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國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组成。

英国本土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

英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介紹的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关于历史上统治大不列顛島全境且中文通称为“英国”的君主国,请见「大不列顛王國」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关于地处大不列顛島东南部的现今主权国家下辖构成国,请见「英格兰」。

关于中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请见「英國(諸侯國)」。

  「英」、「联合王国」和「UK」均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英(消歧义)」、「聯合王國(消歧义)」和「UK(消歧义)」。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英語) (英国其他官方语言中的名称) 康沃尔语:RywvanethUnysBretenVeurhaKledhbarthIwerdhon爱尔兰语:RíochtAontaithenaBreataineMóireagusThuaisceartÉireann低地苏格兰语:UnititKinrickoGreatBreetainanNorthrenIreland阿尔斯特苏格兰语:ClaughtKängrickoDochtBrätainanNorlinAirlann苏格兰盖尔语:RìoghachdAonaichteBhreatainnisÈireannaTuath威尔士语:TeyrnasUnedigPrydainFawraGogleddIwerddon 国旗 王徽 格言:我權天授Godandmyright国歌:《天佑國王》[註1]蘇格蘭皇家徽章在西北半球的位置在欧洲的位置本土及其海外领土[註2]首都及最大城市伦敦官方语言及国家语言英语(事实上)官方承认地方语言[註3]低地苏格兰语阿尔斯特苏格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威尔士语康沃尔语爱尔兰语族群(2011年)87.1%白人7.0%亚裔(英语:BritishAsian)3.0%非裔2.0%混合族裔(英语:Mixed(UnitedKingdomethnicitycategory))0.9%其他政府单一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教合一• 君主查爾斯三世• 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 副首相特蕾丝·科菲• 下議院議長林賽·霍伊爾爵士• 上議院議長艾克魯斯的麥福男爵• 最高法院院长艾爾穆爾的韋彥德男爵 立法机构英国议会• 上议院貴族院• 下议院平民院现役军人232,000人191,110人(預備役)立国历史(英语:HistoryoftheformationoftheUnitedKingdom)• 英格兰与威尔士联合法令(英语:LawsinWalesActs1535and1542)1535年和1542年• 英格兰与苏格兰共主邦联1603年3月24日• 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法令1707年5月1日• 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法令1801年1月1日• 爱尔兰自由邦宪政法令(英语:IrishFreeStateConstitutionAct1922)1922年12月5日 面积• 总计243,610平方公里[3](第80名)• 水域率1.34%人口• 2019年估计66,366,000[4](第21名)• 2011年普查63,181,775[5](第22名)• 密度267.3/平方公里(第32名)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3.751万亿美元[6](第9名)• 人均55,300美元[6](第25名)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3.376万亿美元[6](第5名)• 人均49,761美元[6](第13名)基尼系数▼ 0.316[7](2014年)中 · 第33名 人类发展指数▼ 0.920[8](2018年)极高 · 第15名货币英镑(£)(GBP)时区UTC​(GMT)• 夏令时UTC+1(BST)日期格式dd/mm/yyyy(AD)行驶方位靠左行驶电话区号+44(英语:TelephonenumbersintheUnitedKingdom)ISO3166码GB互联网顶级域.uk网站www.gov.uk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國際標準簡稱联合王国(英語:UnitedKingdom,缩写作UK)或不列颠(英語:Britain),漢字文化圈與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通称英国(此處有争议,詳見§ 詞源)[註4][9][10](中文早期亦称英联合王国[註5]),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註6]的主權國家。

英國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组成[11]。

英国本土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註7]。

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凱爾特海,與爱尔兰隔愛爾蘭海相望。

该国总面积达243,610平方公里(94,060平方英里),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約6,636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12][13]。

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14]。

现任英国君主为國王查爾斯三世,於2022年9月8日即位。

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15],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16][17][18]。

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

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皇家屬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19]。

英國的構成國之间的国际关系复杂,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

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领土。

1707年联合法令使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共组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共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爱尔兰中南部26个郡(面积占整个爱尔兰的约六分之五)脱离英国组成爱尔兰自由邦(当今爱尔兰的前身),最终造就了当今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註8]。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20],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

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6.5%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

戰後英国列強地位快速沒落,但憑藉著平衡、妥協和懷柔政策,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積極影响,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联邦的殖民地移民前來居住,也是少數作為外來統治者卻大受歡迎的國家[21]。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英国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工業革命使英國人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商業與財富極大的增長,更憑藉著最早進入工業化在工業時代的船堅炮利,1763年至1945年英国为世界第一强国,其鼎盛时期的19世纪被称作不列颠治世[22][23],当今英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和政治上均有全球性的显著影响力[24][25]。

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四[26][27]。

1945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英国还是英联邦、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目录 1詞源 2歷史 3地理 3.1气候 4政治 4.1法律 4.2行政区划 4.3外交 4.3.1大英國協 5军事 5.1陸軍 5.2海军 5.3空軍 5.4駐英美軍 6经济 6.1综述 6.2產業結構 6.2.1服务业 6.2.2通讯业 6.2.3工業(工程) 6.2.4能源業 6.2.5农业 6.3科學技術 7运输 7.1水運 7.2航空 7.3陸運 7.4大眾運輸 8货币 9人口 9.1语言 9.2城市 9.3宗教 9.4教育 9.5醫療 10文化 10.1文学 10.1.1文学家 10.2戏剧 10.3视觉艺术 10.4体育 10.5哲学思想 10.5.1思想家 10.6媒體 10.7音乐 10.8飲食 10.9世界遺產 10.10节日假期 11参看 12注釋 13参考文献 14外部链接 詞源[编辑] 参见:不列顛群島的稱呼和英伦三岛 歷史[编辑] 主条目:聯合王國歷史、不列顛群島歷史、大英帝國和英聯邦 参见:英國君主、英國王室旗幟、英國戰爭史、英格蘭歷史、威爾斯歷史、蘇格蘭歷史和愛爾蘭歷史 歷史上的大英帝國領土(時間交錯) 在当今英国境内,人類存在的最早證據可追溯至大約78萬年前的英格兰,在英格蘭發現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骨骼则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

現代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在該地區,而永久定居點僅在過去6000年內建立。

现今不列颠南部,包括英格兰大部与威尔士,也曾是羅馬帝國的一个行省。

在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后,日耳曼诸民族开始迁入不列颠群岛,英格兰进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基督教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英国。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格兰,并陆续征服不列颠群岛各地,史称“諾曼征服”,欧陆文化逐渐传入英国。

与此同时,不列颠北部的苏格兰王国也逐渐成型。

現在的英國領土是過去的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

在10世紀時,蘇格蘭王國和英格蘭王國各自是獨立的國家。

1284年,威爾斯公國被英格蘭控制[28][29],直至1535年成為英格蘭的一部分[30][31]。

1603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兩國成為共主邦聯[32][33],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34]。

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1169年至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35]。

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36],而北愛爾蘭則仍由英国政府控制,英国国名也在1927年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37]。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當時有著“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

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皆有顯著的貢獻。

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經歷了两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

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

在處理殖民地獨立問題時,英國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在謀求本國最大利益的同時,給原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38]。

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殖民地,是在1997年7月1日將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英聯邦的版图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下降和經濟不景氣,但是保守黨領導人「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税收,提倡自由經濟,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

於是,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

自1981年以後,其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

但是柴契爾夫人在帮助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同時,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步加大,導致部分英國人的反對。

之後與瑪格利特·柴契爾同黨繼任者馬卓安首相之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

其後工黨領袖東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

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再次给英国经济造成打击。

現在,英國雖然為大國之一,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19世紀。

英國是英聯邦(大英帝國解體後的繼任象徵性組織)成員,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

2010年5月11日,大衛·卡麥隆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為52%同意、48%反對,因此英國政府決定脫離歐盟,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

但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古拉·史特金(NicolaSturgeon)在得悉蘇格蘭32個選區均是「留歐」勝出後,表示蘇格蘭人民已經果斷表態。

她認為,選舉結果清楚顯示蘇格蘭人民希望未來成為歐盟一部分。

蘇格蘭民族黨早前的宣言指出,假如環境跟2014年公投時有「顯著及實質的改變」——例如蘇格蘭被迫脫歐——將會嘗試重啟獨立公投。

而北愛爾蘭的新芬黨主席迪可蘭.柯尼(DeclanKearney)則措辭強硬,認為結果違反北愛人民的意願,英國政府亦無法代表他們的經濟及政治利益。

柯尼亦重申呼籲,認為北愛爾蘭應該啟動國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回歸」唯一接壤英國邊境的歐盟成員國——愛爾蘭。

以上事件反映出此次的脫歐決定可能對英國帶來嚴重衝擊。

2019年12月20日,議院以358票對234票通過,自2020年1月31日起退出歐盟。

[39]。

地理[编辑] 英国地形图 主条目:英国地理 英国总面积约243,610平方公里(94,060平方英里)。

它占有不列颠群岛大部分地方,当中包括整个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面积占整个爱尔兰岛1/6)和一些围绕不列颠群岛的小岛屿[40]。

该国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之间,东南海岸朝向法国,距离法国北部海岸35公里(22英里),中间被英吉利海峡分隔[41],另外還有十四塊海外領土分佈在世界上不同地方。

根据一个1993年的调查,英国10%的国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业用途,另有25%用作农业用途[42]。

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线的起点。

英国国土最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61°,最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49°,而最西端的纵坐标是西经9°,最东端的纵坐标是东经2°。

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的边界长达360-公里(224-英里)[41],不列颠海岸线长达17,820公里(11,073英里)[43]。

不列颠岛以海峡隧道连接欧洲大陆,总长度达50公里(31英里)(水底部分长达38公里(24英里)),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水底隧道[44]。

英格兰占了英国总面积的一半,达130,422平方公里(50,360平方英里)[45]。

大部分是低地[42],在过了Tees-Exe线后,西北有一些山脉;其中包括有湖区,山峰区、埃克斯穆尔区和达特穆尔的奔宁山脉和一些石灰岩山脉。

英格兰最高的山峰是湖区斯科費爾峰(高达978米(3,209英尺))。

主要河流、入海口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42]。

苏格兰占英国总面积的1/3,面积达78,133平方公里(30,170平方英里)[46]。

当中有近八百个岛屿[47],大部分分布在苏格兰岛的西部、北部;分别称为赫布里底群岛、奥克尼群岛和设德兰群岛。

苏格兰的地形是高地边界断层造成的,这个断层,西至艾伦岛,东至斯通黑文[48]。

断层造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北部的苏格兰高地和东南部的苏格兰低地。

苏格兰大部分山地都在高地区域,其中有大不列颠岛最高的本尼维斯山(高达1,343米(4,406英尺))[49]。

在低地区域的福斯湾和克莱德湾之间的狭窄被称作中央低地,这个地带里坐落着拥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爱丁堡。

威尔士占全英国面积不到1/10,约20,779平方公里(8,020平方英里)[50]。

威尔士在全英来说,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尔士山地较少。

海滨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纽波特都坐落在南威尔士。

在这三个城市的北部,有南威尔士山谷。

斯诺多尼亚山和斯諾登山(高达1,085米(3,560英尺),是威尔士最高的山)是威尔士最高的两座山。

威尔士14座超过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称为Welsh3,000s。

威尔士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750里)。

威尔士也有几个岛,当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安格尔西岛。

北爱尔兰面积只有13,576平方公里(5,240平方英里),大部分都是山地。

北爱尔兰有不列颠群岛最大的湖,內湖,面积达388平方公里(150平方英里)[51]。

北爱尔兰的高峰是莫恩山的多纳德峰(高达852米(2,795英尺))[42]。

气候[编辑] 英国地處中緯,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全年溫和多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四季气温甚少低于-11C°,高于35C°[52]。

