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乃五家所共有 - 中台禪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家,即王、賊、火、水、惡子,這是大略的比喻,因為在這世間沒有任何人能夠獨享所有的錢財;擁有了它,就有「樂受」,然而樂受接踵而至的即是無常一到來的「壞苦」相繼, ...     知足常樂 吃素與學佛 禪修的利益與功德 真誠 恭敬 慈悲 和合 閱讀其它主題     錢財乃五家所共有 文/見擔法師 財富無常,五家所共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財」,可分成內財與外財。

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四肢五官、五臟六腑等;外財即指錢財,無論是外財還是內財,到人命終時,都是帶不走的。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

所以《大智度論》說道:「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

」   五家,即王、賊、火、水、惡子,這是大略的比喻,因為在這世間沒有任何人能夠獨享所有的錢財;擁有了它,就有「樂受」,然而樂受接踵而至的即是無常一到來的「壞苦」相繼,當千金散盡時,心中的無助、失落是無法和榮華富貴時相比擬的。

綜觀古今中外歷代的更迭,從古羅馬帝國到中國各朝代,國土山河、金銀財寶,大多屬於國王或皇帝所擁有;但是唯有真正明白錢財乃五家所有的國王,才是賢明而有智慧的。

行施能捨真富貴   古時在印度,有位國王,性情仁慈,愛護人民,並以正義忠誠的臣子輔佐朝政。

有一回,國王出宮巡視民間的生活,看到國內很多富貴的長者,住的是深院豪宅,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國王心裡一方面欣慰於人民都能過著富足安樂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這些長者過多的財富,對於人民、國家都沒有利益,於是,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請長者們公布家產,準備予以徵收,作為擴充軍備之用。

  當時,有一位擁有億萬家財的長者,入宮向國王公布自己只有「私財三千萬兩」,國王聽了,勃然大怒,正想追究長者欺君罔上之罪時,長者向國王解釋著:「我今所積蓄的私財,不能貢獻給國王;但是五家的財產,不是私財,可請國王全權處理。

」長者的一番話引起了國王的好奇心,於是國王繼續問長者,何謂「私財」,什麼又是「五家之財」?   長者回答說:「大王,我的心常樂念佛,口裡常宣說佛陀的教理,更用行動來實踐。

所以我將財產中的三千萬兩用作興建佛寺,供養僧眾之用,並幫助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們。

布施使我心安理得,而布施行善所得之福德,將跟隨我生生世世,這就是我的私財;其餘我所擁有的數億家產,這些都是外在有形的五家之財,為什麼?如果遇到水災、火災或遭盜賊洗劫時,別說錢財,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而我的兒子不如我一般地勤奮努力,所以,雖然現在我有億萬家產,但等到那天我往生了,這些家產終有一天會被這個不肖子揮霍殆盡。

世事虛幻無常,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人的身體(內財)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素所形成,命終之時,身體終將歸回外界的地水火風裡,到時候,這些有形的財寶是連一文錢也用不著。

所以,現在藉此因緣,十分希望國王把這些財寶收去擴充軍備,正好可免去我的擔憂。

」   國王聽了長者的一席話,心有所感地自忖:「我是一個只知有形財富,而不懂心靈財富的窮人。

這位長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他知道無常是人生的真理,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就像我的國土江山、財寶妻兒,終有一天會離我而去。

」有了這種覺悟,於是他皈依了三寶,供僧建寺,誦讀佛經,持守戒律;並將徵收來的財寶,轉成救濟貧困的人民,落實民胞物與的精神。

不到三年,國泰民安,盜賊絕跡,百姓衣食無憂,快樂安康。

國王、長者在壽終後,也因這世的行善積德,得以生天。

貪戀世財,長養三毒障真心   佛在《四十二章經》云:「吾視金玉之寶,如瓦礫。

」也曾向阿難尊者開示:「金銀財寶猶如毒蛇,不可碰之,應當遠離。

」佛以大智慧告訴世人,這些身外之物,只會徒增人的貪欲,人性的貪婪有如無底洞般,所謂的「千田想萬田,萬田想登基,登基想成仙」;「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殊不知錢財乃五家所共有,汲汲營營地追求,到頭來終無所得,有的只是長養三毒,障蔽真心罷了。

布施不著相,圓滿檀波羅蜜   龍樹菩薩也告訴世人:「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

」有真智慧的人,明了錢財是五家所有,這當中就是在闡述一切無常的道理。

而懂得行布施,捨慳貪,就是在累積福德;行善卻不著相,就是功德,就是般若智慧,像冥冥苦海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眾生離苦得樂,邁向無為解脫的彼岸。

  >>閱讀相關文章 人生知足常樂最富貴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世間的富貴好像花開、花謝一樣,回顧歷史便能了解,從過去到現在,朝代替換更迭中,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久地存在。

積聚錢財的迷思見濾法師 人們都相信錢財是可以據為我有的。

然而,錢財真的可以為「我」所有嗎? 知量知足常安樂傳尊 同樣的民生大事,一樣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卻為它而灰頭土臉,有人卻樂在其中,有人更營造「有詩有畫也有花」的氣氛。

其間關鍵到底是什麼呢? 用清淨的心圓滿人生 傳慈 這念心漸漸能夠作主不與煩惱相應,這時才知「貴」來自於內心!不假外求的「貴」,才是永遠的「貴」! 回歸自然與儉樸傳嶺 當自己慢慢能捨下外在的攀緣與物質生活的追求,回歸到自然與儉樸的生活,回歸到平靜與安定的心,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在「捨本逐末」,原來生命是如此的寬廣,人生可以如此的自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