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紅豆不要亂撿! 關於蟑螂卵鞘的二三事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由於美洲蟑螂的天性並不會撫育下一代(改觀吃木頭的犀牛蟑螂卻會養育幼子),因此母蟑螂會尋找靠近食物的地點產下卵鞘,並用口中的黏液緊緊的將卵鞘固定在 ...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動物世界生命奧祕科學傳播自然生態萬物之理地上的紅豆不要亂撿! 關於蟑螂卵鞘的二三事miss9・2015/09/17・210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SR值451・四年級+追蹤「咦?廚房的地上怎麼會掉了一顆紅豆?」,也許你曾在地板上撿起一顆疑似紅豆的不明物體,正當困惑之時,爸媽卻尖叫著「那是蟑螂!」,然後要你拿拖鞋把它打扁!究竟,那是什麼東西呢?繼上篇「這是一段愛與蟑螂的故事」講述蟑螂的床第之愛,本篇將介紹那些日夜忠實地守護著我們廚房的小動物們-蟑螂,牠們如何撫育下一代的故事。
預約下一代幸福的美洲蟑螂當雄性美洲蟑螂遇見雌蟑螂,雙方乾柴烈火且完成終身大事後(請見「小強!你怎麼了小強」之蟑螂啪啪啪(交配篇)),作父親的會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只留下母蟑螂思考照顧下一代的問題(做父親的醬子不行啊…)。
母蟑螂會產出一顆「卵鞘」,將能孵化成小寶寶們的卵藏在裡頭。
美洲蟑螂的卵鞘呈暗褐紅色,外型像顆紅豆似的,就連顏色都相差無幾[1]。
裡頭通常內含16顆蟑螂蛋,平均能孵化出14-16隻小蟑螂[3]。
由於美洲蟑螂的天性並不會撫育下一代(改觀吃木頭的犀牛蟑螂卻會養育幼子),因此母蟑螂會尋找靠近食物的地點產下卵鞘,並用口中的黏液緊緊的將卵鞘固定在食物的附近[1]。
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會在廚房、浴室等的排水孔附近發現卵鞘,因為那些地點食物較多、水氣充足,又不容易被天敵發現,於是就成了母蟑螂眼中最好的育幼地點了。
蟑螂蛋在許多動物的眼中是美味的食物(研究分析,美洲蟑螂的卵鞘含有約50%的蛋白質及約2%的油脂[5],而狀似卵鞘的紅豆,蛋白質的比例約20%、油脂<1%、醣類約60%[7])。
在大自然中,瘦蜂(EvaniaappendigasterL.)就是蟑螂的天敵之一,母瘦蜂會嗡嗡嗡地會搜尋蟑螂卵鞘,將蜂卵產在卵鞘之中,如此小瘦蜂的成長過程中,不僅能受到卵鞘的保護,更有豐富的食物來源[3]。
由於美洲蟑螂大約每個月可產下一個卵鞘,而每顆卵鞘又能孵出15隻左右的小蟑螂,所以如果認真養育一對美洲蟑螂的話,一年後就能獲得大約150隻活潑又熱情的美洲小蟑螂囉~[1](尚未計算小蟑螂彼此之間也會生出更多小蟑螂)==美洲蟑螂卵鞘圖片分隔線==以下圖片請在飯前使用,謝謝您的合作美洲蟑螂卵鞘。
Sourcefromwikimedia親力親為的德國蟑螂替子女尋找一個適合成長環境的美洲蟑螂媽媽,已經讓我們感受到昆蟲界的母愛了,而身為居家型蟑螂最大宗的德國蟑螂[4],其母愛就更偉大了~懷孕的母德國蟑螂並不會特意地尋找一個溫暖又充滿食物的環境(沒錯,這裡作爸爸的又不見了……),這太不負責任了!充滿母愛的德國蟑螂媽媽會將卵鞘懷抱在腹部(正確來說,並不是「抱住」),所以母親可以保護著幼蟲們直到孵化為止[6],也因此如此,德國蟑螂也比較不易受到寄生蜂的攻擊,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攜帶了沉重的卵鞘也會讓母蟑螂行動緩慢,容易遭到拖鞋的攻擊,所以下回看到行動遲緩的德國蟑螂,可以多觀察一下,也許你看到的正好是隻帶著卵鞘的母蟑螂喔!==德國蟑螂+卵鞘圖片分隔線== (由於實在太恐怖了,所以編輯部貼心的關燈了。
若能承受的話,請點擊看原圖。
) 德國蟑螂和卵鞘,心理能承受超恐怖圖片請點擊看原圖。
Sourcefromwikimedia如何有效殺死卵鞘裡的卵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愛這些小動物們,關於如何消滅卵鞘裡的卵,各國的科學家做了許多研究(當然不是用各國的拖鞋),我們就以台灣科學家的研究來為大家說明,如何殺死卵鞘中的蟑螂蛋。
以下滅蟑方式由國立中興大學陳玲玫碩士以及黃紹毅教授所進行實驗,我們同時感謝為了本研究所犧牲的美洲蟑螂寶寶們[2,3]。
