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词汇- 维基学院,自由的研习社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同一个语义场中有许多词汇,但常见常用的一般只有几个。
比如在表示“看见”的语义场中,文言用“晞、望、目、窥、觇、观、看、觌、 ...
文言文基本词汇
来自维基学院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以上古汉语的常用词为主,取自先秦和两汉的传世文献。
在同一个语义场中有许多词汇,但常见常用的一般只有几个。
比如在表示“看见”的语义场中,文言用“晞、望、目、窥、觇、观、看、觌、睥、睨、眄、睐、瞰、睇、矍、瞻、觑、省、眙、盼、览、顾、瞥、相、见”等,其中“观”是无心的动词,指眼睛对准光线的反射源;“见”是有心的动词,指在大脑视觉中心已经产生了视觉形象。
而上古“看”是“探望”义,魏晋时才有“视”义。
本课题选取例字的标准有二:1、文言的一般基础,即词汇须属于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以先秦到西汉文献语言为模仿对象的文言系统;2、文言词的字频,即先秦两汉已使用过的趋于定型化的语言成分,或通过先秦两汉旧有的质素组合来表达新词新义时常用到的字。
因此,选字以基础、高频的用字为主。
目录
1斯氏核心词
2常用词古今语对照
3后起字义说明
4通俗文言问题
5参考资料
6其他
斯氏核心词[编辑|编辑源代码]
斯氏核心词,指美国语言学家斯瓦迪士所枚举的207个核心词。
他认为,基本上所有语言的词汇都应该包含这二百多个词语;而另一方面,只要认识这二百多个词语,亦可以利用该种语言作最基本的沟通。
参阅:上古汉语字频
编号
文言常用字
现代汉语
英语
说明
1
予(余)、吾、我
我
I
第一人称。
上古汉语的“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例如《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不能说成“今者我丧吾”。
但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如《论语·先进》“不吾知也”。
后世文言特别是尺牍中就不太分别了。
此外,古人常用谦称,可以代替第一人称。
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
从字频上看“我”的使用是最高的。
2
女(汝)、尔、若、而、乃
你
you
第二人称。
其中“而”和“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
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此外,古人常用尊称,可以代替第二人称。
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3
(不用)、其、之、厥、彼、渠(后起)、伊(后起)
他
he
第三人称。
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基本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其”字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
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
古文家仍旧尊用上古语法。
西周早期,“其”用作副词,“厥”用作代词;中期,“其”已侵入“厥”的领域;晚期,二者均作代词,已无区别。
秦汉时,“其”已彻底取代了“厥”。
指示代词的“彼”有时候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如《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后世文言中的“渠”和“伊”是后起的。
4
吾、我…、我等
我们
we
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后代文言中可用“我等”,还可以用“属”“侪”“辈”“曹”“俦”等字表示“一班人”“一众人”。
5
女、尔…、汝等
你们
you
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后代文言中可用“汝等”,还可以用“属”“侪”“辈”“曹”“俦”等字表示“一班人”“一众人”。
6
其、之…、彼等
他们
they
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后代文言中可用“彼等”,还可以用“属”“侪”“辈”“曹”“俦”等字表示“一班人”“一众人”。
7
是、此、斯、兹、之、其
这
this
“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
“是”和“此”同义,可以互换。
“是、此”可以指人,略等于说“这人”。
“其”和“之”可以用为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或“彼”。
另外“然”和“尔”可以表示“这样”和“那样”。
8
彼、之、其、夫
那
that
“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等。
“彼”可以指人,略等于说“那人”。
“其”和“之”可以用为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或“彼”。
“夫”也可以用为指示代词,但指示性很轻,可以不译。
另外“然”和“尔”可以表示“这样”和“那样”。
9
是、此、斯、兹
这里
here
“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
“是”和“此”同义,可以互换。
10
彼
那里
there
“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等。
11
谁、孰
谁
who
“谁”是问人的。
“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
语法上,“谁”可以用作定语,但“孰”不能,“谁”作定语后面要加“之”,如《论语·季氏》:“是谁之过与?”
12
何、安、奚、恶、焉、胡
什么
what
“何”“安”“奚”“恶”等作宾语时表示“什么”。
注意,“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必用作宾语更常见。
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13
何、安、奚、恶、焉
哪里
where
“何”“安”“奚”“恶”等作宾语时也表示“哪里”。
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
14
曷、何时
何时
when
“曷”相当于“何日”、“何时”,询问未来的时间,如《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古书中较少见到。
另外“曷”也表示“什么”。
