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切了會長更多?6個問題,一次看懂脂肪瘤! | 華人健康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脂肪瘤仍有小小的機率會發展成惡性的脂肪肉瘤,即使個人不在乎美觀,也實在不宜輕忽。

若脂肪瘤直徑超過5公分,或者突然快速變大、變硬,周邊皮膚顏色 ...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脂肪瘤切了會長更多?6個問題,一次看懂脂肪瘤!【關鍵誌導讀】:現代人聞「瘤」色變,唯獨聽到「脂肪瘤」,卻還能談笑風生,直呼「免驚啦!」若從機率來看,脂肪瘤的盛行率僅1/100,其中再1/100會變成惡性脂肪肉瘤,萬分之一的機率確實不算高,因此許多人認為切除脂肪瘤等於白挨一刀,甚至切了可能長更多。

然而,對醫學專家們來說,脂肪瘤儼然是「亞健康」的一種型態,不宜等閒視之。

某一天家族聚會,年紀大約60歲的陳伯伯突然提到,自己肚子有一顆相伴20多年的脂肪瘤,最近幾年越長越大,前陣子終於到醫院動手術,切除後感覺神清氣爽,甚至炫耀醫師的技術精湛,傷口癒合後幾乎看不見疤痕!聽到此事,坐在餐桌對面的陳伯伯之姊夫,興致也來了,開始分享自己背部和手臂上的數顆脂肪瘤,雖然覺得會妨礙美觀,但考慮到脂肪瘤的個頭不大、摸起來不痛不癢,加上老一輩流傳著「脂肪瘤會越切越多」、「胖子才比較容易長脂肪瘤」的說法,所以一直保持著清淡飲食的習慣,而沒有積極想要切除的念頭。

然而,您所接收到或自己「腦補」(動漫用語,意指在腦中幻想補充完成文本沒有提到的情節)而成的脂肪瘤知識,真的正確嗎?以下藉由6個問與答的方式,幫助您更深入地瞭解脂肪瘤,以及發現脂肪瘤後的因應和預防之道吧!問題1:脂肪瘤只會長在皮膚上?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施博淳表示,脂肪瘤是一種脂肪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平均每100至200人就有1人罹患,且好發於40至60歲,男生比女生常見,東方人比西方人普遍。

絕大多數脂肪瘤生長在接近體表的皮膚底下,特別是在背部、肩膀、軀幹和四肢部位,因此讓人誤以為脂肪瘤只會長在皮膚部位。

事實上,全身各處都有脂肪細胞的存在,因此脂肪瘤也可能在皮膚以外的部位生長,臨床就有不少個案的脂肪瘤在大腸、肌肉內發現。

問題2:飲食太油膩或胖子才會有脂肪瘤?答案是「不一定」!雖然脂肪瘤比較常在肥胖族群身上發現,但脂肪瘤不是肥胖者的專利,瘦子也可能有脂肪瘤的困擾。

施博淳醫師分析形成脂肪瘤的常見可能原因,認為「肥胖」只能排第2名,主要元兇還是在於「遺傳和家族史」,而第3名則是「缺乏運動」。

而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脂肪瘤是體質和生活習慣所引起,大致可區分為以下3種類型:1.遺傳體質:體質特殊、部分染色體異變重組,或帶有脂肪瘤的家族遺傳因子者,除了本身就容易形成脂肪瘤之外,若身體曾經遭受嚴重外傷,也特別容易在傷口癒合時刺激脂肪組織增生而產生脂肪瘤。

2.痰濕體質:臨床發現喜歡飲酒,以及經常進食肥肉、動物內臟、無磷魚和蛋黃的人,身上較常有脂肪瘤的蹤跡。

這是因為進食過多肥膩之品、高膽固醇食物,可造成脾胃濕熱、痰濕內生、運化失調,也就是所謂的「痰濕體質」,長此以往便容易導致新生脂肪組織過多、異聚、變硬,形成一顆顆的脂肪瘤。

3.肝氣鬱結:壓力大、常熬夜、思慮過多的人,多為肝氣鬱結體質。

這類型的人氣血不暢、經脈不通,可造成正常的脂肪組織與瘀血交織在一起,久而久之,出現結締組織包裹脂肪細胞的現象,進而導致脂肪瘤。

對於不健康生活形態導致脂肪瘤的說法,趙函穎營養師也頗認同。

她舉減重門診中一名女學員為例,年輕時皮膚狀態相當健康,但自從25歲開始從事早餐店的工作後,天天頂著巨大壓力,過著日夜顛倒、熬夜早起、睡不好、三餐不定時的生活,加上飲食偏好鹹酥雞和手搖杯等高熱量食物,長期下來不僅導致內分泌失調,身材大走樣,確診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就連兩隻手臂都冒出一顆顆的脂肪瘤,信心大失。