在研究中,陳玲玫設計了四種方式對付美洲蟑螂的卵鞘,分別放進冰箱冷凍、放進烤箱烘烤、照射紫外光和曝曬在充滿輻射的環境之下(γ射線),再看看蟑螂幼蟲是否能夠孵化成功。
結果如下[註1,2]: 正常環境冷凍加熱紫外光γ射線孵化率90-100%0%0%全部孵化0%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丟進冰箱或是丟進烤箱,都可以有效的殺死蟑螂卵,所以下次當你在廚房地板上發現疑似的紅豆的蟑螂卵鞘時,就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避免越來越多的蟑螂寶寶們在你們家繁衍子孫,越長越多囉~註1:冷凍為六小時的-16˚C環境;加熱為六小時的50˚C的環境;紫外光為2.5小時且波長254nm;γ射線劑量為20Gy註2:通常蟑螂擁有很好的輻射抵抗力,但因為卵鞘中的幼蟲正值成長的時期,體細胞有絲分裂旺盛,因此對輻射對於幼蟲的殺傷力也就比較明顯。
參考文獻K.A.Barbara(2014)AmericanCockroach,Periplanetaamericana(Linnaeus)(Insecta:Blattodea:Blattidae).UniversityofFlorida陳玲玫,(民92,1月)美洲蜚蠊卵鞘的四種處理對瘦蜂寄生暨發育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中華民國,台灣台中市WilliamJ.Bell,LouisM.Roth,ChristineA.Nalepa(2007)Cockroaches:Ecology,Behavior,andNaturalHistory,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中華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TFND.aspx?nodeID=178MichaelA.Baumholtz,MS,LawrenceCharlesParish,MD,JosephA.Witkowski,MD,andWilliamB.Nutting,PhD(1997)Themedicalimportanceofcockroaches.InternationalJournalofDermatology,36(2),90-96M.Lihoreau,J.T.Costa,C.Rivault(2012)Thesocialbiologyofdomiciliarycockroaches:colonystructure,kinrecognitionandcollectivedecisions.InsectesSociaux,59(4)445-452Shaw-YhiHwangandLing-MeiChen(2004)EffectsofFourPhysicalTreatmentsofOothecaeofPeriplanetaamericanaonParasitismandDevelopmentofParasiticWaspEvaniaappendigaster,EnvironmentalEntomology,33(5),1321-1326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交配動物卵鞘瘦蜂蟑螂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miss9169篇文章・
561位粉絲+追蹤蔣維倫。
很喜歡貓貓。
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
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email protected]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相關文章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品種狗狗的行為,有關遺傳,非關品種生態方舟出發!起航探索中研院標本館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澳大利亞豐富的特殊野味,以科學為名的饕客旅行!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大資訊時代也是大駭客時代!