15
何、安、奚、恶、焉
如何
how
“何”“安”“奚”“恶”等作状语时表示“怎么”和“为什么”。
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怎么”。
16
不、弗、毋、未、否、非
不
not
否定词“不”“弗”“毋”“未”“否”“非”是副词,还有动词的“无”和代词的“莫”。
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前面,如《论语·先进》:“不吾知也”。
有人把这种句子叫做“倒装句”,这是不对的,在上古汉语中,这是正常结构,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后世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一类结构。
而“弗”“勿”“非”“无”不然,“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而“非”是否定整个谓语的,“无”本身就是动词。
“毋”与“勿”语义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毋”常写作“无”。
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
有时候,“勿”可用于陈述句,则意义与“不”差不多,如《左传·襄公三年》:“齐侯欲勿许”。
“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表事情还没实现,也可用于表委婉的否定,则与“不”字意义差不多。
17
凡、皆
所有
all
代词方面。
总括副词方面,先秦主要使用“皆、尽、俱”三个字,占到92%,而“皆”是最常用的。
此外还有“共、同、均、备、毕、佥、胥、周、遍”等词。
“都、总、全、通、了”等产生于汉魏六朝时期。
18
多
多
many
19
一些
some
20
寡、少
少
few
“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存在方言差别,《论语》和《左传》在多寡的意义上都说“寡”而不用“少”。
21
他、异
其他
other
比如现代汉语“别人”的意思,上古说“他人”或“异人”,但“异人”用得没有“他人”多。
22
一、壹
一
one
“一”是数词,“壹”是形容词,意义不同,如《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壹”的意义是“专一”,“专一”的意义也可以写作“一”,但数目不能写作“壹”。
后世为了防人涂改,才用“壹”代“一”。
23
二、贰、两、再
二
two
“二”是一般数目字。
“贰”用作“二”是后代假借的用法。
“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区别,“两”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表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上述作用。
“两”能做状语,“二”无此作用。
“再”表示“两次”,如“两得”是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24
三
三
three
注意,古代汉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数字,而是虚用,泛指多次。
25
四
四
four
“四”古今同。
26
五
五
five
“五”古今同。
27
大
大
big
“大”古今同。
28
长、修
长
long
“长”古今同。
29
广
宽
wide
上古说“广”,后来说“宽”、“阔”。
“阔”本谓疏远,而“宽”本指屋子宽敞。
30
厚
厚
thick
“厚”古今同。
31
重
重
heavy
“重”古今同。
32
小
小
small
“小”古今同。
33
短
短
short
“短”古今同。
34
狭
窄
narrow
上古用“狭”不用“窄”。
35
薄
薄
thin
“薄”古今同。
36
女、妇
女
woman
已嫁的为“妇”,未嫁的为“女”。
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以统称“女”,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37
男、夫
男
man
“男”即“男性”,与“女”相对。
“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
38
人
人
man/person
“人”古今同。
39
童、儿
孩
child
“孩”表小孩义是后起的,上古为“小儿笑”或“幼稚”义。
40
妻、妇
妻
wife
“妻”古今同,妻子也称“妇”。
41
夫
夫
husband
“夫”古今同。
42
母、妣
妈
mother
语源上,现代汉语的“妈”来自文言“母”。
“母”死则称为“妣”,《礼记》“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43
父、考
爸
father
语源上,现代汉语的“爸”来自文言“父”。
“父”死则称为“考”,《礼记》“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44
虫
动物
animal
“虫”指包含人在内的一切动物。
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裸虫(人类),合称“五虫”。
45
鱼
鱼
fish
“鱼”古今同。
46
鸟
鸟
bird
“鸟”古今同。
47
犬、狗
狗
dog
文言中既可以说“犬”也可以说“狗”。
48
虱
louse
49
蛇
snake
50
虫
worm
51
木、树
树
tree
“树”在先秦就可以作名词用了,但总体上,“树木”的概念以用“木”为常。
到了两汉之交,已经是“树”统一天下了。
52
森
forest
53
枝
stick
54
果
fruit
55
种
seed
56
叶
leaf
57
柢、本、株
根
root
上古最早说“柢”,“根”是当时口语。
58
皮
树皮
bark
上古人皮、树皮都可以统称“皮”。
59
华
花
flower
“华”是“花”的本字,六朝后产生“花”字,但先秦两汉文献仍用“华”为常。
60
草
grass
61
绳、索
绳
rope
“绳”指小绳子,“索”指大绳子。
62
皮、革、肤、韦
皮
skin
“皮”、“革”是兽皮:带毛的叫皮,去了毛的叫革。
“肤”是人皮的专称。
在古代,“皮”和“革”不能用来指人的皮肤,只有在咒骂所憎恨的人时,才说“食其肉,寝其皮”,这是把对方当禽兽来看待了。
“肤”也不能指禽兽的皮。
生皮叫“革”,熟皮叫“韦”。
63
肌、肉
肉
meat
“肌”是人的肉,“肉”是禽兽的肉(特指供食用的肉)。
在先秦,二者区别很严,“肉”一般不指人的“肌肉”,除非是:(1)“骨”和“肉”连用或并举,(2)指称死人。
如战国策赵策的“骨肉之亲也”,墨子节葬的“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汉以后,“肉”用来指人的肌肉,也是有条件的。
“肌”指称禽兽的肉则很少见。
64
血
blood
65
骨
bone
66
脂
fat
67
卵
蛋
egg