問題3:脂肪瘤是良性腫瘤,對健康沒有影響?有些的脂肪瘤是單一顆存在,有些則是數顆並存,大部分的顆粒不大,直徑小於5公分,成長速度慢,且摸起來有明顯的範圍,卻不會痛。

不過,小心,並非所有脂肪瘤都不會造成疼痛,如果脂肪瘤生長的附近有神經分佈,脂肪瘤長大造成壓迫,也是會引發疼痛的。

這類脂肪瘤壓迫神經的情況,很容易被輕忽。

周宗翰中醫師就曾收治一名患者,從事銀行業,平日壓力大又經常應酬,有一陣子出現疲勞,和無名指、小指常有麻木感的情況,被許多醫師判斷為頸椎壓迫,接受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直到周醫師在患者的手肘處發現了異狀——一顆脂肪瘤正好壓在尺神經分布的地方,判斷這就是手麻的原因,因此採取適當的中藥調理消除脂肪瘤和針灸,才讓手麻症狀獲得改善。

除此之外,施博淳醫師特別提醒,雖然大部分脂肪瘤是良性腫瘤,但仍不可輕忽其變成脂肪肉瘤的可能性。

「脂肪肉瘤」比「脂肪瘤」多了一個「肉」字,屬於惡性腫瘤,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外觀與脂肪瘤相差無幾,但生長速度相當快,腫塊多在5公分以上,且觸摸較硬、有疼痛感,必須盡快切除,才能避免病症惡化和癌細胞擴散。

問題4:脂肪瘤切不得,以免長得更多?一直以來,影響美觀是讓患者選擇切除脂肪瘤的最大決定因素。

施博淳醫師門診就曾有一名40多歲男性,體重重達100公斤,有脂肪瘤的家族史,全身包含手臂都有多顆脂肪瘤,本來不以為意,直到肚子20多顆的脂肪瘤都長大到像拳頭一般大,才下定決心好好處理。

而這一個決定,足足讓醫師在手術房站了4小時。

關於「脂肪瘤切除後會越長越多」的說法,施博淳醫師直言「毫無根據」,並且強調「有症狀就要切!」由於脂肪瘤仍有小小的機率會發展成惡性的脂肪肉瘤,即使個人不在乎美觀,也實在不宜輕忽。

若脂肪瘤直徑超過5公分,或者突然快速變大、變硬,周邊皮膚顏色和狀態出現改變,都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和處理。

目前,對於脂肪瘤的標準處置,除了追蹤觀察之外,西醫臨床還有3種方法可使用:1.外科切除手術:是最主要的方式。

患者在手術前會先局部麻醉,再由醫師劃開皮膚,完整取出脂肪瘤和覆在周圍的纖維組織。

雖然相較其他治療方式,切除手術的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但因清除得比較乾淨,復發機率也相對較低。

2.抽脂手術:作法類似抽脂手術,醫師會在脂肪瘤處先開個小孔,再利用抽脂吸管來抽吸病灶內的脂肪,藉以縮小脂肪瘤的體積。

此方式所形成的傷口較小,不易留疤,且恢復期短,但可能因抽不乾淨而有較高的復發機率。

3.溶脂針:國外另有一種注射特殊藥物以破壞脂肪細胞的方法,可以改善脂肪瘤的情況,但此作法目前在台灣尚無藥證,不得使用。

此外,此法也非臨床認可的標準治療方式,民眾千萬別輕易嘗試。

趙函穎營養師也提醒,民眾不要將脂肪瘤與其他角質增生的皮膚病混為一談,若是胡亂去角質、硬搓皮膚,不但無法有效消除脂肪瘤,反而還可能引起皮膚發紅、過敏、發炎,甚至產生傷口、感染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不可不慎。

問題5:中醫治療脂肪瘤,行不行?治療脂肪瘤,目前西醫切除手術是主流,但中醫也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前文提到提到,中醫認為脂肪瘤的形成與3種體質和生活習慣密切有關,因此治療策略也需視不同的體質而定,才能有效改善和預防復發。

1.遺傳體質:周宗翰中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因此針對有脂肪瘤家族史的人,治療時就需先調理腎氣,以改善或減緩脂肪瘤增長的情況。

常見的補腎中藥材如山藥、杜仲等。

2.痰濕體質:這體質的人除了要減少高熱量、高油和高糖食物之外,中醫也常用使用清熱解毒、健脾和胃、軟堅散結的中藥,例如:決明子、陳皮、山楂等,來化解痰濕,進而改善脂肪瘤。

