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Britain),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daai6 bat1 lit6 din1 kap6 bak1 ... gwok3,英文: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威爾斯 ... 英國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UK」跳轉到呢度。

要睇遞啲意思,請去【UK(搞清楚)】。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旗 徽 格言:DieuEtMonDroit(我權天授)國歌:天佑女王屬地(實轄)幅員 國土:242,495平方公里(世界第78名) 水域:1.34% 首都 倫敦最大城市 倫敦時區 UTC±0夏令時:UTC+1國民人數 人數:65,648,100(2016年估)(世界第22名) 人口密度:270.7/km2(世界第50名) 政制主要領袖 國家元首(君主):伊利沙伯二世 政府首腦(首相):約翰遜 經濟貨幣 英鎊資訊國家代碼 GB國際域名縮寫 .uk國際電話區號 44 英國海外領土 英國(粵拼:jing1gwok3),又叫大不列顛(daai6bat1lit6din1,GreatBritain),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daai6bat1lit6din1kap6bak1oi3ji5laan4lyun4hap6wong4gwok3,英文: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威爾斯話:TeyrnasUnedigPrydainFawraGogleddIwerddon;蘇格蘭蓋爾話:AnRìoghachdAonaichtenaBreatainnMhòragusEirinnmuThuath;愛爾蘭話:RíochtAontaithenaBreataineMóireagusThuaisceartÉireann;蘇格蘭話:UnititKingdomoGreatBritainanNorlinAirlann,簡稱聯合王國或者英國),係西歐嘅一個島國。

佢係由大不列顛島上面嘅英倫(England)、蘇格蘭(蓋爾話:Alba)同威爾斯(威爾斯文:Cymru),加埋愛爾蘭島東北部嘅北愛爾蘭(NorthernIreland)共同組成,重包括1098個小島同埋一啲海外領地。

英國本土係喺歐洲大陸西北面嘅不列顛群島,畀北海、英倫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同大西洋包圍。

英國國旗似個中文嘅「米」字,所以有一個花名「米字旗」。

米字旗係由英格蘭、蘇格蘭同愛爾蘭三支旗嘅圖案合併而成。

威爾斯由於早期已經畀人認為係英格蘭嘅一部份,所以米字旗上面無。

米字旗最早係王室嘅旗幟,即使到咗今日,英國都無法律確認米字旗做英國國旗,不過佢晌功能上同國旗已經無乜差別。

近代英國藉住300幾年嘅貿易、移民同埋武力征服,將帝國嘅殖民地伸展到世界各地,喺高峰期領土遍及地球四分之一嘅土地,包括晒南極洲在內嘅七大洲、四大洋,據統計,1920年英國嘅殖民地人口有多過四億,土地面積達3500萬平方千米。

無時無刻都有部份英國領土畀太陽曬住,所以英國亦都畀人叫做「日不落帝國」(thesunneversetsontheBritishEmpire),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霸權國家。

英國嘅殖民地有加拿大、埃及、肯雅、南非共和國、印度、阿富汗、緬甸、馬來西亞、香港、澳洲、紐西蘭等。

英國嘅殖民對以上國家嚟講都有深遠嘅影響。

英國嘅君主立憲制同民主思想近代唔少國家學咗,至於民主思想,更影響今日世界至深。

英國係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所以成為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

佢亦係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英聯邦(大英帝國嘅繼任組織)成員國。

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離歐洲聯盟嘅公投,結果脫歐派贏出公投,引起英國嘅社會撕裂,令到蘇格蘭、北愛爾蘭醞釀脫離英國。

[2][3] 目錄 1歷史 2主要宗教 3睇埋 4參考 5出面網頁 歷史[編輯] 中文名 英文名 時間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 PrehistoricBritain 公元43年以前 羅馬時期英國 RomanBritain 44年—410年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 Anglo-SaxonEngland 約440年—850年 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 Danelaw 850年—1066年 諾曼第王朝 Anglo-Norman 1066年—1154年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ofPlantagenet 1154年—1399年 玫瑰戰爭 WarsoftheRoses 1399年—1485年 蘭卡斯特王朝 HouseofLancaster 1399年—1471年 約克王朝 HouseofYork 1461年—1485年 都鐸王朝 HouseofTudor 1485年—1603年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ofStuart 1603年—1714年 漢諾威王朝 HouseofHanover 1714年—1901年 溫莎王朝 HouseofWindsor 1901年—而家 主要宗教[編輯] 英國國教(聖公會):2,700萬人,自從1534年亨利八世脫離天主教以來,英國君主係聖公會嘅阿頭。