“蛋”语源“弹”,是后起的,上古说“卵”。
68
角
horn
69
尾
tail
70
羽
羽
feather
“羽”古今同。
71
发
hair
72
首
头
head
“头”是白话,文言用“首”。
73
耳
耳
ear
“耳”古今同。
74
目
眼
eye
“眼”本义是眼珠。
75
鼻、准
鼻
nose
《说文》有自、鼻二字,云:“自,鼻也。
象鼻形。
”“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
”实自、鼻为古今字。
“准”也可以指鼻子,如“隆准”,但有另一说认为“准”是颧骨的意思,备考。
76
口
嘴
mouth
文言用“口”,白话说“嘴”。
“嘴”上古本指鸟嘴,元明后,“嘴”取代了“口”。
77
齿、牙
牙
tooth
“齿”本义门牙,“牙”本义槽牙。
两字都可泛指牙齿。
78
舌
舌
tongue
“舌”古今同。
79
爪
指甲
fingernail
“爪”指指甲或趾甲。
80
足
脚
foot
上古“足”有广、狭两种意义。
广义包括股、胫、跖,是下肢的总称。
狭义只指胫下接触地面的部分。
上古的“脚”只指小腿,与“胫”所指相同。
中古以后,“脚”才转指胫以下的部分,与上古狭义的“足”相同。
81
足、股、胫、脚
腿
leg
“足”广义指下肢。
“股”是大腿。
“胫”是小腿,指从膝盖到脚腕的部分。
“腿”是后出现的字,开始专指小腿,后来成为大腿和小腿的总称。
“脚”原指小腿,汉代开始泛指腿。
82
膝
膝
knee
“膝”古今同。
83
手
手
hand
“手”古今同。
84
翼
翅
wing
“翅”与“翼”是同义词,但“翼”比“翅”常见。
“翼”有遮护、辅助的意思,是“翅”没有的。
“翅”在先秦已见,但用例极少,东汉以后才变多。
隋之前取代了“翼”,但主要发生在官话区,其他方言的大多数地区至今仍多用“翼”,相对存古。
85
腹
肚
belly
文言用“腹”。
86
肠
肠
guts
“肠”古今同。
87
领、颈、项
脖子
neck
“领”和“颈”同义,是脖子,一般没有分别。
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颈”不能说成“刎领”。
“项”是脖子后部,“望其项背”这个“项”不能换成“领”和“颈”,但也可以指脖子。
88
背
背
back
“背”古今同。
89
乳
奶子
breast
文言用“乳”不用“奶”。
90
心
心
heart
“心”古今同。
96
吐
吐
tospit
“吐”古今同。
100
笑
笑
tolaugh
“笑”古今同。
101
视、见、睹、观
看
tosee
“视”表示看的动作,“见”表示看的结果。
“观”是仔细看,也可以泛用为看。
具体来说,“视”是近看,能引申为“视察”;“望”是远看,可引申出“盼望”;“观”是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赏”。
“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大学》有“视而不见”。
“睹”和“见”是同义的,如“熟视无睹”,但用得不多。
“看”是探望,与“视”不同。
一般古文多用“视”,而诗歌才多用“看”。
103
知、识
知
toknow
“知”是一般的知道,“识”是比较深的认识。
104
思
想
tothink
“思考”义文言多用“思”。
108
生、活
活
tolive
与“死”相对的意思,“生”和“活”在先秦都有,是同义词,但大体上用“生”字为多。
109
崩、薨、卒、死、没(殁)
死
todie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左传》中对诸侯有时也称“卒”。
到了唐代,“卒”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只是泛指“死”。
“没(殁)”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写作“没”,如《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
121
行
走
towalk
现代汉语说“走”,文言要说“行”,文言的“走”是现在“跑”的意思。
122
来
来
tocome
“来”古今同。
128
与、予、畀
给
togive
“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
“给”则和“与”“予”有较大区别,“给”用作动词时,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于供给食用。
“畀”也是“给”义,但使用频率上不如“与”多。
140
言、曰、谓、云
说
tosay
“言”和“语”有区别,“言”是自动和人说话,“语”是回答问话或谈论一件事。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不仅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也能指谈话的对方,还能带双宾语。
“语”字的“告诉”“谚语”含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曰”和“谓”都是“说”的意思,但谓不与所说的话紧接,而“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55
盐
盐
salt
“盐”古今同。
172
赤
红
red
古汉语“红”是浅红色的意思。
173
绿
绿
green
“绿”古今同。
古汉语“青”也可以指绿,但“青”的本以相当于今天的蓝色。
而“蓝”字则本指蓝草,后来才指颜色。
181
寒
冷
cold
“冷”始见于西汉,东汉后渐取代文言的“寒”。
189
直
直
straight
“直”古今同。
190
圆
圆
round
“圆”古今同。
196
正、是
对
correct
199
右
右
right
“右”古今同。
200
左
左
left
“左”古今同。
201
于
在
at
202
内、中
里
in
现代汉语用“里”,来自“表里”的“里”。
先秦一般用“中”,“内”相对少一些。
203
与、以
与
with
204
及、暨
和
and
205
苟、假、若、设、即
如果
if
207
名
名
name
“名”古今同。
常用词古今语对照[编辑|编辑源代码]
对比古今语依据的资料有:古人转写的文言与白话的用词差异、两汉及之后新旧词汇变化、不同时期汉译佛经的用词变化,等等。
所谓“常用词”,除了前文提到的频率问题以外,还是同“疑难词语”对立的概念,即从训诂学的立场上看,基本没有必要特别考释的词汇。
且“常用词”的核心就是“基本词”,是自古以往在人们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活动关系密切的词。
要注意一些词虽然常用,如现代汉语的“电视、网络”,以及佛教词汇和古白话等,但他们是新生事物,与词汇历时更替关系不大,因此不再本课题“古今语”的讨论范畴之内。
“古今语”的含义是,同一个指称对象(或者说“义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两个以上不同的词表示,这样的一组词就叫做“古今语”。
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有些是一对一替代关系,而有些则是一对多或多对多,须按语义分别。
【伪】假