7月平均气温13-17℃。

风多从西北方吹来,带来大西洋的潮湿天气[41],东部位於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东部較西部干燥。

夏季最温暖的是英格兰南部,因为它緯度較低且城市熱島效應較強,而较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

冬季和高地的早春多大雪[53]。

政治[编辑] 主条目:英国政治 参见:英国党派、英国政府和英國內閣 現任英國國王及英聯邦元首查爾斯三世 現任英国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 英國國會所在地,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宫 英国是采用君主立宪制为管治国家的制度,國王查爾斯三世是英国和其他15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也对泽西岛、马恩岛和根西岛等君主领地拥有统治权,在名义上,这些君主领地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但也是由联合王国政府来管理其国防和外交事务,包括由联合王国议会为这些领地立法。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英國上議院議員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並非選舉產生,英国下议院議員最初由各地貴族、大地主、士紳、富豪操縱指派,平民最初並無選舉權,後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罕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

1832年執政的辉格党(Whig)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

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給工人選舉權,1884年執政的自由黨才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給農民選舉權使成年男性有選舉權。

英國的女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獲得選舉權。

目前上議院的權力已大為減弱,並正進行改革,只有少量的世襲貴族有資格,而改由全體終身貴族出任議員。

英国的议会政体被称为西敏制,该法令系统由世界很多国家采用。

英国国会的办公地点在西敏宮,分为选举产生的下议会和指定产生的上议会,所有通过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国君主批准后成为法律,但是按照英国习惯宪法,君主不能否定议会通过的法律草案,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设置议会之前,英国国会拥有最高的立法权。

英国的政府首長是首相,首相是议会的议员,必须取得下议院中多数议员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国会获得最多席位的政党的领袖,首相和内阁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据宪法习惯,君主不能否决当选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内阁成员。

内阁成员来自议会两院,大部分来自下议院,首相和内阁拥有实际的最高的行政权力,所有的内阁成员均是君主的枢密院的成员。

现任首相是来自保守党的伊丽莎白·特拉斯。

英国议会下院由英国现有的650个选区选举产生,其中533个选区在英格兰,18个在北爱尔兰,59个在苏格兰,40个在威尔士。

任何一个选区选举以简单多数方式产生一个议会议员,君主在首相的建议下可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1911年议会法案规定大选每5年举行一次。

英国最大的兩個主要政党为工党、保守党,兩大黨共佔據下議院650个席位中的559席,其餘席位由蘇格蘭民族黨、自由民主党、威尔士党、工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新芬党等瓜分。

做為歐盟前成員,英國在退出歐盟前有73席欧洲议会议员,自英国的12个欧洲议会选区內選舉出。

法律[编辑] 主条目:英国宪法 英国是全世界四个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之一[54],所谓的英国宪法,是对一整套包含基本规范和政治体制的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的统称。

英国宪法实际上是对英国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概括,是英国几百年政治流变的产物,并非一时制定的法律文件。

所以英国宪法和大陆法系不同。

现在英国面临宪法改革的问题。

英國實行普通法。

虽然英国宪法不是具体法律文本,但实际其大部分内容还是以成文法形式出现,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例、法院的判例和国际公约等等。

除此之外,英国宪法的法律渊源还包括英国议会惯例和国王特权。

英国宪法的根基是“议会至上”原则。

所谓“议会至上”,是指法案一旦獲议会通过,便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

宪法并没有像其他国家如美国、法国有至高无上地位;相反,理论上英国议会可以以通过一项普通法案的方式对英国宪法的内容加以改变。

行政区划[编辑] 主条目:英国行政区划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 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每一个组成国家都有自己的、源自联合王国组成前的管理制度、行政区划。

所以英国并无“全国通用的行政系统”。

[55]直到19世纪,行政系统才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并无为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带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即使在未来,管理系统也不太可能统一。

英格兰地区政府的制度是多元的,随地方而变。

英格兰沒有议会,因此其法令由联合王国议会、联合王国政府制定。

英格兰有9个大区。

[56]其中一个区域,大伦敦,自2000年起开始,选出市议会、市长(因为1998年大伦敦政府公投)。

[57]其他区域也有权选出他们的区域议会(Regionalassembly),唯独东北英格兰没有议会(因2004年东北英格兰权力下放公投)。

[58]在第二层行政区划之下,有郡委会和区委会(Districtcouncil,或單一管理區),而伦敦则划分为32个倫敦自治市。

在单一席位的选区,使用多數制,而在多个席位的选区,使用全票制。

[59] 构成国 首府 面积(km²) 人口 英格兰(England) 伦敦市 130,420 53,012,456 苏格兰(Scotland) 愛丁堡市 77,933 5,313,600 威尔斯(Wales) 卡地夫市 20,779 3,063,456 北爱尔兰(NorthernIreland) 貝爾法斯特市 14,130 1,810,863 英國行政区划 主权国家 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法律管辖权 英格兰和威尔士(英格兰法律制度) 北爱尔兰法律制度 苏格兰法律制度 构成国 英格兰(行政区划) 威尔士(行政区划) 北爱尔兰(行政区划) 苏格兰(行政区划) 大区 大伦敦 统计区域“大区” (上层) 伦敦城  倫敦郡  都会郡 非都会郡 单一管理区“非都会郡区” 独特的管理区锡利群岛 “主要地区”单一化 “行政区”单一化 “议会区”单一化 (下层) 倫敦自治市“伦敦区” 都会自治市“都会市区” 非都会区 教区 坊 民政教区 民政教区“社区” 民政教区 民政教区“社区” 中尉区(非行政) 名誉郡 保留郡 郡+2郡自治市镇 中尉区 英国属地位置(王室属地以字母、海外领土以数字标示):A马恩岛;B根西;C泽西;1本土;2直布罗陀;3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4百慕大;5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6维尔京群岛;7安圭拉;8开曼群岛;9蒙特塞拉特;10皮特凯恩群岛;11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12英屬印度洋領地;13福克兰群岛;14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15)英属南极领地 外交[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3年5月11日) 主条目:英国外交 外交及聯邦事務部是英國的外交主管部門。

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的大英帝國時期,英國曾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60]。

現在英國仍然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並且加入了G7、G8、G20、NATO、OECD、WTO等國際組織,並在英聯邦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17世紀以來,英國長期將維持歐洲大陸均勢作為外交重點。

自1900年之後,英國結束了其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發展友好關係並和日本正式結盟。

1970年代之後,英國加入了歐共體,但在金融上始終不和歐洲統一,使用獨立貨幣英鎊。

英国各類國民可以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免签待遇,更可自由出入、工作及定居在大部份歐盟區。

對一些英國前殖民地,會有絕對性的免簽證待遇,前殖民地亦可免簽入境英國。

英国自近代以来其外交政策一贯恪守“均势原则”。

大英國協[编辑] 主条目:大英國協 英联邦(英語:CommonwealthofNations),是一个由54个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组织,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及其屬土。

[61]由於大英國協國家曾經有共享共同國籍的歷史,至今,許多大英國協國家都對非本國公民的大英國協公民提供超出其他外國人的特殊待遇。

根據《英國國籍法》,英国国籍类别中的英國公民、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英國海外公民及英國國民(海外)均為英聯邦公民,但並不包括受英國保護人士。

此外,在《1981年英国国籍法令》附则第三条内所列国家的国民也是英联邦公民。

附则第三条所列国家基本反映英联邦成员国,但由于法律修改的时间不一定紧跟成员国的去留而作出變更,因此法律上的英联邦公民概念范围不一定和实际上的英联邦国家吻合。

军事[编辑] 主条目:英国军队 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級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是英軍最新的的航空母艦 英國是傳統軍事大國。

英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是英國君主;統領陸、海、空三軍。

英國陸、海、空三軍,由英國國防部國防委員會(DefenceCounciloftheUnitedKingdom)管理。

英國陸海空三軍受到英國國會委託,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治安利益、及出力支援國際維持和平。

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

雖然軍隊人數並非排名第一,但英國擁有全球其中一支有權威、高科技、及無所不包的軍隊。

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資料,儘管軍隊人力在全球排第28位,英國的國防開支在全球排名第五;並兼為全球第二大軍事科學、工程及科技的開銷國。

[62]英军在全球拥有多个海外基地。

儘管英軍一系列廣泛能力,近期國防政策的指定假設,任何大型軍事行動必須要以盟國行動從事。

波士尼亞黑塞哥維亞、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OperationGranby」、沙漠之狐、及「OperationTelic」等行動)都是先例,上一次英國單獨參與的大型軍事行動是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63]。

陸軍[编辑] 主条目: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為英國軍隊的陸上武裝部隊,是承襲自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武裝部隊與政經文架構,伴隨1707年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同步改組而成。

至2016年止,英國陸軍擁有79,390名正規軍官兵,及24,640名國土軍官兵[64]。

英國陸軍經常部署至海外,參與地面戰鬥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相關行動。

海军[编辑] 主条目: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皇家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助英國成為1815年-1914年最強盛的軍事經濟強國,也是把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

雖然二戰後戰力已大為減弱,但皇家海軍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

英國目前有一艘作為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的輕型航空母艦、10艘核子潛艇(其中4艘具有彈道導彈發射能力)和各類大小軍艦,並預計在2016年前投入兩艘新型航空母艦(兩艦「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已分別在2017及2019服役),和4艘新造核子潛艇,以取代既有艦隻。

截至2015年1月1日,海军(皇家海军及皇家海军陆战队)现役人数约为32,880人[65],海上预备役(皇家海軍預備役及皇家海军陆战预备役)3,040人[66],总人数约为35,920人。

空軍[编辑] 主条目:英國皇家空軍 皇家空軍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67],創始於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後於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等衝突扮演要角。

英國空軍有879架飛行器,及36,990位常備兵員(2016年統計)。

駐英美軍[编辑] 駐英美軍 经济[编辑] 主条目:英国经济 倫敦是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英格蘭銀行 综述[编辑]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經濟大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68]。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国有资产,并减缓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69]。

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70]。

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71]。

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72],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73][68]。

英國的名牌國際工業包括勞斯萊斯汽車和引擎,名牌國際服務業包括馬莎百貨公司和匯豐銀行。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74][75][76][77]。

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78]。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2015年達3,44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八,低于德国(3,500万)而高于墨西哥(3,210万)[79][80]。

特色景点包括城堡,有各種珍藏的大英博物館和超大型溫室。

產業結構[编辑] 服务业[编辑] 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是英经济的主导产业。

倫敦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2020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紐約[73]。

通讯业[编辑] 主条目:英国通讯 英國的通訊業包括寬頻、流動、固網電話及長途電話,衛星通訊例如衛星電話,陸路、海運及空運郵件,最初由國營的英國皇家郵政電訊分部壟斷,另外收音機和電視廣播則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受獨立廣播管理局(IBA)監管的電視台專營──兩所機構直接擁有和控制全英國的廣播,全國的電視發射站亦為兩間機構擁有。

