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績效管理報表建置實務| 勤業眾信 - Deloitt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製造業應該關注哪些管理指標? 台灣的製造業係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高度依賴出口貿易,包含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 ...
議題觀點
製造業的績效管理報表建置實務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股)公司/蔡沛成協理
耗時費工編製的績效管理報表,老闆總是不滿意?
長期以來,企業致力於提升營運績效與核心競爭力,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企業為更有效率的進行營運管理、績效監控及決策支援,紛紛導入商業智慧(BusinessIntelligence,簡稱BI)分析工具,來協助更有效率的產出績效管理報表(如下圖1所示)。
不過,在公司投入大量資源建置後,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的效益?我們在過去接觸的企業,常看到一些不順遂的案例:財會單位與資訊單位等專案人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建置績效管理報表,蒐集過去既有經營管理會議所討論的績效衡量指標、研擬教科書上建議的管理指標,將各項指標一一列入後,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收集及驗證、調整各項指標及儀表板的呈現方式(長條圖、圓餅圖、折線圖……)、美化版面配置及配色等各種視覺化內容……等,最後一刻提報給高階主管確認時,得到的回饋卻是「這不是我要看的管理報表」、「我想看的資訊都沒有在上面」、「這個數據的表達不合理」,甚或高階主管可能不置可否,但又無法明確說出需要甚麼指標……,於是專案成員的一切努力又回到原點,必須重新設計及建置符合主管需求的績效管理報表。
圖1:Deloitte協助汽車製造商產出的BI報表範例
為了避免以上的問題,我們必須先探討績效管理報表的目的是什麼?使用者是誰?初步我們可以這樣定義:
績效管理報表是為了理解企業營運績效,發覺企業面臨的潛在問題或機會,以即時判斷應採取的行動決策。
其主要使用者應為須對營運績效成果負責的人員,包括董事長、總經理、事業群主管……等。
因此,為確保所產出的營運績效報表內容,能夠有效協助主要使用者作出營運決策,我們建議,在營運績效報表的設計階段就應該及早與報表使用者進行對焦,確認績效管理指標相關內容。
事實上,所有的商業智慧分析系統都只是輔助工具,協助提升報表產出的效率與品質、加強報表的視覺化呈現效果等,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定義出符合企業自身關鍵需求的績效管理指標。
而在報表開發階段應採用敏捷式開發(agiledevelopment)的方式推展,及早且定期與主要報表使用者對焦,持續修正開發方向以確保產出的績效管理報表符合需求。
製造業應該關注哪些管理指標?
台灣的製造業係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高度依賴出口貿易,包含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民生工業四大類型,無一不受國際供應鏈及全球產經環境的影響。
企業憑藉擴大價值鏈的服務、掌握客戶需求、提升技術與成本競爭力等面向,強化核心能力以達成穩健的營運績效。
然而,在這麼多的重要面向當中,必須瞻前顧後、兼顧內外部環境變化、定期關注的管理指標那麼多,究竟對企業本身最關鍵的是甚麼?是否有所遺漏?我們根據多年來在製造業服務的經驗,歸納出製造業績效管理報表的三個設計基礎:
績效指標應與企業策略連結
企業基於所屬產業、業務發展階段、營運議題與挑戰有所不同,並無一套標準的管理指標適用於所有企業,故在尋求最適合企業本身的績效衡量標準時,最關鍵的部分在於與公司本身的中長期營運策略、年度營運目標進行連結與細化。
例如:某公司年度營運目標是拓展北美市場,則在績效指標的設計就不僅僅以常見的方式-切分業務單位別、內銷/外銷別或產品別績效,而是應更加關注北美市場的相關營收及獲利情形,甚而細化至北美市場各別客戶的營收及獲利貢獻等資訊,才足以支援管理者做出相關決策。
確認評估/比較的維度,作為目標、預警或激勵的校準基礎
績效指標本身的內容是「某件營運活動的結果」,只能正確、忠實表達營運的成果,若需要進一步衡量是否做的好,就必須建置相當的比較基礎與維度。
比較維度的設置通常可以用來解釋企業主常常提出的問題:「實績是否做的比預期好?」、「比預期好但是比整體市場差?」、「企業整體營運實績達標,但細分各項產品/利潤中心都有達標?」、「現階段比預期落後但未來幾個月是否更加惡化?」等等。
企業依據現行資料的齊備程度、管理的細緻程度,可以考量建置以下幾個層次的比較維度:
企業內部歷史資訊比較,如上期、去年同期、或營收規模/產品組合等營運情境相近之特定期間比較。
企業內部資訊下鑽(drilldown)進行比較,如客戶別、廠區別、產品別……
企業外部資訊比較,如與競爭者、整體產業、或整體市場進行比較。
與預算進行比較,同時搭配預測數進行年度分析或未來四季度分析。
審慎評估各項績效指標的整合性
企業中各項績效指標可能分屬不同單位負責,或基於不同面向考量而設置,因此往往會有績效指標衝突的情形,例如「生產良率」與「交期準時率」-工廠拼命改生產出貨,卻不注重良率而造成更大的損失;「營收成長率」與「呆帳金額」-業務人員拼命接單,卻不重視客戶信用額度狀況,不追討逾期的帳款,反而影響企業的現金流並增加呆帳風險。
美國哈佛商學院(HBS)教授RobertS.Kaplan於1992年提出的績效平衡計分卡(BSC)工具,即是以財務、顧客、內部流程與學習成長等四大構面衡量企業績效,建置一套更「平衡」的衡量標準。
為確保績效指標的整合性,我們依據過去服務製造業的經驗,搭配Deloitte全球產業資料庫的資訊,建議企業可根據製造業主要商業流程,完整檢視各項管理指標,包括銷售、生產、採購、研發等四個循環(如下圖2所示)。
此外,再納入後勤單位的相關面向,包含財會、人事、資訊等職能的相關指標,以強化非財務指標的考量,更能綜合各個面向、均衡的評估企業營運績效。
圖2:製造業的關鍵績效指標
我的公司也需要導入商業智慧分析工具嗎?
