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臺北市升格與蛻變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國56年,臺北市正式升格直轄市,至今剛好半世紀。
升格後的臺北市,歷經行政區域擴張,交通與城市建設以及社經文教等各方面發展,已進入國際都市之列。
:::
首頁
國家檔案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瑰寶
臺北市升格與蛻變
臺北101(註1)
民國56年,臺北市正式升格直轄市,至今剛好半世紀。
升格後的臺北市,歷經行政區域擴張,交通與城市建設以及社經文教等各方面發展,已進入國際都市之列。
以下,就讓我們隨著國家檔案的引領,一同瞭解臺北市升格直轄市的過程,以及50年來城市的重大蛻變。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科員 王嘉斌
臺北一詞之正式使用,始自於光緒元年(1875)。
清朝除了在臺北艋舺設府築城(註2),亦陸續開發淡水河艋舺(今萬華)、士林街、錫口街(今松山)、大龍峒(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附近)、大稻埕(今迪化街一帶)等地。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著手改造臺北舊城區,先拆除舊城牆,再以城基改建三線道路,並且陸續興建許多公園,甚至規劃由舊城區往東發展。
惟該項大臺北都市計畫因戰爭爆發,而未能落實。
民國(以下同)34年10月,臺灣光復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鑑於臺北市在戰爭期間遭受嚴重轟炸,致力修復各地建築物,儘速恢復城市原貌。
36年4月,臺灣省政府成立,隨即將臺北設為省轄市(圖1),依照戶口、經濟與交通之分布情形,劃分松山、大安、古亭、雙園、龍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十區(註3)。
38年,隨著中央政府遷臺,各省人口大量湧進,臺北市人口已逾50萬人,鄰近鄉鎮的人口數亦不斷增加。
至46年,臺北縣(今新北市)人口甚至超過臺北市,形成縣市相鄰的大都會區。
52年,臺北市已突破百萬人,且人口總數仍持續向上攀升(註4)。
55年12月底,行政院召開第1000次院務會議,擬改制臺北市為直轄市,復經內政部研擬五項方案:第1,改制後仍維持原有行政區域,不另作調整。
第2,將陽明山所屬北投、士林、臺北縣之內湖、南港等四鄉鎮,以及永和、三重一併劃入。
第3,將臺北市附近之衛星鄉鎮市悉數劃入,包括板橋市在內;其餘農業地區,分別劃歸桃園縣與宜蘭縣。
第4,將士林、北投、景美、木柵、深坑、南港、內湖、汐止、萬里、金山、石門、三芝、淡水、八里、林口、五股、蘆州等26鄉鎮劃入。
第5,因應臺北市可符合現代國際都市標準,避免臺北縣精華地區劃出後,競爭力下降,擬將臺北縣與臺北市合併成為直轄市(註5),進行討論。
屢經研商後,綜合第2案、第4案,以淡水河、新店溪為界,將陽明山所屬北投、士林及臺北縣之內湖、南港、木柵、景美劃入臺北市。
由此可見,臺北直轄市行政區域的擴張,係以自然形勢為基礎,以此與臺北縣為界。
又,未將板橋、三重、永和等地併入臺北市,乃是為了避免臺北縣喪失這些精華區而失去競爭力。
56年7月1日,臺北市政府、市議會在中山堂舉行改制典禮,臺北市正式改制直轄市,面積由原來67平方公里增為272平方公里,人口從123萬人增至153萬人(註6)。
在臺北市升格之前,已陸續完成仁愛路、中山南北路、介壽路(即今凱達格蘭大道)、信義路、中華路、臺北車站前等幹道。
升格直轄市後,市政府為緊密聯繫方併入區域,先後拓寬跨越基隆河的大直橋(圖2),以及陽明山仰德大道、北投區行義路、承德路等要道,且陸續完成辛亥、莊敬、自強(圖3)、懷恩四座公路隧道,從隧道之命名,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氛圍。
再者,臺北市公車原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升格後隨著行政區域擴大、人口遽增,為滿足市民交通需求,遂於58年核准欣欣(圖4)、大有、大南、光華等民營客運共同經營。
另一方面,因應現代交通建設,淘汰落伍人力三輪客車(圖5)、手拉車、拼裝農業車,並落實轉業輔導機制。
圖1光復初期臺北市都市計畫圖
檔號:0038/0443/0006
案名:臺北市都市計劃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2大直橋竣工典禮
檔號:0058/0042/00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3即將通車的自強隧道
檔號:0053/0046/001
案名:台北街景、民生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4欣欣客運通車典禮
檔號:0058/0042/00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5淘汰待銷毀之三輪客車