3.肝氣鬱結:這體質常見於壓力大和常熬夜的上班族,治療上除了建議養成規律作息和「放輕鬆」之外,中醫臨床也常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中藥材,例如:柴胡、薑黃、玫瑰花等來調理,藉由治療打通經脈、疏通經血,進而消散脂肪瘤。

除了使用藥材調理體質之外,周宗翰中醫師提到,中醫針灸學還有一個專門治痰的穴位,那就是位於足陽明胃經上的「豐隆穴」,幾乎所有的痰症都適用。

脂肪瘤患者平時多按摩豐隆穴,也可收到改善和預防復發之效。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膕橫紋至外踝尖為16寸),脛骨前緣外2橫指(中指)處。

問題6:脂肪瘤不要來,該如何預防?如何預防脂肪瘤?無論中醫或西醫,抱持的想法相當一致,建議從落實健康生活的習慣做起,包括:多運動、作息規律、飲食減少油膩、多攝取新鮮蔬果、減少含酒精的飲料和食物、進食保持七八分飽、適度抒解壓力等。

不過,施博淳醫師也補充,運動可能有「預防」脂肪瘤的產生,卻無法讓已經形成的脂肪瘤變不見,所以民眾若不想一看到脂肪瘤就心煩,還是建議盡快找整形外科或一般外科醫師做切除手術吧!而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認為脂肪瘤與身體的整體健康狀態密切相關的趙函穎營養師強調,「全方位調理」才是較好的預防和改善之道!其中,在飲食部分,除了養成均衡飲食的基本習慣,脂肪瘤高風險族群還可以更進階地落實以下飲食秘訣,幫助自己累積更多遠離脂肪瘤的籌碼。

1.以好油取代壞油:預防脂肪瘤需避免攝取過多的高脂食物,但脂肪是每人每天一定要攝取的三大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不吃,因此油品的選擇變成重要關鍵!建議油脂的攝取來源,以富含Omega-3的深海魚、亞麻仁籽油和紫蘇油的好油為優先,Omega-3有抗發炎的效用,可降低肥胖引起的發炎反應。

其次,苦茶油、橄欖油和葵花籽油的油品也不錯,可輪流使用。

2.多攝取高纖食物:膳食纖維有助代謝體內過多的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和肥胖,進而預防脂肪瘤的形成。

日常食物如綠花椰菜、玉米筍和木耳,都是非常推薦的高纖食物。

3.多補充抗氧化物:多攝取抗氧化物可以對抗肥胖,而在諸多種類的抗氧化物中,趙函穎營養師提醒每天一定要攝取足夠的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

另外,花青素、松樹皮萃取物和巴西莓萃取物,近年研究也發現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可適度補充。

4.抒壓3大營養素:若本身是合併壓力性失眠的脂肪瘤患者,建議平日一定要注意「鈣」、「鎂」和「色胺酸」等3大抒壓助眠營養素的攝取。

鈣—足夠的鈣不但有助脂肪分解,還有調整代謝、穩定神經、抒壓助眠的作用,可惜在國人飲食指南每日鈣攝取量1000毫克的建議中,超過9成的人未達標準,甚至半數以上的人每天只吃到500毫克。

如果您也有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建議多從牛奶、帶骨小魚乾、海帶海藻、蝦皮、起司、莧菜、黑芝麻和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中補充。

鎂—鎂有安定神經、放鬆心情和平衡情緒的作用。

代表性食物包括:甘藍菜、菠菜、南瓜、牛蒡、海藻、昆布、蕎麥、小米、杏仁、腰果、燕麥、胡桃等。

色胺酸—具有輔助抒壓和睡眠的效果。

平時可從優酪乳、牛奶、起司、堅果、香蕉、魚類、肉類、蛋和豆漿中補充。

除飲食之外,趙函穎營養師也分享自己抒壓的另一秘密武器——精油。

選擇薰衣草、玫瑰花或橙花香氣的精油,每次滴3至5滴在手腕處,雙手交疊摩擦後,放到鼻子前方,深呼吸默數到數字8,暫停一下子再由鼻子吐氣而出,連續做6至8回,有助香氛進入大腦,調節自律神經、抒解壓力和幫助睡眠。

或者,在泡澡時,取3至5滴精油與沐浴乳調和起泡後按摩身體,並加強胸口、腹部和脂肪瘤部位的按摩,也是香氛抒壓的一個好方法。

建議壓力大和肥胖者想要降低罹患脂肪瘤的風險,可從營養飲食、運動代謝、放鬆舒壓開始調整體質,可以諮詢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別自己聽信偏方會比較安全。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延伸閱讀:熬夜不是故意的~夜貓族鞏固健康必吃5食材健康教育大會考!5問題測試「處女膜」觀念及不及格 查看原始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