文言中一般用“伪”,而“假”是当时的口语。
《墨子·小取》:“假者,今不然也。
”
【假】借
文言中一般用“假”,而“借”是当时的口语。
《战国策·赵策一》:“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
【日】太阳
文言中一般用“日”,“太阳”在口语中出现。
东汉至魏晋时“太阳”一词取代“日”进入书面语。
【豕】猪
上古汉语只能说“豕”,不能说“猪”。
【走】跑
上古汉语说“走”,不能说“跑”。
现在的“走”,文言用“行”。
【贫】穷
形容没钱,文言用“贫”,不能说“穷”。
【称】说、【目】眼、【吾】我、【幼稚】幼小
以上是汉译佛经《本中起经》,在宋刻本、明刻本中的用此变化。
【海】大海、【目】眼目、【怨】怨家、【缘】因缘、【巅】山巅、【若】譬如、【必】会当、【首】头、【曰】言、【若】汝、【斯】是、【于】从、【往昔】过去、【居舍】庐舍、【妇人】女人、【譬若】譬如
以上是东汉佛经《道行般若经》和三国《大明度经》的用词差异。
【皆】都
“都”是口语,韩愈虽然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还是多少受到了口语影响。
《答崔立之书》中有“若都不可得”。
【求、索】寻、觅
“寻”“觅”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取代了文言的“求”“索”。
【击】打
“打”在东汉的时候出现,魏晋南北朝时取代了“击”。
【闭】关
“关”的“关闭”义产生不晚于西汉初,东汉魏晋南北朝后渐取代“闭”。
【释】放
表示“放下”的“放”始见于《庄子》,魏晋南北朝后渐取代文言的“释”。
【瘠】瘦
“瘦”始见于战国末期,东汉中后期取代了文言的“瘠”。
【寒】冷
“冷”始见于西汉,东汉后渐取代文言的“寒”。
【寡】少
“少”始见于《诗经》,东汉时取代了文言的“寡”。
【柢】根
“根”是当时口语,《韩非子·解老》载:“根者,书之所谓柢也。
”
【屦】履、【衾】被
以上是《吕氏春秋》记载的用词变化。
很多先秦末期以前不用而汉代常用的词或词义,可以在《吕氏春秋》中找到。
【犬】狗
《诗经》中用“犬”,不用“狗”。
【涕】泪
《诗经》中用“涕”,不用“泪”。
【中、内】里
现代汉语表“里外”的“里”,在上古汉语多用“中”“内”。
【发】头发
“头发”在上古汉语中用“发”。
【皮】兽皮/树皮、【肤】人的皮肤
现代汉语“皮肤”,在上古汉语“皮”和“肤”所指不同。
【至】到
“到”本是自远而至的意思,先秦时多用“至”。
【奄】宦人、【傅别、质剂】券书、【酏】粥、【囿】苑、【版】户籍、【次】更衣处、【名】字、【庖】厨
汉代经师传授先秦典籍,串讲文意,所以今语释古语。
上例出自《周官》《礼记》《仪礼》等。
【足】脚、【目】眼、【牖】窗
以上出自《木兰诗》,当时“脚”“眼”“窗”已经取代了“足”“目”“牖”。
【詈】骂
魏晋南北朝文中,文言的“詈”和白话的“骂”同时出现。
【求、索、搜】寻/觅
表“寻找”,文言主要用“求”“索”;表特定的“寻找”,文言用“搜”。
两汉之交开始用“寻”,东汉开始用“觅”。
【尝】曾/经
表“曾经”义,文言用“尝”。
《齐民要术》多用“尝”,而《周氏冥通记》用“经”不用“曾”,说明陶弘景的口语中“尝”已经被淘汰。
【入】进入
表“进入”义,文言用“入”,现代说“进”。
《齐民要术》不用“进”用“入”,《周氏冥通记》则多用“进”。
【迈】高
《魏书》中“春秋已迈”,《北史》改为“春秋已高”。
【目视】眼语/递眼色
颜师古注《汉书》,将“目视”解释为“眼语”,即“递眼色”义。
【累】缠绕、【悼】哀伤
孔颖达注《诗经》。
【足】脚、【目】眼、【母】娘、【子】儿子
以上为唐代小说与宋人话本的用词差异。
【道】话
《旧唐书》“话子为人”,《新唐书》改为“道夫子为人”。
《新唐书》很多地方对《旧唐书》刻意加工,改用典雅的文言。
【兄】哥
古白话的“哥”,最早来自鲜卑语,后来取代了文言的“兄”。
【道】说、【洗面】洗脸、【饥】饿
以上是《原本老乞大》与《重刊老乞大》的用词差异。
【衣、被、服、著】穿、【待】等、【缚】绑、【索】要、【畏】怕、【乳】奶、【呼】叫
以上是《训世评话》文言与白话的对照。
【求、索】找
“找”在文言用“求”“索”,汉代用“寻”“觅”。
【于是】这么着、【宜乎】怪不得、【不足观也】没个看头儿、【而已矣】就是了、【此之谓也】就是这么个话、【终日不食】整天的不吃东西、【不得已】没法子、【毋妄言】别胡说
以上出自日本前田清哉《支那语学校讲义录》文言与北京话对照部分。
【前数日】前几天、【洞】窟窿、【穿凿】挖、【幸】好在、【制成】做得了、【极】顶、【定期】定规日子、【约】大概、【持】拿、【由】打、【孔】窟窿、【幸】幸亏、【甫至】刚走到、【中间】中间儿、【多】好些
以上出自冈本正文编《言文对照北京纪闻》文言与北京话对照部分。
【贫】穷、【榻】床、【噬】咬
以上为卢赣章《一目了然初阶》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原文的用词差异。
【梁】桥
上古为“梁”,建成弯曲高拱的形状为“桥”
【计】账
表示“记账的书册”义,最迟在唐代,白话的“账”代替了文言的“计”。
【视】看
表“观看”文言用“视”。
上古“看”是“探望”义,魏晋时才有“视”义。
【面】脸
表示人的脸部,古代用“面”,现代说“脸”。
古文“脸”谓人的颊部。
【走】跑、【行】走
文言“走”是现代汉语“跑”,文言“行”是现代汉语“走”。
【物、种】味
中药的量词,至唐代“物”渐被“味”替代。
【暴】晒、【备】充、【抚】摸、【击】打、【啸】吼、【备】备办、【当】会当/要当/宜当/应当、【功】功夫、【后】末后/却后/以后、【矜】自大/汞高、【轻】轻易、【何所】所、【是中】中、【得无】将无/将非/当无、【化为】化作、【贫人】苦人、【孰与】何如、【畏、惧】怕、【悬、垂】挂、【歌曲】歌、【比方】比、【昼日】白日、【惭负】惭愧
以上是本土文献《论衡》和佛典用词的对比。
【忻、喜、悦】开心
表“心情快乐舒畅”义。
【启】开
甲骨文无“开”只有“启”,“开”和“启”同源。
【觉】睡醒、【睡】坐着打瞌睡
古今异义词。
【犬】狗
先秦“犬”是基本词汇,战国时出现“狗”取代“犬”的趋势。
二者文言皆用。
【惧】怕、【裈】裤、【犬】狗、【豕】猪、【渔】打鱼、【汲】打水、【驹】小马、【犊】小牛
以上选自王力《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
【至】到、【行】走、【寐】睡、【思】想、【居】住、【视】看、【水】河、【诲】教、【书】写、【立】站、【走】跑、【还】回、【忧】愁、【予】给、【赠】送、【毕】完、【生】活、【遣】派、【惩】罚、【窃】偷、【蔽】遮、【欲】要、【育】生、【燃】烧、【败】坏、【寒】冷、【恶】丑、【贫】穷、【涸】干、【坚】硬、【内】里、【速】快、【缓】慢、【下】低、【履】鞋、【袂】袖、【足】脚、【首】头、【肌】肉、【木】树、【口】嘴、【尝】曾、【此】这
以上选自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白话词汇替代文言词汇。
【舟】船
“舟”“船”最初可能是口语、方言之别,但很快进入了通语,汉代“船”字已很普遍。
【囊】袋
“袋”是南北朝时的白话。
【燥】干
东汉以前“燥”和“湿”构成反义聚合。
唐宋时“干”在北方取代了“燥”,元以后才占主导地位。
【衣、著】穿
“衣”本义上衣,引申为“穿”;“著”本义依附,也引申为“穿”。
【盥、沐、沫、浴】洗
文言中“盥、沐、沫、浴”的分工是鲜明的,白话统一用“洗”说成“洗手、洗发、洗脸、洗澡”。
