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情結】蘇絢慧/當童年的無助和痛苦,跟隨著人長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永遠不願意撕去的標籤:「我是受害者」……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當他一說起自己的遭遇時,是那麼辛酸悲情,是那… 直接觀看文章 一個永遠不願意撕去的標籤:「我是受害者」……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當他一說起自己的遭遇時,是那麼辛酸悲情,是那麼的淒涼不幸,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拋下他,對不起他的人。

在他主述的命運裡,所有的經歷乖張離奇,所有的欺負和不公都只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

接下來,他會毫不考慮地用所有的力氣,傾洩而出他的怨氣怨念,詛咒那些忘恩負義,或是假仁假義的人,不得好死。

但話鋒一轉,又立刻露出脆弱悲情的面容,彷彿自己是誤觸深野叢林的小白兔,不知道這世界怎麼會是如此殘酷、冷漠、無情、寡義? 再接著,他可能會淚眼婆娑地道盡自己如何的無辜、無邪,自己如何地在人生過程裡遭受別人的傷害、打壓及忽視。

你可能一時間無法察覺,他的前後文和他的情緒狀態有何奇怪,甚至會被他所說的遭遇吸引,覺得他真的是可憐中人,不由得泛起同情和悲憫,但慢慢地,漸漸地,或是一次一次地,你發現他的述說內容,並未隨著他的傾吐和宣洩有任何改變,甚至,他的段落,他嚥下口水的地方,他流淚時所說到的句子,幾乎都在同樣的落拍,像是一首唱不盡的歌曲,而他可以反覆地誦唱,反覆地迴旋。

這個過程裡,我相信你會是很努力的那個人,「努力地」想要改變他的心情,「努力地」想要幫他改善生活經驗,「努力地」要他換個角度思考,或是「努力地」要他不要絕望,再度擁抱這世界的希望吧! 然後,你會知道,是的,沒有起任何用處,也沒有獲得對方任何的回應。

甚至有時候,當你給予這些回應,不論是同理,還是安慰,或是到想要引導對方思考其它的人生面向時,他完全無動於衷,就像是沒有聽到你的回聲一般,任由你的回應淹沒在他的述說聲量中。

如果,你因為這樣反覆周旋,毫無進展的過程,而心生厭倦,或心力耗竭,而採用了激進的回應,或是來個不再回應,這時候,對方反而被激起難以理解的憤怒,將你也放進這個可惡及殘酷世界的一部分,指責你沒愛心、沒良心、沒道德、沒義理、沒人情…… 總之,這個過程,徹頭徹尾,你都是那個有點莫名其妙,像是一頭踩進了什麼大沙坑,陷落下去,不可自拔。

雖然你很想抓著沙坑底下的人,一起往上掙扎,爬出沙洞,哪知不僅沒有爬出沙洞,還覺得有股拉力把你往下拉,使你越陷越深。

當你覺得快沒命而必須自救自保時,終於不得不放棄這種無力的掙扎,卻換來沙洞底下的人大喊大罵:「你就這樣拋下我,自己逃命去,你傷得我好深呀……」 如果,這是你曾經遇過的對象,或是這個對象現在正在你左右,那麼,或許你可以慢下來,靜下來,為自己的這一段人際關係的奇幻過程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或許,你遇見的,正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的人。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受害者」。

在法律上,定義的「被害者」是:「系指個人或整體受到傷害包括身心損傷、感情痛苦、經濟損失或基本權利的重大損害的人,這種傷害是由於觸犯現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濫用權力的法律的行為或不當行為所造成。

」也就是說,若是法律上所指稱的「被害人」都是基於現行刑事法律認定下的各種損害,有具體事證,也有可追訴的特定「加害人」為對象。

但心理層面的「受害者情結」,則是廣泛性地控訴周遭生活的一切人事物,並且沒有特定對象地可以延展及移置到所接觸到的人,只要此人並無照著他所期待的反應,包括: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將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就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並以劇烈的情緒痛苦做為控訴的工具,指責別人壓迫傷害,同時自憐式地把自己說成這世界唯一最可憐,也最不幸之人。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行事風格特點是他們會在生活中,反覆地把自己推向痛苦邊緣,哪裡有痛苦就往哪裡鑽。

並且,會無意識地把這種痛苦傳染給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受害者情結的人,由於內心十分的空虛和恐懼,他們幾乎所有的關注,都在自己的空虛和恐懼上,並且被一種莫名的焦慮和無助支配,因此,長期處於這種情結的人很容易罹患抑鬱症,也常陷於絕望感中,嚴重的甚至有自虐傾向和輕生傾向。

這樣的心理情緒模式,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情結」。

這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感,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不願意面對自己生命的真實處境,包括所面臨的生活挑戰及各種問題。