1981年,墨丘利通訊公司(英语:MercuryCommunications)(MercuryCommunications)成立,打破了國營機構的壟斷[81]。

隨後英國皇家郵政的電訊部分拆為英國電信,並於1984年民營化。

電視發射站則於1990年代逐漸由私營企業接管。

英國的通訊法規隨不同時代的需求而轉變。

現時一所獨立的公營機構英國通訊辦公室(Ofcom)負責監管全英國的通訊公司或機構。

工業(工程)[编辑]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視、電腦和手機製造國。

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車輛、航空、航海、食品、飲料、菸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土木建築等[82]。

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83]。

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别是製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84][85]。

因工業革命即啟蒙於英國,故英國的工業法令在世界各地都能傳聞[86][87]。

能源業[编辑] 北海油田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3年5月11日) 2006年,英國是世界第九大能源消費國和第15大生產國[88]。

英國是許多大型能源公司的所在地,英國石油公司是世界最大私營石油公司之一[89][90]。

2013年,英國每天生產91.4萬桶石油,每天消耗150.7萬桶石油[91][92]。

自2005年以來,英國一直是石油的淨進口國;2010年,英國擁有約31億桶的探明原油儲量,是所有歐盟成員國中最大的[93]。

2009年,英國是全球第13大天然氣生產國和歐盟最大生產國。

自2004年以來,英國一直是天然氣的淨進口國[94]。

在1990年代後期,核能電廠在英國的年發電量中佔約25%,但是隨著老舊的電廠被關閉以及與老化有關的問題影響了電廠的可利用性,核電廠的發電量逐漸下降。

2012年,英國有16座反應堆,佔發電約19%[95]。

2013年,所有可再生能源的總供應量佔聯合王國發電量的14.9%[96],英國是歐洲最佳的風能發電站之一,風能生產是其增長最快的供應國,2019年,風能發電量佔英國總電力近兩成[97]。

目前英國正研究向冰島購買環保的地熱電力。

2012年11月23日,据路透社传出消息的表明,英国政府已经决定支持低碳式发电,并计划到2020年将总发电规模提高两倍。

2012年11月29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调整英国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98] 农业[编辑] 主要包括畜牧、粮食、园艺、渔业,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近2/3。

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99]。

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70公顷,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

英是捕鱼大国,捕鱼量占欧盟的20%,满足国内2/3的需求[100]。

科學技術[编辑] 英格蘭和蘇格蘭是17世紀以來科學革命的主要中心[101]。

英國領導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並繼續培養出重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102]。

17和18世紀的主要理論家包括艾萨克·牛顿,他的運動定律和引力定律被視為現代科學的基石。

19世紀的查爾斯·達爾文,他的提出的進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發展的基礎。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了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對20世紀初物理學進展影響最為巨大;他的科學工作為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下理論基礎[103][104]。

[105]。

直至今日,科學研究與開發在英國仍有重要地位,許多大學都建立了科學園區,以促進生產和與工業界的合作[106]。

在2004年至2008年期間,英國發表了世界上7%的科學研究論文[107],在英國發行的知名科學期刊包括《自然》、《英國醫學期刊》和《柳葉刀》[108]。

运输[编辑] 倫敦希思羅機場第5航廈。

該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運量名列前茅的機場之一 倫敦紅色巴士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3年5月11日) 主条目:英國交通 英國交通網由公路、航空、鐵路和水運構成,便捷的交通為該國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基礎。

无论是英国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还是与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均有海陆空多种快速交通连接。

水運[编辑] 水运尤其是海运是英国交通的支柱,泰晤士河运输量居世界河流前十位[109]。

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

英国大中港口众多,其中约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港口超过十个[110]。

英国与新加坡和日本被公认为受海运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來源請求]。

通过发展航运业务和海事服务,英国成为全球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

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海运联合会总部所在地[111]。

航空[编辑]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航空交通系统,並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10大国际航线中的6条。

2015年英国全部机场抵离旅客2.52亿人次,其中国际旅客为2.10亿人次,货物吞吐量230万吨[112]。

英國有471個機場,其中其中35个机场年客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

伦敦希思羅機場依客運吞吐量是世界第7大、欧洲最大机场[112]。

其他主要的機場包括盖特威克机场、曼彻斯特机场、伯明翰国际机场、格拉斯哥机场、爱丁堡机场、纽卡斯尔机场等。

陸運[编辑] 英國公路總長度達29,145英里(46,904公里),其中2,173英里(3,497公里)是高速公路,213,750英里(344,000公里)是普通公路[113]。

身為鐵路技術的發源地,英國的鐵路運輸系統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英國國家鐵路網在大不列顛的總長度達10,072英里(16,116公里),在北愛爾蘭長度達189英里(303公里)[114][115]。

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愛丁堡、格拉斯哥、卡迪夫、貝爾法斯特、里茲和利物浦等城市擁有發達的都市鐵路網[116]。

大眾運輸[编辑] 英国为双层巴士和地鐵的发源地。

伦敦地铁於1863年1月10日通車,為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

今日倫敦已經建成總長402公里的地鐵網,2004至2005年度總載客人次為9億7,600萬。

以路線長度計算,它是世界上第四大的地鐵網路[117][118]。

货币[编辑] 主条目:英镑 英镑(PoundSterling)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119][120]。

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时(1973~2020年)未加入欧元区,仍然使用英镑。

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

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ISO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BritainPound)。

目前,英国商业已开始接受欧元和美元等外国货币。

2020年,英鎊是在全球儲備貨幣中排名第四,位於美元、歐元及日圓後。

[121] 人口[编辑] 主条目:英国人口 英國人口密度(2011年普查) 人口金字塔(2011年普查)男性年齡女性2,075 100+10,193 19,756 95-9973,195 104,072 90-94264,353 324,063 85-89594,280 615,163 80-84883,733 903,433 75-791,102,586 1,162,621 70-741,300,124 1,463,355 65-691,554,125 1,868,912 60-641,939,062 1,785,598 55-591,828,480 2,028,748 50-542,065,706 2,293,572 45-492,349,528 2,283,902 40-442,341,733 2,082,310 35-392,112,167 2,059,312 30-342,066,137 2,145,054 25-292,161,286 2,164,141 20-242,133,057 2,040,725 15-191,955,727 1,878,838 10-141,790,488 1,799,999 5-91,716,616 2,002,494 0-41,911,459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英国人口達6513万[122],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就有860万)。

在2016年,以地區來分,其中英格兰人占83.9%;苏格兰人占8.4%;其他还有威尔斯人占4.8%、北爱尔兰人占2.9%[123]。

截止至2019年,英国的人口有66,959,016人,每年以小于百分之1的增长率在增长[124]。

英国国家统计署基於2016年的《國家人口預測》指出,如果近期趨勢繼續下去,英國的人口將在2016年中至2026年中增加360萬。

這表示年平均增長率為0.5%。

同期,英格蘭的人口預計將增長5.9%。

威爾士為3.1%,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分別為3.2%和4.2%[125]。

美国的人口资料局(英语:PopulationReferenceBureau)則預測,到2050年的时候,英国的人口将达7,700万。

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俄罗斯以外整个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26]。

语言[编辑] 主条目:英语和英式英語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127][128]。

據估計,95%的英國居民以英語作為的日常語言[129]。

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

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華語、粤语、孟加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130]。

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过去大英帝国扩张,英语已是最多國家與地區使用的官方語言、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语言,在各領域有英語的存在,並产生了许多英语方言,英語成為普遍世界语言,甚至已成為不同語言使用者交流時第一順位使用的語言[131][132]。

在英格蘭,學生必須學習第二語言,直到14歲[133]。

法語和德語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兩種最常教授的第二語言。

威爾士的所有學生都可允許威爾士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134]。

城市[编辑] 主条目:英國城市列表和英國都市人口排名 查论编英國最大城市排名2001人口普查[135][136][137] 排名 城市名稱 都會區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都會區 人口 伦敦 伯明翰 1 伦敦 大伦敦 8,416,535 11 布里斯托尔 布里斯托尔都会区 551,066 曼彻斯特 利兹 2 伯明翰 西米德兰兹都会区 2,284,093 12 布赖顿 布赖顿/沃辛/利特尔 461,181 3 曼彻斯特 大曼彻斯特都会区 2,240,230 13 朴次茅斯 朴次茅斯都会区 442,252 4 利兹 西约克郡都会区 1,499,465 14 莱斯特 莱斯特都会区 441,213 5 格拉斯哥 大格拉斯哥 1,199,629 15 爱丁堡 爱丁堡 420,893 6 纽卡斯尔 泰恩赛德 879,996 16 伯恩茅斯 多塞特都会区 383,713 7 利物浦 利物浦都会区 816,216 17 雷丁 雷丁/沃金厄姆都会区 369,804 8 诺丁汉 诺丁汉都会区 666,358 18 米德爾斯伯勒 蒂赛德 365,323 9 谢菲尔德 谢菲尔德都会区 640,720 19 特倫特河畔斯托克 陶器都会区 362,403 10 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都会区 579,554 20 加的夫 加帝夫都会区 340,214 宗教[编辑] 歷任英國君主皆於西敏寺加冕 主条目:英國宗教和英國國教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多个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救世军、弟兄会等。

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基督教复兴运动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的信徒佔總人口的71.6%。

伊斯兰教佔2.7%。

印度教佔1%。

其他佔1.6%。

「不明/無教人士」佔23.1%[138]。

其他宗教还包括佛教、猶太教等[139]。

2007年调查显示:基督教信徒佔總人口的64%。

伊斯兰教佔4%。

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

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140]。

英格兰和威尔士201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信徒佔總人口的59.3%。

伊斯兰教佔4.8%。

印度教佔1.5%。

无宗教25%[141]。

2012年3月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兰柏宫演說表示“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139]。

2016年穆斯林約佔英國人口6.3%,預料入境移民和穆斯林的較高生育率將推動穆斯林人口比例繼續增長[142]。

教育[编辑] 主条目:英国教育、英國大學和英國大學列表 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一部分,於1209年成立 英国教育是权力下放的。

在联合王国各个组成国家中,教育系统各不相同,也由不同政府监管:英国政府负责英格兰地区的教育,威尔士政府负责威尔士地区的教育,苏格兰政府负责苏格兰地区的教育,北爱尔兰行政局(NorthernIrelandExecutive)负责北爱尔兰地区的教育。

[143][144]儘管權力下放,但各構成國之間的教育系統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英國學童通常於五歲入學,十六歲參加普通程度證書考試(GCSE)或蘇格蘭標準成績證書考試,十八歲參加高級程度證書考試(GCEA-level)或蘇格蘭進階證書考試。

他們大多到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學院繼續進修。

[145] 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曼徹斯特大學、杜伦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南安普顿大学、卡迪夫大學、华威大学等大學位於世界顶尖大学的行列。

兰卡斯特大學、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學、萨里大学、约克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埃塞克斯大學、拉夫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學、莱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雷丁大學等也是世界一流的著名学府。

這些大學为英国以至全世界培养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工程师,例如艾萨克·牛顿、雪莱、查尔斯·达尔文、保罗·狄拉克、诺曼·福斯特、史蒂芬·霍金、约瑟夫·李斯特、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約瑟夫·汤姆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亚历山大·弗莱明等等。