——你該認識的駭客新興手法14小時前物聯網世代資安保護的熱門選擇——新型「加密金鑰」PUF技術14小時前COVID-19痊癒後,還有「長新冠」?聽聽專家怎麼說11天前蛛事吉祥——家中常見蜘蛛篇13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42022/06/07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05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50動物世界環境生態遠古生物解開古代魚類耳朵裡的「石頭」秘密!專訪古生物學家林千翔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4/09・5054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寒波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魚耳石與古生物研究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碳酸鈣結晶,可以由新鮮生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他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就讀博士之前就已經記錄超過1,000種現生魚類耳石,並持續投入魚耳石化石研究。
解析魚耳石化石可以得到什麼資訊呢?從魚耳石形態可以判定魚的物種、體型和群聚構造等,還可以分析累積在耳石的同位素看到魚類的生命史。
從比較解剖學到魚耳石研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在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就讀時,察覺自己不喜歡生醫、細胞、神經、生理等領域,因此準備考研究所時他決定選考「比較解剖學」,而全臺灣只有一間研究所考這科: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林千翔進入臺大動物所後,拜師陶錫珍教授,成為罕有的陶門弟子。
如今已經退休的陶錫珍教授,在臺灣大學教授脊椎動物解剖學超過40年,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
陶錫珍教授的招牌研究是魚類化石,而林千翔對魚類的耳石(otolith)化石特別感興趣。
從19世紀末開始,便有學者研究魚類耳石化石,林千翔最早是在大學時,從地球科學系的課程接觸到魚耳石。
臺灣有幾位擅長魚耳石的研究人員,都是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曾萬年教授的弟子,他們都專注於現今魚類,林千翔的目光則望向古代魚類。
在林千翔前往義大利的巴里大學(UniversitàdegliStudidiBariAldoMoro)就讀博士以前,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張至維教授,一起發表過《臺灣魚類耳石圖鑑》(OtolithAtlasofTaiwanFishes),記錄超過1,000種現生魚類耳石,已經算是小有所成的研究者。
但是他仍然選擇出國深造,投入魚耳石化石的領域。
在深入探討地中海與東北大西洋一帶的魚耳石化石,並升級知識過後,林千翔可謂此一領域最新世代的專家,他總算可以回答之前無法解決的疑惑,也發現還有好多新的題材等待探索!魚耳石是什麼,有什麼用?人也有耳石嗎?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石頭」,在此當然不是指真正的石頭,魚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可以由新鮮活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
一條魚頭部的內耳兩側通常各有3顆耳石:矢狀石、星狀石、礫石。
最常用於分析,體積最大的是矢狀石。
魚類從小魚苗逐漸成長時,耳石也漸漸一起長大;耳石和聽覺神經相連,是魚類的聽覺零件;演化歷程及生活環境有別的魚類,受到不同功能需求影響,會衍生出不同的耳石形態。
