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進士的沉痛呼籲----鄭用錫:勸和論(原文+翻譯解析) - 樵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來物窮(窮盡,發展至極點)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轉變)之時。
譯文: 自古以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產生變化,人們悽慘到極點才 ...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跳到主文
歡迎您的到訪。
除了為掌燈引路者致敬,也歡迎您一同悠游於文學、哲學、藝術、教育的海洋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Nov21Wed201811:10
▲開台進士的沉痛呼籲----鄭用錫:勸和論(原文+翻譯解析)
示意圖
題解
本文選自《北郭園全集》。
主旨在勸導臺灣百姓,應該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古訓,彼此和睦相處,不應以族群差異而劃分彼此,造成族群對立,甚至武力相向,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臺灣在清領時期,吏治不良,公權力不彰,移民漢人來自不同地方,存在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各族群溝通困難。
為了生存競爭,爭田地、水利等資源,以致相互摩擦,進而發生衝突,引爆大規模的分類械鬥,如閩、粵械鬥,漳、泉械鬥等。
清咸豐二年(西元1852年),新莊、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又發生嚴重的分類械鬥。
隔年咸豐三年(1853年)分類械鬥「頂下郊拚」(或作頂下郊拼,又稱「四縣反」)爆發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械鬥當事雙方一為以泉州府同安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為主的頂郊。
同安人因主要跟唐山(中國)廈門一帶進行貿易,因此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而泉州三邑商人,則稱做「頂郊」,多與泉州、福州等地貿易。
此場械鬥同安人落敗,最後敗走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
作者身為知識分子,顧念臺灣蒼生,於是在械鬥發生之後創作此文,希望能化解這種族群間無謂的惡鬥。
本文以「勸和」為目的,主題極為鮮明。
作者在勸說的過程中,融合儒家經典教訓,並提出大家「同為臺人」的論點,以消弭分類,是一篇擲地有聲的論說文。
鄭用錫,清臺灣竹塹(今新竹市)人。
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卒於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年七十一。
鄭用錫跟隨父親讀書,三十一歲中舉人,三十六歲進士及第,為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被稱為開臺進士。
曾受命監造竹塹城,並入京任職三年,擔任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後以奉養母親辭官返鄉,主講於明志書院。
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鄉里稱為「鄭善人」。
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船艦不時侵擾臺灣,鄭用錫自募鄉勇,赴援臺中大安港,清廷以護土有功,特下詔獎賞。
鄭用錫擅長詩文,晚年他的兒子於竹塹北邊建造北郭園,他常邀約文士聚集園中,酬唱吟詠,談論古今,並籌組詩社,定期舉辦聯吟活動,對提拔後學,鼓吹竹塹文風貢獻頗大。
其詩偏於描寫山水田園情趣,間有感懷、關心民生疾苦之作,內容平易近人,富鄉土風味。
古文留存不多,大抵以實用為主,有《北郭園全集》傳世。
上圖:鄭用錫
勸和論
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
而其禍倡於匪徒,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雖正人君子亦受其牽制,而或朋從之也。
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
乃同此血氣,同此官骸,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土,無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也,況當共處一隅?揆諸出入相友之義,即古聖賢所謂同鄉共井者也。
在字義,「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
今試執塗人而語之曰:「爾其自戕爾手!爾其自噬爾肉!」鮮不拂然而怒,何今分類至於此極耶?
顧分類之害,甚於臺灣,臺屬尤甚於淡之新、艋。
臺為五方雜處,自林逆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
閩、粵以其異省也,漳、泉以其異府也。
然同自內地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
今以異省、異府,若分畛域,王法所在必誅。
矧更同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異!是變本加厲,非奇而又奇者哉?夫人未有不親其所親,而能親其所疏。
同居一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乃以同室而操戈,更安能由親及疏,而親隔府之漳人、親隔省之粵人乎?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稱羨。
自分類興,而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
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
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
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勿蹈前愆,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
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
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文章出處】
《北郭園全集》
〈勸和論〉
原作者:鄭用錫
註釋翻譯
(一)起筆直指問題核心,點出分類族群對人心及社會造成的影響,甚至連正人君子也與之附和,鋪敘「勸和」的必要性。
甚(嚴重)矣!人心之變(變得好鬥,即「分類械鬥」)也,自分類(劃分族群、地域)始。
譯文:
真是嚴重啊!人心變得喜好械鬥紛爭,是從劃分族群、地域開始。
◎開門見山指出「劃分族群」的觀念導致人心變異、隔閡漸深,械鬥紛爭的根源來自於劃分族群地域。
Q:作者認為人心之變從何開始?
