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授有苦有甜,投入前請詳閱7 項「特殊遊戲規則」 來自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補充一下常見的經驗是:碩士1 至2 年,博士4 至5 年,博士後1 至3 年。
若與大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同儕相比,這十年不只薪水本身頗低(常有同業笑稱自己是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教育
當教授有苦有甜,投入前請詳閱7項「特殊遊戲規則」──來自歐美學術界的第一手觀察
張宇文/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
2022/03/17
28003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其實,學術工作的性質更像是「業務」一職,永遠都有更多事情可以做、更多方法可以發展、更多論文可以寫、更多經費可以去申請、更多技術可以學。
今(2022)年2月份有一位台大副教授因學術界壓力過大而輕生。
許多新聞報導提到他在高等教育體制內遇到的困境,尤其在像台大這樣的頂尖大學,有升等、教學、發論文、申請研究經費、應酬等壓力,「身上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著實令人心疼。
我在歐美的學術界已待十多年,整體來看,我其實不認為學術界的壓力比其他類似的知識工作行業高。
我們與其他行業有許多相似之處,情況亦時有起落;然而,學術界的確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遊戲規則,可能只有身處這個圈子才看得到。
藉由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些個人觀察到的「特殊規則」。
特殊規則一:同時擔任多職
學術界的遊戲規則、工作環境,會因國家、大學、研究領域等而有所不同,連在同一個學校或科系內,每一位教授所實際體驗到、需要遵守的規則也不盡相同。
然而,擔任一名大學教授的一個共通特徵是:我們同時得兼職好多個身份。
我們是老師,負責教育年輕一輩,帶領大班制的通識課、小班的研究所專業主題;我們是科學家,需要研發新的研究技術、寫論文,與世界各國的菁英合作和競爭;我們是業務,隨時得尋找下一個研究經費的下落,參加國際會議時面對觀眾用英文發表演說,同時應酬找尋合作或資金機會;我們亦是創業家,自己當自己的「老闆」,我們和團隊生涯的「生死」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成功的成果與失敗的風險都要自己管理。
擔任教授,代表我們同時得兼職好多個身份。
圖/Shutterstock
當初會進入學術圈做教授的人,通常是因為研究能力強而被選取雇用,上任前的訓練主要以研究為主,然而上任後卻得做許多其他工作,也不一定有足夠訓練能幫助勝任。
如果本來就非常擅長也喜歡教學、做行政、上台發表演說、應酬,那麼這位教授就會如魚得水;如果不是,就會擔負許多額外的辛苦。
特殊規則二:唸書年數與薪水不成正比
相較於其他的知識工作者,雖然我們在學校唸書的年數不分上下,但薪水往往差很多。
要成為一名助理教授(教授輩年資最低者)至少要讀到博士,每個領域雖有不同,但從大學畢業算起,至少也要再唸5到10年才符合資格。
補充一下常見的經驗是:碩士1至2年,博士4至5年,博士後1至3年。
若與大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同儕相比,這十年不只薪水本身頗低(常有同業笑稱自己是廉價勞工),機會成本、應該賺到但實際未賺到的薪水,全部加一加絕對破千萬台幣。
舉例來說,我之前在波士頓、西雅圖的同儕被高科技與生技公司挖角,他們的薪水福利往往是做研究的3、4倍。
再舉另一例,哈佛大學的博士後一年收入大約4萬美金,擁有哈佛博士學位但選擇去產業的起薪則約是10到15萬,兩者差距甚大。
如果你經濟狀況穩定,也對研究很有熱情,薪水低不會造成問題;但如果遇到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們的伴侶或家人,甚至自己,確實會懷疑留在學術界到底值不值得。
許多人認為唸書唸得多,賺錢就應該賺更多,但學術界是不合這個規則的。
哈佛大學校景。
圖/Shutterstock
附帶一提,學術界的年資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是「偏老」的。
在美國,最低層的助理教授年齡大約為33歲、副教授39歲,這些比較「菜」的教授若是在其他行業,都可能已是主管階級,在學術界卻常被當作「小朋友」對待。
特殊規則三:腦袋隨時運轉,不能「放假」
許多工作都會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以及事先談好的工作職責,通常將上司要求的任務、或事先談定的職責做到即可。
其實,學術工作的性質更像是「業務」一職,永遠都有更多事情可以做,更多方法可以發展,更多論文可以寫,更多經費可以去申請,更多技術可以學。
