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塑膠循環再利用之發展方向 - 材料世界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來越多人民意識到塑膠垃圾的問題,發起淨灘活動。

企業也意識到企業責任問題,設定使用回收塑膠材料的目標、開發塑膠回收再利用的相關技術。

而各國政府也 ... 首頁 文章瀏覽 范振誠/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疫情影響人民生活型態 COVID-19對經濟的衝擊從2020年下半年陸續減緩,人民警覺性提高、願意戴口罩外出的民眾也增加,加上疫苗問世,接種的人數增加,此外政府亦推出經濟振興方案,引導各國的經濟活動逐漸復甦,全球經濟朝向正向發展。

  疫情影響許多產業的發展,導致餐廳和零售商店關門之際,部分產業/產品卻出現大量需求。

例如:居家辦公的設備需求─電腦、視訊軟體設備等;宅經濟興起,人民減少外食,也減少外出次數,需添購更多的家電設備、3C產品;冷凍冰櫃在去年一度出現缺貨潮,因為民眾在美式大賣場添購大量食材,提升對冷凍空間的需求。

在家玩電視遊樂器也開一一始蔚為風潮。

因為減少外出,外送平台興起,增加食材外送的需求,甚至連生鮮蔬果、民生物資也可透過外送平台購買。

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提出新台幣54兆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在政府的努力下,各國經濟開始成長,但是民眾的消費型態也已改變。

(圖一)   改變消費型態後造成「減塑」更加困難 塑膠為人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沒有妥善處理的塑膠產品造成的「白色汙染」已經嚴重衝擊地球環境。

由於逐年增加的塑膠垃圾持續往海洋傾倒,目前太平洋垃圾帶面積約為台灣的40倍大。

越來越多人民意識到塑膠垃圾的問題,發起淨灘活動。

企業也意識到企業責任問題,設定使用回收塑膠材料的目標、開發塑膠回收再利用的相關技術。

而各國政府也陸續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設定減塑令、禁塑令以及中長期的塑膠回收使用目標。

  疫情爆發期間,人民大幅減少外食的次數,商家也因為衛生、安全性的考量,暫停可重複使用的餐具,改用一次性的餐具(多為塑膠產品),因此要做到「減塑」變得更為困難。

隨著餐廳、速食店和咖啡店暫停營業,或是減少室內容納消費者的數量,人們對外帶需求提升,也對超級市場和其他雜貨店的依賴度相對增加,進而提高塑膠袋與包裝材料的需求。

除了包裝材料需求增加外,疫情期間以及疫情後,市場對於個人防護裝備需求將維持強勢,而大多數個人防護裝備都是以塑膠製造,且很多為一次性用品,例如:防護衣、口罩和手套等。

另外,宅經濟的興起,民眾對於電子電器產品需求大增,這些產品的外殼、零部件多由塑膠組成,均導致「減塑」的趨勢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IHSMarkit資料顯示,全球塑膠的使用量將持續成長,預估至2050年將達到近7億公噸的需求。

(圖二)   圖二、全球主要塑膠產品需求預測圖   「化學回收」的熱裂解技術為國際石化廠重點佈局 如前文所述,全球市場對於塑膠的需求量將持續增加,短期內要達成「減塑」目標,可謂窒礙難行。

疫情導致民眾對一次性塑膠需求提升、勞動力減少影響回收市場的運作、油價降低使得原生塑膠價格低於回收塑膠、經濟活動減緩進而影響回收塑膠需求市場。

以上因素都造成「減塑」困難,也降低人民使用回收塑膠的意願。

若無法減少塑膠的使用,如何有效落實塑膠循環再利用,是考量許多面向後較為實際的發展路徑。

  塑膠循環再生的路進主要可分成三種路徑:1.物理回收(MechanicalRecycling)、2.單體回收(MonomerRecycling)以及3.進料回收(FeedstockRecycling)。

後兩者也可並成為化學回收(ChemicalRecycling)。

物理回收為目前最普遍的回收方式,但是物理回收的廢塑膠需要經過…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三、塑膠回收路徑圖 Download檔案下載 加入會員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BANDAINAMCO展開「GUNPLARECYCLINGPROJECT」,鋼彈廢材再製成新商品 Sony開發多款可多次循環使用的阻燃性再生PC 高分子循環技術與綠色供應鏈布局 從Kshow2019看循環材料發展項目與新技術開發(下) 從Kshow2019看循環材料發展項目與新技術開發(上) 熱門閱讀 「TouchTaiwan2022」現場報導系列一 「TouchTaiwan2022」現場報導系列二 磷酸鋰鐵(LiFePO4)4680電池,昇陽已經準備好了 車用顯示面板發展趨勢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之產業化 相關廠商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名揚翻譯有限公司 捷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東海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科邁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永光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2022TouchTaiwan系列展 高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專家現場 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