A:從「自分類始」(從區分不同族群開始)。
而其禍倡(起源、開端)於匪徒(指林爽文等民變),後遂燎(延燒)原(原野)莫遏(阻止),玉石俱焚,雖(即使)正人君子亦受其牽制(牽連),而或朋從(同類結黨相從)之也。
譯文:
這種災禍起源於盜匪,後來就像火燒原野一般蔓延,無法阻止,而造成不論好壞都同歸於盡的悲劇,即使是正人君子也受到糾葛牽連,而有同類結黨相從的情形。
◎「其禍倡於匪徒」此指後文所提到的「林爽文事件」,但其實臺灣更早的大規模民變紀錄,是起自朱一貴事件。
族群劃分的觀念來源不正,而且還蔓延至正人君子隨之附和,以致械鬥之風盛行。
◎作者指出,連正人君子也受到劃分「族群」觀念的影響,左右了知識分子原本的判斷力。
上圖:清代械鬥
(二)來臺眾人同為國家良民,應相互友愛,不應分類。
◎本段從「正面」論述族群和睦的必要。
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
譯文:
大體而言,人類和禽獸各成為一類,邪與正也各成為一類,這是不可不分的。
◎從「正面」論述族群和睦的必要。
指出真正需要分類的,是人與獸、正與邪之別。
Q:作者認為是否該區分人與禽獸,或是正與邪?
A:是,人與禽獸、正與邪需要區分。
乃(然而)同此血氣(血脈),同此官骸(五官形體),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音ㄌㄩˊ,鄉閭,鄉里)之善人,無分土(不應分地域),無分民(不應分族群),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也,況(何況)當共處一隅(音ㄩˊ,角落)?
譯文:
然而同樣具有血脈氣息,同樣具備五官形體,又同是國家的善良人民,同樣是鄉里的善良人士,不應分地域,不應分族群,就是子夏所說的「天下人皆應親如兄弟」,何況共同生活在一個小小地方的人呢?
◎以下文氣一轉,分別從聖賢所言(子夏、孟子)、文字形義、舉例譬喻四個方面,說明居住在同一塊土地的人民,彼此有如一體,休戚相關,有緣「共處一隅」的來臺移民,論情理更應如兄弟般相親相愛,不應再區分彼此的地緣族群。
◎「四海之內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
子夏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從聖賢所言,說明共同居住在台灣的人民,不應再分彼此。
Q:作者認為,人是否也應該劃分族群?
A:否,有緣「共處一隅」的來臺移民,論情理更應如兄弟般相親相愛,不應再區分彼此的地緣族群。
揆(衡量,深思)諸(之於,無義)出入相友(平日往來,互相友愛)之義,即古聖賢所謂同鄉共井(即「同井」,指共同耕種一塊井田,即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生活。
井,人口聚居之地)者也。
譯文:
仔細衡量平日往來互相友愛的深義,就是古代聖賢說的同一鄉里者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生活。
◎「鄉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語出《孟子.滕文公》。
從聖賢所言,說明共同居住在台灣的人民,不應再分彼此。
◎來臺移民在同一地區生活,從地緣關係及「出入相友」古訓進行勸說,強調大家如今同住一地,便是命運共同體,更應該相親相愛,勿相殘害。
在字義,「友」從兩手(小篆字形像兩手靠攏在一起,表示朋友之意),「朋」從兩肉(「朋」本為「鳳」的古字,後借為朋黨、朋友的「朋」。
鄭用錫卻視「朋」字由兩「肉」並列而得其義),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
譯文:
在字義上,「友」字從兩隻手,而「朋」字則從兩塊肉,這是指朋友就像身體的左右手,也同為我身上的肉。
◎繼續從文字學角度進行解釋,說明同住臺灣的人,俱為一體,就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友」的甲骨文本字作為同方向的兩隻手,表示以手相助,與課文中所闡發的意思接近。
◎「朋」的甲骨文象兩串貝或玉,是類從、並列之意。
「貝」為古代貨幣,或五枚或二枚為一系(串),二系為一朋。
故「朋」有朋從、朋黨之義。
◎不論文字學上的解釋為何,「朋」字都與月(肉)無關。
課文中作「朋從兩肉」,則是從今體字形分析解釋,並不符合文字學上的本義。
但因本文的對象是市井小民,而非文字學者,且為文目的在「勸和」,固非文字學著作,無須深究苛責。
今試執(拉)塗人(路人)而語之曰:「爾(你)其自戕(音ㄑㄧㄤˊ,傷害)爾(你)手!爾(你)其自噬(音ㄕˋ,咬)爾(你)肉!」鮮(音ㄒㄧㄢˇ,少)不拂然(憤怒貌。
拂,音ㄈㄨˊ)而怒,何今分類(族群、地域的劃分)至於此極(極點)耶?