醫療[编辑] 蘇格蘭皇家亞伯丁兒童醫院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3年5月11日) 英國擁有較高的醫療水平,從1981年起,英國人的預期壽命逐年提高,2017年至2019年,預期壽命為男性79.4歲,女性83.1歲[146]。

英國醫療制度分為公立(國家健康計劃)和私立。

國家健康計劃提供免費全科醫療給公民及歐盟公民,非EU公民會有免費緊急醫療例如危急創傷。

另外,在公立醫療制度裡,病人非緊急下必須先看家庭科醫生[147],醫生作出專業決定認為有需要才可去看專科醫生,以讓資源合理使用,而緊急情況病人通常先去急症專科急症室。

目前公立專科最長輪候時間舉例一個月,被指輪候過久。

較偏遠地區醫師會親自到病人家中醫治。

英國的醫療水準為國際級,有各類國際級水準專業醫療人員和最新科技器材與技術。

醫生幾乎全都是公務員。

部份藥物包裝盒上刻有凸字方便視障人士使用。

文化[编辑] 主条目:英國文化 英國文化受其自由民主、島國、大國及宗教等等的因素影響。

英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四地區組成,四地區都有獨自的風俗和象徵。

傳統上英國并不屬於歐洲,但歐洲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地影響到了英國,二者綜合發展成了西方文化。

英國文學、音樂、電影、藝術、戲劇、媒體、電視、哲學和建築也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在科技上也很先進。

運動也是英國文化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它也是很多運動的發源地,包括本國最流行的足球。

英國因此也被描述為“文化大國”,[148][149]倫敦也由此成爲了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150][151][152][153] 文学[编辑] 主条目:英国文学 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

其文學發展繼承了先前的蘇格蘭及英格蘭文學傳統,包括一些早期的凱爾特語、盎格魯-撒克遜文學。

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峡群岛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154]。

而Englishliterature這個概念雖有“英格蘭文學”的意思,但通常是指英語文學,包括了歷史上來自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使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創作的作品。

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之間重疊的部分很多,但彼此並不相同;蘇格蘭文學、威爾士文學也一般算作獨立的重要學科[155]。

通常提到英國文學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蘭的英語文學。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文学家[编辑] 因為收藏者是第一任錢多斯公爵而被稱為「錢多斯畫像」的威廉·莎士比亞畫像,曾一度被認為是唯一一幅莎士比亞還在世時就繪製的肖像畫,現收藏於國家肖像館中 大英博物館 英國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早期代表性的作家有喬叟、莎士比亞和約翰·彌爾頓。

18世紀早期的英國文學稱為奧古斯都文學。

這一時期的詩作都很正式(例如亞歷山大·蒲柏),英語小說也開始流行起來,出現了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亨利·菲爾丁的《湯姆·瓊斯》以及塞繆爾·理查森的《帕梅拉》。

到18世紀晚期,浪漫主義文學興起,通俗小說(vernacularliterature)開始流行。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復興了蘇格蘭語文學,在威爾士,艾羅·莫干復興了傳統的群英會(eisteddfod)。

19世紀,英國主要詩人有威廉·布萊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約翰·濟慈、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珀西·雪萊和拜倫。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黃金時期,代表作家有簡·奧斯丁、艾米莉·勃朗特、夏洛特·勃朗特、狄更斯、威廉·薩克雷、喬治·艾略特和托馬斯·哈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出現了一批戰爭詩人和作家,例如威爾弗雷德·歐文、西格夫里·萨松、罗伯特·格雷夫斯和鲁伯特·布鲁克,他們以描寫自己在戰壕中的經歷而出名。

一般認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英國詩人是鲁德亚德·吉卜林,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的獲獎人。

其作品包括《叢林奇譚》、《TheManWhoWouldBeKing》以及《Kim》,而《If—》更是備受國人喜愛。

而威廉·歐內斯特·亨利的詩作《Invictus》[156]則喚起了對維多利亞時代斯多葛哲学的關注。

[157] 著名的愛爾蘭作家有奧斯卡·王爾德、詹姆斯·喬伊斯、布拉姆·斯托克、喬納森·斯威夫特、蕭伯納和葉芝。

凱爾特復興引起了人們對愛爾蘭文學的關注,而20世紀初的蘇格蘭文藝復興帶領蘇格蘭文學走入現代主義。

20世紀的英語小說受到移民作家的影響,開始愈來愈多樣化。

其他著名英國小說家包括喬治·奧威爾、C·S·劉易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柯南·道爾、H·G·威爾斯、D·H·勞倫斯、瑪麗·雪萊、路易斯·卡羅爾、托爾金、弗吉尼亚·伍尔夫、伊恩·佛莱明、沃爾特·斯科特、阿加莎·克里斯蒂、J·M·巴里、約瑟夫·康拉德、格雷厄姆·格林、E·M·福斯特、奥尔德斯·赫胥黎、罗尔德·达尔、海倫·菲爾丁、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阿蘭·摩爾、安东尼·伯吉斯、伊夫林·沃、威廉·戈尔丁、萨尔曼·拉什迪、道格拉斯·亞當斯、P·G·沃德豪斯、馬丁·艾米斯、安东尼·特罗洛普、碧雅翠丝·波特、艾倫·亞歷山大·米恩、菲利普·普尔曼、泰瑞·普莱契、亨利·萊特·哈葛德、尼爾·蓋曼和J·K·羅琳。

20世紀英國其他重要詩人包括魯德亞德·吉卜林、威斯坦·休·奧登、泰德·休斯、菲利普·拉金、約翰·本傑明和迪蘭·托馬斯。

戏剧[编辑] 英國劇場一向興盛,莎士比亞與其同時代作家克里斯托夫·馬洛、本·琼森為早期英國劇場帶來了深度。

近現代的著名劇作家則有哈罗德·品特、大衛·海爾(DavidHare)、汤姆·斯托帕德、彼得·謝弗、莎拉·肯恩和馬丁·麥當諾(MartinMcDonagh)等等。

當代最著名的英國舞台劇導演首推彼得·布魯克(Peter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EmptySpace)為劇場經典書籍之一。

最為人熟知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則公認是劳伦斯·奥利维尔。

17世纪著名的乔治·弗雷德里希·韩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GeorgFridericHandel英国国籍,德国民族)对英国的戏剧(Opera)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韩德尔曾经参与过小提琴(Violin),OboeOrgan(奥根古乐器)等音乐演奏。

GeorgeFriedrichHandel生于1685年的德国,1702年毕业于在Halle的德国音乐学院,1707年他曾经在意大利定居并且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712年韩德尔在英格兰定居,并且成功加入了北爱尔兰王家乐队进行演奏,在1728-1737年,他成功创建了自己的戏剧演奏公司并且给爱尔兰的贵族进行演奏,1759年,他于英格兰去世。

视觉艺术[编辑] 透纳自画像,油画,1799 英国视觉艺术史在西方美术史上非常重要。

英国重要的艺术家有: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威廉·布莱克、约翰·康斯特勃,塞缪尔·帕尔默(英语:SamuelPalmer)和透纳;人像画家(英语:Portraitpainting)约书亚·雷诺兹和卢西安·弗洛伊德;风景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和劳伦斯·斯蒂芬·劳瑞(英语:LaurenceStephenLowry);艺术与工艺运动先锋威廉·莫里斯;风格怪诞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波普艺术中的理查德·哈密尔顿,彼得·布莱克和大卫·霍克尼;观念艺术先锋艺术与语言团体;[158]双人组合吉尔伯特与乔治(英语:GilbertandGeorge);抽象艺术先锋霍华德·霍奇金(英语:HowardHodgkin),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英语:AntonyGormley)、安尼施·卡普尔(英语:AnishKapoor)和亨利·摩尔。

皇家艺术研究院一直是推进英国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机构。

在英国重要的艺术院校有:伦敦艺术大学六校,包括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下属的斯莱德美术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牛津大学下属的拉斯金美术学校;艺术史教育重镇科陶德艺术学院。

英国重要的美术馆有: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馆,泰特不列颠和世界上游客访问量最高的现代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

[159] 体育[编辑] 主条目:英国体育 倫敦的溫布利球場,是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體育場館之一 英國是體育大國,足球、馬球、英式橄欖球、板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均起源於英國。

其中足球為英國的第一運動,尤其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國家足球代表隊往往是民眾最為在意以及支持的運動團隊。

足球及橄欖球亦不單被民眾,政府乃至皇室視作單一的體育運動,更加被視為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亦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體育聯盟之一,聯盟中有曼聯、阿仙奴、車路士、利物浦、曼城以及托特納姆熱刺等歐洲著名球會。

而四大滿貫之一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亦會每年於溫布頓舉行。

倫敦是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最多次的城市,1908年和1948年後,倫敦於2012年第三次取得夏季奧運舉辦權。

英国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会:263金295银289铜847枚奖牌(欧洲第1,世界第3) 冬季奥运会:10金4银12铜26枚奖牌(欧洲第14,世界第19) 夏季大运会:62金95银101铜258枚奖牌(欧洲第10,世界第15) 世界运动会:47金49银66铜162枚奖牌(欧洲第5,世界第6) 冬季大运会:3金6银3铜12枚奖牌(欧洲第21,世界第28) 夏季青年奥运会:3金1银5铜9枚奖牌(欧洲第9,世界第17) 世界武搏运动会:1金3银4枚奖牌(欧洲第15,世界第24) 冬季青年奥运会:1银1枚奖牌(欧洲第17,世界第24) 哲学思想[编辑] 思想家[编辑] 约翰·洛克,近代提出三权分立政治哲學家。

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伯纳德·鲍桑葵,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蘭西斯·培根,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大卫·休谟,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亞當·斯密,经济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为《国富论》。

媒體[编辑] 位於倫敦的BBC廣播大樓(BroadcastingHouse),是英國廣播公司總部 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的公共廣播機構,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綜合廣播業者(日语:放送事業者),提供電台、電視與互聯網服務[160]。

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於1955年,是英国第二大无线电视经营商。

英国第四台,成立於1982年,是英国第四间电视台。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第五台、英国天空广播以及UKTV播出电视节目。

音乐[编辑] 主条目:英国音乐 當代英國擁有多樣的音樂文化。

古典音樂方面,來自英國的知名交響樂團包括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

知名的作曲家有珀塞爾、埃爾加、霍爾斯特、沃恩·威廉斯和安德魯·洛伊·韋伯等。

飲食[编辑] 主条目:英國飲食 英國飲食雖然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簡單,但英式早餐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豐盛。

英國料理傳統上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

[161]而國際上熟知的英國飲食包括英式早餐和聖誕晚宴。

[162]凱爾特原住民本身就有一系列常用的農業作物及動物食材,而諾曼征服英格蘭后又帶來了許多外來種。

[162]大英帝國的殖民活動又使得食用味道強烈的香料及草藥的印度菜進入英國。

英國內的四個組成部份都有各自的獨特飲食,傳統的英格蘭飲食有週日烤肉、約克郡布丁和肉汁。

[163]炸魚薯條和英式早餐(培根、烤西紅柿、炸麵包、黑布丁、烘豆、烤蘑菇、香腸和蛋)。

最早的炸魚薯條出現於1860年奧爾德姆的湯米菲爾德市場(TommyfieldMarket)。

[164]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肉派,例如牛排腰子派、牧羊人派、農舍派、康瓦尔郡菜肉烘饼和豬肉派。