若依照前文介紹的相關原則,合理設計了令報表使用者滿意的績效管理指標與管理報表後,報表的產出過程與使用狀況,也並非就此一切順利,在企業運作的實務上,我們常看到以下的問題:
主管質疑報表數字的正確性,或是沒耐心看完所提供的報表。
依照不同層級的使用者,需要產出不同的分析報表。
報表資訊不夠及時,無法迅速回覆主管。
報表資訊蒐集後,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及時間編製簡報或進行報表加工。
光是資料蒐集就佔據大半時間,根本談不上資料分析。
無法主動收到異常報告或即時警示,導致營運決策慢半拍。
……
尤其在前文提到的三個設計基礎中,當報表使用者需要看到的比較維度複雜、資訊下鑽(drilldown)程度細緻、又或為了考量績效間的整合性做比較分析(如派工達成率與良率做交叉比較)時,若仍使用傳統的Excel或Access工具來產出報表,將顯得事倍功半而捉襟見肘。
因此,企業可以根據上述的問題自我檢視,目前對績效報表的需求及營運管理的成熟度,是否已到了需要進一步投資相關輔助工具的門檻。
若經過適當的評估、衡量,確實有產出更有效率、更有品質、更細緻的績效管理報表需求,企業應著手考慮導入商業智慧分析工具。
我們預計在後續月份的《通訊》中,另行撰寫專章針對績效管理資訊科技實務做細部的分享與說明。
總結與建議
在本文中我們不斷強調,績效管理報表的關鍵在於協助報表使用者做有效的決策,故相關指標的訂定應優先與使用者對焦確認。
然而,在營運績效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透過指標的監督過程中不斷的檢討與修正,亦即Deloitte整合性績效管理系統強調的PDCA循環(Plan/Do/Check/Action)。
實務上,所有績效卓越的企業並非一步成功,無非是透過持續的學習、嘗試與錯誤後調整修正,方能突破瓶頸而持續進步,而其中財會單位能否恰如其分扮演激勵者(Catalyst)的角色甚為重要。
現代大多企業中,財會單位已脫離單純後勤支援的角色,我們認為,財會單位應該更加強化激勵者(Catalyst)的功能:協助釐清公司策略目標、訂定關鍵績效指標(KPIs),運用系統工具產生各項營運管理分析報表。
透過建置適宜的績效管理報表,搭配大量資料與進階分析技術,協助企業清楚預測及控制未來風險,並及時做出差異化決策,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獲利表現,引領企業持續成長。
更多內容請詳勤業眾信通訊2020年8月號
聯絡我們
管理顧問服務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
是
否
延伸閱讀
建置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協助企業超前部署
設定績效指標很難嗎?(下)
延伸文章資訊
- 1高效能生產策略/製造業管理(適用一般製造業&科技製造業)
- 2製造管理 - MBA智库百科
製造管理(Manufacturing Management)製造管理就是對製造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製造費用是企業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 ...
- 3如何做好生產線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以製造業為例)
企業的生產線是企業生產能力的載體,生產線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整個企業實力的象徵。對製造業而言,生產線是主要的管理對象,是分秒必爭的一個 ...
- 4流程型製造業的工業4.0 應用 - SAP News Center
從設計到消費,是針對流程製造業(Process Industry)完整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邏輯。基本特徵是透過一系列的加工裝置使原材料進行規定的化學或物理變化,最終得到產品的 ...
- 5【生產與作業管理 ~ 】講義 - 鼎文公職
服務供應者和製造廠商一樣,皆須考量有關設備產能、選擇廠址和設施佈置等決策,. 每個組織除了處理外部服務和物料供應商的問題外,也處理內部排程問題。 製造業和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