林千翔實驗室人員展示取出魚耳石的過程,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石頭」,主要成份為碳酸鈣。
圖/研之有物魚耳石形態主要和物種有關,根據不同魚類的耳石形態特徵,可以鑑定是什麼物種;而且血緣關係愈近的魚,彼此間的耳石形態往往愈相似,比較耳石的差異,也能判斷魚類間的親疏遠近、演化關係。
林千翔表示,以魚耳石形態鑑定物種,概念類似哺乳動物的牙齒,就像哺乳類分類專家可以根據牙齒形態,判斷貓、金錢豹、馬、狼、羊、河馬、人等動物。
不是魚類的動物也有耳石嗎?其實人類等陸生動物的耳朵內仍然有耳石,但是作用不是聽覺。
人類聽覺的功能,改由磷酸鈣形成的耳骨負責。
陸生動物的耳石體積很小,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的平衡,例如人的耳石小小一顆,萬一移位可是會感到天旋地轉的!林千翔實驗室的魚耳石化石,放置在標本架內。
其中,黑姑魚和黃姑魚的耳石特別大。
圖/研之有物魚愈抓愈小?用耳石重現族群組成魚耳石可以用於鑑定物種,但是這只是最基本的用途。
分類固然重要,林千翔強調,人為認定的分類體系不斷變化,反映我們對生物認知的改變;持續累積的新知識、新觀念將改變舊的框架,那才是更有意義的知識進步。
魚的耳石隨身體一起長大,因此兩者的體積呈正相關:耳石愈大,魚體也愈大。
同一種魚類,搜集許多個體的耳石,便能評估該族群的體型組成。
追蹤不同時期的族群組成,能掌握該魚類的演變;倘若和幾年前相比,魚類體型普遍變小,便能懷疑棲地是否遭到破壞,或是發生「過漁」──過度捕撈。
林千翔實驗室的人馬會定期去大溪漁港等地,從下雜魚獲知不少訊息。
不過林千翔提到,耳石大小儘管和體型相關,生長速度則不一定。
一種魚即使最後耳石一樣大,也可能生長比較慢或比較快,也就是晚熟或早熟;缺乏其他資訊下,光靠耳石形態不見得能分辨成長史,必須要切片研磨讀取其年齡資訊。
「石首魚科」(Sciaenidae)是林千翔深入研究的一群,可食用的大黃魚、小黃魚都屬於這群;兩者受人類大量捕撈影響很大,中國沿海也有不少魚塭養殖。
大黃魚、小黃魚是不同的魚,大黃魚即使體型縮水,還是大黃魚。
林千翔便由耳石觀察到,在過度捕撈和人為飼養下,出現「小隻的大黃魚」,牠們現今的族群年齡結構也與古代有所不同。
左邊是被當成中藥材販售的魚耳石,為一般大小;右邊標本盒內是林千翔實驗室最大的魚耳石,屬於石首魚科,可推估這隻魚體型一定相當大!圖/研之有物珊瑚礁旁有哪些魚?穿越數千年古今比較耳石能判斷魚的不同種類,可由一批取樣辨識其中有多少物種、各種魚的相對比例(豐度)為何,也就是「群聚構造」(communitystructure)。
自然或人為引起的環境變化、過度捕撈,讓某些魚變少,其他魚比例增加,都可能影響群聚構造。
林千翔在博士後研究時,前往加勒比海研究魚耳石,比較古代和現代的群聚差異。
古代魚耳石的保存與尋找,也是一門大學問。
魚類死亡後,耳石、牙齒、骨頭、鱗片等構造,都有機會變成化石留存,而不同構造的化學成分不同,各有適宜的保存環境。
耳石的成分是碳酸鈣,和同屬碳酸鈣的貝殼、有孔蟲比較容易一起保存;但是磷酸鈣構成的魚骨、方解石形成的扇貝,與耳石適合的埋藏條件不同,不容易在地層中一同見到。
林千翔的博士後題目是研究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魚類的組成與改變。
珊瑚礁周圍一向有豐富的魚類生活,它們死亡後想必會留下不少耳石,但是從珊瑚礁石灰岩中取出裡頭的耳石,技術上有困難。
幸運的是,多明尼加一處7,000年前的古代的潟湖與海阻隔後,其尚未形成石灰岩的礁體,貢獻不少耳石及不同海洋生物遺骸樣本。
比較後意外發現,現代魚群的多樣性比古代更大。
推論是由於周圍環境改變,有些和珊瑚礁關係不大的魚類也移入附近,而不是珊瑚礁魚群原本就這麼多元。
由此看來,礁體也可以作為魚耳石的取材來源,研究附近的魚類群聚構造。
地層、考古遺址與鮪魚肚——認識不同時空的群聚構造假如往更久遠的年代探尋耳石,便有機會得知更遠古的魚類狀態,甚至見到同一類魚,在不同年代的演化改變。
林千翔分析過更新世早期嘉義牛埔地區的魚耳石化石(距今122到195萬年前),以及中新世晚期臺灣北部的魚耳石化石(距今500到800多萬年前)。
最近又取得一批海洋岩芯樣本,可以調查距今46萬年來,西太平洋的魚類多樣性與豐度。
然而林千翔提醒,魚耳石雖然好用,也只能重現古代魚群一部分的資訊。