[163] 在英國文化中,通常會在下午4至6點吃下午茶。

而作為英國最常見的飲料之一,茶由查尔斯二世之妻布拉干薩的凱瑟琳引入英國,傳統上下午茶還包括三明治、司康餅、蛋糕或其他點心。

[165][166] 世界遺產[编辑] 卡莱纳冯工业区景观布伦海姆宫坎特伯雷圭内斯郡巴斯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景观德文特河谷工業區多塞特和东德文海岸达拉谟罗马帝国边疆巨人堤道新石器时代奥克尼的中心铁桥谷利物浦新拉纳克爱丁堡旧城和新城庞特卡萨鲁岧水道圣基尔达岛索尔泰尔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斯塔德利皇家公园伦敦福斯桥湖区卓瑞尔河岸天文台英国本土世界遗产:红色为文化遗产,绿色为自然遗产,蓝色为复合遗产(聖基爾達島)。

部分名称缩减适应地图。

伦敦包含格林威治海岸地区、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和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宫殿和教堂以及圣玛格丽特教堂。

截至2020年,英国本土及海外领土共有32处自然或文化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67],其中英格兰18处、苏格兰五处,威尔士三处,北爱尔兰一处,另有一处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共有,海外领土百慕大、直布罗陀、皮特凯恩群岛和圣赫勒拿各一处。

英国的首批世界遗产包括“巨人之路”及其海岸、达勒姆大教堂和城堡、乔治铁桥区、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和喷泉修道院遗址、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以及圭内斯郡爱德华国王城堡和城墙,均于1986年入选。

最次入选的是英格兰卓瑞尔河岸天文台,于2019年7月列入。

[168] 节日假期[编辑] 假期1 日期 中文譯名 當地名稱 備注 1月1日 元旦 NewYear'sDay 1月2日 元旦翌日 TheDayfollowingNewYear'sDay 只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 St.Patrick'sDay 天主教節日,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日期不定 耶穌受難日 GoodFriday 復活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五 日期不定 復活節星期一 EasterMonday 春分後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日期不定 五月初公共假日 EarlyMayBankHoliday 五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日期不定 春天公共假日 SpringBankHoliday 五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7月12日2 奧蘭治日 Orangemen'sDay(BattleoftheBoyne'sDay) 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日期不定 夏天公共假日 SummerBankHoliday 八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11月5日 篝火之夜 GuyFawkesNight 非官方假期 12月25日 圣诞节 ChristmasDay 12月26日 节礼日(拆禮物日) BoxingDay 注 除特別說明(見備註一項)外,以上假期普遍適用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地區; 該假日日期以北愛爾蘭事務大臣(SecretaryofStateforNorthernIreland)公佈為準。

参看[编辑] 欧洲主题 英国主题 英格兰主题 苏格兰主题 威尔士主题 大英帝国、英联邦 英国君主、英国王室 英国政治、英国政府、西敏制 英国国会、英国内阁 英国首相、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荣誉制度 英格蘭 蘇格蘭 威爾斯 北愛爾蘭 大不列顛島 英国海外领地、英国皇家属地 香港 注釋[编辑] ^英国并无官方认定国歌版本,其歌词基本来源于传统,演奏时一般只有演奏第一小节[1]。

同时英国并无法律规定《天佑国王》为国歌。

根据传统,其僅需经过宣称和使用即可成为国歌,由此无需法律认定。

《天佑国王》同时还是一些英联邦王国的颂歌。

^包括声称主权的南极领地,详见南极条约 ^在欧洲委员会的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体系之下,英国政府承认苏格兰语(包括阿尔斯特苏格兰语)、威尔士语、康沃尔语、爱尔兰语和苏格兰盖尔语为区域语言或少数族群语言。

参见英国语言(英语:LanguagesoftheUnitedKingdom)。

[2] ^现今中文的“英国”一词源于“英格兰”,现为《1707年聯合法令》实行以来统治大不列顛島全境的大不列顛王國与联合王国之通称,但有时亦可作为英格兰王国与现今英格兰之别称。

^在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以前,联合国中文档案对其的通称。

^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蘭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均為英國之海外领地,它們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北爱尔兰是英国唯一同另一国共享国境线的部分;英国的两块海外领地亦同其他国家相邻:直布罗陀(西班牙)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塞浦路斯共和国、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及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

^1921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签署,终结了爱尔兰独立战争。

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自由邦(当今爱尔兰的前身)成立,为英联邦中独立的自治领。