【足】脚
文言“脚”是“小腿”义。
【口】嘴
文言“嘴”本指“猫头鹰头上的毛角”,由“毛角”引申指鸟嘴。
元明后,“嘴”取代了“口”。
【无】没
文言“没”是沉没义。
【饭、食】吃/吃
“饭”在先秦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食”也是。
“吃”是汉朝才出现的。
【饮】吃/呷/喝
表示喝,文言用“饮”,唐用“吃”兼表,南北朝出现“呷”,宋元以后北方话用“喝”。
【矢】箭
文言称“箭”为“矢”。
【毕】完
文言中“毕”表示“完了、完结”义,白话用“完”。
【甘】甜
文言用“甘”表示“甜”。
【弃】丢/仍/掉/吊/撩/撂
文言用“弃”表示“抛弃”,白话说“丢、仍、掉、吊、撩、撂”。
【乳】湩/奶
文言说“乳”,白话说“湩、奶”。
“湩”最初可能是个外来词,《汉书·百官公卿表》称管理家马的官员为“挏马”,“挏”是“湩”的另一种写法。
【取】拿
文言“取”被白话的“拿”代替。
【焚】烧、【自】从、【盈】满、【目】眼、【涕】泪、【甚、至、深】最/甚/大/极
以上是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与同时其他文献的用词差异。
【涕】泪、【冠】帽、【首】头
以上是《洛阳伽蓝记》中体现的文白新旧质素更迭。
【侧】边、【足】脚
以上是《南齐书》中体现的文白新旧质素更迭。
【稍】渐、【勤】努力
以上是《颜氏家训》中体现的文白新旧质素更迭。
【穿、戴】著、【食、饭、餐、饮】吃、【观、察、视】看
以上是《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秦汉文献的用词差异。
【以】把、【覆】盖、【坚】硬
以上是古白话与文言的不同。
【怖、惧】怕
“怕”是秦汉后出现,语源上来自“怖”。
【父】爸、【匍】爬、【傅】巴
以上是白话词与文言的语源关系。
【此】这
“这”表“此”是秦汉后出现,古白话也作“者、遮”。
【目】眼、【涕泣】泪、【足】脚、【他人】旁人、【翼】翅、【舟】船、【木】树、【侧、畔、旁】边、【内、中】里、【衣、冠、服】著/戴、【视】看、【求、索】寻/觅、【寝、寐】卧/眠/睡、【言、云、曰】说/道、【呼】唤/叫、【使、令】教、【击】打、【悬】挂、【闭】关、【覆】盖、【释】放、【书】写/抄/誊、【曝】晒、【易、更】换、【建、筑、作、立】起/盖/架、【还、返、归】回、【入】进、【居、止】住、【生】活、【宜、当】应/合、【愚】痴、【瘠、癯】瘦、【痛】疼、【误、谬、讹、舛】错、【寒】冷、【疾、速、迅】快/驶、【广】阔/宽
以上是东汉到隋唐的用词演变。
【姊】姐
“姐”始见于《汉书》《说文》。
【居、止、处】住
“住”在东汉时由“停留、停止”义引申而有“居住”义。
【衣、服、裳、衫】衣服/衣裳/衣衫
从唐至清“衣、服、裳、衫”渐为“衣服、衣裳、衣衫”替代。
【依、倚、恃、怙、仰、赖】靠
表抽象的“凭借”义,白话用“靠”。
【此、斯、是、之】这、【彼、夫】那、【曷、奚、胡、恶、安、焉】什么/怎么、【之、者】的、【也、乎】啊/吗、
以上是古今虚词的区别。
【格致】科学
古代汉语无“科学”,与“科学”接近的是“格致”。
【宇宙】世界
“世界”出自佛经,本指时间和空间的概括。
【叶】树叶、【娶】娶妻、【怒】发怒、【臂】手臂、【波】水波/波浪、【发】头发、【泪】眼泪/泪水、【指】手指/指向、【脉】血脉、【金】黄金/金黄、【雪】白雪/雪白、【地】大地、【夜】黑夜、【急】火急、【罗】网罗、【拱】拱手、【启】启户/开启、【漱】漱口、【钓】钓鱼、【誓】发誓、【问】发问/启问、【言】发言/陈言/举言/启言/兴言、【风】起风/生风、【光】发光/生光、【愁】怀愁/作愁、【害】加害/行害、【念】发念/起念、【疑】抱疑/持疑/生疑/怀疑、【怨】抱怨/怀怨、【护】加护/作护、【王】称王
以上是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
【馵】白马、【骊】黑马、【騋】七尺以上的马、【駥】八尺高的马、【骘】公马、【騇】母马、【羒】公羊、【羖】黑公羊、【羳】黄羊
以上是被新词取代的上古汉语词汇。
【疆】边疆、【文】文字、【翼】翅膀、【膝】膝盖
以上是单音词被复合词取代。
【日】太阳、【月】月亮
单音词“日”“月”是先秦汉语,现代用“太阳”,而不用“太阴”。
【走】跑、【去】离开、【回】拐弯、【说】劝说、【捉】握、【兵】兵器、【快】称心、【行】走、【往】去、【返】回、【言】说、【捕】捉、【士卒】兵、【疾】快、【江】长江、【河】黄河、【股】大腿、【乐】快活、【严】厉害、【贼】叛逆、【吃】结巴、【笑】乐、【密】严、【盗】贼、【食】吃、【嘴】鸟嘴、【红】浅红色、【哭】有声音的哭、【泣】没声音的哭、【想】想念/惦记、【思】想、【汤】热水、【口】嘴、【面】脸、【夫妇】夫妻、【姊妹】姐妹、【兄弟】弟兄、【白日】白天、【蚱蜢】蚂蚱、【目】眼、【冠】帽、【食】吃、【击】打、【甘】甜、【足】脚、【履】鞋、【饮】喝、【引】拉、【辛】辣、【蚯蚓】蛐蟮、【侏儒】矮子、【怂恿】撺掇、【义父】干爹、【汤饼】面条、【苜蓿】金花菜、【肩舆】轿子、【纵容】放任、【后母】晚娘、【蒸饼】馒头、【妾】姨太太、【婢】使女、【日】太阳、【雉】野鸡、【廉】便宜、【耕】种地、【弈】下棋、【忆】想起、【遣】打发、【弛】放松、【犊】小牛、【蛙】田鸡、【富】有钱、【汲】打水、【博】赌钱、【举】提起、【罢】取消、【敛】收缩
以上是《文言读本》导言列举的古今语。
【海、溟】洋
“洋”在上古没有“海”义,这种用法是后起的。
【为】做、【易】容易、【贫】贫穷、【语】说/跟……说、【往】去、【足】够、【下】下去/下来、【能】能够、【告】告诉、【惭】惭愧、【色】颜色、【去】离、【知】知道、【善】善于、【夜】夜里、【从】跟着、【入】进去/放进去、【使】叫/教、【下】放下去、【命】叫、【上】拉上来、【数】数目、【置】放下/撇开、【中】里头、【私】私下、【余】多余/剩、【彼】他、【出】出来、【必】必定、【持】拿着、【行】走、【野】野地方、【称】号称、【时】时候、【道】路、【舍】房子、【声】声音、【劫】抢劫、【讶】惊讶、【归】回来/回家、【弟】兄弟、【衣】衣服/穿、【素】白、【雨】下雨、【解】脱、【击】打、【怪】奇怪、【身】自己、【织】编织、【妻】老婆、【穷】穷困/为难、【发】头发、【游】走动、【遇】招待、【客】顾客、【谨】恭敬、【故】缘故、【猛】凶猛、【怀】带着、【往】过去、【世】时代、【痴】痴呆/傻、【余】其余/别的、【重】层、【广】宽、【丽】美、【敞】宽、【疏】通达、【朗】亮、【念】念头、【减】差/差似、【唤】叫、【解】懂得/会、【端正】好、【答】回答、【今】现在、【墼】土胚子、【了】了解、【何等】什么、【下】底下、【上】上头、【固】硬/愣、【时人】当时的人/人家、【已】了、【怪笑】惊怪和嘲笑、【蹋】踩、【唾】唾沫/吐、【侍】伺候、【当】该、【举】抬起、【破】弄破、【唇】嘴唇、【折】弄断、【齿】牙齿、【每】每每、【常】常常、【望】指望/希望、【室】屋子、【怖】怕、【寝】睡、【息】停留、【大胆】胆大、【寄】临时住、【卧】睡、【宿】夜/住宿、【止】停留、【后】后来、【勇】勇气、【胜】比……强、【排】推、【前】向前去、【遮】拦、【明】亮、【慈】爱、【意】意思、【迟】慢、【报】报答、【性】性子、【食】吃、【刺】扎、【不得】不着、【掷】扔、【圆转】打转/打滚、【仍】又、【屐】木屐、【数】数落、【肆】尽量/无顾及、【面】脸对着、【壁】墙、【日】天、【吏】小官、【复】恢复、【叹】赞美、【容】包涵、【自】自然、【美】好、【恐】恐怕、【业】行业/职业、【忽】忽然、【林】树林子、【鲜】新鲜/鲜明、【异】诧异、【舍】舍下、【初