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請看這些科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疼痛,請看這些科 ... 止痛,吃藥就好,還是需要開刀?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做出正確決定? 不管是牙痛、胸痛、下腹痛,一般人都是先想到專科就診,但如果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每日報 首頁 看文章 養生保健 健康新知 疼痛,請看這些科 收藏 圖片來源/鄭佳玲繪 瀏覽數245,178 2010/02/01· 作者/王梅整理 ·出處/康健雜誌 第135期 放大字體 止痛,吃藥就好,還是需要開刀?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做出正確決定? 不管是牙痛、胸痛、下腹痛,一般人都是先想到專科就診,但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除了一般門診,還可到疼痛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找疼痛專家處理,而不是隨便打針吃藥、忽視不理。

疼痛專家詹廖明義醫師提醒,就診前最好先做「功課」──疼痛紀錄,包括哪裡痛?痛多久?什麼情況會痛?是隱隱作痛、絞痛還是刺痛?記載得愈詳細,愈有助於醫師下診斷。

先止痛再治療醫師處理疼痛的優先順序大致分為:1.急性疼痛,2.癌症疼痛,3.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譬如意外受傷、嚴重車禍、燒燙傷,假使沒有立即生命危險,血壓、呼吸、脈搏等生命跡象都在安全範圍,可優先處理疼痛,再動手術,經過數天、數週之後,痛感自然會消失。

第二類的癌症疼痛,被WHO列為癌症病人必須優先緩解的症狀。

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疼痛科主任黃安年指出,平均每4個癌症病人,就有3個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尤其到了癌症末期,常常出現多發性疼痛。

近年由於積極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一般腫瘤科醫生大都熟悉處理癌痛。

黃安年表示,某些疼痛控制雖然無助於治療癌症,卻能減輕病人肉體與心靈折磨,得到較好的生活品質。

第三類慢性疼痛,疼痛持續3~6個月以上,也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根據估計,全球慢性疼痛病人約佔總人口的16~30%,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廣告 慢性疼痛的成因複雜,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醫師分析,有的是生活緊張和長期姿勢不良;有的是隨著年齡老化,退化性病變造成;有的則是反覆過度使用身體某些特定部位,造成軟組織受傷。

慢性疼痛病人最多症狀:1.肩、頸、背痛、腰椎,約60~70%(歐美國家則高達70~80%);2.肌肉扭傷、運動傷害、膝關節,約20%;3.帶狀皰疹造成的神經性疼痛、三叉神經痛、腦中風,約10%;4.腹部疼痛,約10%。

針對慢性疼痛,各科醫生幾乎都是先從保守治療下手,除了給消炎止痛、肌肉鬆弛藥,同時還要預防復發,運動強化身體器官組織,避免再受傷。

一旦覺得不痛了,就要考慮停藥,回歸日常生活保養,而非無限期用藥,「病患的衛教很重要,」萬芳復健科張光華醫師總是告誡病人,「必須多管齊下,如果不矯正姿勢,調整作息型態,疼痛永遠不能根治。

」但若是屬於神經性的疼痛,譬如三叉神經、帶狀皰疹,單純使用止痛藥的效果不佳,林乾閔醫師建議,可改用抗焦慮、抗癲癇藥物,阻斷神經異常放電,同樣能抑制疼痛。

「如果持續3個月沒有改善,就需要重新評估改變治療方式,」林乾閔叮嚀。

廣告 某些慢性疼痛可能是心理疾病造成。

譬如憂鬱症病人常伴隨頭痛、全身痠痛,醫生除了給止痛藥,同時也給鎮定劑或安眠藥。

精神科黃介良醫師指出,這類病人一旦憂鬱症得到控制,疼痛大都也獲得緩解,甚至不必再吃止痛藥。

除非保守療法一直無法減輕痛感,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甚至被迫中斷工作、影響生計,醫生才會建議開刀。

無法保證「刀到痛除」《聽疼痛說話》作者佛杜錫克醫師指出,約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外科手術是為了控制或減輕疼痛,譬如頭痛、頸椎痛、背痛等。

手術的好處可立竿見影,尤其對神經壓迫病人具有減壓效果,「病人跳著過來向你炫耀,」復健科醫師張光華形容。

不過,開刀有麻醉風險,而且屬於「破壞」行為,不保證結果完美。

「解決了身體組織結構問題,卻不一定能徹底解決疼痛及恢復功能,」張光華坦言。

譬如椎間盤受到壓迫、脊椎滑脫突出、長骨刺,一般外科手術就是直接拿掉椎間盤、固定位置。

但具有緩衝作用的椎間盤一旦被拿掉,骨頭之間的摩擦增加,反而導致脊椎加速退化。

臨床也遇到很多疼痛肇因於「失敗的外科手術」引起的併發症。

大里仁愛醫院詹廖明義醫師舉例,即便是最簡單的拔牙、抽血,或者較複雜的心臟手術、腫瘤切除等,都有可能造成神經受損,術後傷口產生的疤痕、沾黏,一碰到或壓迫神經就會痛。