英国现今的国名于1927年被正式采用以体现这一变更。

参考文献[编辑] ^NationalAnth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ritishMonarchyofficialwebsite.Retrieved16November2013. ^ListofdeclarationsmadewithrespecttotreatyNo.148.CouncilofEurope.[2013-12-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DemographicYearbook–Table3:Populationbysex,rateofpopulationincrease,surfaceareaanddensity(PDF).UnitedNationsStatisticsDivision.2012[2015-08-09].(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07-26).  ^"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DF)2015Revision ^2011UKcensuses.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2012-1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  ^6.06.16.26.3UnitedKingdom.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April2022[2022-05-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Ginicoefficientofequivaliseddisposableincome(source:SILC).EurostatDataExplorer.[2015-11-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9(PDF).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019-12-20].(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10-24).  ^許介鱗.英國史綱.ISBN 978-957-14-0707-4.  ^克里斯托弗·丹尼尔.周末读完英国史.由候艳;劳佳翻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ISBN 978-7-313-05691-7.  ^DefinitionofGreatBritaininEnglish.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10-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GreatBritainisthenamefortheislandthatcomprisesEngland,Scotland,andWales,althoughthetermisalsousedlooselytorefertotheUnitedKingdom.  ^TheBritishMonarchy,Whatisconstitutionalmonarc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trieved17July2013 ^CIA,TheWorldFactboo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trieved17July2013 ^The30LargestUrbanAgglomerationsRankedbyPopulationSizeatEachPointinTime,1950-2030,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14revi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opulationDivisionofthe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Retrieved22February2015. ^Countrieswithinacountry.PrimeMinister'sOffice.2003-01-10[2015-03-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1).  ^DevolutionofpowerstoScotland,Wales,andNorthernIreland.UnitedKingdomGovernment.[2013-04-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8).InasimilarwaytohowthegovernmentisformedfrommembersfromthetwoHousesofParliament,membersofthedevolvedlegislaturesnominateministersfromamongthemselvestocompriseanexecutive,knownasthedevolvedadministrations...  ^FallinUKuniversitystudents.BBCNews.2009-01-29[2016-03-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CountryOverviews:UnitedKingdom.TransportResearchKnowledgeCentre.[2010-03-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4).  ^KeyfactsabouttheUnitedKingdom.Directgov.[2015-03-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Thefulltitleofthiscountryis'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GreatBritainismadeupofEngland,ScotlandandWales.TheUnitedKingdom(UK)ismadeupofEngland,Scotland,WalesandNorthernIreland.'Britain'isusedinformally,usuallymeaningtheUnitedKingdom.TheChannelIslandsandtheIsleofManarenotpartoftheUK.  ^SupportingtheOverseasTerritories.ForeignandCommonwealthOffice.[2015-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漫話英倫:9月9日英國女王破紀錄.bbc中文.2015-09-04[2021-08-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Mathias,P.TheFirstIndustrialNation:theEconomicHistoryofBritain,1700–1914.London:Routledge.2001.ISBN 0-415-26672-6.  ^Ferguson,Niall.Empire:TheriseanddemiseoftheBritishworldorderandthelessonsforglobalpower.NewYork:BasicBooks.2004.ISBN 0-465-02328-2.  ^T.V.Paul,JamesJ.Wirtz,MichelFortmann."Great+power"BalanceofPower.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05.2005:59,282.ISBN 0791464016. Accordingly,thegreatpowersaftertheColdWarareBritain,China,France,Germany,Japan,Russia,andtheUnitedStatesp.59 ^McCourt,David.BritainandWorldPowerSince1945:ConstructingaNation'sRoleinInternationalPolitics.UnitedStatesofAmerica: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2014-05-28[2016-03-11].ISBN 04720722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The15countrieswiththehighestmilitaryexpenditurein2013(table).StockholmInternationalPeaceResearchInstitute.[2014-05-04].(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5-01-04).  ^TheMilitaryBalance2014:Top15DefenceBudgets20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ISS) ^StatuteofRhuddlan.OxfordReference.[2014-07-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IllustratedEncyclopediaofBritain.London:Reader'sDigest.1999:459.ISBN 978-0-276-42412-0.AcountryandprincipalitywithinthemainlandofBritain ...abouthalfamillion  ^WalesundertheTudors.BBC.2009-11-05[2010-09-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LawsinWalesAct1535(repealed21.12.1993).legislation.gov.uk.[2014-07-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JohnDanielMcVey.TheUnionofTheCrowns1603-2003.Uotc.scran.ac.uk.[2013-10-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DavidLawrenceSmith,AHistoryoftheModernBritishIsles,1603–1707:TheDoubleCrown(1998),Chapter2 ^R.Mitchison,AHistoryofScotland(London:Routledge,3rdedn.,2002),ISBN 0415278805,p.314. ^TheActsofUnionpassedbybothparliamentsin1800andwhichcreatedtheUnitedKingdom,cameintoeffecton1January1801. ^HouseofCommonsForeignAffairsCommittee(1May2013).ForeignpolicyconsiderationsfortheUKandScotlandintheeventofScotlandbecominganindependentcoun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London:TheStationeryOffice.Ev106. ^Oliver,J.D.B.What'sinaName?.JohnTiley(ed.)(编).Studiesinthehistoryoftaxlaw.TaxLawHistoryConference.Oxford ;Portland,Or:HartPublishing.2004[2019-06-13].ISBN 184113473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huopost.com.[2012-04-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國廣播公司(编).英國議會通過脫歐協議.英國議會通過脫歐協議明年1月31日脫離歐盟.2019年12月20日[2020-01-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OxfordEnglishDictionary:"BritishIsles:ageographicaltermfortheislandscomprisingGreatBritainandIrelandwithalltheiroffshoreislandsincludingtheIsleofManandtheChannelIslands." ^41.041.141.2UnitedKingdom.TheWorldFactbook.中央情报局.[2008-09-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42.042.142.242.3LatimerClarkeCorporationPtyLtd.UnitedKingdom –AtlapediaOnline.Atlapedia.com.[2010-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Neal,Clare.HowlongistheUKcoastline?.英国制图学会.[2010-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TheChannelTunnel.Eurotunnel.[2010-11-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8).  ^England –Profile.BBC新闻.2010-02-11[2012-03-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5).  ^ScotlandFacts.ScotlandOnlineGateway.[2008-07-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1).  ^Winter,Jon.ThecompleteguidetoScottishIslands.TheIndependent(London).2001-05-19[2012-03-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1).  ^OverviewofHighlandBoundaryFault.GazetteerforScotland.[2010-12-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BenNevisWeather.BenNevisWeather.[2008-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Profile:Wales.BBC新闻.2010-06-09[2010-11-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GeographyofNorthernIreland.UniversityofUlster.[2006-05-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7).  ^UKclimatesummaries.MetOffice.[2011-05-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Salkeld,Luke.SnowNews.London.2011-12-08[2011-12-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2).  ^AGuideTotheUKLegalSystem.UniversityofKentatCanterbury.[2006-05-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UnitedNationsEconomicandSocialCouncil.NinthUNConferenceonthestandardizationofGeographicalNames(PDF).UNStatisticsDivision.August2007[2008-10-21].(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9-12-01).  ^WelcometothenationalsiteoftheGovernmentOfficeNetwork.GovernmentOffices.[2008-07-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AshorthistoryofLondongovernment.GreaterLondonAuthority.[2008-10-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Sherman,Jill;Norfolk,Andrew.Prescott'sdreamintattersasNorthEastrejectsassembly.TheTimes(London).2004-11-05[2008-02-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TheGovernmentisnowexpectedtotearupitstwelve-year-oldplantocreateeightornineregionalassembliesinEnglandtomirrordevolutioninScotlandandWales.  ^LocalAuthorityElections.LocalGovernmentAssociation.[2008-10-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Ferguson,Niall.Empire,TheriseanddemiseoftheBritishworldorderandthelessonsforglobalpower.BasicBooks.2004.ISBN 0465023282.  ^Aboutus.TheCommonwealth.[2013-10-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Radford,Tim;editor,science.MilitarydominatesUKscience,saysreport.2005-01-19[2012-11-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通过TheGuardian.  ^ArgentinetoreaffirmSovereigntyRightsoverTheFalklandIslands.NationalTurk.2012-01-04[2012-01-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7).  ^Quarterlyservicepersonnelstatistics1July2020.GOV.UK.[2020-1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英语).  ^gov.ukMoD–regularpersonn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able2-page8.1January2015. ^gov.ukMoD–quarterlypersonnelrepo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able2-page7.1January2015. ^WorldWarI.RoyalAirForce.2011[2012-08-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3日).  ^68.068.1GlobalcityGDPrankings2008–2025.PricewaterhouseCoopers.[2010-11-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8).  ^PrinciplesforEconomicRegulation.DepartmentforBusiness,Innovation&Skills.April2011[2011-05-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AgricultureintheUnitedKingdom(PDF).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2015-03-09].(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2-01-05).  ^Survey,British."Coal|Mines&quarries|MineralsU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bgs.ac.u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trieved7July2015. ^UKindexofservices:October2017.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2017-12-22[2018-01-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73.073.1GFCI27Rank-LongFinance.www.longfinance.net.[2020-08-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2015.Shanghai.2015[2015-1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5/16.London.2015[2015-1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5–16.TimesHigherEducation(London).2015[2015-1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BestGlobalUniversitiesRankings2016.USNews&WorldReport(WashingtonDC).2015[2015-1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3).  ^FromtheMarginstotheMainstream –Governmentunveilsnewactionplanforthecreativeindustries.DCMS.2007-03-09[2015-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UNWTOTourismHighlights,Edition2005(PDF).WorldTourismOrganisation.[2015-03-09].(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7-08-09).  ^Bremner,Caroline.EuromonitorInternational'sTopCityDestinationRanking.EuromonitorInternational.2010-01-10[2011-05-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5).  ^HistoryofMercuryCommunica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undinguniverse.com ^MotorIndustryFacts2016(PDF).SocietyofMotorManufacturersandTraders.2016[2016-10-13].(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6-10-14).  ^Tovey,Alan.Britain'saerospacesectorsoarsamidfearsBrexitcouldclipitswings.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16-06-29[2021-01-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ThePharmaceuticalsectorintheUK.DepartmentforBusiness,Innovation&Skills.[2015-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  ^MinisterialIndustryStrategyGroup –PharmaceuticalIndustry:CompetitivenessandPerformanceIndicators(PDF).DepartmentofHealth.[2015-03-09].(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01-07).  ^Porter,Andrew.TheNineteenthCentury,TheOxfordHistoryoftheBritishEmpireVolumeIII.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8[2009-07-22].ISBN 978-0-19-924678-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Marshall,PJ.TheCambridgeIllustratedHistoryoftheBritishEmpir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156–157[2009-07-22].ISBN 978-0-521-00254-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UnitedKingdomEnergyProfile.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2010-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2).  ^Mason,Rowena.Letthebattlebeginoverblackgold.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09-10-24[2010-11-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Heath,Michael.RBASaysCurrencyContainingPrices,RateLevel'Appropriate'inNearTerm.Bloomberg(NewYork).2010-11-26[2010-11-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9).  ^International-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EIA).www.eia.gov.[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UnitedKingdomCrudeOilConsumptionbyYear(ThousandBarrelsperDay).indexmundi.com.[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UnitedKingdom –Oil.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2015-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UnitedKingdom –NaturalGas.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2011-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6).  ^NuclearPowerintheUnitedKingdom.WorldNuclearAssociation.April2013[2013-04-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4).  ^DepartmentofEnergyandClimateChange:Annualtables:'DigestofUKenergystatistics'(DUKES)–Chapter6:RenewableSourcesofenergy.[2015-04-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7).  ^2019sawtheriseofwindpowerandthecollapseofcoal.TheIndependent.2020-01-07[2021-03-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英国出台新《能源法案》.中国能源报(人民网).[2013-08-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AgricultureintheUnitedKingdom2014–Publications–GovernmentoftheUnitedKingdom.GovernmentoftheUnitedKingdom.2015-05-28[2015-07-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AgricultureintheUnitedKingdom,2009(PDF).DEFRA.[2010-06-17].(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0-08-21).  ^Gascoin,J."AreappraisaloftheroleoftheuniversitiesintheScientificRevolution",inLindberg,DavidC.andWestman,RobertS.,eds(1990),ReappraisalsoftheScientificRev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248.ISBN 0-521-34804-8. ^Reynolds,E.E.;Brasher,N.H.(1966).BritainintheTwentiethCentury,1900–1964.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336.OCLC 474197910 ^EncyclopædiaBritannica:Science&Technology :JamesClerkMaxwell.[2010-01-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Einsteinthegreatest.BBCNews.1999-11-29[2012-07-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Hatt,C.(2006).ScientistsandTheirDiscoveries.London:EvansBrothers.pp.16,30and46.ISBN 0-237-53195-X. ^Castells,M.;Hall,P.;Hall,P.G.(2004).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London:Routledge.pp.98–100.ISBN 0-415-10015-1. ^Knowledge,networksandnations:scientificcollaborationsinthetwenty-firstcentury(PDF).RoyalSociety.2011[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1-06-03).  ^McCook,Alison.Ispeerreviewbroken?.TheScientist.2006,20(2):26[2011-06-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6).  ^OrdnanceSurveymap.EnglishHeritage.[2018-12-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StatisticaldatasetPORT01–UKportsandtraffic.DepartmentforTransport.  ^IntroductiontoIMO.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2015-08-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112.0112.1SizeofReportingAirportsOctober2009 –September2010(PDF).CivilAviationAuthority.[2010-12-05].(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2-05-04).  ^Moran,Joe.ReadingtheEveryday.Routledge.2005-11-16:95.ISBN 978-1-134-37216-4.  ^PassengerRailUsage2015–16Q3StatisticalRelease(PDF):1.[2021-01-24].(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9-04-11).  ^Revealed:Howtheworldgetsrich–fromprivatisingBritishpublicservices.TheIndependent.2014-11-30[2015-12-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SylvainDuranton;AgnèsAudier;JoëlHazan;MadsPeterLanghorn;VincentGauche.The2017EuropeanRailwayPerformanceIndex.BostonConsultingGroup.2017-04-18[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TransportforLondon,WindsorHouse,42-50VictoriaStreet,LondonSW1H0TL,[email protected]&figures.[2015-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BBCNews-Tubepassengernumbersreachrecordhighof3.5maday.BBCNews.[2015-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BritishAntarcticTerritoryCurrencyOrdinance1990.[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ForeignandCommonwealthOfficecountryprofiles:BritishAntarcticTerritory.BritishForeign&CommonwealthOffice.2010-03-25[2010-04-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0).  ^Chavez-Dreyfuss,Gertrude.Globalreserves,dollarshareupatendof2007-IMF.Reuters.2008-04-01[2009-12-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9).  ^2011Census:PopulationEstimatesfortheUnitedKingdom(PDF).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2011-03-27[2012-12-18].(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6-01-05).  ^Maincomparisons:PopulationandMigration.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2016-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PopulationbyCountry(2019)-Worldometers.www.worldometers.info.