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力量: 為何有人捨身救人, 有人惡意病態? 一位心理學家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名社會神經學家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仔細研究那些惡極和良善的大腦,從連家人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心理學概論 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GoodforNothing:FromAltruiststoPsychopathsandEveryoneinBetween 作者 艾比蓋爾.馬許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成佛成魔,存乎「恐懼」。

因為恐懼,無所畏懼!科學實證 相關類別 大腦故事 科學實驗 生物實驗 心理學實驗 生物科學 生物心理學 大腦科學 科學故事 科學心理學 故事寫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成佛成魔,存乎「恐懼」。

因為恐懼,無所畏懼!科學實證角度談利他行為的經典之作!開疆闢土的研究,挖掘人性的至高與深度。

一趟扣人心弦的穿越大腦旅程,以愉悅的寫作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論述,說明人對恐懼的敏感度如何成為邪惡的武器或仁善的力量。

●亞馬遜書店讀者5顆星一致推薦,盛讚:「作者對利他行為根源和驅動的研究發現令人信服,本書的寫作則有趣又富洞察力,閱讀起來引人入勝,令人心智大開!是真正的寶石!」●作者的利他行為研究成果已獲致兩個美國國家級科學獎項榮譽: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轉化研究Wyatt紀念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PNAS)的科學卓越「科薩雷利獎」(CozzarelliPrize)。

●作者在TEDTalk發表的利他主義研究演說有超過180萬人次點閱:https:goo.glhy2WV4(中文字幕版:https:youtu.beuq-6T6TAu74)。

●本書主題涉及心理學、社會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遺傳學、腦神經科學、犯罪學等,結合作者自身經驗故事、無私利他者和心理病熊者代表性案例訪談、長期實驗研究過程,堪稱一趟扣人心弦的穿越大腦、探究人性善惡本質旅程。

●作者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等尖端科技對利他行為做了突破性研究。

●本書旨在幫助我們提升善良的能力,打造更美好良善的社會。

◎聯合推薦《華爾街日報》《科學雜誌》《新科學人》《富比士》《書單》「這本書獻給那些具有驚人勇氣與悲憫善心的人,也獻給其他不顧自己只為他人的利他主義者,他們以行動激勵他人,他人因感動而改變人生。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真正無私英雄不是起於缺乏恐懼,而是因為恐懼。

會把陌生人從火裡救出來,從水裡拉出來,捐腎給他,似乎都是因為真的知道所謂「害怕」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認知也許部分是他們幫助他人的動力,他們的勇敢藏在辨識痛苦、同理痛苦的能力裡,同時在危險面前戰勝並克服自己的恐懼。

他們能無私的回應是因為當他們同理他人恐懼時,並不會讓害怕情緒淹沒自己的系統阻礙救助行動。

」--本書作者/艾比蓋爾‧馬許為何有人可以不顧自身安危福祉去無私地幫助他人?又為何有人可以毫無顧忌做出傷天害理損人的壞事?他們的大腦到底有何不同?又是什麼該為人的慷慨善行和殘酷魔性負責?十四歲的安柏吹噓她殺了天竺鼠,威脅要燒了房子,勾引男人換取禮物。

她像所有孩子一樣,利用一切可能工具得到她想要的;但她不像其他孩子,她完全不在乎她造成的傷害。

而幾英哩外的藍尼.斯科尼克非常關心他人,為救溺水的女人跳入冰冷的河中。

為何有人可以不求回報捨身救人?有人卻為了一己私利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天使與魔鬼的界線到底在哪裡?是什麼造成人類善惡如此極端?這個始終困擾著哲學家與科學家的問題,終於在本書有了解答。

知名社會神經學家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Marsh)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仔細研究那些惡極和良善的大腦,從連家人都畏懼的有心理病態特徵的孩童到捐腎給陌生人的無私利他成人,以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告訴我們,答案就在大腦對他人恐懼情緒的反應。

大腦杏仁核做為我們多數人「善」的硬體裝置,它的變化能說明英雄或病態行為。

在本書中,馬許探索人類關懷別人的能力,對同理心、利他主義和攻擊侵略本質,展開臨床、譯讀及腦造影的尖端研究,讓我們更進一步理解人類基本的社群天性。

本書是開疆闢土的研究,旨在讓人了解人性的至高與深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Marsh)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完成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

喬治城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負責指導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進行行為與大腦研究,旨在了解我們如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們為何關心他人的福祉?什麼驅使我們去幫助別人?什麼阻止我們傷害他人?目前則對腎臟和幹細胞捐獻者進行利他行為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以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問題根源的行為和腦造影研究。