廣告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很無奈,只能長期給藥控制,無法根治。

因此,用外科手術減痛愈來愈謹慎,術前必須靠許多精密的影像偵測,甚至故意誘發疼痛,才決定是否動刀。

跨科尋求第二意見手術分兩種,一種是診斷確定,非開刀不可,沒有及時處理,會帶來不良後果,譬如壓迫到神經的骨科手術;另一種是可做可不做,一旦做了,需要評估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椎間盤突出即屬此種。

德國曾經針對一群整型外科醫師做過一份調查,83%受訪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疼痛的手術是多餘的;74%醫師表示,若是自己有壞死性、中度疼痛的髖關節疾病,不打算切除置換;64%放棄修補拉傷的外部韌帶;57%拒絕用外科手術治療網球肘。

這群平日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相信,憑藉身體順乎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

有些外科醫師建議使用替代療法,譬如物理治療,「只要不繼續犯錯,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放』著也會好,這是自然病程,」台大雲林分院外科主任黃勝堅本身是腰椎滑脫病人,下背長期疼痛,影響走路,但他不想開刀,照樣上場打網球,「手術如果不具有急迫性,試著去接受它,甚至與它共存。

」病人到不同的科別看診,得到的治療方法也會不同。

雙和醫院林乾閔醫師建議,最理想的疼痛控制應該是跨科治療,尋求不同科別醫生的「第二意見」,而不只是看單一科別,才能得到最完整的醫療服務。

詹廖明義曾碰過椎間盤突出病人動了五、六次手術,問題依舊沒解決,「如果他(病人)事前來找我,我一定勸他不要開刀。

」「每個醫生,心中各有一把尺,」署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陳興源以臨床常見的關節炎為例,有的醫生主張開刀,有的主張運動復健,各持己見。

他極力贊成病人應該尋求第二意見,「即便是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最好都去問問其他醫生。

」疼痛,請看這些科疼痛科/偏頭痛、緊張性疼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神經痛、顳顎關節痛、肌筋膜痛、頸肩上肢痛、腰痛、下肢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帶狀庖疼痛、肋間神經痛、截肢痛、乳房摘除後痛、缺血性疼痛、原發癌痛、轉移癌痛等。

神經內科/頭痛、頸痛、腰痠背痛、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肌肉疼痛、手麻腳麻、顏面神經麻痺、肌肉病變、神經病變、腦瘤等。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腦神經創傷、脊椎骨折、脊椎損傷、脊椎骨刺、脊椎移位、軟骨突出、各種神經疼痛(如頭痛、三叉神經痛、頸痛、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等)、四肢痠麻等。

骨科/骨折、脫臼、骨髓炎、關節退化、關節炎、骨畸形、脊椎外傷、脊椎病變、肌肉、肌腱、筋膜疾病、脊椎骨外傷、坐骨神經痛等。

復健科/骨骼肌肉神經病變、腰痠背痛、關節疼痛、頸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手腳痠麻,顏面神經麻痺,運動傷害,腦中風,頸傷,脊椎損傷,灼傷、截肢後復健訓練等。

身心內科或精神科/偏頭痛、肌肉緊繃、腸胃不適、情緒困擾、停經症候群、經前症候群、器質性疾病、酒癮、藥癮、厭食、暴食等。

看更多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135期 台江國家公園賞黑琵樂活遊 中西醫聯手,解除女性泌尿道感染 忍痛?不如做好疼痛管理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熱門文章 1. 與公婆同住6年 林依晨婆媳相處之道:不卑躬屈膝才長久 4. 告子女棄養雙親 律師10點提醒:父母子女間,只有愛,沒有孝順 2. 桃園防疫旅館爆群聚感染專家:做到2件事可防空調傳播病毒 5. 「不想給媳婦壓力」85歲婆婆堅持獨居:同是別人女兒,女人不為難女人 3. 太晚睡、太早睡都不好?研究:10~11點睡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 6. 迎接2022年,把握「這幾天」掃除送舊迎好運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中醫養生 吃不多又脹氣、舌邊有齒痕 中醫:脾胃虛寒,2款湯方助改善 最新專題 康健小聚CHTalk-腦退化 【獨家專訪楊定一博士】放鬆X強化4招常見筋膜修復術 《看康健×熊健康LINE限時贈閱活動》 親愛的自己你,還好嗎?2021傾聽自己點亮心光|康健雜誌x雅詩蘭黛集團 2021CHR健康企業公民得獎名單 中醫順時調養|24節氣養生口袋日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