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這麼辣,被性侵活該」為什麼總是習慣檢討被害人? - 理財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61%民眾認為受害者應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責……」 事實上,社會多數有檢討被害人的想法,. 就連筆者也需承認. 儘管知道這樣的價值觀問題點在哪, ...   投資自己的腦袋 Rss訂閱 車禍癱瘓、大小便失禁,未婚妻也跑了…水泥工陳坤宏熬過傷痛,成口足畫家:謝謝這些傷害,讓我成為鬥士 為何照顧爸媽的,都是家裡沒人疼的孩子?華人家庭的悲哀:你不為父母犧牲,就會被當不肖子 「穿這麼辣,被性侵活該!」為什麼人們習慣檢討被害人?心理學解析:這2點讓我們情不自禁… 2020.8.1114:38 最後更新於2020.8.1116:43 15408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linetodayCM,社會議題,官方 收藏   文/Ann   當你看見新聞報導一則夜店撿屍性侵案, 你的腦中是否曾浮現 「因為你讓自己喝得這麼醉,才會被撿屍」、 「誰叫你去夜店還不注意自己的安全」、 「自己愛玩還不懂得自我保護」 這類檢討被害人的想法? 別因為看到「檢討被害人」就急著否定,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調查: 「65%民眾認為女生如果在行為上表現太開放, 就應該要承擔被性侵的風險; 61%民眾認為受害者應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責……」 事實上,社會多數有檢討被害人的想法, 就連筆者也需承認 儘管知道這樣的價值觀問題點在哪,還是會不免陷入… 然而,多數人的意見不代表就是正確, 究竟「檢討被害人」這心態的問題出在哪? 又為什麼我們很難抗拒這樣的想法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知名脫口秀演員RafinhaBastos曾說過一個笑話: 「所有在街上抱怨被強暴的女人都長的極其醜陋…… 妳們在抱怨甚麼阿?你們該謝天謝地。

這對你們才不是犯罪,這可是個機會。

幹了這些事(強暴)的男人不該被關, 他們應獲得一個擁抱。

」 這個笑話嚴重消費被性侵的女性, 並間接肯定「女性被強暴是一種外貌上的肯定」、 「人正才會被強暴,醜女被性侵要心存感謝」。

別覺得荒謬, 這種言論確實普遍出現於網路世界中, 還有更多像是「穿得這麼少,不就是想要別人看?」、 「孤男寡女共處一室,不就是性暗示?」等言論。

  想要檢討被害人, 竟和保護自己有關! 其實,人會譴責被害人, 不單單是因為意見很多、無聊酸言酸語, 心理學家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了兩個理論解釋: 1.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也稱為錯誤歸因。

也就是主觀地把被害人的行為當作事發主因, 低估其他因素的影響力。

(詳細解釋見此) 以常見的女性強暴案來說: 許多人會把強暴案發生的主因 歸咎於被害人的個人問題, 像是「她平時就常跟男性走得很近」、 「她常打扮性感」所以才會被強姦, 而不是考慮不可控因素「該地治安差」、 「不幸地,強姦犯想要發洩時她剛好經過」、 「強姦案是隨機發生的」。

彷彿強暴犯性侵的行為是理所當然, 是被害人自己活該犯賤。

然而,真正最該被譴責的 難道不是做出傷人舉止的加害人嗎? 如果加害人不犯案, 被害人的行為舉止還需要被檢討嗎?   (上圖為加拿大宣傳海報Don’tBeThatGuy系列,呼籲不以女性穿著、行為作為性侵案發生主因)   2.公正世界理論 (Just-WorldTheory) 公正世界理論常伴隨基本歸因謬誤出現, 其核心論點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人大致上相信,社會是公平的: 「一個人得到了壞的結果, 必定是他先前做了壞事; 一個人得到好處, 那一定是他之前做了好事。

」 透過簡單的善惡二元論,劃分事情的原因。

以八仙塵暴案為例, 有些論述認為當天被燒傷的受害者, 其實就是自己「活該、愛玩」參加這種不正經的派對。

這派論述支持者把參加派對當成一種做壞事的行為, 因此會被燒傷,也是貪玩的惡報。

  其實公正世界理論時常存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舉例來說:對成功者而言, 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透過犧牲努力,換來今日的成就, 而那些失敗者,就是因為他們付出不夠多,惡有惡報。

然而,努力不見得會得到報酬,對吧? 這個例子就是過度放大了個人因素, 卻忽略了外在機運的影響力。

(編按:難道孩子考試失敗,就該全盤否定他的努力嗎?)     但為什麼人會出現這兩種主觀且偏頗的思維呢? 研究指出,因為意外事件的發生, 會使人建立的安全社會形象崩毀。

像是2014年鄭捷隨機殺人案發生後, 人心惶惶,甚至有許多留言指出: 「以後不敢搭捷運了」、 「還好不住北部,沒捷運」, 然而事實上人們都知道, 隨機攻擊事件不是只會發生在捷運上, 但人們卻透過排除掉可控的個人因素─ 「不搭捷運」來找回安全感。

透過基本歸因謬誤、公正世界理論的思維, 人們就能降低心中的恐懼, 因為人或多或少相信生命無常, 天災人禍要躲也躲不過, 因此只能夠過檢討並放大人為因素, 說服自己「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才不會那麼做」 悲劇就不會降臨於個人。

  馬後炮和善意提醒 是兩回事! 除了上述兩種心理學理論, 還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是「被害人有保護自己的責任」。

難道要求被害人應該要懂得自我保護, 這樣的言論就是檢討被害人? 再以強暴案舉例, 如果被害人瞭解該地夜晚治安較差、人煙稀少, 那他就應該要知道 深夜隻身前往將會暴露在高風險中, 但卻仍明知故犯、無繞道行走, 所以才會造成強暴案發生。