譯文:
今天試著拉著路人而告訴他說:「你傷害你自己的手吧!你咬嚙自己的肉吧!」很少人聽了不會大為憤怒的,為何今日族群、地域劃分到達這種程度呢?
◎最後善用譬喻,透過假設問題舉例,表示沒有人願意傷害自己,藉此點明族群械鬥相殘猶如殘害自身,是荒謬愚昧的行為。
Q:作者引述哪些例證說明大家同樣是人,不該劃分族群?
A:
1.子夏「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2.暗引孟子「出入相友」古訓。
3.文字學上「友」、「朋」之析字。
4.人不會自傷身體。
上圖:渡海來臺先民原鄉
(三)說明臺灣族群對立的狀況以及不良影響。
◎從「反面」論述分類對立的害處。
顧(觀察)分類(族群、地域的劃分,即「分類械鬥」)之害,甚(嚴重)於臺灣,臺屬(臺灣府轄區)尤甚於淡之新(新莊)、艋(艋舺)。
譯文:
觀察各地劃分族群、地域的禍害,最嚴重的是在臺灣,而臺灣轄區內又以淡水廳的新莊、艋舺特別嚴重。
◎艋舺為「頂下郊拚」爆發地。
清咸豐三年(1853年)分類械鬥「頂下郊拚」(或作頂下郊拚,又稱「四縣反」)爆發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械鬥當事雙方一為以泉州府同安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為主的頂郊。
同安人因主要跟唐山(中國)廈門一帶進行貿易,因此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而泉州三邑商人,則稱做「頂郊」,多與泉州、福州等地貿易。
此場械鬥同安人落敗,最後敗走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
臺為五方雜處,自林逆(指林爽文,作者站在朝廷立場發言故言「逆」)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
譯文:
臺灣是各地移民共居的地方,自從林爽文帶頭作亂以後,有人把族群分為福建省、廣東省二類人,又有人把族群分為漳州府、泉州府二類人。
◎呼應首段「其(分類械鬥)禍倡於匪徒」。
◎五方雜處,意謂臺灣居民組成結構複雜。
閩、粵以其異省也,漳、泉以其異府也。
然(然而)同自內地(中國各省)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
譯文:
福建、廣東是因為來自不同的省,而漳州、泉州則是因為來自福建省不同的府(編按:府為介於省、縣之間的行政位階)。
然而大家都是從內地各處遷徙而來,就同樣都是臺灣人。
◎「然同自內地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肯定族群融合,勸導人民以「新住地認同」取代「原鄉認同」,呼應第二段「況當共處一隅,揆諸出入相友之義,即古聖賢所謂同鄉共井者也」。
今以異省、異府,若分畛域(範圍、界限。
畛,音ㄓㄣˇ),王法所在必誅(王法施行的地區,必依法制裁處分)。
矧(音ㄕㄣˇ,況且)更同為一府(此指泉州府),而亦有秦越之異(秦在北,越在南,形容極為疏遠)!是變本(原本)加厲(嚴重),非(難道不是)奇而又奇者哉?
譯文:
現在只因為不同的省、府,就劃分彼此的界限,這在王法施行的地區必依法處分。
況且同為一府之人,卻有如秦、越般疏遠!這種變本加厲的情況,豈不是奇上加奇嗎?
◎先勸勉後警告,警告械鬥帶來的法律後果。
當時清代統治者對於械鬥的滋事分子,多處以死刑。
◎指出來自於同府的移民,關係應較親近,沒想到反而更加疏遠對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同為一府」事例,如:頂下郊拚事件雙方(泉州(晉江)、惠安、南安等三邑;同安)皆為泉州府人。
◎文中分析臺灣常見的分類械鬥類型,顯示分類的標準越來越精細,也越來越荒謬。
◎清代閩、粵、湘、贛諸省也時有械鬥,但臺灣特別嚴重。
在臺灣分類械鬥的情結一般是省籍(閩、粵)、府籍(漳州府、泉州府)。
況且更有同一府卻彼此疏遠而分縣籍械鬥的,實在是變本加厲,奇上加奇。
夫人未有不親(親近)其所親(親近的人,親友),而(卻)能親(親近)其所疏(疏遠的人,陌生人)。
同居一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親近的)也,乃(竟然)以同室而操戈(武器),更安(怎麼)能由親(親近的人,親友)及(擴及)疏(疏遠的人,陌生人),而(然後)親(親近)隔(鄰)府之漳人、親(親近)隔(鄰)省之粵人乎?