[2019-03-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4)(英语).  ^NationalPopulationProjections,2016-bas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trieved29October2017 ^英国人口可望居欧洲首位.BBC中文網.2010-07-30[2021-01-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Englishlanguage –Government,citizensandrights.Directgov.[2011-08-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CommonwealthSecretariat –UK.CommonwealthSecretariat.[2011-08-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LanguagesacrossEurope:UnitedKingdom.BBC.[2013-02-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CarlSkutsch(2013).EncyclopediaoftheWorld'sMinorities.pp.1261.Routledge.Retrievedon3December2020. ^Crystal2003a,第6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Crystal2003a(help) ^Wardhaugh2010,第55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Wardhaugh2010(help) ^Fallincompulsorylanguagelessons.BBCNews.2004-11-04[2021-01-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TheSchoolGateforparentsinWales.BBC.[2015-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Foundation,InternetMemory.[ARCHIVEDCONTENT]UKGovernmentWebArchive–TheNationalArchives.  ^KS01Usualresidentpopulation,KeyStatisticsforSettlementsandLocalitiesScotland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GeneralRegisterOfficeforScotland ^NISRA-NorthernIrelandStatisticsandResearchAgency(c)2015(PDF).(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0-02-17).  ^(英文)CIA-TheWorldFactbook--UnitedKingdom(2001cens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9.0139.1(繁體中文)觀琰綜合外電報導.“英女王登基60年公開支持國教”.人間福報.2012-03-13:第9版[2012-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逾七成信奉基督教,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  ^陳永輝編譯.“英國調查顯示四成青少年沒有信仰”.TheChristianPost(國度復興報).2007-09-14[2007-10-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是否表示當人年紀越老,便越找到或變得更有信仰?……由大英圖書館委託英國極負盛名的IpsosMORI專業研究公司調查……在沒有信仰的受訪者中,有32%說他們曾經是基督徒  ^BBC.人口普查:13%英国居民在外国出生.BBC.2012-12-11[2014-0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4).  ^MuslimpopulationinBritaincouldtripleby2050.DailyMailOnline.2017-11-29[2017-11-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TheScottishGovern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cotland.gov.uk,accessed6June2009 ^Abou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ales.gov.uk,accessed6June2009 ^英國升學必讀!英國學制與教育制度|大學相關資訊|OpenSchool.www.openschool.hk.[2018-07-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中文(香港)).  ^Nationallifetables–lifeexpectancyintheUK:2017to2019Trendsinperiodlifeexpectancy,ameasureoftheaveragenumberofyearspeoplewilllivebeyondtheircurrentage,analysedbyageandsexfortheUKanditsconstituentcountries..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英國NHS註冊及看病流程.2019-07-16[2020-04-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中文).  ^"Theculturalsuperpower:Britishculturalprojectionabro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ournaloftheBritishPoliticsSociety,Norway.Volume6.No.1.Winter2011 ^Sheridan,Greg.CameronhaschancetomakeUKgreatagain.TheAustralian(Sydney).2010-05-15[2012-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0).  ^Calder,Simon.London,capitaloftheworld.TheIndependent(London).2007-12-22[2021-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Londonistheworldcapitalofthe21stcentury...saysNewYork|News.EveningStandard.London.[2012-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LondonisworldcapitalofculturesaysLSEexpert –2008 –Newsarchive –News –Newsandmedia –Home..lse.ac.uk.[2012-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CulturalStrategy|GreaterLondonAuthority.London.gov.uk.2010-09-06[2012-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9).  ^Davies,MarionWynne(编),TheBloomsburyGuidetoEnglishLiterature,NewYork:PrenticeHall,1990 . ^Drabble,Margaret(编),TheOxfordCompaniontoEnglishLitera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 ^Boehmer,Elleke.NelsonMandela: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Invictus,takenonitsown,MandelaclearlyfoundhisVictorianethicofself-mastery  ^FilmsandBritishnationalidentity:fromDickenstoDad'sarm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327.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7 ^Tate.Art&Language–ArtTerm|Tate.Tate.[2018-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Bayley,Stephen.ThestartlingsuccessofTateModern.TheTimes(London).2010-04-24[2011-01-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9).  ^BBCHistory–TheBBCtakestotheAirwaves.BBCNews.[2007-07-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6).  ^UKTV,Britishcuisine,uktv.co.uk,[2008-05-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162.0162.1Spencer,Colin,BritishFood:AnExtraordinaryThousandYearsofHistory,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3,ISBN 978-0-231-13110-0  ^163.0163.1TraditionalEnglishFoodSpecialities,TravelSignPosts.com,[2009-09-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5)  ^ThePortuguesegaveusfriedfish,theBelgiansinventedchipsbut150yearsagoanEastEndboyunitedthemtocreateTheWorld'sGreatestDouble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ailOnline.Retrieved21September2011 ^HistoricUK.AfternoonTea.HistoricUKwebsite.[2013-03-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CatherineofBraganza,Tea.co.uk,[2009-09-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PropertiesinscribedontheWorldHeritageList.UNESCOWorldHeritageCentre.[2020-08-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UnescoawardsLakeDistrictWorldHeritageSitestatus.BBC.2017-07-09[2021-01-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外部链接[编辑]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英国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英国”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政府資訊 政府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國皇室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國官方年鑑統計數據 英國首相辦公室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般資訊 英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從BBCNews 《世界概况》上有关英國的条目 英國從UCBLibrariesGovPubs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英国相关的内容 英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英百科全書條目 英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從OECD 英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EU KeyDevelopmentForecastsfortheUnitedKingd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從國際期貨(英语:InternationalFutures) 旅遊資訊 英國旅遊局指南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簡體中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导游上有關英国的旅行指南 其他資訊 英国版图和国家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國文化協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留學英國) 英國移民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簽證相關規定) 英國簽證申請中心(提供予台灣的便民資訊) 英国签证申请中心(提供予中国大陆的便民资讯) 英國貿易暨投資署(英國貿易投資) 科茨沃尔德旅游局官方中文网站 維基媒體的英国地圖集(英文) OpenStreetMap上有關英国的地理信息 查论编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主题概述(英语:OutlineoftheUnitedKingdom) ·索引(英语:IndexofUnitedKingdom–relatedarticles)历史年表 成立(英语:Formationof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乔治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 爱德华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间歇期(英语:InterwarBritain) 第二次世界大战 民政(英语:UnitedKingdomhomefrontduringWorldWarII) 军事(英语: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duringWorldWarII) 二战后 政治(英语:PostwarBritain(1945–1979)) 社会(英语:SocialhistoryofPostwarBritain(1945–1979)) 1979年以后 政治(英语:Political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1979–present)) 社会(英语:Social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1979–present)) 主题类别 经济(英语:Economic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 帝国 外交(英语:Historyofthe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Kingdom) 1814年-1819年(英语: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GreatPowers(1814–1919)) 航海(英语:Maritime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 军事(英语: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 地理区划 构成国 王室属地 海外领土 郡(英语:CountiesoftheUnitedKingdom) 市 镇(英语:ListoftownsintheUnitedKingdom) 前殖民地(英语:ListofcountriesthathavegainedindependencefromtheUnitedKingdom) 地理 不列颠群岛 术语 大不列颠岛 海岸线(英语:CoastlineoftheUnitedKingdom) 地质(英语:GeologyofGreatBritain) 湖泊 ·沼泽(英语:ListoflakesandlochsoftheUnitedKingdom) 山脉 ·丘陵(英语:ListsofmountainsandhillsintheBritishIsles) 河流(英语:ListofriversoftheUnitedKingdom) 火山(英语:ListofvolcanoesintheUnitedKingdom) 资源(英语:ListofrenewableresourcesproducedandtradedbytheUnitedKingdom) 农业(英语:AgricultureintheUnitedKingdom) 能源(英语:EnergyintheUnitedKingdom)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energyintheUnitedKingdom) 生物柴油(英语:BiodieselintheUnitedKingdom) 煤炭(英语:CoalminingintheUnitedKingdom) 地热(英语:GeothermalpowerintheUnitedKingdom) 水力压裂(英语:HydraulicfracturingintheUnitedKingdom) 水力发电(英语:HydroelectricityintheUnitedKingdom) 海洋能源(英语:RenewableenergyintheUnitedKingdom) 北海油田 太阳能(英语:SolarpowerintheUnitedKingdom) 风能(英语:WindpowerintheUnitedKingdom) 渔业 英格兰(英语:FishingindustryinEngland) 苏格兰(英语:FishingindustryinScotland) 狩猎(英语:HuntingandshootingintheUnitedKingdom) 原料 植物(英语:FloraofGreatBritainandIreland) 林业(英语:ForestryintheUnitedKingdom) 矿业(英语:MiningintheUnitedKingdom) 政治 宪法 权力下放 选举 外交 人权(英语:HumanrightsintheUnitedKingdom) 司法 法律(英语:LawoftheUnitedKingdom) 执法(英语:LawenforcementintheUnitedKingdom) 君主 名单 国籍 国会 下议院 上议院 政党 女性党魁(英语:ListoffemaleleadersofBritishpoliticalparties) 影子内阁 政府 内阁 列表(英语:ListofBritishgovernments) 文官 政府部门 大臣 名单(英语:ListofgovernmentministersoftheUnitedKingdom) 首相 名单 军事 皇家海军 陆军 皇家空军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经济 银行(英语:ListofbanksintheUnitedKingdom) 英格兰银行 预算(英语:BudgetoftheUnitedKingdom) 经济地理(英语:EconomicgeographyoftheUnitedKingdom) 制造业(英语:ManufacturingintheUnitedKingdom) 英镑 科技(英语: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UnitedKingdom) 证券交易所(英语:ListofstockexchangesintheUnitedKingdom,theBritishCrownDependenciesandUnitedKingdomOverseasTerritories) 伦敦证券交易所 税收(英语:TaxationintheUnitedKingdom) 电信业 旅游业 交通 铁路(英语:RailtransportintheUnitedKingdom) 社会 住房负担能力(英语:AffordabilityofhousingintheUnitedKingdom) 犯罪(英语:CrimeintheUnitedKingdom) 人口 毒品政策(英语:DrugpolicyoftheUnitedKingdom) 教育 民族(英语:EthnicgroupsintheUnitedKingdom) 健康(英语:HealthintheUnitedKingdom) 移民(英语:ModernimmigrationtotheUnitedKingdom) 创新(英语:ListofBritishinnovationsanddiscoveries) 语言(英语:LanguagesoftheUnitedKingdom) 贫困(英语:PovertyintheUnitedKingdom) 性交易业 公共假日(英语:PublicholidaysintheUnitedKingdom) 种族歧视(英语:RacismintheUnitedKingdom) 社会关怀(英语:SocialcareintheUnitedKingdom) 社会阶级 文化 艺术(英语:ArtoftheUnitedKingdom) 电影 饮食 文化标志(英语:ListofculturaliconsoftheUnitedKingdom) 身份(英语:Britishness) 文学 媒体 音乐 宗教 体育 国家象征 戏剧(英语:TheatreoftheUnitedKingdom) 刻板印象(英语:StereotypesoftheBritish) 世界遗产 英语圈 构成国英格兰 历史 社会(英语:Englishsociety) 年表 地理 英格兰政治(英语:PoliticsofEngland) 法律 经济 旅游业 教育 医护(英语:HealthcareinEngland) 文化 宗教(英语:ReligioninEngland) 国家象征(英语:NationalsymbolsofEngland) 北爱尔兰 历史(英语:HistoryofNorthernIreland) 地理 政治(英语:PoliticsofNorthernIreland) 议会 行政院 首席部长 法律(英语:LawofNorthernIreland) 经济 旅游业(英语:ListoftouristattractionsinIreland) 教育(英语:EducationinNorthernIreland) 医护(英语:HealthandSocialCare(NorthernIreland)) 文化(英语:CultureofNorthernIreland) 宗教(英语:ReligioninNorthernIreland) 国家象征 苏格兰 历史 年表(英语:TimelineofScottishhistory) 地理 政治(英语:PoliticsofScotland) 议会 政府 首席部长 法律(英语:Scotslaw) 经济 旅游业 教育 医护(英语:HealthcareinScotland) 文化(英语:CultureofScotland) 宗教(英语:ReligioninScotland) 国家象征(英语:NationalsymbolsofScotland) 威尔士 历史 地理 政治(英语:PoliticsofWales) 议会 政府(英语:WelshGovernment) 首席部长 法律(英语:Welshlaw) 经济 旅游业 教育(英语:EducationinWales) 医护(英语:HealthcareinWales) 文化(英语:CultureofWales) 宗教(英语:ReligioninWales) 国家象征(英语:NationalsymbolsofWales) 分类 ·主题 查论编英國海外領土和王室屬地海外领土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安圭拉  百慕大  英属南极领地  英屬印度洋領地  英屬維爾京群島  开曼群岛  福克蘭群島  直布罗陀  蒙特塞拉特  皮特凯恩群岛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王室屬地 根西  澤西  马恩岛 查论编欧洲西欧不列顛群島 英国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 北爱尔兰 爱尔兰 法語圈 法国 摩纳哥 低地國家群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南欧亞平寧半島 意大利 梵蒂冈(属聖座) 馬爾他騎士團 圣马力诺 伊比利亚半岛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尔 地中海諸國 希腊 賽普勒斯 馬爾他 中欧德語圈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列支敦斯登 馬扎兒語圈 匈牙利 西斯拉夫國家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冰岛 波羅的海 立陶宛 拉脫維亞 爱沙尼亚 东欧東斯拉夫 俄罗斯(欧洲部分) 白俄罗斯 乌克兰 巴尔干半岛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 黑山 北馬其頓 科索沃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羅馬尼亞 摩尔多瓦 跨欧亚地区(部分領土位於歐洲) 俄罗斯(欧洲部分) 土耳其(色雷斯) 喬治亞(高加索地區) 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區) 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以西)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英國 直布罗陀 根西 马恩岛 澤西 挪威 揚馬延島 斯瓦尔巴群島 丹麥 法罗群岛 格陵兰 参见:世界政區索引 非洲 美洲 南极洲 亚洲 大洋洲 各国首都列表 查论编歐洲各國及其首都西欧北欧南欧中欧东欧东南欧 法国-巴黎 英国-伦敦 德国-柏林 荷蘭-阿姆斯特丹 比利时-布鲁塞尔 盧森堡-盧森堡市 愛爾蘭-都柏林 摩纳哥(城邦) 丹麦-哥本哈根 挪威-奥斯陆 瑞典-斯德哥尔摩 芬兰-赫尔辛基 冰岛-雷克雅未克 西班牙-马德里 葡萄牙-里斯本 意大利-罗马 希腊-雅典 土耳其-安卡拉 賽普勒斯-尼科西亚 梵蒂冈(城邦) 圣马力诺-聖馬力諾市 马耳他-瓦莱塔 安道尔-安道尔城 德國-柏林 奥地利-维也纳 瑞士-伯尔尼 列支敦斯登-瓦杜兹 波兰-华沙 捷克-布拉格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匈牙利-布达佩斯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爱沙尼亚-塔林 拉脫維亞-里加 立陶宛-维尔纽斯 乌克兰-基辅 白俄罗斯-明斯克 摩尔多瓦-基希讷乌 俄罗斯-莫斯科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亚-索非亚 黑山-波德戈里察 科索沃-普里什蒂納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 北馬其頓-斯科普里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  國際組織成員查论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权力 聯合國憲章第五章 聯合國憲章第七章 否决权 决议 改革 组织结构 军事观察员(英语:UnitedNationsMilitaryObserver) 建设和平委员会(英语:PeacebuildingCommission)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英语:UnitedNationsSecurityCouncilCounter-TerrorismCommittee) 维和行动(英语:HistoryofUnitedNationspeacekeeping) 使命 联合国军 朝鮮半島衝突 联合行动力量(英语:UnifiedTaskForce) 常任理事国(否決權) 雅尔塔会议 →中国代表权变更 →苏联解体 四國聯盟 联合国改革 1945年-1971年(创始国)  美國  蘇聯  英国  中華民國  法國 1971年-1991年  美國  蘇聯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國 1991年-至今  美國  俄羅斯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國 非常任理事国(选举)2021年-2022年  印度  愛爾蘭  肯尼亚  墨西哥  挪威 2022年-2023年  阿尔巴尼亚  巴西  加纳  加彭  阿联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查论编英联邦 元首 秘书长 成员国 特殊成员 暂停成员资格 公民 主权国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亚 巴哈马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文莱 喀麦隆 加拿大 賽普勒斯 多米尼克 斯威士兰 斐济 加彭 冈比亚 加纳 格瑞那達 圭亚那 印度 牙买加 肯尼亚 基里巴斯 賴索托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馬爾他 模里西斯 莫桑比克¹ 纳米比亚 瑙鲁 新西蘭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 巴布亚新几内亚 卢旺达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所罗门群岛 南非 斯里蘭卡 坦桑尼亚 多哥 汤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图瓦卢 乌干达 英国 瓦努阿圖 尚比亞海外领地与属土澳属领土 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²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島 珊瑚海群岛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诺福克岛 紐西蘭王國  庫克群島  纽埃 紐屬  罗斯属地²  托克勞 英属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安圭拉  百慕大  英属南极领地²  英屬印度洋領地²  英屬維爾京群島  开曼群岛  福克蘭群島²  直布罗陀²  蒙特塞拉特  皮特凯恩群岛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²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皇家属地  根西  马恩岛  澤西 1.莫桑比克与英国无历史渊源2.存在主权争议,地位不被普遍承认 查论编英聯邦王國及自治領現存 安提瓜和巴布达 君主 澳大利亚 君主 巴哈马 君主 伯利兹 君主 加拿大 君主 格林纳达 君主 牙买加 君主 紐西蘭 庫克群島君主(英语:MonarchyintheCookIslands) 紐西蘭君主 紐埃君主(英语:ListofNiueanmonarchs) 巴布亚新几内亚 君主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君主 圣卢西亚 君主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君主 所罗门群岛 君主 圖瓦盧 君主 英国 君主 歷史 巴巴多斯 君主 錫蘭 斐濟(英语:DominionofFiji) 君主(英语:MonarchyofFiji) 甘比亞 君主(英语:QueenoftheGambia) 迦納 君主(英语:QueenofGhana) 蓋亞那 君主(英语:QueenofGuyana) 印度 愛爾蘭 君主(英语:Irishheadofstatefrom1922to1949) 肯亞(英语:Kenya(1963–1964)) 君主(英语:QueenofKenya) 馬拉威(英语:Malawi(1964–1966)) 君主(英语:QueenofMalawi) 馬爾他(英语:StateofMalta) 君主 模里西斯(英语:Mauritius(1968–1992)) 君主(英语:QueenofMauritius) 紐芬蘭註1 奈及利亞 君主(英语:MonarchyofNigeria(1960–1963)) 巴基斯坦 君主(英语:MonarchyofPakistan) 羅德西亞註2 君主(英语:QueenofRhodesia) 獅子山(英语:SierraLeone(1961–1971)) 君主(英语:QueenofSierraLeone) 南非 君主 坦噶尼喀 君主(英语:QueenofTanganyika) 千里達及托巴哥 君主(英语:QueenofTrinidadandTobago) 烏干達(英语:Uganda(1962–1963)) 君主(英语:QueenofUganda) 註1:1949年併入加拿大註2:1965年單方面獨立為自治領但未獲承認,1970年改制為共和國 查论编 北约历史 《北大西洋公约》 峰会 军事行动(英语:NATOOperations) 扩张 组织 理事会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 盟军转型司令部(英语:AlliedCommandTransformation) 议会大会(英语:NATOParliamentaryAssembly) 人物 秘书长 军事委员会主席(英语:ChairmanoftheNATOMilitaryCommittee)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盟军转型最高司令(英语:SupremeAlliedCommanderTransformation) 成员国 阿尔巴尼亚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加拿大 克罗地亚 捷克(英语:ArmyoftheCzechRepublic) 丹麦 爱沙尼亚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意大利 拉托维亚(英语:LatvianNationalArmedForces) 立陶宛 卢森堡 蒙特內哥羅(英语:MilitaryofMontenegro) 荷兰 北马其顿(英语:ArmyoftheRepublicofNorthMacedonia)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ianArmedForces) 西班牙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多边关系(英语:ForeignrelationsofNATO) 大西洋公约协会(英语:AtlanticTreatyAssociation) 欧洲-大西洋伙伴理事会(英语:Euro-AtlanticPartnershipCouncil) 主要非北約盟友 地中海对话 伊斯坦布尔协作倡议(英语:IstanbulCooperationInitiative)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制度與法律規章 NATO軍事標準標誌 查论编七国集团(G7)/八国集团(G8)/八国集团同五国(G8+5)G7(G8)成員國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日本 ( 俄羅斯,凍結)  英国  美國 非正式成員  欧洲联盟 G8+5  巴西  中国  印度  墨西哥  南非 查论编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ARC)會員國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马来西亚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阿曼 新加坡 南非 斯里蘭卡 坦桑尼亚 泰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门 觀察員國 中国 埃及 法国 日本 英国 國際組織觀察員 环印度洋旅游组织 印度洋研究组(英语:IndianOceanResearchGroup) 查论编英語世界 深藍色:主要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及地區。