研究成果獲頒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轉化研究Wyatt紀念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PNAS)的科學卓越「科薩雷利獎」(CozzarelliPrize)。

作品散見於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Slate雜誌》、《赫芬頓郵報》及《紐約雜誌》,也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Today)網站撰寫部落格。

2016年於TEDTalk發表利他主義研究演說。

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

官網:http:www.abigailmarsh.com。

■譯者簡介潘昱均美國俄亥俄大學廣電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

譯有《法國美食末日危機》、《完美廚藝全書:一看就懂的1000個料理關鍵字》、《輕鬆打造完美廚藝:新手變大廚的20項關鍵技法&120道經典料理》、《LuckyPeach飲食生活誌:Issue1~3》、《完美蛋料理全書:世上最好用食材的廚藝探索&105道蛋料理完全食譜》、《廚藝好好玩:探究真正飲食科學‧破解廚房祕技‧料理好食物》【全新增訂版】、《看!情緒幹的好事:哈佛精神科醫師執業40年的良心告白──接受「人生就是不公平」,自豪「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前言1救援行動2英雄與反英雄3心理病態者的大腦4曲線的另一端5利他行為的成因6人類的奶與慈善之心7我們能更好嗎?8將利他主義化為行動致謝參考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作者/ 艾比蓋爾.馬許 簡介/ 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成佛成魔,存乎「恐懼」。

因為恐懼,無所畏懼!科學實證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9630818 ISBN10/ 9869630812 EAN/ 9789869630818 誠品26碼/ 2681597601009 尺寸/ 14.8X21CM 語言/ 中文繁體 頁數/ 352 裝訂/ 平裝 級別/ 無 試閱文字 內文:前言 在同一個部落,要說那些更和藹仁慈的父母,或是最忠於同伴的父母,比那些自私又奸惡的父母養育更多子嗣,這說法非常可疑。

從野蠻人以來皆是如此,比起那些背叛同伴者,準備犧牲生命的人往往無法留下子嗣繼承他們的高貴天性。

達爾文(CharlesDarwin),《人類的由來》(TheDescentofMan)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當別人都說:「我決不會這樣做。

」呃,那根本是胡說八道。

大愛捐腎者明茲(HaroldMintz)對捐腎救人的看法 一九三四年,法國昆蟲學家安東‧曼紐(AntoineMagnan)著手撰寫關於昆蟲飛行的學術論文,而他遇到了一個小麻煩。

當跑完名為安德烈.聖拉古(AndréSaint-Lagué)的機動運算程式,曼紐得出結論:根據空氣動力學定律,昆蟲根本不能飛。

他記下氣餒的心情,寫道:「我把空氣阻力定理應用在昆蟲上,根據聖拉古法則得出的結論是牠們根本不能飛。

」 但,昆蟲飛了。

懷疑論者愛用這個明顯矛盾的說法(有時這被認為只適用於蜜蜂)宣稱物理學與生物學終將是破產的追求,某些宗教人士更宣揚此說法是更高力量的印證。

但科學家很有耐心,且時間站在他們這一邊。

看過曼紐的推斷後,昆蟲學家並未判定昆蟲飛行不過是幻象或是超自然神力的結果;沒有一位科學家做出結論認為空氣動力學是毫無指望的空中樓閣,他們知道爭議趨向和解是可能的,只是需要等待出現更好的方法來測量昆蟲飛行的特性,並計算適用的物理動力。

數十年過去,發明了高速攝影,謎團終於解開。

包括蜜蜂在內的昆蟲之所以能飛,原因就在翅膀揮動得非常快——蜜蜂翅膀以短距離、翻浪式每秒振動230次——並以定軸上下依次迴旋在空中揮出8字形。

如此拍翅構成昆蟲的揮翼動作,形成渦流,產生足以支持昆蟲胖胖身軀的升力(lift)。

而人工機械翅膀的運作可設計成完全相同的模式,最終證明昆蟲飛行與物理定律是相容的。

自然法則中另一個明顯矛盾是不顧自己只為他人的利他主義,它比昆蟲飛行更引人議論,也更令人費解。

天擇說中的演化論就如科學定理般堅若磐石。

但就以天擇說之父達爾文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計算,天擇說似乎已寫下定論:所有利他主義者都早該死光了。

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人真的會為他人的生存機率創造奇蹟,但對自己的存活就沒那麼在意。

人類歷史不斷演進,為了他人犧牲自己演化適存度(evolutionaryfitness)的笨蛋難道不該早就淘汰出局、漸漸越來越少,終究被他們只顧自己的兄弟完全取代嗎? 然而利他主義依然存在。