】起初、【狭】狭窄、【才】只/刚、【通】通得过、【良】好、【交通】彼此相通、【往来】来来去去、【种】田、【作】做活、【衣着】穿的戴的、【外人】外面的人、【乐】快乐、【渔人】打鱼的人、【惊】惊奇、【设】备、【作食】备饭、【讯】问、【先世】上代/祖宗、【境】地方、【间】隔、【世】时代、【无论】更不必说、【一一】一件件、【叹】息、【停】停留、【道】说、【向】早先、【志】记、【规】计划、【终】死、【会】聚会、【觉】醒、【儿】孩子、【啼】哭、【絮絮】絮絮叨叨、【止】停止、【口】嘴、【妙】巧妙、【毕】全、【备】有/不缺、【颈】脖子、【目】眼、【微】微微的、【默】不说话、【绝】极/断绝、【渐】渐渐的、【鼠】耗子、【器】器具、【意】心里、【爆】爆裂、【作】发作、【屋】房子、【应】应该、【明】指明、【离】离开、【出】露出、【臂】胳臂、【股】大腿、【响】响声、【坠】坠子、【枚】个、【向背】正面和反面、【层楼】楼房、【司】管、【执】拿着、【寒】冷、【寺】佛寺、【隐】隐藏、【蔽】遮蔽、【户】门、【首】头、【状】样子、【负】背着、【林】树林子、【似】似乎、【音】声音、【侧】旁边、【级】层、【距】离、【滩】河滩、【篷】船顶、【间】中间、【几】茶几、【客】人、【形】样子、【舟尾】船艄、【拥炉】围着炉子、【供】供给、【饮】饮料、【处】地方、【当】当着/对着、【阁】楼、【貌】相貌、【杂】夹着、【疏】稀/不密、【波】波浪、【潮】潮水、【候】时候、【姑苏】苏州、【计】共计/算起来、【宫室】房屋、【景】景致、【传更】打更、【报】告、【候】等候、【殊】不同、【意】意态/姿势、【惧】怕、【思】想、【态】状态/态度、【一一】一样样的、【语云】俗话说/从前人说、【乘】坐、【逢】遇、【揖】作揖、【服】穿衣、【窥镜】看镜子/照镜子、【熟】仔细、【私】偏护、【求】要求、【朝】朝廷、【地】地方/领土、【方】见方、【左右】在身边供使唤的人、【四境】四边国界、【观】看、【蔽】蒙蔽、【善】好、【令】命令、【群】众、【面】当面、【上】上等、【上书】寄送、【中】中等、【讥】讥讽/讥笑、【市】街市、【下】下等、【翁】老头儿/你老人家、【华】华丽、【楚】鲜明、【列】排列、【陈】陈列、【饰】刷洗干净、【愧】惭愧、【谢】道歉、【轻】轻佻、【责】责备、【唱】叫、【杖】棍子、【两岸】两边、【武士】卫兵、【衔】衔接、【侮】侮辱、【诮】讥笑、【数百言】几百个字、【堵】墙、【素】素来、【当】得当/对、【累】连累、【时】时机、【愿】愿意、【骑】骑马、【器物】用物器具、【称善】叫好、【也得】也罢、【释】放开、【京师】京都/首都、【吾人】我们、【面】平面、【赖】依赖、【助】帮助、【体】立体、【互见】都有、【掩】遮盖、【写】画、【感】感动、【设色】上颜色、【中外】中国外国、【廓】轮廓、【激刺】刺激、【旧作】从前人的作品、【增】增加、【书】写字、【术】技术、【备】具备/完备、【画人】画家、【器用】器具和器物、【亏】损失一部分、【花绣】花纹、【悬】悬挂、【习】习惯、【带】带子、【钻】钻石/金刚石、【近世】近代、【趋】趋向、【简】简单、【素】朴素、【创】创造、【从】服从/依从、【炉】香炉、【选】代表、【檐】房檐、【刻文】雕刻花纹、【壁】墙壁、【敷】铺、【窗幕】窗帘、【地毡】地毯、【营】营造、【国】城、【经纬】直道和横道、【轨】车道、【表】表示、【界】划、【崇】崇高、【积渐】渐渐、【古木】老树、【私】据为己有、【智】知识和见解、【装饰之道】装饰这个艺术、【异】变动、【氏】家、【名】叫做、【蚕桑】养蚕、【笼】盛桑叶的筐子、【桂枝】肉桂树的枝子、【下胆】放下担子、【著】穿衣戴帽、【锄】刨地、【来归】回家、【怨】抱怨、【几何】多少、【妇】妻、【骑】骑马的、【夫婿】(妻称夫)、【居】在、【识】认识、【络】套、【府】官署、【为人】容貌、【趋】走/快走、【殊】出色
以上为《文言读本》课文后古今语。
【驿】站
“驿”就是“站”,“站”是蒙古语的音译,明朝曾一度改回叫“驿”。
【从】堂、
同祖的亲属,秦汉时叫“从”,六朝叫“同堂”,唐代才开始称“堂”。
【即】便/就、【入】进、【亦】也、【皆、尽、俱、咸、悉、共、同、均、备、毕、佥、胥、兼、周、遍】都/总/全/通/了、【始、方、新、初】才/刚、【犹、尚、尚犹、犹尚、犹且、犹若】还、【唯、独、祗、止、直、特、仅】只、【又、复、更】又/再/却、
以上出自《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副词“即”先秦出现,汉代大幅增加;“便”在汉代出现,南北朝才超过了“即”;“就”出现于元朝,明代超过了“便”。
表示“从外向内运动”,先秦用“入”,“进”在元明替代了“入”。
同“亦”的副词“也”出现于南北朝。
先秦文献最常用的总括副词是“皆、尽、俱”,占总量92%,其中“皆”字最多,到了汉魏六朝才产生了“都、总、全、通、了”。
相当于现代汉语副词“才”先秦多用“始”,“方”也出现但不多,到了《史记》“刚刚”义多用“新、初”来表示,“才”是六朝时出现的。
相当于现代汉语副词“还”的,先秦用“犹、尚”,其中“犹”更常用,它们可以合称为二字的“尚犹、犹尚、犹且、犹若”,而“还”字大量用于元明。
汉语的限定副词,先秦用“唯、独、祗、止、直、特、仅”,其中最常用的是“唯、独”,唐朝以后“只”统一天下。
上古时期的重复副词用“又、复”,“又”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复”相当于“再”,“更”字也在上古出现,但作为重复副词也被“再”替代,唐宋元时期还出现过“却”字表示“再”,但是到明代又衰落了。
【言】说、【他人】旁人、【有疾】得病
见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
【目】眼、【涕、泣】泪、【面】脸、【足】脚、【腹】肚、【肤】皮、【体】身、【屎、矢】粪、【叟】翁、【子、息】儿、【他人、异人】旁人/别人、【盗、劫】贼/偷、【曲】歌、【言、语】话、【冠】帽、【笄】簪、【裳】裤/裈/绔、【袂】袖、【履】鞋/鞋、【栉】梳、【衾】被、【囊】袋/帒、【笏】手板、【梃】杖、【矢】箭、【书】信、【室】房、【户】门、【牖、向】窗、【庠、序、学】校、【庖】厨、【肆】店、【壁】墙、【隅】角、【道】路、【疆】境、【舟】船、【舆】车、【日】天、【宵】夜、【祀、载、岁】年、【豕、彘】猪、【犬】狗、【鹜】鸭、【翼】翅、【巢】窠/窝、【木】树、【本、柢、株】根、【薪】柴、【菽】豆、【所】处、【侧、畔、旁】边、【中、内】里、【二】两、【重】层、【余、予、吾、言、卬、朕】我、【斯、兹、是】此、【孰】谁、【他、异、余】别、【何、焉】哪
以上名词、方位词、数词、量词、代词,见《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衣、冠、服】著/戴、【视、相】看、【求、索】搜/寻/觅、【寝、寐】卧/眠/睡、【寤、悟、觉】醒、【食、啖】吃/吃、【言、云、曰】话/说/道、【呼、謼】唤/叫、【歌】唱、【诵、读】念、【讽、诵】背/倍、【禀、告】关/白、【应、对】答、【诲】教、【让】责、【詈】骂、【呕、欧】吐、【使、令】教/交、【允、许】听/准、【识、知】解/晓、【思】忆、【思】想、【忧】虑、【忧】愁、【怨】恨、【愠、怒】恼、【畏、惧、恐、怖】怕、【击】打、【执、持、握、秉】将/捉/拿、【擒、禽、捕】捉/拿、【树、艺、植、殖】种、【采】摘、【刈、获】割、【置】安/著/放、【安】装、【排】推、【舂】捣、【伐】斫/砍、【悬、县】挂、【携】带、【佩】带、【启】开、【闭、阖】关、【覆】盖、【负、荷】担、【置、释】放、【书】写/抄/钞/腾/誊、【锲、契】刻、【濯、浣、沐、浴、洒、沬、湏、靧、颒】洗/澡、【曝、暴】晒、【焚、燔】烧、【易、更】改/换、【化】变、【赠】送、【拭】揩、【抚】摸、【探】摸、【攘、盗、窃】偷、【掩】遮、【廋、匿】藏、【购】买、【鬻、售】卖、【负】输、【涉】预/豫、【立】树/竖、【建、筑、作、立、为】起/盖/架/戴、【窥、鉴】照镜子、【踞】蹲、【作】起身、【践】踏、【踊、跃】跳/透、【逐】追、【之、适、如】往/去、【格、至】到、【徙】迁、【还、返、反、归】回、【入】进、【访】候、【徯、俟、俟、须、待】候、【距】离、【当、遭、遇】逢、【升、登】上、【宅、居、处、止】住、【息、止、休】歇、【生】活、【度】过日子、【落】下、【倾】倒、【崩】塌、【余】剩、【益、增、加】添、【亡、丧】失、【欲】拟、【须】要、【宜、当】应/合、【能】解
