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米(學名:Zea mays,英語:Corn、Maize),是禾本科玉米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亦可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 ... 玉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玉米 《科勒藥用植物》(1897),Zeamays 保护状况 无危(IUCN3.1)[1]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Poales 科: 禾本科Poaceae 属: 玉米属Zea 种: 玉米Z.mays 二名法 ZeamaysL.,1753 玉米(學名:Zeamays,英語:Corn、Maize),是禾本科玉米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亦可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亦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能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目录 1名稱 2形态 3分佈 4歷史 5用途 6特點 7改造作物 8藝術 9參見 10参考資料 11延伸阅读 12外部連結 名稱[编辑] 玉米的中文俗称有一百多種,在世界各地都有对其不同的称呼[2]。

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閩東語平話稱為油甜包,潮汕话称作薏米仁,晉語稱玉茭子、玉稻黍等,吴语中称呼比较复杂,上海称珍珠米、苏州称御麥、浙江称六穀,在客家话中普遍稱為包粟。

馬來西亞華語地區主要稱玉蜀黍。

北方方言中普遍稱為棒子或包穀。

东北话及胶辽官话中称为苞米[3]。

在西南官话中被称为包谷。

玉米在中文中的不同称呼 麦 御麦、玉麦[4],番麦[5]、西天麦[5]、黍麦、戎麦、包麦、苞麦、番大麦、红须麦、夷麦、西番麦、玉林麦 黍 玉蜀黍[6]、玉黍、玉稻黍、金稻黍、玉大黍、玉糜黍、大蜀黍、番黍,玉芦黍、蜀黍 秫 秫、玉蜀秫[7]、玉秫秫[8]、秫秫、玉秫、大秫秫 粱 玉膏粱、玉高粱、大高粱、玉粱、御高粱、独膏粱 粟 珍珠粟[9]、鸡头粟、观音粟、意粟、苞粟、天方粟、包粟、珍珠芦粟、饭包粟、鸡豆粟、荷包粟、乳粟、遇粟、意粟、芦粟、罂粟(和作鸦片的罂粟异物同名)、高粟、金豆子粟、鹿角粟、包胎粟 穄 玉芦穄、芦穄、秫穄、球穄、珠穄 芦 苞芦[10]、腰芦、苞萝 米 珍珠米、玉米、包米、包儿米、棒米、六谷米、御米、巴尔米、番米、包粱米、丈谷米、芋米、棒子米、观音米、子米、粟米、包子米、包粒米、老芋米 豆 番豆、金豆、玉豆、玉芦豆 穀 包谷[11]、苞穀、舜王穀、六谷[12][13]、西番穀 其他 玉茭茭[8]、玉榴[14]、玉子、戎菽、玉籽、粟包、稖子、玉露、玉蜀、玉穟、腰边豹、包菽、包罗、棒子[15]、棒椎、芦蜀、榜子、棒槌、苽、稷、包苽、苞果、薏米仁[16] 形态[编辑] 黄色的甜玉米(玉米粒)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熱量360 kJ(86 kcal)糖类19.02g糖3.22g膳食纖維2.7g 脂肪1.18g 蛋白质3.22g色氨酸0.023g蘇氨酸0.129g異亮氨酸0.129g亮氨酸0.348g賴氨酸0.137g蛋氨酸0.067g胱氨酸0.026g苯丙氨酸0.150g酪氨酸0.123g缬氨酸0.185g精氨酸0.131g組氨酸0.089g丙氨酸0.295g天冬氨酸0.244g谷氨酸0.636g甘氨酸0.127g脯氨酸0.292g絲氨酸0.153g 维生素維生素Aequiv.葉黃素與玉米黃素(1%)9μg644μg硫胺(維生素B1)(17%)0.200mg菸鹼酸(維生素B3)(11%)1.700mg吡哆醇(維生素B6)(7%)0.093mg葉酸(維生素B9)(12%)46μg维生素C(8%)6.8mg 膳食礦物質鐵(4%)0.52mg鎂(10%)37mg鉀(6%)270mg 其他成分水75.96g 單位 μg=微克 ·mg=毫克 IU=藥學国际單位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数据库 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强大,有支柱根;秆粗壮;线形披针形叶子宽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圆锥花序顶生,雌花为肉穗花序着生叶腋间,外面有总苞;穗轴粗大,其上有多列小穗;颖果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而裸露穗轴上,黄或白色或变色。