檔號:0053/0046/001
案名:台北街景、民生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隨著臺北市交通事業賡續發展,開始汰除老舊鐵路設施,並且著手鐵路地下化工程。
至78年,新臺北車站落成啟用後,即象徵鐵路地下化時代的來臨(圖6)。
81年,市政府為落實全市鐵路地下化政策,拆除已經營歷時30餘年,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沿鐵道旁興建的中華商場(圖7)。
臺北市所屬的鐵路、公路運輸雖然不斷革新,但終究難以負荷人口成長速度。
市政府擬定長遠都市發展計畫,為解決交通運輸問題,籌劃興建大眾捷運系統(註7)(圖8)。
85年,捷運木柵線正式啟用,是臺北捷運最早通車路段,亦為臺灣首條捷運運輸路線。
在此之後,捷運板南線、淡新線(圖9)陸續完工,形成便捷的捷運交通網絡,也讓臺北縣市緊密連成一塊。
圖6慶祝臺北鐵路地下化通車
檔號:0077/0211/001
案名:台北街道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民國55年中華商場夜景
檔號:0055/0013/001
案名:1966農復會照片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捷運系統路網建議圖
檔號:0069/B-9/01
案名:台北市都市計畫
來源機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甫啟用的新北投捷運站
檔號:0086/0122/001
案名:86年金視獎頒獎活動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歷經時代演變,臺北市西門町商業區發展呈現飽和狀態,產生市街擁擠、環境惡化現象。
69年,市政府提出副都心計畫,著手開發信義區,將國父紀念館以東地區變更為特定專區,將市政府、市議會移至此處,輔以住宅發展政策,興建完整示範社區(圖10)。
為了帶動信義區的發展,市政府擴展該區商業機能,致力吸引國際性金融服務業與科技產業進駐投資。
93年,當時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在信義區開幕啟用,立即引起各國矚目。
臺北101不斷在國際舞臺上發光,成為臺灣行銷國際觀光的重要景點,亦讓全球來臺人士親身見證臺北市躋身國際重要城市行列。
自56年臺北市升格直轄市以降,不斷擴展交通設施,並擘劃城市向東發展,已蛻變為今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
歡迎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與我們一同探索臺北市升格直轄市的歷程,及其50年以來之重要變化。
圖10信義計畫區相關議題會議
檔號:0069/B-9/01/01
案名:台北市都市計畫
來源機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註釋:
註1.
臺北101,案名:健康台灣攝影比賽、綺麗台灣;檔號:0095/2044/001;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註2.
清光緒年間所築之臺北城,係由四個城牆所圍繞之範圍。
東畔為中山南路,西畔為中華路,南畔為愛國西路,北畔為忠孝西路。
見黃得時編纂,《臺北市志》第1卷(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77),頁31。
註3.
黃得時編纂,《臺北市志》第1卷,頁64。
註4.
羅啟宏,林志重撰稿,《續修臺北市志》第2卷(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93),頁17。
註5.
黃得時編纂,《臺北市志》第1卷,頁71-72。
註6.
林忠勝著,《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臺北:前衛,民96),頁156。
註7.
市政府在民國72年時,即有提出5條大眾捷運系統的路線討論案:1.緃貫線鐵路華山至萬華2.淡水線鐵路改造3.臺北站至新店4.三重至信義社區5.臺北站至中和。
今日看來,前述所提的捷運路線皆有涵蓋在現今的臺北捷運網,僅無包括文湖線。
分別為板南線、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
本文檔案下載:
瑰寶No120.pdf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07-07-03
本頁點閱瀏覽次數:5630
120期專區
資訊專區
會員專區
下載專區
檔案瑰寶
檔案知識+
檔案搶先報
回本期首頁
徵稿訊息
各期電子報查詢
回最新一期首頁
訂閱電子報
取消電子報
簡報及桌布下載
精華版下載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列印
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