有些環境條件根本不會有耳石留存,某些魚類的耳石也不易留下(例如河豚所屬的魨形目,耳石很小),還是要搭配牙齒、骨頭、鱗片等材料,加上其他方面的資訊,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古代魚群,以及它們所屬的生態系。
林千翔提醒,魚耳石雖然好用,也只能重現古代魚群一部分的資訊,還是要搭配牙齒、骨頭、鱗片等材料,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古代魚群,以及它們所屬的生態系。
圖/研之有物與人為活動相關的考古遺址,也可能保留魚耳石。
臺灣的南科考古遺址群,從近五千年前的南關里東、南關里遺址開始,延續數千年之久;分析遺址中出土的魚耳石,可以推敲古人的資源利用,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
出土年代較早的魚耳石非常多,後來卻明顯變少;這是利用資源的方式改變,或是過度捕撈所致嗎?林千翔團隊分析後發現,和過漁沒有關係,主要是因為海岸線地貌變化導致利用資源方式改變。
另一項研究由印度洋的大目鮪肚子裡取材,分析鮪魚肚中的耳石,研究大目鮪吃的小魚組成。
光憑遺傳學分析方法「DNA條形碼」(DNAbarcoding)也能得知食用魚的種類,不過林千翔表示,唯有耳石才能釐清鮪魚吃進小魚的體型,並藉此得知個頭較大的鮪魚,吃下的食物魚也比較大。
從大目鮪魚的肚子中回收的魚耳石,比例尺為1mm。
圖/FrontiersinMarineScience成分分析:深入回顧一條魚的生命史除了形態方面的資訊,耳石隨著魚一同成長到死亡,也紀錄著一條魚的生命歷史。
魚的耳石是逐漸形成,並且包含當時進入魚體的微量元素。
比較耳石先後形成的部分,各種成分的變化,可以認識這條魚在不同時期,周遭的生活環境。
像是在魚耳石中偵測到重金屬,意謂那時水中有重金屬汙染。
穩定同位素(stableisotope)意指半衰期非常長,可視為不衰變而持續存在的同位素。
各種穩定同位素,進入魚體後留存於耳石之中,反映當時的狀態。
例如分析氧18、氧16穩定同位素的比例,能估計當時的水溫高低;而交叉比對碳、氧、硼等不同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可以獲知鹽度、酸鹼值等環境訊息。
耳石除了碳酸鈣之外,也有極低比例的蛋白質。
蛋白質中的碳、氮皆源於食物,所以碳、氮的穩定同位素可以記錄魚的攝食來源。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藻類……這稱作「營養階層」(trophiclevel),穩定同位素氮(d15N,以下稱氮15)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累積,假如主要吃肉類,氮15的相對比例會比只吃植物、藻類更高。
分析氮15能評估該魚的攝食來源(或是對象)落在哪個營養階層。
有些魚幼小階段和成魚階段的攝食對象不同,可以由氮15的差異看出變化。
理想狀況下,綜合耳石內多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有機會認識一條魚在生命不同階段,飲食成分、水溫、住在淡水或海水、鹽度、酸鹼值、周遭是否有汙染等訊息。
海洋中的營養階層示意圖,階層愈高,氮15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累積。
圖/研之有物重現古代海洋的聲音,期待更多研究新秀加入!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林千翔最有野心的想法或許是「重現古代海洋的聲音」。
耳石是魚的聽覺構造,形態反映魚的聽力。
聲音稍縱即逝,不會留下任何記錄,可是假如能找到耳石形態和聲音的關聯,或許就有機會根據古代魚類耳石的形態,回推當時它所能聽到的聲音。
本題材潛力很高,目前仍在初步階段。
臺灣有很多人對化石收藏、研究有熱忱,林千翔在訪談中提到,他歡迎對魚類及海洋生物有好奇心的學生,加入他主持的海洋古生物實驗室,目前有一系列與海洋生物化石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著,特別是針對臺灣及西太平洋地區的材料。
研究者只要認真投入,都有機會從中實現自我。
