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 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聳參天的台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完整觀看它的樣貌。

來自澳洲的「Tree-Project」拍攝團隊最近來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等身照」 2017年05月16日 本報2017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本報2017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高聳參天的台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完整觀看它的樣貌。

來自澳洲的「Tree-Project」拍攝團隊最近來台,他們攀上70公尺高的森林頂端,沿著樹身升降,為台灣杉拍下每個高度的紀錄,再加以組裝成等身照。

這也是首次有團隊為台灣杉紀錄完整的樹身樣貌。

攝影團隊與「三姊妹」合影。

攝影:StevenPearce,徐嘉君提供。

「Tree-Project」提供觀看樹的不同視角 「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團隊是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省的珍妮芙山納博士(Dr.JenniferSanger)和史蒂芬皮爾斯(StevenPearce)夫婦,前者為附生植物研究學者,後者則為專業攝影師。

拍攝團隊12日於農委會林試所發表演講,作為在台拍攝行程的結尾。

這是他們全球的第三個拍攝計畫,70公尺高逐公尺拍攝的台灣杉照片,將組裝成一張照片,呈現台灣杉的面容,大約一個月後完成。

為樹木拍攝等身照片的濫觴,可溯及2009年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在美國的全球最高樹種──紅杉;「Tree-Project」則是後繼之秀,類似計畫仍屬少數。

促成這項計畫的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徐嘉君說,一般人拍攝較高的樹木時,都得由下往上拍,比例也跟著改變。

等身照片則以軌道沿著樹身升降拍攝每個高度,每張照片都以一比一的比例拍攝,不會扭曲、變形。

台灣杉雄花。

攝影:徐嘉君 徐嘉君是「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的催生者,他與珍妮芙山納都是國際間少數研究附生植物研究者。

在一次倫敦舉辦的研討會,聽山納報告在澳洲以及紐西蘭做過的Tree-Project,便問他是否願意來台拍攝台灣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並獲得山納首肯。

去(2016)年10月,徐嘉君回台後再與山納確認,進而促成此行。

尋找「三姊妹」 重回中斷林道 徐嘉君心中最理想的拍攝對象就是台灣杉,拍攝主角是位於棲蘭山中的三棵台灣杉,山友稱為「三姊妹」。

徐嘉君很久以前聽同事說,年輕時曾騎著越野摩托車到棲蘭山區的170林道底看這棵樹,後來林道斷了12年,再沒有機會回訪。

徐嘉君知道後,一直夢想著前往拜訪。

2015年,他找朋友開車前往,他描述當時林道沿途的芒草,長得比車高,車子在半途,輪胎還掉到山崖下,用繩子拉上來;車子止於7K(公里)處,仍未尋獲傳說中的台灣杉。

後來步行大約到11K處,才看到這3棵樹。

由於時間不夠,此次未能攀爬,但是她不死心隨後再度上山,這次團隊成員在7K紮營,隔天揹著爬樹裝備前進,如願爬到樹頂。

年初再度探勘,並決定選這棵樹作為拍攝主角。

4月19日拍攝團隊抵達台灣,20日就入山,並逐步完成任務。

這項拍攝計畫也為一般未能接觸樹冠層的人,藉由影像一睹樹冠層樣貌。

「我們爬過更漂亮的樹,但是這幾棵樹可及性最高。

」徐嘉君解釋。

此次順利拍攝完成,他相當開心。

他說爬山靠運氣,當初沒想到一定會拍成,另有備案拍160林道的扁柏,可是他最想拍的仍是台灣杉。

橫渡台灣杉。

攝影:徐嘉君 由於澳洲粗大的尤加利樹,樹幹常常是空心的,對爬樹的人而言並不穩固;爬台灣杉時,確保繩常常固定在不到20公分的枝幹上,令兩位澳洲人憂心,他們不相信這麼細的樹幹爬得上去。

徐嘉君則說,台灣的針葉樹十分堅實,只要比手臂粗,攀爬都沒問題。

這趟台灣行讓珍妮芙山納夫婦改觀。

「如果你問一百個澳洲人,台灣長怎樣?他們百分百回答『大都市』!」徐嘉君說,他們走訪棲蘭和福山,發現台灣之美,有許多未踏勘過的原始地,連最高的樹都還沒有人找到,是很值得探索之地。

一棵樹 一個生態系 2016年的台灣杉毬果。

攝影:徐嘉君 爬大樹可說是附生植物研究者的宿命,研究附生植物就得從樹冠層研究著手,從爬樹的過程,讓徐嘉君體會到一棵樹能有多少生命力。

「從地表樹的根部,往上到樹冠層的過程,光線越來越亮。

」拍攝團隊以相同設定拍出的照片,能清楚看出光影在樹身上的變化。

其次,原始林下陰冷潮濕的印象,也隨著樹幹高度改變。

樹頂乾燥溫暖,微風徐徐,甚至可以曬太陽睡覺,迥然林下的世界。

根據其他研究者收集的溫度變化資料,在塔塔加的雲杉,從地表到樹頂40公尺,溫度相差4℃以上。

這足以說明,附生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生長環境,極具差異性,附生植物相也隨著高度而有不同,甚至無法存活於地面上。

拍攝過程,徐嘉君也測量64.3公尺高的二姊,48根枝條的大小、方向、長度以及高度等,也觀察到有些附生植物在比較下層才會出現,有些則在比較外層出現。

此外,方位也因東北季風影響,東北向的附生植物相對少,西南向比較多。

他在樹上紀錄約2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開黃花的著生杜鵑最特別,這在他調查樹冠層的過程,幾乎每棵老樹都能發現著生杜鵑的蹤影。