以上动词、助动词,见《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善、美】佳/好、【恶】丑、【愚】痴、【瘠、膌、癯、臞】瘦、【痛】疼、【误、谬、缪、差、忒、爽】错、【温】暖、【寒】冷、【贫】穷、【赡】足、【迅、速、疾】快/𫘝/驶、【缓、迟】慢、【怠、惰】懒、【博】广、【广】宽/阔、【迫、狭、隘】窄、【明】亮、【夙】早、【晏】夜/晚、【故】旧、【盈】满、【餍、厌】饱、【柔】软、【坚、刚】硬、【固】牢、【甘】甜、【诚】真、【诈、伪】假、【危】险、【奇、异】怪、【燥】干、【寡、鲜、鲜、鲜】少、【下】低
以上形容词,见《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咸、佥、皆、悉】全/都/总、【唯、惟】独、【唯、惟、仅】劣/正/止/只、【仅】才/才、【甚】极/大/过/雅/酷/特/太、【至、最】极、【徒】空/唐、【必】定、【恒】常、【亟、屡】数、【乍】暂、【原、元】本、【尝】曾/经、【向】适来、【犹、由、猷、尚】故/仍、【复】又、【亦】也、【既】业/已、【始】方、【俄、俄而、俄然】寻、【即】便/仍、【信、诚、实、苟】真、【且】将、【姑】姑且、【毋、无、无、勿】莫、【自】从、【迨、及】乘、【因】坐/缘、【于】在、【故、是故、是以】所以
以上虚词,见《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耳目】眼耳、【流涕/泣、挥涕/泣、垂涕/泣、涕/泣下】流泪/挥泪/垂泪/泪下、【长股】高脚、【手足】手脚、【足疾】脚疾、【比翼】比翅、【舟舆】车船、【刻舟】契船、【舟楫】船楫、【木枝】树枝、【河畔】河边、【夜观】夜看、【坐观】坐看、【寝食】眠食、【昼寝】昼卧/睡午觉、【阖棺】盖棺、【更衣】换衣服、【易子】换子、【突入】突进、【甘美】甜美、【甘苦】苦甜
以上表达习惯的不同,见《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后起字义说明[编辑|编辑源代码]
“票”:明清以前,“票”没有“票据”的意义。
有“火飞”、“摇动”、“轻捷”等义。
“嫖”:在明代以前,“嫖”没有“嫖妓”的意义。
本指“轻捷的样子”。
“俗”:引申为“庸俗”义,与“雅”相对,这是后起的,其本义是“时俗”、“风俗”。
“狍”:古代“狍”没有“狍子”义。
“炮”:本谓“烧烤”,“炮”表示“大炮”的意义是很晚才有的。
“胖”:“胖”在唐宋以前没有“肥胖”义。
“那”:“这”、“那”的“那”是唐代产生的。
“氓”:古代“氓”没有“流氓”的意思。
“蛮”:在上古,“蛮”没有“野蛮”、“蛮横”的意思。
“赂”:上古“赂”不作“贿赂”讲,“贿赂”在上古叫“赇”。
“搂”:在清代以前“搂”没有“搂抱”义,是“牵引”、“拉”的意思。
“零”:在古代汉语里,“零”不当零数讲。
“拉”:是“摧折”义,古代“拉”字不当拉开讲。
“口”:古代对牲畜动物的计数不用“口”。
“慷慨”:指“情绪激昂”、“慨叹”或“胸怀大志”,现代汉语“不吝啬”的意思古汉语是没有的。
“捐”:“捐款、捐助”义在上古用法很少。
“缴”:“缴”在古代不作“交出”讲。
“腿”:在上古本义是“小腿”,后来才有“足”的意思。
“讲”:“讲”是“研究”、“讲求”、“讲解”、“讲和”等意思,古代不当“说话”讲。
“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意义都写作“见”。
“间”:上古没有“间”字,后代写作“间”的,上古都写作“闲”。
“季”:“季”表“季节”是后起的,上古“四季”叫做“四时”。
“慌”:直到元代“慌”才有了“恐慌”的意义。
“挥霍”:古代“挥霍”表疾速的样子,不作“任意花钱”讲。
“很”:“很”直到明代才有了“甚”的意思。
“乖”:“乖”是“违背、不协调”义,古代“乖”不当乖巧讲。
“感”:古代“感”字单用时一般不当“感谢”讲。
“该”:“该”是包括、完备,古代“该”没有“应该”的意思。
“匪”:古代“匪”字不当“土匪”讲。
“访”:上古“访”字只有询问的意思,没有拜访义。
“炖”:表“火盛”,古代“炖”没有“烹煮”的意思。
“踹”:“踹”在宋以前没有“踢”、“踩”义。
“对”:在古代汉语里“对”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刁”:“刁”在唐宋以前没有“狡猾”、“无赖”的意思。
“弟”:古代对妹妹也称“弟”或“女弟”。
“党”:“党”指集团时,在古代一般只用于贬义。
“但”: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
“但是”的意义用“然”或“而”来表示。
“错”:上古“错”不当“错误”讲,后来文言也多用“误”,不用“错”。
“攒”:“攒”在古代没有“积蓄”的意思。
“裳”: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种,但不是现代的裙子。
“占”:“占”在清代以前没有“占有”的意义。
“猜”:古代汉语中,“猜”字不当“猜测”讲。
“蹩”:“蹩”的扭折义是很晚起的,古籍里无此用法。
“瞟”:“瞟”在清代以前没有“斜视”的意思。
“𬞟”:“𬞟”没有现代“苹果”的意思。
“婆”:元代以前,“婆”没有“丈夫的母亲”之义。
“钤”:古代“钤”没有“印章”的意思。
“抢”:在元以前,“抢”没有“抢夺”的意义。
“枪”:在明代以前,“枪”没有“刀枪”义。
“请”:在古代汉语中,“请”更多表示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球”:古代汉语中的“球”没有现代球类之义。
“扔”:表“牵引、拉”或“摧毁”义,在清代以前没有“抛掷”、“抛弃”义。
“溶”:古代“溶”没有“溶化”的意义。
“捎”:古代的“捎”没有“捎带”的意义。
“堂”:同祖的亲属,秦汉时叫“从”,六朝叫“同堂”,唐代才开始称“堂”。
“偷”:先秦的“偷”不能当“偷窃”讲,两汉时也很少用。
“完”:古代“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
“问”:春秋时期“问”后面是询问的内容,而且问的一般是抽象的道理,而不是具体事务。
如果要说出询问的对象,一般要加“于”。
如“子张问仁于孔子”,“仁”是询问的内容,“孔子”是询问的对象。
“龌龊”:表“狭隘、局促”义,“龌龊”表肮脏的意义很晚才产生,大约到元曲中才有。
“牺牲”:现代汉语“牺牲”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古代汉语中“牺牲”一词没有这个意义。
“些”:“一些”的“些”产生较晚,唐宋时才出现。
语气词的“些”只出现在《楚辞》中,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写”:在书写的意义上,唐代以前说“书”不说“写”。