譯文:
人沒有不能親愛親近的人,卻能親愛疏遠的人。
同屬於一府,就像同處一室的兄弟,是最親近的,竟然同處一室還持戈自相殘殺,又哪能從親近的人推及到疏遠的人,而後去親愛鄰近一府的漳州人、親愛鄰近一省的廣東人呢?
◎連同為泉州府籍的移民,竟然還分縣械鬥相殘,又哪能去親近關係更疏遠的漳州府人、廣東省人?
淡屬(清代淡水廳轄區)素(向來)敦古(敦厚古樸)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此)土者,嘖嘖(音ㄗㄜˊ,讚美聲)稱羨。
譯文:
臺灣北部淡水廳轄區,向來是敦厚古樸之地,新莊、艋舺尤其是人文菁華薈萃的地區,遊歷過這地區的人,都嘖嘖稱讚羨慕。
◎古稱一府、二鹿、三艋舺。
自分類(械鬥)興,而元氣(國家社會的生命力)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廢墟。
邱,同「丘」,土堆)。
譯文:
但自從劃分族群、地域的觀念興起,此地區的生命力幾乎被剝除削去的情形,從沒有像去年那麼嚴重的了,械鬥的災禍越發慘烈,村落市鎮大半成為廢墟。
◎舉械鬥前後的景象相對比,具體呈現分類帶來的損害。
械鬥的後果只是兩敗俱傷,無人得利。
問為漳、泉(此處省略「有深仇大恨」)而至此乎(試問是因為漳州人、泉州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導致如此地步嗎)?無有也;問為閩、粵(此處省略「有深仇大恨」)而至此乎(試問是因為閩南人、廣東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導致如此地步嗎)?無有也。
譯文:
試問是因為漳州人、泉州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導致如此地步嗎?沒有這回事啊;再試問是因為福建人、廣東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導致如此地步嗎?也是沒有的事啊!
◎含蓄指出引起械鬥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或私怨,無關祖籍地域劃分。
引起械鬥的真正原因,已非只是原鄉情結,而是來自於私人利益衝突。
蓋孽(災禍)由自作(造成),釁(音ㄒㄧㄣˋ,仇隙)起鬩牆(內部爭鬥。
鬩,音ㄒㄧˋ,爭吵),大抵(大致而言)在非漳泉(漳州人和泉州人互相否定。
非,互相否定)、非閩粵(閩南人和客家人互相否定)間耳。
譯文:
因為災禍大多是自己所造成,而仇恨起源於內部的爭鬥,大致上來說,這是因為漳州人和泉州人彼此否定、福建人和廣東人互相否定(大致而言,在於區分你不是漳州人或泉州人,或區分你不是閩南人或廣州人這中間造成的族群界線)而已。
◎造成械鬥紛爭,並非漳州人、泉州人有什麼深仇大恨,也非閩、粵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
◎造成械鬥的深層原因,是人們心生分類而互相否定對方,所以說災禍多由己造成、仇恨起自內部。
上圖:台北霞海城隍廟.三十八義勇公神位(三十八義勇公為咸豐三年「頂下郊拼」中,保護霞海城隍爺金身而犧牲的同安人先烈)
(四)呼籲眾人親愛友善,共創美好未來。
自來物窮(窮盡,發展至極點)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轉變)之時。
譯文:
自古以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產生變化,人們悽慘到極點才知道悔改,天地一向有愛護生靈、不亂殺戮的美德,人心沒有不轉變的時刻。
◎就「窮則變」的法則推論,械鬥為禍雖大,總有自制回轉之日,或許不必過於悲觀。
事情發展到如今慘烈的局面,族群械鬥也該出現轉機,暗示一切應有所改變。
予(音ㄩˊ,余,我)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士農工商)之首,不能與在事(居官任事,指擔任官職)諸公竭誠化導,力(盡力)挽(挽回)而更張(原指調整琴弦,重新張設,引申為更改變革。
更,音ㄍㄥ)之,滋(更加)愧實(實在)甚!
譯文:
我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己想到讀書人身居四民之首,卻不能與居官任事的人士竭誠教化勸導百姓,盡全力來改變他們,實在感到非常慚愧!