植株 葉 雌花序 雄花序 雄花 玉米的演化,左为大刍草的颖果 各種栽培種 各种品种的玉米 玉米穗剖面圖 玉米粒 Zeamays'OttofilegialloTortonese' Zeamays"fraise" Zeamays"OaxacanGreen" 分佈[编辑]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

原本是體型很小的草,喜高温,經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後才出現較大型的玉米。

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过去玉米在中国的栽培面积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自2012年栽培面积已位于第一位[17]。

世界产地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

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2012年主要玉米[18]生产国 (百万吨)  美國 273.83  中国 208.26  巴西 71.30  阿根廷 25.70  墨西哥 22.07  印度 21.06  烏克蘭 20.96  印尼 19.38  法國 15.61  南非 12.50 世界总量 690.67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 歷史[编辑] 許多玉米棒 玉米是一种栽培植物。

基於21世紀初的研究,學者將墨西哥中南部的巴爾薩斯河谷作為馴化中心。

[19]基於Matsuoka等人2002年的研究,所有玉米都在約9000年前從墨西哥南部的單一馴化中產生,而不是多個獨立的馴化事件。

該研究還表明,最古老的玉米在墨西哥高原。

後來玉米蔓延到美洲其他區域。

這與基於考古記錄的模型一致,表明玉米在墨西哥高原多樣化,然後蔓延到低地。

[20][21] 奧爾梅克人及馬雅人在中美洲栽培了許多不同的品種,有些可以直接烹煮,有些則用碱法烹制(英语:nixtamalization)的方式處理。

從公元前2500年起,玉米開始传播到美洲的很多地區[22]。

歐洲人在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開始和美洲原住民接觸,將玉米帶回歐洲(哥倫布大交換),也帶到其它國家。

因為玉米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氣候下生長,因此被传播到全球各地。

高甜度的玉米稱為甜玉米(英语:sweetcorn),一般種植供人類食用,而其他野玉米(英语:fieldcorn)則供作動物糧食及化學工业、食品工业原料。

玉米是美洲種植最多的糧食作物[18],單在美國就有每年約3.32億噸的產量,而美國的玉米約有40%—約1.3億噸—用來製造乙醇[23]。

2009年種植的美國玉米中,約有85%是基因改造玉米(英语:Geneticallymodifiedmaize)[24]。

用途[编辑] 玉米依用途可分为:食用玉米、饲料玉米、青割玉米。

食用玉米品种繁多,以含糖量高者较广为种植,可鲜食、煮食、炒食、制玉米粒罐头,另有采收玉米笋的品种,以及“爆裂玉米”作爆米花专用。

饲料玉米籽粒较硬,除当饲料外,另用于制粉、榨油、制酒精。

青割玉米用于连茎带叶切断、发酵,当作牛只的芻料,可提高乳牛泌乳量与风味。

玉米不脱粒可直接食用,也可以通过蒸、煮、烤后食用。

脱粒后通常加工成粉狀,也可以在經過深加工後製成玉米糝用來煮粥,是中國北方地區主食中的一種,香甜可口,易消化。

但以前为了增加糧食數量,常和种皮一起磨粉,製成“棒子面”,由於口感粗糙难以下咽,所以價格低賤,是窮人的主要粮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只有精緻加工的玉米粉作为调剂口味用。

玉米還可以加工成高果糖漿。

高果糖漿常用於增加商業食品的甜味,例如各類飲品、麵包、麥片、零食、醃肉、酸奶、湯料和調味劑等。

玉米胚芽可以提炼玉米油。

刚成型的一寸来长的玉米芯可直接当作蔬菜烹调,口感类似笋。

煮熟的玉米粒是沙拉常用的材料,或做粟米羹,或直接食用。

墨西哥人常用一种大型的玉米粒和肉类烹调汤类食物pozole(西班牙语:Pozole),意思是玉米粥。

玉米在美國主要作为饲料,工业生产淀粉、发酵类药品的主要原料。

玉米甚至還可以加工製造成塑膠、光碟、生物燃料。

玉米茎粗壮高大,叶宽大,以前也是平原地区农民的重要燃料来源。

玉米油 爆米花 墨西哥玉米餅(tortilla) 玉米片 特點[编辑] 玉米的根为须根系,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节根长出的称为地下节根,一般4~7层;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气生根,一般2-3层。

