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論文名稱: 新黨的發展與衰退-歷史研究途徑的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 曲兆祥.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619:2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薛永華論文名稱:新黨的發展與衰退-歷史研究途徑的分析指導教授:曲兆祥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政治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3畢業學年度:91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96中文關鍵詞:新黨、歷史研究途徑、政黨、領導、團結力、權力分配相關次數:
被引用:13點閱:2460評分:下載:196書目收藏:0
允許組織反對黨從事競爭活動,對於執政者的既得利益充滿無限挑戰,所以它也被認為是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從民進黨的成立到黨禁的解除,顯示台灣民主己逐漸走向多元政黨競爭的階段,爾後也開啟國內政黨政治蓬勃發展的時代。
隨著萬年國會的解散,國會全面改選,在野黨勢力的不斷擴張,國會生態產生丕變,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遭受強烈挑戰,執政當局仍醉心於權力的鬥爭。
有感於此,國民黨內改革派試圖力挽頹勢,強烈要求落實黨內民主化的結果,竟是遭到黨內高層無情的打壓,成立新政黨轉向體制外發展,促成台灣多黨政治時代的來臨,也提供台灣民眾多一種選擇。
新黨所引領的風潮可稱作是「臺灣第二波民主化運動」,新黨的成立也讓台灣多了一種不同的聲音。
筆者對於新黨現象的注意是從成立就開始,短短一、兩年期間,不論是中央民代抑或是地方民代的席次都以倍數成長,在我國政黨體系中,取得了具一定影響力的地位,儼然成為動見觀瞻的第三大黨。
新黨發展的快速加上特殊的政黨屬性,在黨內民主機制、民主素養未臻成熟的情況下,遂成為內鬨、紛爭問題未曾中斷的主因。
新黨集社會菁英於一黨,快速崛起於台灣政壇,卻又如過眼雲煙一樣快速崩解的情形,似乎應驗了「眼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景象。
本論文探討的時間從新黨的成立到幾乎泡沫化,把將近八年多的時間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民國八十二年到八十三年的成長開創期、民國八十四年到八十五年的全盛擴張期和民國八十六年到九十年的衰退式微期;作者藉由新黨人物、歷史事件、時間及制度的演進過程,利用政治領導、團結力和權力分配三項指標作為各階段的研究,試圖發掘新黨快速成長及崩解的原因。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1第二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4第三節新黨相關文獻探討11第四節分析架構17第二章臺灣政黨政治的第三勢力-新黨25第一節新黨崛起的政治及社經環境分析31第二節新黨崛起的理念與意識型態34第三節新黨的組織結構模式40第四節新黨在台灣政黨體系中的影響力43第三章新黨的成長開創期(民國82~83年)47第一節政治領導51第二節團結力70第三節權力分配80第四節小結87第四章新黨的全盛擴張期(民國84-85年)91第一節政治領導92第二節團結力110第三節權力分配119第四節小結125第五章新黨的衰退式微期(民國86~90年)129第一節政治領導130第二節團結力154第三節權力分配172第四節小結179第六章結論183第一節研究發現183第二節新黨在臺灣政黨政治中的定位190參考文獻192
一、中文部分(一)書籍:王建煊,幾點叮嚀,台北:王建煊,1995年。
王建煊,讓好人出頭-王建煊的從政理念,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
王儀、蕭士奇,新黨之路,台北:漢斯出版社,1995年。
司徒隱,新黨風雲,台北:書卷樓文化出版社,1995年11月。
任元杰譯,RobertA.Dahl著,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曲兆祥,翻滾的蘭陽溪,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3月。
江中明,新黨危機,台北:商周文化,1995.10.25。
江易平,李祖舜,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1994年。
吳行健,家變-新黨不是政客的家,台北:日臻出版社,1995.10.5。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85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李慶元,天機,台北:學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
李慶華,任爾東西南北風,台北:商周文化,1992年11月。
李豐斌譯,KarlRaimundPopper著,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現代名著譯叢,1981年。
狂狷,李語錄,台北:新台灣人研究中心,1995年11月。
周陽山,山林中的省思,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
周陽山,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6月。
周陽山,政局的再出發,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
周陽山,陽光下的誠信,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
周陽山,新黨的台灣情,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
林洋港,新領導:林洋港的治國藍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施雪華,政黨政治,新竹:理藝出版社,1994年。
胡祖慶,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0年。
夏珍,政海沈沈楚天闊,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孫慶餘,請問新黨,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6月。
烏凌翔策劃,袁瓊瓊著,聯合執政,台北:希代出版社,1995年11月。
張明貴譯,SeymaurMartinLipset,政治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張樹榮著,新黨義工群像,台北:新黨,1996年5月。
曹沛霖,比較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郭正亮,政治突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郭正亮,新政治出發,台北:高寶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
陳癸淼,新黨公職人員群英錄,台北:新黨組織組,1997年5月。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DavidMarsh、GerryStoker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1998年10月。
陳陽德,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4年。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年。
彭懷恩,新黨挑戰國民黨,台北:風雲論譠出版社,1992年。
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1987年。
新黨,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1995年11月。
新黨政策研究委員會,新黨2000年政策綱領,台北:新黨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2000年1月。
新黨政策研究委員會,新黨的理念與政策-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風雲論譠出版有限公司,1998。
新黨著,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1995年4月。
楊泰順,利益團體政治,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4年。
楊泰順,挑戰宋楚瑜,台北:楊泰順,1997年。
鄒文海,政治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89年。
雷競璇譯,MauriceDvuerger著,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趙干城、鮑世奮譯,RobertJonesShafer著,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80年。