我從個人經驗了解到這一點。

當年我十九歲,一位無私的陌生人救了我的命,他為了救我涉入危險不求回報,而利他者眾多,他只是其中之一。

每年都有數十位美國人獲頒卡內基英雄獎(CarnegieHeroFundMedals),他們甘冒極大生命危險救護陌生人的性命。

每年都有超過百位美國人接受手術捐腎給陌生人,手術風險不可謂小,他們多是匿名捐贈。

全世界更有數百萬人捐出骨髓或捐血——當然,這犧牲較小,但目的同樣高尚:都是為了幫助需要幫助的陌生人。

直到最近,科學對此行為才開始有清楚的解釋。

從達爾文時代至今,生物學家一直在發展解釋利他行為的模式,但這些模式多側重近親間或同社群成員間救助的利他主義研究,例如以「總括適存度」(inclusivefitness)解釋親屬間的某些利他行為。

總括適存度的意義在於:如果受益者和利他者分享足夠的基因且能補償雄性或雌性利他者所冒的風險,利他行為則有發展可能。

這說明了地松鼠這種群居生物在掠食者接近時為何會發出警戒聲,警戒聲雖吸引捕食者注意,卻讓發出示警的地松鼠暴露在風險中,但如此也幫助了群體中的近親逃離危險。

總括適存度也說明了人類的器官捐贈為何傾向近親捐贈而不是由陌生人或朋友捐贈。

如果你捐腎給自己姊妹,之後她會生下你的外甥,而他們會把你的基因傳給下一代。

也許你不會因為自己的慷慨行為得到好處,但你的基因會,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你所冒的風險就值得了。

那麼受益對象是關係疏遠或沒有血緣關係者的利他行為又該怎麼說呢?這樣的利他行為多採「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altruism)形式,付出是有期待的,希望受益者總有一天會回報。

好比,吸血蝙蝠有名的回吐血行為,會吐血到群體中找不到食物、有餓死風險的同伴嘴裡。

牠們的慷慨付出還是會得到回報。

因為這些蝙蝠將來很可能會從之前給過血的蝙蝠那兒收到鮮血大餐。

人類也一直進行類似的互惠行為,除了反芻吐血的事不做外。

你可能會向鄰居借個糖或幫同事帶個咖啡,期待他們某天會回報。

互惠利他主義的獲利對象幾乎不脫利他者所屬的社群成員,比起來來去去的陌生人,同個社群成員會較願意、之後也較能給與回報。

真正說來這種利他主義是一種遲來的滿足感,因為利他者終將受益,只是需要一些時間。

基於親族或合作的利他主義是一種生物策略,散布範圍廣又有價值,社會性物種若沒有這樣的策略,也許就活不下來。

很多研究利他主義的書都對以上形式做過詳盡探討,但在某種意義上,這兩種利他主義都出於自私。

以親族為主的利他行為將目標直接放在利他者的基因會因此得到好處,合作型的利他主義也直接指向對施助者的個人有利。

所以這兩個模型對解釋無私捐腎者、卡內基英雄,或救我的那個人他們的利他主義是無效的。

這些利他者執意冒著生命危險,自願救助某位不是親屬,不是朋友,而是連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

他們這樣做無論在遺傳上或對個人都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

事實上,他們付出的犧牲往往極大。

到底怎麼才能解釋他們的行為? 就像昆蟲會飛的例子,存在於利他主義與已知科學定律間似是而非的矛盾通常引領世人尋求其他解釋。

有些人宣稱所有的利他主義都是假象。

無論行動看來多麼無私為人,無論風險有多大,無論回報多麼小,也許都只是自私自利的偽裝。

也許英勇救人者只是求爽求刺激,大愛捐腎者正想著謀取群眾關注。

其他人引用超自然力量的觀點,稱這些英勇救人者為「守護天使」,大愛捐腎者則是「聖人」。

不管隱喻與否,這些名稱都暗示無論他們的動機為何,利他者都無法用科學解釋。

但科學家很有耐心,而且時間站在他們這一邊。

近幾十年來,人類心理和行為研究因新科技出現重大變動,包括在測量與操縱大腦內部活動上,或在獲取基因資訊上,以及在人類與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上,在在都出現新方法。

既定學科中多數研究都因此出現交叉點,也展開全新領域,像是社會神經科學和認知遺傳學。

正如高速攝影和機器人科技讓昆蟲飛行有了新解答,多方融合的新科技也讓人類的利他主義產生新答案。

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救援事件給了我靈感,啟發我用那些新方法了解利他主義的起源。

被救當時我還是個大學生,不久後我就將學術研究領域轉向心理學範疇。

在達特茅斯學院念大學時,我開始進行實驗室研究,之後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做博士論文時偶然有了新發現。