株高1-4.5米,秆呈圆筒形。

全株一般有叶15-22片,叶身宽而长,叶缘常呈波浪形。

花为单性,雌雄同株。

雄花生于植株的顶端,为圆锥花序;雌花生于植株中部的叶腋内,为肉穗花序。

雄穗开花一般比雌花吐丝早3-5天。

實際上近代以來的栽種玉米已經高度馴化,是不能在野外自然地生育的,因為其成熟種子(即玉米粒)不會從玉米棒上脫落,需要人工脫粒。

加上沒有硬殼保護,正因为此,玉米棒人類可以很方便的直接煮熟啃食,這方面較米麥需要進行加工才能食用都要方便得多。

這樣的植物很明顯地經過了改造,而其選殖的歷史,尚在古農業學家和基因學家研究中。

改造作物[编辑] 美國:近代美國為了擴大玉米產量,有私营公司研究出以基因重新排序的方式改造玉米生長與面對環境的能力,演變出產量巨大的超級玉米。

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國。

用途:基因改造玉米(英语:Geneticallymodifiedmaize)被拿來當作飼料餵牛、豬,以及製成玉米澱粉間接製成給人類食用的食品與調味料。

藝術[编辑] 來自秘魯利馬的金玉米,製作年代在西元前三百年的莫切文化作成玉米形狀的水塔 自前哥倫布時期起,玉米就已是安地斯山脈重要的作物。

來自秘魯北部的莫切文化用土壤、水和火製造陶器。

他們將陶器視為是一種神聖的物品,會作成顯目的形狀來代表重要的主題。

玉米代表擬人和自然[25]。

在美国国会大厦上雕刻了成列的玉米穗及煙草葉。

若一些臨時的建築需要慶祝秋天、地區的农业生产力及文化,也可能以玉米图案為其装饰細節。

在家庭和企業外面常會有成捆的干玉米秸秆、南瓜、葫芦和秸秆。

在建築上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在南達科他州米切尔的玉米皇宫,上面外牆上有由彩色玉米構成的巨型壁畫,每年更換一次。

1993年後發行的克羅埃西亞庫納幣,一庫納幣後面有個有二個成熟玉米穗的玉米秸秆[26]。

參見[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玉米 玉米屬 玉米粒 玉米粉:玉米澱粉-粗玉米粉 爆穀 玉米黑粉菌 玉米筍 藍玉米(英语:Bluecorn) 哥倫布大交換 玉米糖漿 高粱屬 参考資料[编辑] ^Contreras,A.;RuízCorraJ.A.l;MenjívarJ.;AragónCuevas,F.;GonzálezLedesma,M;Sánchez,J.J.Zeamays.The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2019,2019:e.T77726273A77726310[12May2020].doi:10.2305/IUCN.UK.2019-2.RLTS.T77726273A77726310.en .  ^闵宗殿.农史名词琐谈.中国科技术语.2009,11(03):55–57[2010-08-03].ISSN 1673-8578.CN:11-5554/N.(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1).  ^許寶華;宮田一郎(编).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  ^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是最早的记载 ^5.05.1《平凉府志》 ^《莱阳县志》卷二之六:“玉蜀黍,秫之别种,以种来自蜀,其洁如玉,故名。