蕭衡倩、羊曉東,高手過招,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5月15日。
錢達著,黃旗夢碎,台北:錢達,1999年1月。
營志宏,護國軍-新黨國大代表的護憲戰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年6月。
魏憶龍,新黨之路,台北:漢斯出版社,1995年10月。
鯨鯤.和敏譯,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二)學術論文李悅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煥偉,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舉略互動分析(1949-1997),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施逸銘,政治抗議策略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范姜泰基,新黨-台灣政黨政治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95年。
高銘聰,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1986-1999.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念夏,民主轉型期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之研究-以民進黨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蔡宗翰,花蓮縣政治反對之研究(1987-2000),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雜誌:新連線通訊雜誌,試刊~第5期,1993年3月~9月。
新黨通訊雜誌,第6~61期,1993年10月~1998年5月。
新黨雜誌雙週刊,第62~74期,1998年6月~12月新月刊,第75~108期,1999年1月~2001年11月。
(四)報紙:聯合報,1990年5月12日,2001年12月2日共計107篇。
聯合晚報,1993年8月5日~2001年12月8日共計36篇。
中國時報,1993年8月5日~2001年12月3日共計105篇。
中時晚報,1993年8月8日~2001年12月2日共計58篇。
自由時報,1993年8月11日~2001年11月23日共計57篇。
自立早報,1993年11月16日~1998年12月11日共計45篇。
自立晚報,1993年8月10日~1998年12月13日共計42篇。
中央日報,1993年8月6日~2001年4月22日共計55篇。
青年日報,1993年8月5日~1998年12月28日共計11篇。
台灣時報,1993年8月8日~2001年12月8日共計34篇。
台灣日報,1997年3月18日~2001年11月25日共計40篇。
民眾日報,1993年8月10日~2001年11月25日共計26篇。
二、英文部分AbrahamKaplan,TheConductofInquiry,MethodologyforBehavioralC.G.Hemple,ProblemsandChangesintheEmpiricistCriterionofMeaning.DavidEaston,AFrameworkforPoliticalAnalysis(EnglewoodCliffs,N.J.,1965年).G.Sartori,PartiesandPartySystems:AFrameworksfor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Kirchheimer,”TheTransformationoftheWesternEuropeanPartySystems,”inPoliticalPartiesandPoliticalDevelopment,ed.,J.Lapalombaraetal.MauriceDuverger,PoliticalParties:TheirOrganizationandActivityinthemodernState,London,1954)RobertA.Dahl,PoliticalOppositioninWesternDemocracies,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66,Preface.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1997)
2.
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
3.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
4.
民主轉型期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之研究:以民進黨為例
5.
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6.
花蓮縣政治反對之研究﹙1987-2000﹚
7.
新黨─臺灣政黨政治分析
8.
「一國兩制」下香港政制改革的探討﹘從選舉制度檢視香港民主化
9.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之跨時分析:1994-2003
10.
我國政黨重組之研究--從一九七七年到二OO五年
11.
台北縣汐止市政治版圖變遷之分析-2001~2004的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12.
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政策發展之研究
13.
政治抗議策略之分析
14.
台灣農村發展與治理制度變遷之研究
15.
戰後臺灣「國家主義」爭議之分析,1949-2008
1.
王真麗(2001)。
〈協同教學知多少〉。
《國教天地》,146,頁85-93。
2.
趙金祁(2002)。
〈科學教育的系統觀(續)〉。
《科學教育月刊》,
1.
新黨─臺灣政黨政治分析
2.
議題型政黨的生存與發展-以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為例
3.
我國政黨重組之研究--從一九七七年到二OO五年
4.
台灣政黨選舉結盟之探究—以國、親、新三黨為例
5.
台灣新生政黨的發展與策略:以親民黨為例
6.
威權政體轉型中新黨的角色變遷
7.
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
8.
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P.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
9.
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10.
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1997)
11.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
12.
政黨聯盟的經驗—兼論國民黨、親民黨之政黨整合
13.
太陽花學運後台灣新興政黨的形成與發展-時代力量黨與社會民主黨的個案研究
14.
台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
15.
台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historical method - 歷史研究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歷史研究法,或稱歷史研究法,英文稱historical method,historical research或historical approach。歷史法以「歷史」作為研究的材料,「歷史」是人...
- 2政治發展的研究派別有哪些(請詳述之)? @ 大唐盛世 - 隨意窩
答:目前的政治發展的研究方向,以拋棄了傳統的主觀的推定研究途徑, ... 根據既定的標準,把歷史上的和現行的各種政治系統歸類,解釋它們演變的經過,觀察它們目前 ...
- 3四、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徑 - 考試院
歷史研究途徑,不在建立歷. 史演變的法則,而在了解時空背景對於研究主題產生背景的因果關係探. 討。 第二,制度的研究途徑。本文企圖從考試權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顯現出來.
- 4第壹章導論
Gunnell 及Held 亦指出「經由行為主義的衝擊以及政治分析的專業. 化,造成政治研究領域形成歷史的、規範的、經驗的三雄頂立的局面11。其中,. 歷史研究途徑曾被認為就是 ...
- 5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
對政治制度的研究有不同的假設與研究途徑,形成多樣的學派,常被區分為「理性. 選擇制度主義」(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歷史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