◎作者反省自己身為知識分子,卻未能善盡教化之責,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表示願意主動承擔過錯,一視同仁,竭力改善社會風氣。
表現出知識分子以身作則的決心,期望能改良社會風氣。
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改變舊有面貌)、各洗心(滌除不良心思),勿懷夙(昔日,從前)忿、勿蹈(音ㄉㄠˋ,犯)前愆(音ㄑㄧㄢ,罪過),既親(親近、親愛)其所親(親近的人),亦親(親近、親愛)其所疏(疏遠的人),一體同仁(一視同仁)。
譯文:
希望從今以後,父親告誡兒子、兄長告誡弟弟,各自洗心革面,不要再懷著昔日的怨恨、不要再犯從前的過失,既親愛自己所親近的人,也要親愛自己所疏遠的人,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化解械鬥的方法是盡人倫教化之力,拔除否定對方、分親疏的分類心態,一視同仁,不分彼此。
◎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案,希望以深切的反省悔悟與積極的道德勸說,從人心的根本上杜絕分類械鬥再次發生,呼應首段「甚矣!人心之變也」。
斯(則)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械鬥的風氣),默消(無聲無息消失)於無形。
譯文:
那麼內患不再發生、外來災禍也不會到來,分漳州與泉州、分福建與廣東械鬥的風氣,就會默默消失於無形。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
譯文:
就像人身上的血脈,處處相通,自然沒有其他疾病。
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美善)哉!
譯文:
數年之後,臺灣仍是人間樂土,難道不是美好的事嗎!
◎最後勾勒出族群和睦的未來,點出族群融合、共生共榮的美好願景,希望引發臺灣人的憧憬之情,共同致力於美好鄉土的建設,也表達作者對和諧社會的嚮往。
Q:作者認為人心是否會轉變?他以什麼道理來說明?
A:作者認為人心會轉變。
以「物窮必變,慘極知悔」來說明。
Q:作者因何感到愧疚?
A:作者認為自己身為臺灣人,且是「士」,卻不能化解、改變族群分類械鬥的狀況。
Q:作者認為父子兄弟之間要如何做,才能阻絕內患外禍?
A:互相告誡應放下仇恨,以相同的仁心,對待所有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樵客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發表在痞客邦留言(2)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藝文評論個人分類:台灣古文此分類上一篇:△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連橫:臺灣通史序(翻譯)
此分類下一篇:▲連橫〈臺灣通史序〉中的爭議文字
上一篇:◎高中課本中的史書體例簡介
下一篇: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張愛玲名言佳句節錄
歷史上的今天
2021:△《新天堂樂園》電影劇情影評:天堂電影院,星光伴我心
2021:順子:回家(影音檔)
2021:▲藏書編目:詩經(10)
2021:△藏書編目:楚辭(9)
2021:△藏書編目:荀子(5)
2021:▲藏書編目:古厝(5)
2021:▲藏書編目:北海岸、東北角海岸(10)
2019:趙芷菱:清統治時期的臺灣民變與械鬥
2019:※賈伯斯原音.向那些離經叛道者致敬----ThinkDifferent
2019:鴻門宴上角色的性格比較
2019:[中英對照]賈伯斯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演說SteveJobs'StanfordCommencementAddress2005
2018: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張愛玲名言佳句節錄
2017: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人類學
2017:索緒爾:能指和所指----語言的任意性
2017:什麼是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2017:▲棄暗投明的女俠傳奇----裴鉶:聶隱娘(原文+翻譯解析)
2017:崑曲:李開先《寶劍記.夜奔》(節選)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文章分類
網站導覽(2)
網站導覽(9)網站管理(1)
主編的窩(7)
育我師友(7)塗鴉寫作(21)發言隨筆(5)自我省思(5)教學點滴(19)國文學科中心(4)工作計畫(0)
國文教學(18)
國文教室(30)寫作教室(30)文學意象(10)文法修辭(10)應用文(4)國語文競賽(21)國文題庫(32)大考國文(82)大考國寫(29)大考趨勢(6)國中會考(3)統測國文(14)教甄國文(1)文白之爭(語文改革派)(76)文白之爭(經典傳統派)(32)文白之爭(持平中立派)(16)國文教學省思(36)中國文學系(7)