淺藍色:英語有官方語言地位的國家及地區。

英語同時是歐盟的官方語言。

  非洲 奈及利亞 · 模里西斯 ·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 南非美洲 安圭拉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巴哈马 · 巴巴多斯 · 百慕大 · 英屬維爾京群島 · 加拿大 · 开曼群岛 · 多米尼加 · 福克蘭群島 · 格瑞那達 · 圭亚那 · 牙买加 · 蒙特塞拉特 · 荷兰加勒比区( 萨巴 · 圣尤斯特歇斯) · 荷屬聖馬丁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 美國 · 美屬維爾京群島欧洲 英国(根西 · 马恩岛 · 澤西) · 馬爾他 · 愛爾蘭大洋洲 澳大利亚 · 马绍尔群岛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瑙鲁 · 新西蘭 · 帛琉   非洲 博茨瓦纳 · 喀麦隆 · 肯尼亚 · 加纳 · 賴索托 · 利比里亚 · 马拉维 · 纳米比亚 · 卢旺达 · 塞拉利昂 · 苏丹 · 南蘇丹 · 斯威士兰 · 坦桑尼亚 · 乌干达 · 尚比亞 · 辛巴威美洲 伯利兹 · 波多黎各亚洲 香港 · 印度 · 巴基斯坦 · 菲律賓 · 新加坡 · 马来西亚大洋洲 斐济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所罗门群岛 查论编国家拟人化身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母亲 澳大利亚 来自曼利的小男孩(英语:LittleBoyfromManly)、袋鼠 孟加拉 孟加拉母亲(英语:MotherBengal) 比利时 比利时狮 巴西 共和国的爱菲吉(英语:EfígiedaRepública) 加拿大 强尼·卡努克(英语:JohnnyCanuck) 中国 龙、大熊猫、白兔 捷克 好兵帥克 丹麦 丹麦人荷尔格(英语:HolgerDanske) 芬兰 芬兰少女 法国 玛丽安娜、雞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之母(英语:KartlisDeda) 德国 德意志米歇爾、日耳曼妮娅 希腊 雅典娜 冰岛 群山之女(英语:LadyoftheMountain) 印度 婆羅多母親 /印尼/马来西亚 大地之母(英语:IbuPertiwi) 爱尔兰 希伯尔尼亚(英语:Hibernia) 以色列 舒里克(英语:Srulik) 意大利 戴皇冠的意大利娅(英语:Italiaturrita) 日本 天照大神 日本武士 马耳他 梅里塔(英语:Melita) 荷兰 荷兰少女(英语:NetherlandsMaiden) 新西兰 泽兰蒂亚 挪威 奥拉·诺德曼(英语:OlaNordmann) 波兰 波洛妮娅 葡萄牙 共和国的爱菲吉(英语:EfígiedaRepública)、泽波维尼奥(英语:ZéPovinho) 俄罗斯 俄羅斯母親、棕熊 西班牙 伊斯巴妮娅 瑞典 斯韦母亲 瑞士 赫尔维蒂娅 乌克兰 哥萨克马迈 英国 不列颠尼亚、约翰牛 美国 哥伦比亚女神、自由女神、山姆大叔、白頭海鵰 #invoke:Navbox Template:英国首相 Template:Authoritycontrol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英国&oldid=73625059” 分类:​英聯邦成員國英国欧洲岛国核武國家新教国家王國君主立憲國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欧盟历史联合国会员国英國列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成员国隐藏分类:​含有非数字formatnum参数的页面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CS1英语来源(en)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CS1含有中文文本(zh)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引用模板后大小超过限制的页面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康瓦爾語的條目含有愛爾蘭語的條目含有低地蘇格蘭語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蘇格蘭蓋爾語的條目含有威爾斯語的條目页面同时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symbolcaption或类型字段的页面自2013年5月扩充中的条目所有扩充中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使用人口模板的頁面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新闻维基语录维基导游 其他语言 АԥсшәаAcèh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Kotava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Chamoru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Eʋegbe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ñupiatun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АдыгэбзэKabɩyɛTyapKongoGĩkũyũ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Перемкоми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कॉशुर/کٲشُرRipoarisch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MadhurâमैथिलीМокшень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ߒߞߏNouormandSesothosaLeboaDinébizaadChi-Chewa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ngasinan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سرائیکی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ranantongoSiSwat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Tayalತುಳು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Leafaka-TongaTokPisinTürkçeSeediq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TwiReotahiti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