天主教:900萬 伊斯蘭教:100萬 長老會:80萬(蘇格蘭國教同埋北愛爾蘭的最大教派) 循道公會:76萬 印度教:35萬 猶太教:30萬 睇埋[編輯] 英國文化 參考[編輯] ↑"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誕生始末:法國差點錯過機會".kknews.2017-11-23.原著喺2020-03-28歸檔.喺2019-05-01搵到. ↑"歐盟去留公投結果:英國選擇脫歐".bbc.com.2016-06-24.喺2019-05-01搵到. ↑"北愛蘇格蘭醞釀脫英".東網.2016-06-25.喺2019-05-01搵到. 出面網頁[編輯] 維基同享有多媒體嘅嘢: 英國(類) 響維基新聞度有一單新聞係同呢篇文有關: en:Category:UnitedKingdom 維基語錄收錄咗同呢篇文相關嘅摘錄: en:UnitedKingdom 維基遊埠有呢篇旅游嘅資源:英國(英文) 英國皇室官方網頁(英文) 英國政府官方網頁(英文) 英國文化協會(英文) 英國旅遊局(英文) "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歐洲地區-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MinistryofForeignAffairs,RepublicofChina(Taiwan)"(中文).中華民國外交部. "UnitedKingdom-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英文).美國國務院. 英國喺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嘅資料(英文) "英国(グレートブリテン及び北アイルランド連合王国)|外務省"(日文).日本外務省(日文:外務省). "UnitedKingdom-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Trade"(英文).澳洲外交貿易部(英文: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Trade(Australia)). 睇傾改歐洲西歐比利時·法國·愛爾蘭·盧森堡·摩納哥·荷蘭·英國(又叫「聯合王國」,由英倫、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四國組成[1])北歐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中歐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蘭·斯洛伐克·瑞士東歐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烏克蘭南歐阿爾巴尼亞·安道爾·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希臘·意大利·科索沃·北馬其頓·馬爾他·黑山·葡萄牙·羅馬尼亞·聖馬連奴·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梵蒂岡歐亞交界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塞浦路斯·格魯吉亞·俄羅斯·土耳其海外屬地、自治區同其他特殊政區塞浦路斯英屬基地區(英國)·奧蘭群島(芬蘭)·法羅群島(丹麥)·直布羅陀(英國)·格陵蘭(丹麥)·根息島(英國)·揚馬延島(挪威)·澤西島(英國)·馬恩島(英國)·冷岸群島(挪威)未畀人承認嘅國家阿布哈茲·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南奧塞梯·德涅斯特河沿岸·北塞浦路斯·馬耳他騎士團備註 ↑Number10.gov.uk »countrieswithinacountry(英文) 國家同地區一覽·非洲·美洲·南極洲·亞洲·大洋洲 睇傾改英文國主要人口以英文做母語嘅國家同地區非洲聖海倫娜島美洲安圭拉‧安提瓜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百慕達‧英屬處女羣島‧ 加拿大‧開曼羣島‧多米尼克‧福克蘭羣島‧格林納達‧圭亞那‧牙買加‧蒙塞拉特島‧薩巴島‧聖傑氏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聖尤斯特歇斯‧荷屬聖馬丁‧南佐治亞與南三文治群島‧ 千里達‧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美國‧美屬處女羣島歐洲直布羅陀‧根息島‧ 愛爾蘭‧馬恩島‧澤西島‧馬爾他‧英國大洋洲 澳洲‧聖誕島‧ 紐西蘭‧諾福島英文有法定語言地位嘅國家同地區非洲波茨華拿‧喀麥隆‧甘比亞‧加納‧肯雅‧萊索托‧利比利亞‧馬拉維‧ 毛厘士‧ 納米比亞‧尼日利亞‧ 盧旺達‧塞拉利昂‧索馬里蘭‧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 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美洲伯利茲‧波多黎各亞洲 香港‧ 印度‧ 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星加坡大洋洲美屬薩摩亞‧曲克群島‧斐濟‧關島‧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瑙魯‧紐埃‧北馬利安納羣島‧帛琉‧巴布亞新畿內亞‧皮特凱恩群島‧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托克勞‧圖瓦盧‧溫納圖其他聯合國‧歐洲聯盟 Template: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睇傾改歐洲聯盟成員國奧地利• 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捷克•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克羅地亞• 意大利• 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 盧森堡•馬爾他•荷蘭• 波蘭•葡萄牙• 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西班牙• 瑞典前成員國英國 睇傾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阿爾巴尼亞‧ 比利時‧保加利亞‧ 加拿大‧克羅地亞‧捷克‧丹麥‧ 愛沙尼亞‧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冰島‧ 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 盧森堡‧黑山‧荷蘭‧北馬其頓‧ 挪威‧ 波蘭‧葡萄牙‧ 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西班牙‧ 土耳其‧英國‧美國候選國波斯尼亞‧格魯吉亞‧烏克蘭 睇傾改20國集團成員國成員國阿根廷 ·澳洲 ·巴西 ·加拿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德國 ·法國 ·印度 ·印尼 ·意大利 ·日本 ·墨西哥 ·俄羅斯 ·沙特阿拉伯 ·南非 ·大韓民國 ·土耳其 ·英國 ·美國 ·歐盟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英國&oldid=1610888」收 屬於3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二十國集團成員國英國屬於4隱類:有英文嘅文章CS1中文語言來源(zh)CS1英文語言來源(en)CS1日文語言來源(ja)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變種 expanded collapsed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expanded collapsed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АҧсшәаAcèh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Kotava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Chamoru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Eʋegbe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ñupiak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АдыгэбзэKabɩyɛKongo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Перемкоми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Ripoarisch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Madhurâमैथिली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ߒߞߏNouormandSesothosaLeboaDinébizaadChi-Chewa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ngasinan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سرائیکی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ranantongoSiSwat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Tayalತುಳು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Leafaka-TongaTokPisinTürkçeSeediq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TwiReotahiti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中文文言Bân-lâm-gúIsiZulu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