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UTC+12:45 -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关于新媒体行业就业现状及未来就业趋势的研究. 理論前沿: 41. ^ 《新媒體評價》(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新媒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3年11月23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3年11月21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2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新媒體"—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新媒體是基於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台。

在現階段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其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

[1] 目次 1行業 2新媒體的特徵 3新媒體的種類 3.1網絡新媒體 3.2移動新媒體 3.3新型電視媒體 3.4其他新媒體 3.5其他新媒介分類 4新媒體的互動性 5參考來源 5.1參考書目 行業[編輯] 新媒體行業與軟件設計、電視、廣播、移動通訊等許多市場有着密切聯繫,特別是電影、廣告和營銷行業。

業界通過與消費者雙向對話的形式獲利。

為了製作新的節目和內容,作為傳統媒體行業的電視業也利用新媒體和互聯網來擴大資源。

廣告業同樣重視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其運營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新媒體廣告子公司,廣告公司也成立了新的部門來研究新媒體。

公關公司則正在實踐利用新媒體的機會。

互動公關實踐使用社交媒體來接觸互聯網社交網站用戶的廣大受眾。

[2]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職業。

新媒體行業就業目前大體分為兩個方向,新媒體內容編輯和新媒體運營。

[3]互聯網帶來了創造性的工作。

網頁設計、遊戲設計、網絡廣播、博客和動畫都是隨着新媒體崛起而興起的職業。

新媒體的特徵[編輯] 數據性(Digital) 互動性(Interactive) 超文本(Hypertext) 虛擬性(Virtual) 網絡化(Networked) 模擬性(Simulated)[4] 新媒體的種類[編輯] 新媒體的種類很多,但目前以網絡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數字新媒體等為主。

融合的寬帶信息網絡,是各種新媒體形態依託的共性基礎。

終端移動性,是新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

數字技術是各類新媒體產生和發展的源動力。

在具體分類上,新媒體可細分為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RS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對話鏈、博客/播客、維客、網絡文學、網絡動畫、網絡遊戲、電子書、網絡雜誌/電子雜誌、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短信/彩信、手機報紙/出版、手機電視/廣播、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

[5] 網絡新媒體[編輯] 網絡新媒體亦被稱做第四媒體。

部落格,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RS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對話鏈,博客/播客/微博,維客,網絡文學,網絡動畫,網絡遊戲,網絡雜誌,網絡廣播,網絡電視、六維平台、掘客、印客、換客、威客/沃客等 移動新媒體[編輯] 手機、平板電腦、其它移動設備的短信/彩信、報紙/出版、電視/廣播、其中又以Podcast為次世代流行的新媒體,例如大眾常用的Podcast平台有:ApplePodcast、GooglePodcast、ListenContent有感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potify、Firstory、Soundon等平台,其中多為有聲節目。

新型電視媒體[編輯] 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 其他新媒體[編輯] 隧道媒體、路邊新媒體、信息查詢媒體及其他(如越世代新媒體) 其他新媒介分類[編輯] 保羅·萊文森(英語:PaulLevinson)的媒介「三分法」: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

舊媒介就是互聯網以前的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其特徵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聯網的第一代媒介,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譬如電子郵件、報刊的網絡版; 新新媒介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發端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譬如博客、優視網、推特、聚友網、維基網等,其主要特徵是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信息的消費者也是其生產者,用戶產生內容等。

[6] 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的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互動性[編輯] 它是網絡空間內信息發佈門檻低和信息傳播方式靈活的直接產物。

它在形式上表現為傳者和受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增強。

這種互動體現為轉載、分享、回帖等形式,和傳統媒體的熱線電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它也體現在整個信息形成過程的改變中。

在真正的互動環境中,信息不再依賴某一方發出,而是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形成的。

傳統媒體中有嚴格的受眾和傳者的區分;新媒體中沒有了傳者和受者,只有信息的參與者。

受眾在新媒體環境中可以在極大範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參與信息的傳播和發布。

它不僅體現在媒介機構和受眾之間的互動中,而且體現在受眾之間的互動中。

它是信息的雙向流動。

這種雙向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單向的傳播模式,是一種點對點的傳播。

在這一過程中草根的話語權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現代公民觀念的培育。

它在應用方面也有表現,如營銷、政治選舉宣傳、政府的網上答覆中心等。

[7] 參考來源[編輯] ^彭蘭.“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016年03期):120.  ^社交媒体在企业对企业公关中的作用.[2021-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劉志興,陳佩森,張婷婷.关于新媒体行业就业现状及未来就业趋势的研究.理論前沿:41.  ^《新媒體評價》(NewMedia:acriticalintroduction),MartinLister等著,2009年,第13-44頁 ^李柏鋒.其實所有的新媒體都不科技,但是媒體不說....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16-07-14[2017-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新新媒介》,(美)保羅。

萊文森著,何道寬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程世嘉.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經新聞.[2017-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中文(臺灣)).  參考書目[編輯] 《新媒體導論》,蔣宏,徐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第二版)》,(美)帕夫利克(Pavlik.V.)著,周勇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新媒體百科全書》,(美)瓊斯主編,熊澄宇、范紅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新媒體概論》,石磊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數字新媒體概論》,張文俊,復旦大學出版社 《新媒體傳播》,田智輝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取自「https://www.tw.studiodahu.com/w/index.php?title=新媒體&oldid=73048423」 分類:​新媒體新媒體藝術當代藝術數位媒體網絡文化市場傳播科技研究社會影響社群媒體隱藏分類:​自2013年11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3年11月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13年11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ysk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