不過這也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有著極大的熱忱和執著,隨時隨地都在「想」它也是正常的。
但是,腦袋長時間運轉不休息,身心遲早會俱疲,因此需要自律、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才不會讓自己以及周遭家人受到影響。
特殊規則四:心理建設要夠強大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學術領域,一個學術界的共同點是我們常被「拒絕」,像是花好多年辛苦寫出來的論文,會被期刊拒絕個好幾次,即使期刊喜歡,也得經過好幾輪的同行評論(peerreview),有時經歷無情的批判後才會被刊登(筆者在撰寫這篇文章時,就剛好收到一篇被拒絕的通知)。
這情況就類似於,一位小說家注入了好幾年的心血撰書,卻找不到願意出版的平台。
除此之外,申請研究經費的結果,也是被拒絕的機率遠高於成功,經費申請成功率大約在10-15%,因此花了好幾個月寫的計畫,多數是被遺忘的。
幾年前有一位大學教授分享了他的「失敗履歷」(failureCV),很誠實地陳述了大大小小的失敗經驗,大受學界同儕的歡迎。
這也是因為我們通常不屬於一個團隊,也沒有可以鼓勵、指點我們的「老闆」,只能自己舔舔傷口、硬著頭皮繼續努力。
長期被拒絕、又沒有他人的鼓勵,對於性格比較敏感的學者是格外辛苦的。
特殊規則五:即使有薪水,還是得繼續找經費
大學通常比較喜歡可以帶來更多研究經費的學者。
圖/Shutterstock
這點或許是學術界最特別的一點。
我們做任何研究都需要經費才能購買器材、擴大團隊、提供員工或博士生薪水。
除此之外,教授職位有分hardmoney跟softmoney(註)。
當初約聘時,我們會跟大學談好一個固定的薪水,如果是hardmoney的職位,薪水是來自大學,不需要額外去擔心自己有沒有薪水可以支付自己;如果是softmoney職位,即使當初談好薪水,教授們還是得自己去「賺」薪水,因此往往隨時都在找尋新的經費機會,花在研究的時間有時因而受限,使得研究表現連帶受影響。
另外,大學在衡量一個教授時,看的不只是你發表論文的強度,也包含這位教授可以帶進多少經費。
以丹麥為例,我們從政府拿到的研究經費中,有近5成是支付給大學本身,用途是支付大學其他員工的薪水、購買硬軟體設備等等。
可想而知,大學當然比較喜歡可以帶來更多研究經費的學者。
不僅如此,一些頂尖大學甚至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副教授幾年內升不上教授一職,就需要辭職離開。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即是如此,也因此每4位副教授中只有一個會被升等,另3位就得另尋大學。
特殊規則六:做學術也得考慮「市場需求」
我們的市場不是經濟市場,而是經費來源的市場。
多數領域最大的經費來源是國家政府,每個國家有自己特別重視的發展方向,也得給議院及納稅人一個交代,因此政府經費多數提供給當下最熱門的科技。
例如,公共衛生領域在這兩年中,許多經費都集中給新冠肺炎相關的研究,相對就壓縮了其他領域的經費。
因此在申請經費的報告或論文上,多提一下新冠肺炎,成功率似乎就會高出許多。
往往外界認為學術界享有自由,可以追求任何有興趣的知識,實際上,大多數人的研究主題是被政府及時事牽著走的,畢竟沒有經費很難做出成果。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創辦人Flexner曾提倡學者應該去追求「沒用的知識」(uselessknowledge),因為唯有這樣,學者們才能熱情地、不顧一切地去追求知識。
然而,在現在學術界市場機制下,能夠實踐這樣理想的機會寥寥無幾。
特殊規則七:擁有時間彈性及(一些)學術自由
圖/Shutterstock
雖然薪水相對低,做學術的我們仍擁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時間的彈性、不需要被受僱的自由。
我住在西雅圖時,看到同儕在亞馬遜或微軟領高薪,不了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決定「獎賞」的是替亞馬遜賣更多東西的人,而非努力讓社會變得更進步的科學家。
然而,我忽略了學術界的我們有很多時間上的彈性,也相對有學術自由,可以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
相較於被私人公司約聘的同儕,我們是用領不到的薪水換取自己的時間和自由。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上列出的每個特徵,多少和其他職業有些相似,但是學術界特殊的地方在於,這些特徵是「共同存在」的。
如果運氣不好、時機不佳、心理建設尚未完全,就有可能被這巨大的壓力擊垮。
打擊小一點,頂多就是心情鬱悶個幾天;挫折大一點,有人就會選擇離開學術界;若再更大一些,或許就會造成身心靈無法負荷的壓力,演變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如果好幾個打擊同時突然衝著你而來,即使是微小的刺激,都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各行各業皆有各自的痛苦與甜蜜,期待這篇文章能讓讀者對教授們的工作生態有多一些認識。
選擇繼續在學術界打拼的同業們,一起加油吧!