音樂.電影.多媒體教學(17)
古典音樂(1)英文老歌(3)大音希聲(古代樂曲)(3)民族音樂(2)國語老歌(5)台語老歌(4)影視配樂(10)古典詩詞譜曲(7)現代詩譜曲(5)古典風流行歌曲(8)流行音樂(6)卡通動畫(5)認識電影(1)電影劇本(26)現代舞蹈(1)多媒體教學(69)遠距線上教學(8)
閱讀書房(8)
藏書家(4)圖書館(1)閱讀之旅:經典書單(14)閱讀悅讀(18)研究方法(3)學問人生(4)治學地圖:參考工具書(0)藏書目錄(316)
人物生平(5)
古人生平(55)古代女性(13)現代作家(72)當代學人(42)名人傳記(5)
文學史(4)
文學史方法(1)中國現代文學史(3)中國文學史(1)台灣文學史(1)
神話概論、中國神話傳說(4)
神話概論(3)四靈神獸(6)神話傳說(4)山海經(3)
中國古典小說概論(2)
古典小說(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2)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3)
六朝志怪(9)列仙傳(3)世說新語(9)
唐代傳奇小說(2)
唐人傳奇(37)太平廣記(1)
宋明筆記小說及話本小說(2)
夷堅志(1)三言二拍(4)
元明清章回小說(9)
水滸傳(8)西遊記(6)三國演義(6)金瓶梅(8)儒林外史(4)紅樓夢(115)蔣勳說紅樓夢(21)老殘遊記(9)章回小說(2)
清代筆記小說(2)
聊齋志異(25)閱微草堂筆記(1)
武俠小說(3)
武俠評論(8)俠的文化(8)武俠小說(3)
小說概論、現代小說(11)
小說概論(13)現代小說綜論(16)台灣日治時期小說(5)台灣懷舊小說(2)台灣鄉土小說(3)魯迅小說(19)鍾肇政小說(3)張愛玲小說(16)白先勇小說(24)黃春明小說(4)吳念真小說(2)
外國小說(7)
英國小說(1)法國小說(15)美國小說(1)愛爾蘭小說(2)德國小說(2)拉丁美洲小說(8)日本小說(65)
寓言(韓非子、柳宗元、郁離子......)(13)
寓言啟示(7)晏子春秋寓言(3)戰國策寓言(2)列子寓言(5)韓非子寓言(16)說苑新序寓言(3)韓詩外傳寓言(2)柳宗元寓言(6)郁離子寓言(13)其他寓言(3)現代寓言(10)西方寓言(1)幽默小品(2)
中國古典詩概論、詩經、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詩話(20)
古典詩概論(15)詩經(37)歷代詩論詩話(3)樂府民歌(16)文人擬樂府、新樂府(37)漢魏六朝古詩(17)近體詩格律(6)唐代詩歌綜論(6)唐代古詩(22)唐代絕句(18)唐代律詩(21)唐宋詩比較(2)宋代古詩(3)宋代絕句(9)宋代律詩(6)宋代詩歌(10)元明清代詩歌(4)論詩絕句(1)其他詩歌(1)閨怨愛情(3)
外國詩歌及地方詩歌(4)
倉央嘉措(5)紀伯侖(6)泰戈爾(2)西洋詩歌(6)
現代詩學、現代詩(31)
現代詩概論(23)現代詩.方旗(1)現代詩.陳黎(3)現代詩.林泠(2)現代詩.胡適(1)現代詩.余光中(26)現代詩:白萩(4)現代詩.向陽(1)現代詩.吳晟(1)現代詩.蕭蕭(3)現代詩.卞之琳(2)現代詩.杜十三(1)現代詩.非馬(6)現代詩.紀弦(8)現代詩.周夢蝶(14)現代詩.洛夫(16)現代詩.徐志摩(1)現代詩.席慕蓉(7)現代詩.商禽(11)現代詩.張錯(1)現代詩.張默(0)現代詩.覃子豪(1)現代詩.焦桐(1)現代詩.瘂弦(10)現代詩.楊牧(15)現代詩.鄭愁予(11)現代詩.夐虹(2)現代詩.蔣勳(4)現代詩.羅青(1)其他現代詩人(5)新詩賞析(1)
詞、詞話(9)
「詞」綜論(10)晚唐詞(2)五代詞(4)北宋詞(29)南宋詞(11)金元詞(1)明清詞(8)現代詞(2)王國維.人間詞話(8)
曲、曲論(1)
元代散曲(12)
外國神話傳說(2)
希臘神話(3)印度神話(3)
講唱文學(2)
彈詞(1)諸宮調(1)
中國古典戲曲、元雜劇、明清傳奇(4)
京劇(7)雜劇(13)傳奇(戲曲)(23)傳統戲曲概說(5)
戲劇概說、電影劇本、現代戲劇、外國戲劇(3)
外國戲劇(4)希臘悲劇(6)戲劇概說(7)
古文(10)
古文概說(6)先秦古文(29)漢魏古文(15)六朝古文(29)北朝古文(3)唐代古文(39)宋代古文(52)元代古文(3)明代古文(29)清代古文(22)
駢文(3)
魏晉駢文(2)南北朝駢文(5)唐代駢文(6)
現代散文(25)
親情(22)醫學(1)環保(17)懷舊(4)生活(5)愛情(7)人性(3)散文評論(6)友情(1)性別(1)光陰(5)生老病死(5)自我存在(3)生活隨筆(2)原住民(12)台灣鄉土(2)社會寫實(2)教育(3)飲食(20)青春(4)流浪(3)自然(20)旅行(38)傳記(5)佛教(9)
楚辭(離騷、九歌、天問......)(3)
屈原楚辭(8)楚辭綜論(2)屈原以外楚辭(3)
短賦、漢賦、駢賦、散文賦(3)
漢代大賦(1)六朝駢賦(5)唐宋散文賦(7)
非文學類古代文本(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3)
夢溪筆談(7)天工開物(4)本草綱目(1)
生活哲學(6)
生命領悟(33)唐君毅《人生之體驗》(10)格言語錄(20)EQ管理(6)勵志奮進(12)談情說愛(0)