不過三姊妹們的年齡並不容易推估。

大樹通常胸徑大,超出年輪鑽探範圍,以及樹幹呈現中空,年輕時期無法計算;再加上鑽探年輪都在離地2~3公尺之處難以施力等因素,很難估算年齡。

目前年齡推估約介於400到800之間。

著生杜鵑。

攝影:徐嘉君, 即將開花的附生蘭小攀龍。

攝影:徐嘉君 尋找台灣第一高樹 突破70公尺瓶頸 作業畫面,攝影:徐嘉君 樹冠層研究者都夢想著找出第一高樹。

徐嘉君爬過最高的樹是72公尺的台灣杉,在雙鬼湖一帶,很難到達之處,卻有很多可能性。

這些倖存下來、高聳入雲的台灣杉,見證了伐木停止的界線,它們都在林道底或路到不了的地方,因此都得揹著裝備走山路尋找。

他觀察台灣的原始森林中,60~70公尺的樹最多,想找80公尺的樹卻不得,「再長10公尺應該不難,為何達不到?」那些伐木工口中流傳著上百公尺的台灣杉,始終未能親眼目睹。

其實台灣能有70公尺高的樹已經很了不起了。

第一高樹美國的紅杉,所處環境沒有颱風,最近發現東南亞最高的龍腦香科樹,高89公尺,也位於赤道無風帶;相對的,台灣是一座山會崩、颱風會來、時常土石流的島嶼,很多大樹遭遇風折、雷擊。

「想想看,70公尺已經是20幾層樓高,它必須從樹底運輸水到最頂端,而且植物是利用太陽的蒸散作用,沒有電力可供使用。

」有些說法或能解釋這種現象。

通常很高的樹都長在霧林帶,霧林帶空氣中的濕度很高,定時有雲霧來滋養;從紅杉相關的研究也指出,因為它透過葉子從雲霧中取得水分,每到晚上它的樹液流就往下走。

徐嘉君認為,台灣杉在霧林帶也有類似的現象。

會不會70公尺就是台灣樹高的極限?這讓徐嘉君十分著迷,也將持續調查、收集資料。

徐嘉君說,這些樹的年齡比人類多好幾世代,我們不知道在這漫長歲月中它們經歷了什麼,只能從樹身上尋覓這些刻印。

拍攝過程中,就曾於大姊身上見證一道很深的割痕。

這道傷痕是怎麼來的?大姊是怎麼挺過這個傷害?留待每位觀看者解讀,想想我們和樹、森林要搭建怎樣的連結。

關於Tree-Project Tree-Project第一個計畫是拍攝紐西蘭羅漢松屬的樹,第二個計劃則是澳洲塔斯馬尼亞的尤加利樹。

拍攝這棵樹是有原因的──塔斯馬尼亞原是原始森林茂密之處,前兩年因政府想解編一處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森林,以增加伐木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

此舉讓塔斯馬尼分裂為兩個極端的社群,一邊是主張完全不能砍樹、保存既有樣貌的環保團體,另一邊則是經濟至上,主張砍樹的社群。

為此,Tree-Project以澳洲塔斯馬尼亞98公尺高的尤加利樹為對象,透過等身平視認識樹,促使人們重新看待自身和樹的關係。

山納表示,照片是中性的,不會傳達特定立場,但每個人看過照片,自會產生各自對樹的看法。

樹的高度怎麼量? 爬到樹上垂尺下來量,用50公尺的尺分段量,光達測樹高但技術很貴,適合平坦之地,若根部受到阻擋或在很深的溪谷裡,就會測不到,比較可靠的方法仍然是人力測高。

更多精彩照片 山納夫婦。

林試所提供。

簡易相機固定架,傅國銘攝,林試所提供。

阿牧攝,林試所提供。

70米高的拍攝纜繩。

林試所提供。

距離100米的架設支點:扁柏。

林試所提供。

阿牧攝影。

林試所提供。

樹冠層的飛鼠大便。

林試所提供。

林試所提供。

參考資料 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臉書(英文) ※好消息!此文引發各界迴響後,經拍攝團隊友人牽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如今正式獲得「Tree-Project」拍攝團隊授權,同意運用其拍攝的等身照製作成海報,作為募款之用,以支持協會經營的「環境資訊中心」,持續透過內容傳遞達到環境資訊公開,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塊土地發生的事情。

 捐款500元,就能把海報帶回家!線上捐款請至 https://goo.gl/1rqerx 。

延伸閱讀 暖化當前高山霧林帶生態將受影響 超過48萬份珍貴標本「腊葉館」典藏百年台灣植物史 【十二月民俗植物曆】東亞第一高樹:台灣杉 《早田文藏: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從台灣杉談起 《早田文藏: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台灣杉:世界新屬的發表 撞到月亮的樹 相關文章 【自然谷之星】一種味道各自表述又香又臭的紫花藿香薊 2020/08/09 不讓科學園區再搶良田立委、民間合推《有機農業促進法》修法 2020/08/06 226069 [nothing_1] 斗南友善耕作「紅冠水雞」稻田產卵 2020/08/03 226032 [nothing_1] 射殺烏干達「明星」大猩猩拉飛奇盜獵者判刑11年 2020/07/31 225989 [nothing_1] 中油重申:三接工程已避開藻礁範圍將依循環評承諾 2020/07/29 川普將大砍「犀牛和老虎保育基金」全球不到100隻蘇門答臘犀牛告急 2020/07/29 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台灣新聞台灣杉附生植物樹冠層森林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

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

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dpm('alph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