註:Softmoney是指薪水來自申請到的研究經費,因為經費幾乎都是短期的,所以需要隨時張羅,一旦經費不足,職位也難保;Hardmoney則是收入來自大學固定撥給教授的薪水,所以通常比較穩定。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教授
助理教授
大學
升等
學術
歐美
遊戲規則
關聯閱讀
痛苦太多,收穫太少──「教授」是美好職業?台大助理教授破除「天大誤解」
Netflix影集《叫她系主任》:吳珊卓詮釋象牙塔裡的非白人女性,一頭栽進學術版「權力遊戲」
作品推薦
台灣的「出生嬰兒性別比」全球排名倒數?「重男輕女」、性別歧視,不只是上一代的事
選自然組、考公職、快結婚⋯⋯正是這些「罐頭忠告」,讓你淪為「平均思維」的受害者!
參考資料
TOP
張宇文/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
台南人,一直努力成為世界人。
目前在丹麥高等研究院(Danish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當助理教授。
公共衛生博士,研究全球衛生、健康經濟學、以及如何準確測量健康。
最感興趣的兩件事情:研究如何減低世界上貧富、健康、機會上的不平等,以及如何每天變成更好的自己。
曾任企業管理顧問及餐廳服務生。
平常做研究學新東西之餘、都在陪兩個小孩在公園盪鞦韆。
看更多
上一篇
陽明交大副教授,給高三生的一封信:你該問的不是「如何選系」,而是⋯⋯
下一篇
先有能力,還是先有興趣?──我向「志趣不合」的大學生,分享這3種學習曲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留學StudyAbroad
芬蘭留學面面觀(二):「芬蘭,適合讀博士嗎?」(下)
教育Education
痛苦太多,收穫太少──「教授」是美好職業?台大助理教授破除「天大誤解」
生活Life
談談法國人的工作效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早已不流行
教育Education
大學是什麼──大好、共善、同樂
熱門文章
1
家長名言:「燈不夠亮,眼睛會壞掉」──與西方家庭生活,他們卻不以為意?
2
名牌包與台灣菜市場200塊包包,為何我選後者?──我在紐約服飾業做「輔料採購」8年的真心告白
3
有「藝術界的東大」盛名,卻被學生戲稱「廢人製造大學」?──東京藝大,天才的日常
4
【我不想成師!】專訪YouTuber孫女:師大畢業、當過輔導老師,最終卻成為「街訪之母」?
5
38歲圓留學夢(二)原來這就是「家徒四壁」!出國讀書,你得把「出外靠朋友」發揮到極致
6
遠端工作好自由?當心公司一直在監視你!「在矽谷上班」那些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博士畢業已32歲,想當教授也沒學校要收!七年級的他賣命打零工
自小,我就對哲學思想很有興趣,自華梵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繼續在母校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原本想,碩士學位拿到後可以留在學校執教鞭,孰料,卻找不到適合的缺。
- 2碩士也可以當交大教授? - 閒聊板 | Dcard
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剛去查了一下他最高學歷是碩士,原來碩士也可以當教授哦?我以為至少要博士太酷拉.
- 3學校老師進階分法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
講師資格僅需碩士畢業即可,但依據學審會教師資格送審法規,教師資格送審除了著作外審以外,其餘的除了要有畢業證明(國外學歷需驗證過)之外還需有著作省 ...
- 4[請益] 以後想當教授,碩士學歷的重要性? - 看板graduate
是這樣的強者我朋友以後考慮當教授所以預計會念到博士畢業但有個在意的點是碩士念的中上的學校不是台清交成.
- 5標題[問卦] 土碩當教授? - terievv板- Disp BBS
引述《LinFan (羅斯福路羅斯福)》之銘言: : 國立大學教授有要求最低學歷嗎? : 系上有土碩士當專任教授眾人嘖嘖稱奇 : 這有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