文學理論(4)
文學創作(5)文學批評(9)文學桂冠(4)中國文學概論(1)
藝術、美學(12)
蔣勳談美(17)流商刻羽(10)舞出雲門(2)中國藝術史(8)古蹟風華(2)故宮國寶(12)當代藝術(1)西洋藝術史(1)流行樂壇(1)美的沉思(3)書法之美(30)博物館學(9)
文字意義(1)
文字意義(5)
史記、二十五史、歷史、史學(15)
史記(110)漢書(6)三國志(5)晉書(2)南史(1)新舊唐書(3)新舊五代史(1)資治通鑑(3)宋史(2)明史(1)中國歷史(27)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35)史學史識(4)歷史教學(9)實用歷史(12)
中國思想史(1)
中國思想史(8)
儒家思想、論語、禮記、易經(9)
儒家思想(2)易經(6)論語(4)生活論語(30)禮記(10)中庸(4)孔門氣象(12)孝道(2)幼學蒙書(4)
孟子、荀子(9)
孟子概說(6)孟子.梁惠王(8)孟子.公孫丑(14)孟子.滕文公(3)孟子.離婁(10)孟子.萬章(3)孟子.告子(8)孟子.盡心(16)荀子(5)
道家思想、老子、莊子、列子(4)
道家思想(6)老子(5)莊子(43)列子(3)
先秦諸子、墨家思想、法家思想(4)
先秦諸子(2)墨家思想(7)法家思想(4)呂氏春秋(2)
佛家哲學、禪宗思想(1)
禪宗思想(3)
宋明理學(1)
宋明理學(4)
傳統文化、比較文化學(9)
古人食衣住行生活(16)東西文化交流(2)傳統技藝(6)文化傳統(19)觀人於微(2)晚清民初思潮(8)新儒家(7)比較文化(6)比較文化(1)
鯤島尋源(台灣相關)(9)
台灣歷史(18)近代台灣(6)台灣古文(40)台灣古詩(5)台灣文學(3)台灣新文學(2)民俗信仰(7)地方風土(6)兩岸交流(1)
異國文化(1)
日本文化(0)
教育省思(24)
教育省思(56)成長掙扎(1)翻轉教學(17)高等教育(23)教師之路(5)教師甄選(3)教專試題(0)親子教育(27)教專發展評鑑(10)學子心聲(15)偏鄉教育(5)教師成長(6)學習留白(4)處罰管教(21)教育政策(16)班級經營(6)大學考招(6)性平教育(8)學習熱情(2)教材課本(5)技職教育(3)雙語教學(1)兩岸教育(8)外國教育(16)
哲學概論、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西洋哲學史(10)
思考練功房(19)倫理學(4)知識論(1)西洋哲學史(0)科學哲學(1)印度哲學(1)形上學(5)比較哲學(1)古希臘哲學(4)人生哲學(1)
當代思潮(12)
社會主義(1)自由主義(3)象徵主義(2)存在主義(1)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5)魔幻寫實主義(1)後現代主義(2)意識流(2)韋伯社會學(3)人權價值(2)法律公義(3)女權運動(3)
科學、科普閱讀(6)
數學(1)科普教育(6)天文學(1)科普文學(4)心理學(3)生物學(7)
生涯規劃、自傳、面試(6)
面試技巧(3)校系迷思(1)高中生活(1)自傳書寫(5)生涯規劃(6)大學生活(1)
社會觀察、人際職場、組織管理、媒體傳播(8)
性別平等(8)社會評論(10)生活新知(4)職場歷練(20)未來趨勢(14)溝通互動(10)媒體傳播(5)組織管理(3)
宗教、比較宗教學(6)
佛經法句(21)梵音佛曲(5)佛家思想(13)佛教史(4)基督宗教(7)宗教哲學(2)
生死學(3)
死亡省思(3)遺囑墓誌銘(8)敬悼逝者(2)
網海摭拾(2)
網路暫存(16)網站連結(1)
隱藏草稿(0)
西洋文學典故(1)未分類文章(4)
題目內容關鍵字搜尋
喜愛的音樂連結
古琴.廣陵散(古曲)古琴.流水(古曲)古琴.水仙操(古曲)古琴.普庵咒(古曲)古琴.憶故人(古曲)古琴.陽關三疊(古曲)古琴.雲的呼吸帕赫貝爾.卡農(鋼琴版)帕赫貝爾.卡農(小提琴版)巴哈.聖母頌(馬友友大提琴)巴哈.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巴哈.G弦上的詠嘆調巴哈.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海頓.小夜曲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莫扎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第六號田園交響曲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歡樂頌46分.56分)聖桑:天鵝(馬友友大提琴)蕭邦.降E大調夜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第六號悲愴交響曲英國民謠.綠袖子披頭四.LetItBe順其自然(英文)西城男孩.YouRaiseMeUp你鼓舞了我(英文)凱文柯恩.綠鋼琴凱文柯恩.日晷之夢JohnBarry.遠離非洲(電影配樂)JohnWilliams.辛德勒的名單(電影配樂)EnnioMorricone.新天堂樂園(電影配樂)電影配樂大師EnnioMorricone立川直樹.悲情城市(電影配樂)唐麥克林.Vincent(英文)席琳狄翁.MyHeartWillGoOn(英文)喜多郎.