  這派人的主張,並不認為自己在批評被害人, 而是指出「因果關係」罷了。

然而這樣的善意提醒, 其實已經掉入了責任歸屬的思維中。

黃頌竹提出希區考克與諾布的研究: 「在進行因果判斷時, 我們會根據什麼事情本來就『應該』發生, 以及哪些事情其實『不應該』發生……」 黃頌竹認為, 這樣的思維是帶有預設立場價值的責任歸屬, 同時:「也是一種譴責受害者 (未盡責保護自己)的心態。

」   然而,在此我們必須再次釐清一個觀念: 不以道德觀來歸咎責任、 不把被害人的行為舉止當成事發原因, 而是用「比較」的角度主張「被害人有責保護自己」, 如果被害人有機會做出能降低風險的選擇, 那被害人應當以該選擇作為優先。

因此,並非所有批評都是不對的, 而是應該思考批評背後的用意是什麼。

  被害人真正需要的 是友善傾聽的環境與更公正的司法 除了加害者原本的惡行, 社會帶有道德色彩的責備眼光、 自以為有用的批評, 其實對被害人而言都是二度傷害, 使其陷入自責情緒,無法再次回歸社會群體。

而還有另一元兇,則是國家的司法體制。

現代婦女基金會指出一個案例: 「在一件家庭看護移工控告雇主性侵案中, 檢察官以被害人未抵抗及咬傷對方陰莖, 而認定是合意發生性行為而不起訴…… 在另一起強制猥褻案中, 法官則以被害人未以咬傷被告舌頭以抗拒對其舌吻, 傷勢輕微,認定未抗拒而判決被告無罪。

這些案件, 都可以看出司法界還是容易優先檢討被害人, 以是否全力抵抗、是否身受重傷來判斷, 陷入『完美被害人迷思』而不自覺……」 只因被害人未做出社會認為被害人應該有的抵抗, 因此被害人被認定是「享受」而非「被性侵」, 這種思維就是對被害人事發當下的行為進行檢討。

    若社會不停止譴責被害人的心態, 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被害人 不願坦承自己受過傷害並包庇加害者, 如此加害者將不會受到應有的懲戒, 甚至可能犯下更多案件。

若發生性侵害事件, 現代婦女基金會呼籲大眾 1.「停止責備」: 不腦補揣測、謾罵被害者, 並制止身邊/網路上責備被害者的言論 2.「陪伴傾聽」: 不說自以為善意的提醒、 不帶批判的陪伴被害者, 溫柔接住每一個性創傷故事。

  其實不只是性侵案件, 舉凡校園霸凌、網路霸凌、性別霸凌, 在檢討被霸凌者的問題在哪並給出他們建議前, 他們需要的是能讓他們友善訴說的環境, 而不是一個否定他們存在的社會。

  延伸閱讀: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 台灣每年超過1萬件性霸凌,誰能保證下個不是你家孩子?   停止社會對立, 多看、多聽、多思考 經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 不明就裡地檢討被害人 不僅會對當事者造成更嚴重的創傷, 同時也會讓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正因本文盼能呼籲社會大眾 建立和諧溝通的社會、停止散播惡意輿論、 別躲在電腦背後用鍵盤留言殺人, 因此對於檢討被害者的人, 我們也不該輕易地將他們妖魔化, 他們只不過是懶得思考, 不願跳脫大腦排解不安的防衛機制、 不願相信既有思維是錯誤的, 此時我們更該理性提出討論。

  以性侵強暴案、八仙塵暴案、隨機砍人案來看, 被害人絕對不是事件發生後最該被究責的對象, 因為誰也無法準確預料意外何時發生。

但也許事發前, 他們確實有更「安全」的選擇, 而這些選擇是否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是否能做為未來社會、國家改善環境的參考, 這些才是在每個悲劇背後,值得深究的事。

  延伸閱讀:五年內,用鍵盤摧毀5條人命... 少說一句不會死;多說一句就足以成為殺人武器!     本文由CMoney團隊整理報導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鳴人堂-黃頌竹/要人保護自己就是譴責受害者嗎? 風傳媒-為何性侵新聞下總有人檢討被害人?「公正世界理論」道盡這些人心態:罵你活該,我才安心 關鍵評論網-那些對受害者說的風涼話:責怪受害者現象(victimblaming) 海苔熊-江子翠喋血│我不敢搭捷運了,怎麼辦? 泛科學-每個人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常見的歸因謬誤,及其背後的意義 鍵盤大檸檬-人類總愛「檢討受害者」?心理學:本能不這麼做會崩潰 吐納商業評論-為什麼我們常在生活中做出錯誤判斷?談「基本歸因謬誤」 今周刊-黑幕裡的性侵說不出口的「Metoo」 現代婦女基金會-2020性暴力預防倡議行動 現代婦女基金會-打開性暴力的黑箱,拆解司法對「完美被害人」的想像 圖文不符-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閱部客-被害者心理學|為何有些鄉民會有偏見|基本歸因謬誤|【有祐】閱知識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內圖來源:osocio) 上一篇 車禍癱瘓、大小便失禁,未婚妻也跑了…水泥工陳坤宏熬過傷痛,成口足畫家:謝謝這些傷害,讓我成為鬥士 下一篇 為何照顧爸媽的,都是家裡沒人疼的孩子?華人家庭的悲哀:你不為父母犧牲,就會被當不肖子 熱門文章排行 最新文章分享 熱門作者 文章分類 如何快速截圖寫筆記? {"isLogin":0,"IsFromNotes":"","PaidNote":{"ProductId":0,"AuthorCustomerId":0,"Price":0,"AuthorName":""}} 加入收藏 選擇分類:  (新增分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