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授變成學生- 夢田文獻三區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Rebekah Nathan,張至璋譯,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立緒,2006。

觀察視點的轉移. 由於我在大學裡,參與、觀察、訪談,每天朝夕相處得來 ... 夢田文獻三區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首頁夢田網文獻儲藏室筆記區審判協作平台地圖 首頁‎>‎筆記區‎>‎ 當教授變成學生 RebekahNathan,張至璋譯,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立緒,2006。

  觀察視點的轉移 由於我在大學裡,參與、觀察、訪談,每天朝夕相處得來的體驗,使我得以把目標定位於研究大學文化。

我把所見種種融會貫通,從幾個制高點加以評論,包括以教授的觀點、外國學生的看法,以及對全國大學生活調查結果的分析。

然而對我的分析研究的最後驗收,是大學生。

他們才能決定,對本書描述有關他們的大學生活和他們的世界,是否該加以認同。

(27)   大學(生)生活(世界) 「大學」這樣的共同群體,既不穩定,也不確定。

(59)   大學變成僅是提供一連串活動給學生選擇,使學生一直在加入、退出,不斷改變。

從學校的觀點來看,「大學社會」是個崇高的理想,但是缺少共同活動、規矩,甚至標誌來結合裡面各異的居民。

居民能和別人共用的,也許僅只是一門課、一棟宿舍、一點趣味,卻總是在流盪不定。

(60)   對當前的大學生來說,大學是個自己選擇人群和事務的世界,而不是被設定好,共同象徵性的事物,共同集會,群體活動,遵守公約的地方。

多數學生把大學社會當成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小小的、個人的人際網絡。

這種「個人群體」現象是被大學的制度所促成的。

(79)   大學生的世界觀結合了知識大師(教授)和教士領域內的,以及其他正式地區的大學生活,包括有組織的社團和宿舍裡的正式活動。

而「真正的」大學文化,存在於大學院校及其人員能觸及的範圍之外,是以自我出發的小小朋友圈為中心。

這個中心確定了此人的個人世界與社會群體。

這說明學術界和教育界追求的,與真正的大學生活有著一段難解的關係距離。

(149)   我相信且希望,尋求改變學生文化,要尊重其反應,應從其影響面與積極面來判斷政策,才能運作得好。

我雖然不敢說,一味「對抗」學生文化產生不了作用,但是我深信,我們不妨支持文化中已經存在的現象,不管是私人方面,還是少數意見。

學生文化中的深度和複雜性,往往形成該文化的重心。

(210)   觀察美國文化的若干學者指出,自動的一致主義,是美國本土生活特質之一,絕非僅限於大學內。

儘管我們(美國人)自豪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大家選擇的似乎是相同的事物,從而這樣的「自由選擇」被標榜為我們的特質。

大學生的生活也一樣,每件事,從學生選擇背包和鞋子式樣,到寢室門上展示的圖片文字,以致宿舍裡對話的主題,其一致性是如此徹底。

(211)   儘管學校和教育部門聲稱,大學是個理念的自由市場,我卻極為震驚地看出來,課堂上並不常朝這個方向走。

很少辯論理念,甚至更少評估理念的價值何在。

教室裡多半討論的,可說是預見結果的意見表達,往往是由老師設計的問題或情節直接激發,意在不要發生什麼異議。

(141)   大學精神----通過儀式 人類學者在中介地帶,或是「蒙昧欲發」的狀態中----不知何去何從之處----見到了有創造性,有改造的可能。

人類學家VictorTurner指出,世界各地有「蒙昧欲發」的地方,都會將人的行為提升到正常限度,將人與人間的關係帶入新的境地。

……「蒙昧欲發」的經驗和Turner的觀點,都包含了無限創意的種子,當然還觸發廣泛的社會變革。

落入一般文化分類角色的人,經由此種社會習俗過程,獲得機會,瀏覽自身,開懷迎向神奇的新視界。

他們按理想邁向創造新的均等社會關係,並分享之。

而這些人原本是被社會現況,如階級、性別、種族、年齡、性傾向,或宗教給區隔開的。

在這種方式中,「蒙昧欲發」的經驗有助於釋出透納所說的「人類的認同、影響、意志、創造的能力。

」從而激發對社會制度,對社會可能產生的疏離、探究、分裂等感受進行改革的反應。

(216-217)   大學就像所有習俗管道一樣,是即時對世界的肯定和預習,也對同一世界做出創造性的反映和改革性的挑戰。

從跨文化的觀點來看,一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長久以來的習俗管道,不應該照樣抄襲到別的社會。

它們應該以辨證關係為基礎而存在,互相影響而成形。

對大學來說,這意味著學生文化所表露的,或沒有表露的,幫助形成了我們的社會,正如同社會影響了我們大學的未來。

(217)   當世界如此依賴大學時,大學在維持「界域」轉換本質之際,存在許多嚴肅的問題。

也許我們需要大學來解決國家需要、社會經濟,但是我們不能仰賴政府的政策和公司企業的利益來指導教育的目標。

從長遠來看,我們不要大學像現在這樣浸淫於世界潮流,既不批評世界、提出建言,也不提供世界該有的理想境界。

我們任何人都不該放棄這些大學目標。

(223-224) Comments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