我發現利他主義和人對他人的恐懼感受深淺有很大關係。

而在此發現前,我為了尋找高度利他者的心理標記,在實驗室做出的種種努力大多是失敗的。

在實驗室可控制的條件下,有些人能夠準確認出照片上的面容是恐懼的,而這些人也是捐最多錢給陌生人的人,也是會自願奉獻最多時間幫助他們的人。

在對利他者的預測因素中,「認出他人恐懼的能力」比性別、心情或實驗參與者自我宣稱的愛心多寡都來得有效,而且這種關係經過一次又一次重複實驗都依然存在。

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為什麼? 後來我到了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NIMH),在詹姆斯.布萊爾博士(Dr.JamesBlair)的實驗室持續做研究,答案才開始慢慢浮現。

那時我加入馬里蘭州的貝塞斯達(Bethesda)實驗室,當時此研究團隊正對心理病態的青少年進行首次腦造影的系列研究,藉此探究他們心理病態的變異程度。

這項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可能是心理病態患者的青少年大腦,而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的大腦在稱為杏仁核的結構中出現功能障礙。

杏仁核深埋在大腦內部,負責基本的社會和情緒功能。

這些青少年對旁人沒什麼同理心與同情心,他們的杏仁核對他人的恐懼形象回應度低;更有甚者,這種功能障礙似乎讓這些青少年無法辨識恐懼表情。

如果杏仁核的功能障礙剝奪了人的同理心與識別恐懼的能力,那麼杏仁核對他人恐懼的敏感度是否就是利他主義的重要成因?而這當然也包括我救命恩人了不起的無私行動。

想找到答案,就要找到真正的利他主義者並掃描他們的大腦,這是以前從沒嘗試過的事。

我在NIMH完成博士後研究後,開始在喬治城大學擔任教授,我的研究小組招募了十九名捐腎給陌生人的利他主義者。

其中有些人回應了陌生人刊登需要腎臟的傳單,有些人則打電話到當地的器官移植中心表示要匿名捐腎給需要的患者,且不帶任何條件。

手術總有不便、疼痛,以及嚴重傷害和死亡的輕微風險,但他們沒有人因此想要慰問金,甚至沒有收到因工作日沒去工作或錯失旅遊行程的補償金。

表面上看,這些了不起的利他主義者幾乎沒有共同點,他們男女皆有,年齡、宗教、背景各異,來自美國各地,政治傾向不同,對於捐贈原因每個人都有天差地別的故事可說。

但我們的研究表示,他們確實擁有某些共同點:他們的杏仁核會對照片上他人驚恐的表情產生異常強烈的反應,同時也對他人的恐懼狀態有極強的識別力。

本書深究人類大腦內部結構,探索為何人對他人恐懼的敏感度是利他主義者強有力的心理標記,反之,在彼端的卻是心理病態者。

根據我個人的研究,加上腦造影及基因研究的新知識,這些成果為人類同理心、心理病態與利他主義的起源提出新見解。

本書論及的議題還包括人類物種如何發展出照護天賦,從探究現代人類的利他主義回溯到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的首次出現,牠們發展出哺育子嗣、保護後代的欲望,而沒有任牠們自生自滅。

這股欲望來自一種稱為「催產素」(oxytocin)的大腦化學物質,它在杏仁核中表現得特別強烈,可能將迴避他人受苦的欲望轉化為改善他人苦痛的欲望。

新證據也顯示,心理病態正可能是大腦在演化撫育功能的過程中發生損害所引起。

基於此想法,我和NIMH的同事制定出一套實驗方法,對來到NIMH龐大臨床中心參與實驗的人進行抽樣,將催產素由鼻內注入實驗者體內。

我們評估施打的催產素對實驗者根深蒂固的社會歷程有何影響,以奠定利他主義能力,像是對他人情緒的敏感度及對嬰兒面孔的反應等。

為了將我們的發現條理清楚的呈現,我搜尋了現代哺乳動物的各種故事,從世界各地,從獅子到黃金獵犬,只要它們發展出了不起的撫育行為。

了解獅子和狗這類可怕的肉食動物,何以也像牠們通常會獵殺的羚羊和松鼠一樣,會哺育保護後代,或許就掌握了理解人類理應也不可能的利他行為的關鍵——以及又是怎麼發展出利他行為的。

本書認為,如果連獅子與羚羊(不是羔羊)都能並肩躺下,我們人類應也能學得對彼此更加無私利他才對——無論我們是否應該這麼做。

活動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2000折$200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1000折$100 【放長假,閱讀在線上】共和國好書推薦2書再95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