離開華爾街後開始“佔領百老匯”
4.
美“佔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全國
5.
貧富懸殊激化矛盾"佔領華爾街"漸成社會運動
6.
“佔領華爾街”打起“持久戰”
7.
美國媒體為何對“佔領華爾街”失聲失焦
8.
紐約佔領華爾街活動大本營被清場約200人被逮捕
9.
"佔領華爾街"奧巴馬獲益?
10.
奧巴馬:“佔領華爾街”運動顯示民眾廣泛不滿
圖集
佔領華爾街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9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化龙十四
(2022-06-23)
1
發生背景
1.1
運動的起源
1.2
形式
2
迅速蔓延
2.1
人數增加
2.2
範圍擴大
3
佔領延伸
3.1
佔領華盛頓
3.2
佔領百老匯
4
美國之秋
5
打持久戰
5.1
事件概括
5.2
抗議民眾
5.3
貧富懸殊
5.4
兩黨態度
5.5
組織更強
5.6
關注更廣
5.7
各方聲音
6
美媒失聲
7
警方清場
8
關於總統
8.1
奧巴馬獲益説
8.2
奧巴馬迴應
9
各方反應
9.1
紐約警察
9.2
媒體
9.3
中國大陸媒體
9.4
名人
10
半年紀念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佔領華爾街」狂歡無果而終
一年前,「佔領華爾街」運動在紐約曼哈頓拉開序幕,並在全美引發了關於 ... 在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之後,我親身體驗了這一過程,可我覺得自己對祖科蒂 ...
- 2歷史上的今天/佔領華爾街運動爆發!抗議1%掌握鉅額財富
10月7日,「佔領華爾街」運動升級為「佔領華盛頓」,運動的矛頭也由美國的經濟體制指向了美國的政治體制,隨後這場運動蔓延至歐美國家、日本、紐西蘭。 請 ...
- 3【新紀元】佔領華爾街
從美國紐約幾十人發起的「佔領華爾街」行動,一個月內引發全球80多個國家 ... 有趣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經歷了一個向右轉的過程,美國由雷根 ...
- 4人民為何「佔領華爾街」? - 天下雜誌
這場佔領運動,源於雜誌《Adbusters》號召人們在九月十七日現身華爾街,抗議金融大亨的掠奪與貪婪,引來千人參與。佔領運動還在持續進行,沒人曉得何時 ...
- 5佔領華爾街 - 美國之音粵語網
“佔領華爾街”看上去似乎是美國弱勢群體對富豪階層的挑戰, 但是對這一“占領”所追求的目標、推崇的價值、以及解決 ... 警方掃蕩佔領洛杉磯運動過程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