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為生活立“美之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學術筆談】 有學者認為生活美學的提出是20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的中國美學,從對西方超功利美學的引進開始、到美學大討論中對人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官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 |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生活美學:為生活立“美之心” 劉悅笛 2019年07月15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生活美學:為生活立“美之心”   【光明學術筆談】   有學者認為生活美學的提出是20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的中國美學,從對西方超功利美學的引進開始、到美學大討論中對人的實踐的討論、再到生活美學的興起,這一美學史的發展表明美學在不斷向具體的、活著的、小寫的人落實和生成。

從美學史角度對生活美學的這個歷史定位,筆者基本贊成,那麼,生活美學為何在新世紀得以全面出場呢?   時代境遇:以“美生活”來提升“好生活”   當今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民眾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構成了生活美學得以興起的歷史背景。

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應該包括兩個維度:一個就是“好生活”,另一個則是“美生活”。

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現實基礎,美的生活則為好的生活的升華。

好的生活無疑就是有“質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則是有“品質”的生活。

  生活美學就是要以“美生活”來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質的生活來升華有質量的生活,並對人民大眾進行生活美育的普及。

生活美育則是生活美學的邏輯推演,生活美學通過生活美育得以落實。

如今,越來越多的從事茶道、花道、香道、漢服復興、工藝民藝、非遺保護、游戲動漫、社區規劃等領域工作的人士,都積極融入生活美學的潮流中,並在各地傳播著美學美育觀念。

  實際上,“生活美學”,不僅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而且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前者之“學”是理論的,后者之“道”則是踐行的,二者恰要合一,這就是美學上的知行合一。

  整個東方美學,從根源上也是一種“生活美學”。

東方美學不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訴諸“踐行”的現世傳統。

這是由於,西方美學曾經更關注藝術,東方美學卻早已聚焦生活。

有趣的是,“東方美學”這個詞卻不是東方人提出的,法國歷史學家雷納·格魯塞在1948年《從希臘到中國》中最早用過,而后才有東方對自身美學傳統的“自覺意識”。

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較意識”,一說“中國美學重‘形’,日本美學重‘色’,而韓國美學重‘線’”。

但實際上,真正連縱起整個東方美學的內核乃為“生活”,它們皆為一種倡導生活化的“生活美學”。

  東方生活美學關注審美與生活之間所具有的“不即不離”親密關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體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中國的“生活美學”就可以代表東方傳統,這種傳統就是一種始終未斷裂的生活傳統。

中國古典美學作為最“原生態”的生活審美化傳統,形成了一種憂樂圓融的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生活美學:審美與生活不即不離   審美與生活的不即不離,就是一種既不接近亦不疏遠的關聯。

中國生活美學,就是強調審美與生活之間如此的關聯,這裡的“生活”,乃是中國人自己的“生活”﹔這裡的“美學”,也是中國化的“美學”。

  生活乃是“生”與“活”的合一,生與活有別,生只是生物性的,動植物均有生,但隻有人才能活。

每個人都要“生”,皆在“活”。

在漢語的語境裡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終極則指生命力與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

“活”則指生命的狀態,原意為活潑潑地,最終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石濤所說“因人操此蒙養生活之權”當中的“生活”,正是此義。

中國人所理解與踐行之“生活”,所言說的就是鳶飛魚躍那般的存在,有著鮮活的內涵與踐履途徑。

  人們不僅要“過”生活,要“活著”,而且要“享受”生活,要“生存”。

按照法國哲人列維納斯的主張,在西方世界,對古人來說,存在指的是“事物”﹔對現代人來說,存在指的是“最內在的主體性”﹔對當今的人們來說,存在指的則是“生活”,也就是一種與自身、與事物的直接私密關系。

在此意義上,中國人其實早就參透了生活的價值,由古至今都生活在同一個現世的“生活世界”當中,而不執於此岸與彼岸之分殊,這就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人們不僅過日子,而且還在“經驗”著他們的生活,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始終不離於感性的。

列維納斯還說過,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也是一種“感性”存在。

“美學”這個詞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學作為學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學”。

但在中國,卻將“感”學之維度拓展開來,從而將之上升到“覺學”之境,而這“感”與“覺”兩面恰構成“不即不離”之微妙關聯。

因此,中國的“美學”,就不僅是西學的感性之學,而且更是一種感性之智。

  “生活美學”之所以指向了“幸福”的生活,是因為,過生活就是享有生活,並去尋求生活的幸福與幸福的生活。

幸福本身,就是一個美學問題,而非倫理問題。

由古至今的中國人,皆善於從生活的各個層級當中來發現“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樂”。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就在於將“過生活”過成了“享有生活”。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美學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長,它本然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

  在這個意義上,生活美學(抑或東方生活美學)不囿於西方的感性之學,而更是感性之智,美學恰恰關乎“幸福”的追求,並致力於讓人們的生活過得美好。

“生活美學”恰是一種研究幸福之學,也是一種實現幸福之道!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的基本面向   既然中國古典美學從本源上說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在這個根基之上,中國美學可以為當今的全球美學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因為我們的“美學傳統”就是生活的,我們的“生活傳統”也是審美的。

我們當代的“生活美學”建構也需以中國古典美學為根基,形成一種古與今的“視界融合”。

  “生活美學”中蘊含著華夏傳統的生命意識、生活觀念和人生追求脈絡:一方面本然呈現出搖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現場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來路、走向和轉化的可能性。

這就需要當今中國的美學研究者,一方面積極地參與到與國際美學界的最新交流當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國古典“生活美學”的資源。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涵攝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個基本的維度,這就非常全面地覆蓋了從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諸種生活,其基本問題意識便是探討如何實現審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種憂樂圓融的生活傳統。

這裡的美學就不再是聚焦藝術的“小美學”,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學”。

  “大美學”主張讓美學真正回歸到其得以自然生長的生活大地之中。

當我們在找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傳統時,就是要為中國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可以分為十個基本面向:天氣時移的“天之美”、鑒人貌態的“人之美”、地緣萬物的“地之美”、飲饌品味的“食之美”、長物閑賞的“物之美”、幽居雅集的“居之美”、山水悠游的“游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養氣的“德之美”和天命修道的“性之美”。

通過天、人、地、食、物、居、游、文、德、性這十個方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大智慧可以被深描出來。

這些生活審美化的傳統,其實都是“活著的”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之所以延續至今,乃由於生活的傳統從未中斷,審美的傳統從未中斷。

“生活美學”就是這未斷裂傳統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說,就是這傳統之“感”與“覺”的精髓。

  中國既是“禮儀之邦”,也是“美善之國”。

生活美學也必然在承繼“禮樂相濟”的華夏悠久傳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劉悅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責編:任一林、曹淼)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中央文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十四五”規劃編制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