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輔導– 和諧大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Erikson (1968)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Theory),青少年期(12-18歲)的學童正藉經歷尋找身份認同的重要階段,故十分注重塑造個人的 ... Eng 繁 简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計畫歷史 計畫團隊 計畫理念 攻擊者類型 欺凌的定義 攻擊者類型 反應型攻擊者 操控型攻擊者 受害者類型 攻擊型受害者 退縮型受害者 研究內容 研究設計 2006-07及2007-08年度 2009-10及2010-11年度 研究方法 2006-07及2007-08年度 2009-10及2010-11年度 研究結果 2006-07年度 2007-08年度 2009-10年度 2010-11年度 評估工具 量性評估工具 學生 老師 家長 質性評估工具 學生 老師 家長 小組輔導 準備及注意事項 小學 反應型攻擊者 操控型攻擊者 中學 反應型攻擊者學生小組 操控型攻擊者學生小組 攻擊型受害者學生小組 退縮型受害者學生小組 個案及朋輩輔導 小學個案輔導 社工篇 老師篇 家長篇 中學個案輔導 社工篇 老師篇 家長篇 朋輩輔導–和諧大使 社區文化推廣 和諧校園 口號創作比賽四格漫畫創作比賽 畫劇創作比賽 頒獎典禮 出版 參考文獻   朋輩輔導-和諧大使 背景和理念 活動內容 相處情況處理 背景和理念 和諧大使計畫,是透過朋輩領袖和高危學生的接觸和相處,從中感染低年級的學童如何正面地處理人際關係和朋輩相處的情況。

藉此締造一個充滿和諧關愛氣氛的校園文化。

根據Erikson(1968)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PsychosocialDevelopmentStageTheory),青少年期(12-18歲)的學童正藉經歷尋找身份認同的重要階段,故十分注重塑造個人的獨特性,及建立個人價值觀。

青少年會透過模仿(Modeling),學習及塑造合適自我的身份認同及建立自我價值,同時亦重視朋輩認同(PeerConformity),青少年會透過不同的群體,建立出個人的朋輩網絡。

學校是學童渡過青少年期的地方,同時亦是朋輩的主要來源,故透過和諧大使計畫推動高年級的學長去關懷低年級的高危學童,有助提供一個正面和友善的模仿對象給他們效法。

亦可為高危的學童增強對學校的聯繫和歸屬感,而學長亦藉著他們過往的經歷,較能明白理解低年級學弟妹所經歷和面對的事情,比社工、老師的角色和身份,更能進入守護對象的天空和心境,較易於建立一個緊密而互信互諒的朋輩關係。

有關和諧大使計畫的研究內容和結果,請參閱《和諧大使服務手冊》。

回頂端 ©2019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 私隱條例/有關版權/免責聲明/網頁地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