絲綢之路何占豪、陳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呂思清小提琴)梅艷芳.胭脂扣(粵語)黃鶯鶯.天使之戀黃鶯鶯.哭砂歐陽菲菲.感恩的心蔡琴.被遺忘的時光蔡琴.不了情萬芳.新不了情陳淑樺.滾滾紅塵陳淑樺.聰明糊塗心鄭怡.海上花曾淑勤.魯冰花辛曉琪.領悟潘越雲.浮生千山路張國榮.倩女幽魂(粵語)林子祥.男兒當自強(粵語)黃霑、羅大佑、徐克.滄海一聲笑(國語)羅大佑.戀人1990李宗盛.凡人歌蔡藍欽.這個世界五月天.乾杯周杰倫.青花瓷周杰倫.蘭亭序周杰倫.菊花台(音樂)范逸臣.IBelieve(國語)胡夏.那些年盧廣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臺語)江蕙.多明哥.雨夜花(臺語)江蕙.家後(臺語)林志炫.家後(臺語)蕭煌奇.阿嬤的話(臺語)吳易誠.你敢有聽著咱唱歌(臺語)1985年合唱版.明天會更好1986年合唱版.快樂天堂紅葉部落八部合音.小米祈禱之歌齊豫.奇異恩典(國語)基督教聖歌.慈光歌(英文管風琴)蔣勳.恭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懺悔偈懺悔偈(台語)佛教梵唄.叩鐘偈(晨鐘偈)佛教梵唄.叩鐘偈(暮鐘偈)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每月文章統計
每月文章統計
2022十月(4)
2022九月(20)
2022八月(54)
2022七月(71)
2022六月(50)
2022五月(93)
2022四月(59)
2022三月(40)
2022二月(21)
2022一月(41)
2021十二月(59)
2021十一月(82)
2021十月(67)
2021九月(37)
2021八月(32)
2021七月(35)
2021六月(61)
2021五月(41)
2021四月(35)
2021三月(27)
2021二月(18)
2021一月(40)
2020十二月(71)
2020十一月(102)
2020十月(74)
2020九月(44)
2020八月(42)
2020七月(50)
2020六月(73)
2020五月(97)
2020四月(62)
2020三月(89)
2020二月(36)
2020一月(63)
2019十二月(61)
2019十一月(63)
2019十月(52)
2019九月(64)
2019八月(93)
2019七月(80)
2019六月(89)
2019五月(69)
2019四月(90)
2019三月(99)
2019二月(67)
2019一月(59)
2018十二月(68)
2018十一月(37)
2018十月(37)
2018九月(46)
2018八月(60)
2018七月(118)
2018六月(122)
2018五月(140)
2018四月(86)
2018三月(109)
2018二月(48)
2018一月(151)
2017十二月(154)
2017十一月(137)
2017十月(120)
2017九月(120)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月曆
«
十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相簿幻燈片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新聞交換(RSS)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下一句是什么? - 百度知道
- 2開台進士的沉痛呼籲----鄭用錫:勸和論(原文+翻譯解析) - 樵客
自來物窮(窮盡,發展至極點)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轉變)之時。 譯文: 自古以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產生變化,人們悽慘到極點才 ...
- 3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練講三寶12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練講三寶12. 樂,興同體大悲,不僅濟度同倫,並題字為「改造命運,經導師刪改,罪行,與人為善:行善時,且舍己從之。 一,勿履是道。
- 4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 - 小文青生活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2017年9月25日·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的意思是:苍天都眷顾任何一个人,不愿看到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我们任何人 ...
- 5佛經中說: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子的觀點卻截然不同 -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