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散文寫作技巧 - 翼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魯迅能將文字寫到冷絕。

但最具醇樸,敦厚特質的文章,應為豐子愷的散文。

他寫的“給我的孩子們”與 ... 寰宇古今 藝文走廊 談天說地 點點心靈 雲彩生活 書香陣陣 捕光捉影 樂趣飄送 藝文走廊 ✐2006-05-01  談散文寫作(四) 淺談散文寫作技巧 殷穎   (一)質樸   用許多華麗的詞藻,來堆砌成一篇美文,有時恰似濃粧豔抹的俗脂庸粉,這種美頂多是浮華的美,文章的內涵,反而空洞貧乏,並非是好的散文。

質樸的文章,才具有踏實,持久的美,才能真正感人,所謂絢麗之極,歸於平淡。

質樸的美是藏在作品核心裏;如素淡的松柏,四季長青。

駢驪的文體如霓虹燈般炫麗,但終會盛極而衰。

好的文章要用最平實,最真摯的文字寫出來,所謂修辭立其誠。

誠懇的文字,“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憑愛心說誠實話”,最能感人。

且會歷久不衰,影響深遠。

  記得讀過農業社會學家楊懋春長老的勉齋文集,楊氏記述他的童年生活,文字極平淡,但有一腔醇樸的真誠,透紙而出。

他憶述童年時,說他常常尿床,及一些一般人羞於啟齒的事,大家都會略而不提,但他卻毫不掩飾地娓娓道來,讀了令人感動難忘。

  誠實落筆,才會寫出動人的好文章。

(二)簡約   梁實秋說過:“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

一篇漫長的議論,如一場冗長的講道,讓人讀(聽)了起催眠作用,東扯西拉,找不出重心與焦點。

好的文章要精簡凝鍊,要言不繁,層次分明,擲地有聲。

使人讀了歷久不忘。

  人們能記憶的好文章,多半都是較短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未滿百字,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只有一百四十字。

創世記的作者以如椽巨筆,用八百字便能寫出神所創造的天地,更是神來之筆。

  文字要寫得簡短,惜墨如金,才能有“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裏”的效果。

  中國最傑出的短篇小說,是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蒲氏能用一,二十個字寫出極短篇的故事來。

要學寫短文,應以蒲松齡為師。

(三)空靈   空靈就是美學的距離,是一種含蓄的美,如霧中看花,隔一段距離來欣賞。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要能將散文寫得像詩一樣的美,自會有空靈的境界,寫出空靈的妙筆。

(四)散文的節奏   散文的節奏,是一種生動的韻律,如音樂靈動的拍節,精到的散文讀起來會有立體感,它不必是韻文,也不必是駢文,更不需要韻腳與對仗。

但讀起來,自然有活潑的韻律與音樂的旋律。

  有些文章唸起來能琅琅上口,如歐陽修“畫錦堂記”中的名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句中因加上一個連接的“而”字,讀來便氣韻生動,有了節奏感。

保羅在羅馬書八章三十五至三十七節中的那段:“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同樣,有這種節奏感。

(五)人情味   梁任公論作文說:“筆鋒要常帶情感”,而情感正是作品的靈魂。

  具有人情味的作品,最能觸動人的心絃。

引發共鳴,其感染力也最為深刻。

讀者文摘選稿的尺度,便是以具有人情味的文章為上選。

要寫一篇感動人的見證,必須有深厚的人情味,讓人讀了有一股暖意透入心窩。

  二十年代的散文大家中,朱自清,徐志摩等擅寫美文,能領一代風騷。

魯迅能將文字寫到冷絕。

但最具醇樸,敦厚特質的文章,應為豐子愷的散文。

他寫的“給我的孩子們”與“作父親”等篇,濃濃的人情味,躍然紙上,使人讀了不能不受感動。

而人情味就是最珍貴的愛心。

  附錄:豐子愷“作父親”   樓窗下的弄裏遠遠地傳來一片聲音:“咿喲,咿喲…”漸近漸響起來。

  一個孩子從算草簿中抬起頭來,睜大眼睛傾聽一會,“小雞!小雞!”叫了起來。

四個孩子同時放棄手中的筆。

飛奔下樓,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聽見了行人的腳步聲而飛去一般。

  我剛攙扶起他們所帶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滾下去的鉛筆,聽見大門口一片吶喊:“買小雞!買小雞!”其中又混着哭聲。

連忙下樓一看,原來元草因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蓋不能再跑,恐怕小雞被哥哥姊姊們買完了輪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

我扶了他走出大門口,看見一群孩子正向一個挑着一擔“咿喲,咿喲”的人招呼,歡迎他走近來。

元草立刻離開我,上前去加入團體,且跳且喊:“買小雞!買小雞!”淚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從臉上滴到地上。

