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六論文評析- 李佳諺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本篇研究僅以公共建築為例,仍然無法涵蓋所有的後現代建築。

導致有些建築案例只能依靠建築師雜誌的資料佐證,所以在進行分類時可能有些疏漏。

七、評論. 李佳諺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專題研討(四)作業三-論文評析台灣傳統庭園建築構造類型研究以設計美學為基礎比較東方美學及西方美學之差異作業三以中國建築之美探討蘇州博物館作業五後現代建築分析—台灣的後現代建築作業六論文評析名詞解釋-後現代建築專題研討(四)作業一指定導讀日本近代建築專題研討(四)作業二-以文化符碼探討花磚專題研討(四)作業五-自選導讀專題研討(四)作業六專題研討(四)作業四-書評敘事設計美學協作平台地圖 作業六論文評析 碩博士論文評析 「台灣後現代建築研究-1972-2003年公共建築」 ●評析論文出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評析論文之作者:潘鑫宏碩士生 ●評析論文之指導教授:楊裕富副教授一、論文摘要(引用此論文摘要)  1972年7月15日位於密蘇里依照C.I.A.M國際現代建築會議最先進建築概念有名的現代建築:布魯特-伊果(Pruitt-Igoe)在被炸毀後,查理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宣佈現代主義建築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3:32分死亡,後現代建築漸漸在建築舞台嶄露頭角,查理斯.詹克斯所定義的後現代建築論述成為後現代建築的典範,197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後現代設計思潮的引進,台灣在後現代設計風格的西風東漸之下,台灣建築開始接受後現代思潮。

  本研究主要探討後現代建築的風格流派,試圖先透過建築史詮釋模型的建立,以建築的本質為中心的分析框架分析台灣後現代建築案例,透過對台灣1972〜2003年建築師雜誌中所刊載之公共建築的風格辨認分析台灣後現代建築的風格。

研究結論如下:後現代建築有以下九種風格流派-1 歷史主義建築 Historyism Architecture 2鄉土地域性建築 VernacularandRegionalArchitecture 3 生態建築EcologicalArchitecture 4高科技建築 High-technologyArchitecture 5 敘事性建築NarrativeArchitecture 6 涵構派建築Contextism Architecture7後現代模TheArchitectureofCopyPost-modernStyle8解構建築 DeconstructArchitecture 9.素人建築TheArchitecturewith unprofessionalbutartistic 關鍵詞:後現代建築、風格、建築史、詮釋模型二、主要論點(引用此論文理論建構的目的之摘要)  本研究企圖將建築理論、建築史、建築風格研究之間的位階澄清,透過台灣後現代1972—2003年公共建築研究,將建築現象、歷史脈絡、社會環境及建築風格背後的建築理論做深究的建築史後設思考,期待能更清晰瞭解台灣後現代建築其外部特徵與精神內涵。

本研究探討達成的目的如下:1.分析台灣後現代建築風格流派。

2.建構建築詮釋模型理論。

三、研究方法及步驟3-1研究方法(引用此論文研究方法)1.   文獻研究法(Documentmethod)文獻研究法為用文獻對研究課題或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將針對既有文獻以及現有相關文獻進行資料分析,以作為本研究的前置作業階段,文獻研究法乃是針對後現代主義、後現代建築、建築史學三個領域相關背景知識的建立,探討先前的研究成果與研究侷限,與本論文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探討,有助於建構建築本質詮釋模型。

2.   田野調查法(normativestudy)將進行研究對象後現代建築案例取樣,本研究是以後現代建築的建築案例的實地拍照紀錄,取得第一手資料,並進行研究後現代建築資料庫的建立動作,將所建立的建築案例透過研究框架的分析之後,對後現代建築進行風格流派的分類工作。

3.   論述分析研究法(discourseanalysis) 將建築視為文本(text),建築文本是有其『社會性』;具備時代中的意識型態或時代精神的產物,J.Kracauer『符表的實踐有重新組合語言的能力,正文即不斷地產生、活動及再重組的場所』(張劭勳,2001:509)  。

如果只就建築文本結構(風格)進行分析是不夠,因為如此是不能將建築與社會互為正文性。

後現代建築風格是必須要分析出建築與民眾的社會情境脈絡中分析,透過建築所處地區性、文化性、制度性、政治性、經濟性等進行論述分析。

3-2研究步驟(引用此論文研究流程)四、寫作策略(引用此論文研究內容)1.緒論  此章節先行探討何謂理論,解說理論建構的目的與作用。

再針對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還有研究範圍對象以及名詞解釋進行說明。

2.文獻回顧  此章節針對後現代主義、後現代建築理論以及建築史學做文獻回顧,了解台灣後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

3.知識論的探討與理論的研究假說  此章節先研究建築理論探討西方知識如何形成,而後在研究建築史的詮釋模型之前必須先釐清建築史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將針對國內外的建築史研究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探討。

4.後現代建築思潮  此章節先以後現代主義名詞做解釋,了解後現代的來源以及定義,再往社會層面以及建築界的後現代發展作詳細介紹,其中也將現代建築和後現代建築作比較分析,了解兩者之間的差別。

最後介紹台灣後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最為第五章的開端。

5.建築詮釋模型分析台灣後現代建築  此章節針對建築的本質分析「實用、美觀、堅固、集體記憶」這建築四要素所發展出來的建築本質分析,除了分析建築的形式外,更針對建築的無形文化涵構,期望能夠透徹的分析建築本質。

6.結論與後續研究   此章節則是統整前面所建立的觀點、架構並整理做為分析以及建議。

五、與自己研究方向的關係與幫助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台灣後現代建築,經由知識論與理論到後現代建築思潮,依循漸進的解說建築史的理論來源。

而後再利用前面所分析出的結果探討台灣的後現代建築發展,以設計文化符碼理論與建築本質分析後,發現台灣後現代建築有幾項主要特性。

經由此篇論文所分析出的特性,了解到台灣的後現代建築有多種特色風格。

六、論文優點與侷限6-1論文的優點  本篇論文先行從建築史的理論以及其他知識性的理論進行探討,讓讀者有更深的了解到建築的發展以及建築的理論,而非只是表面性的做調查研究,卻未深入的了解其中的意義。

6-2論文的缺點(引用此論文的研究限制)   台灣後現代建築是相當大的題目,無法在短時間內完畢。

而本篇研究僅以公共建築為例,仍然無法涵蓋所有的後現代建築。

導致有些建築案例只能依靠建築師雜誌的資料佐證,所以在進行分類時可能有些疏漏。

七、評論   此篇論文一開始先探討何謂理論,再從後現代主義、後現代建築理論、建築史學方向做探討。

其中也從知識論以及理論做探討解釋。

本篇論文對於後現代建築不單從外觀形式進行探討,所探討的範圍更加廣泛,因為探討的面相較廣,所以在方法建構以及理論上也提供了許多可參考性以及更加注意的地方。

此外,本篇論文因為範圍太廣闊,所以案例也顯得較少。

但所分析出來的台灣後現代建築風格已經對於研究上提供許多可參考性以及幫助。

八、參考文獻1.潘鑫宏,2004,台灣後現代建築研究1972-2003年公共建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楊裕富,1995,〈設計論文寫作〉,專題研討授課資料。

  Comments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