延伸閱讀林千翔實驗室網站臺灣西南部嘉義牛埔地區常見的早更新世魚類耳石CoastaldevelopmentthreatensDatanareasupportinggreatestfishdiversityatTaoyuanAlgalReef,northwesternTaiwanFeedingHabitsofBigeyeTuna(Thunnusobesus)intheWesternIndianOceanRevealaSize-RelatedShiftinItsFine-ScalePiscivorousDietFishfossilsofTaiwan:areviewandprospectionFishotolithassemblagesfromRecentNEAtlanticseabottoms:AcomparativestudyofpalaeoecologyFishotolithsinsuperficialsedimentsoftheMediterraneanSeaFishotolithsfromtheLutetianoftheAquitaineBasin(SWFrance),abreakthroughintheknowledgeoftheEuropeanEoceneichthyofaunaLateMioceneotolithsfromnorthernTaiwan:insightsintotherarelyknownNeogenecoastalfishcommunityofthesubtropicalnorthwestPacificReconstructingreeffishcommunitiesusingfishotolithsincoralreefsedimentsTortonianteleostotolithsfromnorthernItaly:taxonomicsynthesisandstratigraphicsignificance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化石古生物珊瑚礁碳酸鈣魚耳石魚類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17篇文章・
7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品種狗狗的行為,有關遺傳,非關品種生態方舟出發!起航探索中研院標本館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澳大利亞豐富的特殊野味,以科學為名的饕客旅行!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大資訊時代也是大駭客時代!——你該認識的駭客新興手法14小時前物聯網世代資安保護的熱門選擇——新型「加密金鑰」PUF技術14小時前COVID-19痊癒後,還有「長新冠」?聽聽專家怎麼說11天前蛛事吉祥——家中常見蜘蛛篇13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42022/06/07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
延伸文章資訊
- 1沙魚缸有塑膠袋? 海生館:是卵鞘 - 聯合報
但館方了解後發現是卵生沙魚的大尾虎鮫產出卵鞘,連結在上面的絲狀結構自然脫落漂浮水中,乍看彷彿塑膠袋才被誤認。目前卵鞘已移至後場由飼育人員 ...
- 2蟑螂卵_百度百科
蟑螂卵是在雌雄蟑螂交配後,雌蟑螂的尾端便長出一個形如豆莢狀的卵鞘,卵就產在其中。一隻雌蟲少則可產10多個、多則可產90多個卵鞘。一個卵鞘中,少則可孵出10只、多則 ...
- 3看起來好可愛喔~ 另外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卵鞘是什麼?小編有查 ...
在九月初發現一隻母螳螂在生卵鞘,今天老闆發現孵化了一堆小螳螂,看起來好可愛喔~ 另外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卵鞘是什麼?小編有查了一些資料讓喜愛大自然的朋友們一起瞭解 ...
- 4鯊魚缸驚見塑膠袋是卵鞘啦 - 翻爆
屏東海生館指出,鯊魚繁衍下一代有胎生、卵生、卵胎生等3種方式,而館內住有數種卵生鯊魚,生出來的鯊魚卵稱做「卵鞘」,小鯊魚會以卵鞘內的卵黃囊為成長 ...
- 5卵鞘 - 中文百科知識
卵鞘就是昆蟲或一些軟骨魚類產卵後會在卵周圍附帶的較為堅硬的物質,可對卵起到保護作用。卵鞘卵鞘就是昆蟲或一些軟骨魚類產卵後會在卵周圍附帶的較為堅硬的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