” ^《桂平县志》卷十九:“玉蜀黍当作玉蜀秫,黍、秫声近而义异。

” ^8.08.1《寿阳县志》卷一:“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似玉故名。

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僞。

” ^《新昆两县志》卷八物产:“实累累如珠,故名珍珠粟。

”,此称呼常见于湛江地区 ^《海宁县志》卷二物产“苞芦,茎叶如芦,穗外有包,故名。

” ^《茌平县志》卷九:“实有黄白红三色,密排成行以青叶包之,故名包谷。

” ^《镇海县志》卷三十八:“御麦,俗呼六穀,土人谓五穀之外又一穀也。

” ^《象山县志》卷十二:“案,穀当作陆穀,言其大也,亦言陆地之穀也。

” ^《光山县志约稿》物产志:“玉榴,谓子密如榴也。

” ^《德县志》卷十三:“玉蜀黍,形如捶布棒,名为棒子。

” ^潮汕话 ^玉米产业面临一场“革命”-生物通.www.ebiotrade.com.[2021-08-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18.018.1FAOSTAT.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2013-08-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Origin,HistoryandUsesofCorn.IowaStateUniversity,DepartmentofAgronomy.2014-02-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Matsuoka,Y.;Vigouroux,Y.;Goodman,M.M.;etal.Asingledomesticationformaizeshownbymultilocusmicrosatellitegenotyping.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2,99(9):6080–4.Bibcode:2002PNAS...99.6080M.PMC 122905 .PMID 11983901.doi:10.1073/pnas.052125199.  ^Matsuoka,,Yoshihiro.EarliestDirectionalEvolutionforMicrosatelliteSizeinMaize(PDF).Science.2003-01-22[2014-03-03].(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7-01-02).  ^Roney,John.TheBeginningsofMaizeAgriculture.ArchaeologySouthwest.Winter2009,23(1):4.  ^USApprovesCornModifiedforEthanol.TheNewYorkTimes.2011-02-11[2014-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Geneticallymodifiedplants:GlobalCultivationAreaMaize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8-12.GMOCompass,March29,2010,retrievedAugust10,2010 ^Berrin,Katherine&LarcoMuseum.TheSpiritofAncientPeru:TreasuresfromtheMuseoArqueológicoRafaelLarcoHerrera.NewYork:ThamesandHudson,1997. ^CroatianNationalBan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KunaandLipa,CoinsofCroatia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6-22.:1LipaCoin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6-28..–Retrievedon31March2009.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秫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植物名實圖考·玉蜀黍》,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玉米 外部連結[编辑]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版權公告.玉蜀黍Yushushu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記錄頁面.HKBU.HKBULibrary(數據庫).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1.2012-01-01[2017-03-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中文(繁體)及英语).WebsiteTrafficStatisticsfrom01Jan2012to05Mar2017(02:20:06)[2]  查论编主要作物禾本科稻米·小麥·玉米·燕麦·大麦·黑麦·高粱·小米·甘蔗·竹筍豆科大豆(黄豆)·蚕豆·绿豆·豌豆·紅豆·菜豆·刀豆茄科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烟草·枸杞葫芦科黄瓜·南瓜·丝瓜·西瓜·冬瓜·葫芦十字花科白菜·萝卜·油菜·荠菜·花椰菜·卷心菜 查论编穀物及準穀物穀物(禾本科)非小麦类 大麥 福尼奥(英语:Fonio) 薏苡/薏米 玉米 雜穀 燕麥 稻米 黑麥 高粱屬 苔麩 黑小麥 香蒲 野米 小麥   普通小麥/麪包 硬粒小麥/意粉 卡姆小麥(英语:Khorasanwheat) 紅快富小麥(英语:RedFifewheat) 小麥農林10號(英语:Norin10wheat) 冬小麥(英语:Winterwheat) 芒小麥(英语:Farro) 一粒小麥 二粒小麥 斯佩耳特小麥 準穀物蓼科 蕎麥 苦蕎麥 莧科莧屬 尾穗莧(老槍谷) 繁穗莧 千穗谷 青葙屬 藜亞科 藜麥 藜屬 台灣藜 苍白茎藜(英语:Chenopodiumpallidicaule) 唇形科 芡歐鼠尾草/奇亚籽 金合歡 (聲息花、金鳳)澳洲金合歡(英语:Wattleseed) 另见: 早熟禾亞科 新石器農作物(英语:Neolithicfoundercrops) 新石器革命 農業史 納圖夫人文化(英语:Natufianculture) 新月沃土 阿布胡賴拉遺址(英语:TellAbuHureyra) 穀物業歷史(法语:Histoiredelaculturedescéréales) 馴養 綠色革命 基因工程 人工選擇 作物野生近緣種 查论编遗传学中主要的模式生物 λ噬菌体 大肠杆菌 莱茵衣藻(英语:Chlamydomonasreinhardtii) 四膜蟲 釀酒酵母 粟酒裂殖酵母 粉色麵包黴菌 白色念珠菌 玉米 拟南芥 蒺藜苜蓿(英语:Medicagotruncatula) 秀丽隐杆线虫 黑腹果蝇 非洲爪蟾 斑马鱼 小鼠 大鼠 家兔 查论编生物能源生物燃料 醇 藻類生質燃料 甘蔗渣(英语:Bagasse) 巴巴苏棕榈油(英语:Babassuoil) 丁醇燃料 生物柴油 生物氣體 生物汽油(英语:Biogasoline) 乙醇燃料 纤维素 混合(英语:Commonethanolfuelmixtures) 玉米芯(英语:Stover) 甲醇燃料(英语:Methanolfuel) 秸秆 木煤气 已烹煮食用油 食用植物油燃料(英语:Vegetableoilfuel) 黃油脂膏 回鍋油 地沟油 凤眼蓝 食物能源作物 大麦 木薯 葡萄 芝麻 玉米 燕麦 花生 油菜籽 大米 高粱 大豆 甘蔗 糖用甜菜 向日葵 小麦 番薯 非食物能源作物 芦竹 须芒草 亚麻荠 烏桕 浮萍 桐油树 水黄皮 巨芒(英语:Miscanthusgiganteus) 中國芒 柳枝稷 木柴 技术 生物转换(英语:Bioconversionofbiomasstomixedalcoholfuels) 生物质供热系统(英语:Biomassheatingsystem) 生物炼制(英语:Biorefinery) 费托合成(F-T合成) 工业生物技术 颗粒燃料 颗粒机(英语:Pelletmill) 颗粒炉(英语:Pelletstove) 热解聚(英语:Thermaldepolymerization) 概念 纤维素乙醇商业化(英语:Cellulosicethanolcommercialization) 生物燃料的能源含量(英语:Energycontentofbiofuel) 能源作物(英语:Energycrop) 能源森林业(英语:Energyforestry) 能源投资收益(EROEI)(英语:Energyreturnedonenergyinvested) 食物与燃料之争 可持续生物燃料(英语:Sustainablebiofuel) 生物能分类 能源主題 可再生能源主題 分類單元識別碼 维基数据:Q11575 維基物種:Zeamays APA:5097 APDB:52296 APNI:81854 BioLib:42737 Calflora:9428 臺灣物種名錄:201714 Ecocrop:2175 EoL:1115259 EPPO:ZEAMX EUNIS:193844 FoC:200026507 GBIF:5290052 GrassBase:imp10873 GRIN:42207 iNaturalist:48448 IPNI:426810-1 IRMNG:10207796 ITIS:42269 IUCN:77726273 MichiganFlora:2248 MoBotPF:285225 NBN:NBNSYS0000014190 NCBI:4577 NZOR:228961fc-c0fc-4721-8663-2c86db06b20e NZPCN:4913 PfaF:maysZeamays TPL:kew-450362 PLANTS:ZEMA POWO:urn:lsid:ipni.org:names:426810-1 Tropicos:25510055 VASCAN:8024 WCSP:450362 WisFlora:5458 WFO:wfo-0000907754 规范控制 AAT:300375398 BNF:cb119468261(data) GND:4037135-9 HDS:027664 LCCN:sh85032625 NARA:10638319 NDL:0057325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玉米&oldid=72313357” 分类:​IUCN红色名录无危物种玉米栽培植物能源作物藥用植物模式生物生物之最卡尔·林奈命名的生物分类伊利诺伊州的象征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物种微格式条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CS1英语来源(en)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D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物种 其他语言 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अवधी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islama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BahasaHulontaloગુજરાતી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АдыгэбзэKabɩyɛTyapKongo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акку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NāhuatlNapulitanoनेपालीनेपालभाषाLiNiha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DinébizaadOccitan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Deitsch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Ikinyarwanda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SetswanaLeafaka-Tonga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Reotahiti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