  孩子們見我來,大家回轉身來包圍了我。

“買小雞!買小雞!”的喊聲由命令的語氣變成了請願的語氣,喊得比前更響了。

他們彷彿想把這些音蓄入我的身體中,希望牠們由我的口上開出來。

獨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擔子的繩而狂喊。

  我全無養小雞的興趣;且想起了以後的種種麻煩覺得可怕。

但鄉居寂寥,絕對屏除外來的誘惑而強迫一群孩子在看慣的幾間屋子裏隱居這一個星期日,似也有些殘忍。

且讓這個“咿喲,咿喲”來打破門庭的岑寂,當作長閒的春晝的一種點綴罷。

我就招呼挑擔的,叫他把小雞給我們看看。

  他停下擔子,揭開前面的一籠。

“咿喲,咿喲”的聲音忽然放大。

但見一個細網的下麵,蠕動着無數可愛的小雞,好像許多活的雪球。

五六個孩子蹲集在籠子的四周,一齊傾情地叫着“好來!好來!”一瞬間我的心也屏絕了思慮而沒入在這些小動物的姿態的美中,體會了孩子們對於小雞的熱愛的心情。

許多小手伸入籠中,競指一隻純白的小雞,有的幾乎要隔網捉住牠。

挑擔的忙把蓋子無情地冒上,許多“咿喲,咿喲”的雪球和一群“好來,好來”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

孩子們悵望籠子的蓋,依附在我的身邊,有的伸手摸我的袋子。

我向挑擔的人說話:   “小雞賣幾錢一隻?”   “一塊洋錢四隻。

”   “這樣小的,要賣二角半錢一隻?可以便宜些麼?”   “便宜勿得,二角半錢最少了。

”   他說過,挑起擔子就走。

大的孩子脈脈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連叫“要買!要買!”挑擔的越走越快,他們喊得越響。

我搖手止住孩子們的喊聲,再向挑擔的問:   “一角半錢一隻賣不賣?給你六角錢買四隻罷!”   “沒有還價!”   他並不停步,但略微轉頭來說了這一句話,就趕緊向前跑。

“咿喲,咿喲”的聲音漸漸地遠起來了。

  元草的喊聲就變成哭聲。

大的孩子鎖着眉頭不絕地探望挑擔者的背影,又注視我的臉色。

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擔人遠遠地招呼:   “二角大洋一隻,賣了罷!”   “沒有還價!”   他說過便昂然地向前進行,悠長地叫出一聲“賣──小──雞───”其背影便在衖口的轉角上消失了。

我這裏祇留着一個號啕大哭的孩子。

  對門的大嫂子曾經從矮門上探頭出來看過小雞,這時候便挐着針線走出來倚在門上,笑着勸慰哭的孩子說:   “不要哭,等一會兒還有擔子挑來,我來叫你呢!”她又笑向我說:   “這個賣小雞的想做好生意。

他看見小孩子們哭着要買,越是不肯讓價了。

昨天坍牆圍裏買的一角洋錢一隻,比剛纔的還大一半呢?”   我對她答話了幾句,便拉了哭着的孩子回進門來。

別的孩子也懶洋洋地跟了進來。

我原想為長閒的春晝找些點綴而走出門口的;不料討個沒趣,扶了一個哭着的孩子而回進來。

庭中的柳樹正在駘蕩的春光中搖曳柔條,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穩的新巢上低徊軟語。

我們這個刁巧的挑擔者和痛哭的孩子,在這一片和平美麗的春景中很不調和呀!   關上大門,我一面為元草揩拭眼淚,一面對孩子們說:   “你們大家說‘好來,好來’‘要買,要買’那人便不肯讓價了!”   小的孩子聽不懂我的話,繼續唏噓着;大的孩子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思。

我繼續撫慰他們:   “我們等一會再來買罷,隔壁大媽會喊我們的。

但你們下次…”   我不說下去了。

因為下面的話是“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

”倘再進一步,就要變成“看見好的嘴上應該說不好,想要的嘴上應該說不要”了。

在這一片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裏容藏這樣教導孩子的一個父親呢? 1922年五月二十日 (六)靈感與素材   作家寫文章的靈感,非憑空而來,是要靠觀察世象,體驗生活,而且要對人生作深入縝密地體察與分析,才能得到好的寫作素材;而這種觀察,不能僅靠一雙肉眼,是要靠第三隻心靈的眼,才能觀察入微。