古人说的“作书”就是“写字”的意思。
“卸”:“卸除”的意义在唐以前也可以用“写”来表达。
“换”:上古没有“换”字,现代“换”的意义上古都说“易”。
“赢”:古代的“赢”没有输赢的意思。
“再”:在古代汉语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
如“三年再会”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暂”:现在的“暂”,指“暂时”;古代的“暂”,只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骗”:古代反欺诈的意义都用“诈”,不用“骗”。
“寨”:“寨”表示“村庄”的意义很晚产生,大约明代才有。
“只”:表“仅仅”、“仅有”,这个意义宋代以前多写作“祇、衹、只”。
“洲”:“洲”表示“五大洲”的意义是明代以后才有的。
“注”:“注释”的“注”是晚起字,明代以前都只写作“注”。
“装”:古代“装”字不当“假装”讲,“假装”的意义用“佯”。
“镯”:“镯”在古代没有“手镯”义。
“霸”:在古代没有蛮横不讲理的意义。
通俗文言问题[编辑|编辑源代码]
“通俗文言”也称“浅白文言”,是以上古汉语为标准的正统文言的变体,存在文白混用,比如文人笔记、小说、诗歌等。
虽然文言以先秦到两汉的文献语言为模仿对象,但后世作家也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受到白话影响,即便复古的韩愈、桐城派,语言也存在混用。
上文的古今语对照,列举的中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如“寻、觅、瘦、冷”等,后世文言中也不少见。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就讲到,三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语言变化也很剧烈。
许多东汉或更早产生的口语词,经过三国时期的推波助澜,得到推广,并被文人们所接受而进入文言词汇系统”,另外齐梁陈隋时期,常用词发展成熟,“齐梁以后诗风大变,为许多新的常用词进入文言词汇系统大开了方便之门”。
可见文言两千年来,本就存在着“雅正”和“浅白”的语体差异,只是以雅正者为本,浅白者为变而已。
一些特定的文体,如史书、碑刻等,则一定要雅正,不能浅白。
至于笔记、小说,则浅白多见一些,如《聊斋志异》。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通俗文言”,主体上也依然是倾向于接受先秦两汉已使用过的趋于定型化的语言成分,或通过先秦两汉旧有的质素组合来表达新词新义,这是从先秦直到明清共有的特点。
“通俗文言”与“现代汉语正式体”是一定要区分开的,前者以上古汉语和古代典范语料为本;而后者,如现在台湾法律文件的语言风格,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
二者本质不同。
“现代汉语正式体”也诞生于白话文运动以后,常用的“修车、维修汽车、汽车维修、进行汽车维修”所表现的语体差异,是汉语双音步成熟后出现的韵律语法,而文言中没有这种区别。
至于公文、尺牍体的文章,往往有固定格式,其内容是否属于文言,也有时代和个人风格的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现在台湾的公文,无文言文的虚字,也无文言文的排句及对句,更不能意在言外。
所以,公文仍属白话文,只是非口语化、简洁的白话文。
而民国初年及民国以前的公文,有一部分则不然,如北洋时期的公文,常引经据典,用词艰深,讲究对仗。
以上是语法角度,词汇角度上二者也有着鲜明分野。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论及“涕”、“泪”二字:“涕”是上古常用词,汉以后“泪”在口语取代了“涕”,“涕”转指鼻涕。
但是在文言之中,“涕”始终是“泪”的同义词,偶尔借“涕”表鼻涕,也会加上“鼻”字以区别。
这说明汉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文言词汇”和“口语词汇”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汇系统。
因为都是汉语,偶尔会共用一词,但其他语言中,口语词汇进入文学语言中,须经历“挤入→并存→取代”的过程,而文言不然,文言具有极强的保守性,白话新词进入文言只到“并存”阶段即终止,基本不能取代古汉语。
比如将“快车”、“快船”等新词引入文言后,“快”也依然不能取代“速”,“很快”文言要说“甚速”,不能说“甚快”。
另一例子是,“树”在口语取代“木”后,“木”已丧失构造新词的能力,使用范围受限,出现频率降低,但文言中“树”仍未能彻底挤掉“木”,尽管“木”已居次要地位了。
可见文言的底线,即使用先秦两汉已定型的质素进行表达,是即便引入新名词也不会动摇的。
这一点也是“现代汉语正式体”所不具备的,因为以上古汉语为准的常用词,被现代汉语取代掉了。
参考资料[编辑|编辑源代码]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三版;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四版;
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一版;
王同亿《高级汉语字典》,海南出版社,1996年;
许威汉《训诂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二版;
徐时仪《汉语白话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二版;
吕叔湘等《文言读本》,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一版;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5月第一版;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
其他[编辑|编辑源代码]
斯瓦迪士核心词列表
取自“https://zh.wikiversity.org/w/index.php?title=文言文基本詞彙&oldid=210409”
分类:文言上古汉语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研究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编辑源代码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课程资助
社群
社群首页互助客栈参与贡献方针与指引公用沙盒关于我们联络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
打印/导出
创建图书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其他语言
添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