產生了「受害者情結」後,人們很容易透過不斷複訴自己的無辜、反芻自己的無助及受傷情緒,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真實地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個體之所以會選擇受害的心態來因應人生,是因為他的內在需要經歷這樣的情緒,其實也就是他的人生模式的一再重演。

而這個模式,最早起源於他的童年,也就是小時候經歷巨大的情感創傷,然而,幼年的自己,面對自己的遭遇及環境,無力可施,也感受不到周圍人的協助及幫忙,因此留下了一個始終暗自哭泣,埋怨這世界無情辜負的孩子心靈,在自己的內在,並且未隨著自己的真實年齡而有所轉化或改觀。

在他的成長過程裡,未能透過學習及自我鍛鍊,來累積自己應對這世界的知識和技能,反而外表雖然是長大了,內心卻像是被封印在童年創傷的那些年,始終感嘆這世界及周遭他人的冷漠拋下和歧視輕看。

然而,雖說內心像是被封印在過往的無助時空中,不得翻身,但其實痛苦及怨恨的情緒卻不停翻攪,反覆湧出,因此產生了大量自憐,也產生了大量對外界的敵意和恐懼。

正因為無意識地在這樣的歷程中循環,他的生命歷程,絲毫沒有任何引發他反思、領悟,及成長的機會,而是沉溺或浸泡在其中的情緒和生命創傷中,載浮載沉,於是,就只能一直唱重複的調、說相同的事件、哭訴一樣的情節,並且留下一個永遠不願意撕去的標籤:「我是受害者」,好控訴著這個世界的無情無義,及無盡傷害。

如此,也給了他自己一個理由一個說法,來歸咎自己人生的痛苦和悲辛遭遇。

同時,鞏固自己是無辜者和需要被補償者的位置。

可是,弔詭的是,他們不是鎖定當初令他們受傷或遭遇痛苦的對象,而是廣泛性地、普遍性地認定,這世界的人都是可惡的人,都是會帶給他們傷害和冷漠的人,因而將世界全視為他的敵人,除非接受他的控制和支配。

如果,這是你曾經遭遇過的情境,也曾遭受某人的控訴及怪罪到覺得有點誇張的感受,那麼,你需要的是重新釐清你們的關係和關係歷程,會不會太容易被怪罪?會不會認識其實時間不長,就可以感覺到對方翻臉如翻書一樣快?會不會你每講一句話,都害怕惹怒對方,讓對方不悅?會不會你在關係裡,像是處在三溫暖中,忽冷忽熱,冷熱交加? 如果,你曾經疑惑自己究竟在什麼樣的關係中?你也曾不懂為什麼在對方的口中,你是如此可憎恨的對象?那麼,或許你已來到了「受害者情結者」的內心世界,卻完全無知,只剩下處在地獄的感覺,及找不到出路的迷失感…… (敬請期待《皇冠》雜誌全新專欄【受害者情結】。

) 【蘇絢慧 】 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兼任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曾任醫學中心安寧療護病房社工師、心理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期待文字,像一盞微亮溫暖的燈,能伴人走進內心深處的幽暗處,發覺自我的真實及力量。

分享此文: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文章分頁導航 上一個【離人手札】璐璐/啟程下一步【小說嗜讀】方慧/手機裡的男朋友 發表者:皇冠雜誌 《皇冠》雜誌創刊於1954年,是歷時最為悠久的民營雜誌。

這許多年來發掘了無數的作家,今日文壇巨星,很多都是經由《皇冠》崛起。

檢視「皇冠雜誌」的全部文章 3Comments 我母亲是这个。

受害者情结。

应该怎样解决问题? 讚讚 回應 係,原來我一直就係咁 讚讚 回應 引用通告:"誰是受害者"?YourVictims'Game(上)-PagePentacles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文章類別 特別推薦(35) 特別企畫(100) 精選專欄(78) 長篇連載(9) 先讀為快(16) 小說嗜讀(42) 心靈光譜(20) 文學經典(5) 日常片刻(43) 人物專訪(26) 當期購買CROWNCOVER819期5月號818期4月號817期3月號近期迴響 "誰是受害者"?YourVictims…在【受害者情結】蘇絢慧/當童年的無助和痛苦,跟隨著人長大那一疊陪伴我十五年的淺綠色稿紙…在【隻字片語】林居賢/那一疊陪伴我十五年的淺綠色稿紙Connie在【受害者情結】蘇絢慧/當童年的無助和痛苦,跟隨著人長大皇冠雜誌在【城市風景】許育華/夏日歐洲鐵道之旅亞欣在【城市風景】許育華/夏日歐洲鐵道之旅 部落格統計 202,300點擊次數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CROWNMAGAZINE 加入其他28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CROWNMAGAZINE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