除觀察以外,也要會傾聽社會上人們的心聲,同樣也不能僅靠一對肉耳,而是要具備能聽到別人內心深處的第三隻耳。

  作家要具備第三隻眼,與第三隻耳,才能收集到好的寫作素材。

而且不僅要靠視覺與聽覺,也要靠觸覺,嗅覺與味覺等,來擴大心靈的機能與感受。

  隱居在華爾敦湖畔的散文大家梭羅,能用他異於常人的耳朵聽到種籽發芽的聲音。

作為一個基督徒作家,除了要能聽到自然界與人文界的聲音外,還要能聽到神微小的聲音。

在舊約士師時代的老祭司以利,聽不見的神的聲音,童子撒母耳卻能聽見(撒母耳記上第三章);保羅更能聽到樂園中隱密的言語(哥林多後書12:4)。

保羅也勉勵我們“不要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18)。

這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異象,與肉耳所聽不到的聲音,就是聖靈的啟示。

信徒是要比一般作者更深一層,更高一處的,接受聖靈的感動。

  作者除了要會觀察,體驗以外,也要會收集一切可用的資料,韓愈所謂:“牛溲馬粕,敗鼓之皮,兼收並蓄,待用無遺。

”辛勤的蜜蜂要採集千朵花粉,才能釀製一匙蜜。

作家要隨時攜帶筆記本,將可用的素材分別記錄下來,並要能分析與組織資料,用為寫作的素材。

並將收集到的資料,分檔儲存,使用時才可一索而得。

(七)文勿憚改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鎔裁”論:“裁則蕪穢不生,鎔則綱領昭暢。

”故文章的修改十分重要。

好的作品都要經過千錘百鍊,多次修改,才能定稿。

千萬不要寫好後立刻寄給編輯,要編輯替你改,而要自己修改。

如一時找不出毛病,可將文章擱置數日,然後再讀再改,一直改到滿意為止。

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也。

  幾個著名的修改範例如下:  1.唐僧齊己“早梅”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代為改作“昨夜一枝開”,是謂一字師。

 2.王安石“泊船瓜洲”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曾先後用過“到”,“過”,“入”,“滿”,最後改為“綠”,才成為不朽名句。

 3.范仲淹作“嚴先生祠堂記”中有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後李泰伯為其易一字,將先生之“德”改為“風”字,便因易此一字而成千古名文。

 4.韓愈為賈島將“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推”字,建議改作“敲”字,“僧敲月下門”,乃成為千古推敲的佳話。

 5.唐詩人高適有句“前村月落一江水”,詠錢塘江之潮汐,書於壁上,後覺不妥,再返回原處時,發覺壁上詩已為人改為“前村月落半江水”。

這個“半”字才能更傳神。

 6.唐詩人杜甫有句:“林花着雨胭脂□,水荇牽風翠帶長”書於某寺壁上,因年久寺牆頹圮,首句末後一字湮沒。

宋代詩人試為杜詩補遺;蘇東坡填以“潤”字,黃山谷填以“老”字,秦少遊填以“嫩”字,佛印填以“落”字。

後寺僧找出杜詩原作為:“林花着雨胭脂濕”,補遺的四位大詩人,在所補的詩句中,各自展現了他們的精神面貌,但杜詩原作中的“濕”字,仍最為傳神。

 7.歐陽修作“畫錦堂記”中有“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文已送出。

忽有所悟,立即快馬追回。

在兩句中各添一個“而”字,遂成千古名句:“仕官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讀起來更能鏗鏘有致。

  其實,寫作根本沒有甚麼技巧可言,有所謂大巧若拙;以上的幾段記載,都是一些長年從事寫作者所摸索得來的經驗。

喜愛寫作的人,只有兩件事必須堅持;一是要不停的讀,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是要不斷的寫,文筆只有在持續寫作中才會有進步。

文章的技巧也自然會嫻熟,所謂熟能生巧。

(下期續) 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編輯鉤沉-談編、寫、譯的素養與實務》,道聲出版社出版。

翼展視窗闊報取智域深 樂趣飄送 送行 ✍張施恩 談天說地 宗派與宗派主義 ✍于中旻 點點心靈 領袖藝術十三篇(七)儉約 ✍余仙 藝文走廊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凌風 談天說地 遠避世俗虛談 得着基督至寶 ✍謝錫命 談天說地 疫題及集體安全 ✍于中旻 寰宇古今 中央亞細亞—成吉思汗及其苗裔 ✍曲拯民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美國印象(三)AmericanImpression ✍郭端 寰宇古今 中州鴻爪 ✍鄭國輝 談天說地 新年新希望 ✍于中旻 十大熱門@藝文走廊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84,801)紅樓夢的四首梅花詩(38,029)關於《聖經新約和合本修訂版》的幾點淺見(35,278)兩道門-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34,293)水仙花的故事(33,159)談散文寫作(四):淺談散文寫作技巧(33,109)大慾之外還有甚麼?-李安電影《飲食男女》(32,855)祈禱的手(32,127)西斯汀教堂壁畫(31,139)偷得浮生半日閒─嶺南之風(29,787) 寰宇古今 關山渡若飛-橫越阿爾卑斯 中國第一所大學張家界雨吟滴翠 藝文走廊 頌詩譯選:失落的領袖 獅口的見證烏鴉的另一面 談天說地 智慧價值觀 說真話誠和平之夢 點點心靈 洗手,濯足,滌罪愆 我們來談天(五)天上的父家不如一見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紫鵝絨 簡易食譜:魚蓉素菜羹稱心園藝:蝴蝶蘭MothOrchid 書香陣陣 讀書樂:天地有大愛 讀書樂:踏着耶穌的腳印讀書樂:釋經講道回憶錄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巴黎再訪ParisRevisit 捕光捉影:上海印象ShanghaiImpression捕光捉影:重遊北京5 樂趣飄送 歌唱的雲雀:海弗格爾 道瑞治PhilipDoddridge莫札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