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從來不是刻意「逼迫自己」,而是要從中找到喜歡的樂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shutterstock)這一次,我要對「自律」開刀了,如果你讀過這個時代「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文章,那你對「自律」一定不陌生。
投資自己的腦袋
Rss訂閱
2歲就開始!教小孩做家事、學自律,比成績更重要...史丹佛研究:父母堅持6件小事,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寫得真好)
自律,從來不是刻意「逼迫自己」,而是要從中找到喜歡的樂趣!
2018.5.1415:08
最後更新於2018.7.1709:18
50166
微信公眾號們
心靈成長,勵志故事,網路文章,L先生說
收藏
(圖/shutterstock)
這一次,我要對「自律」開刀了,
如果你讀過這個時代
「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文章,
那你對「自律」一定不陌生。
這些文章,都會苦口婆心地告訴你:
你之所以不夠成功,是因為你不自律;
成功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是人家能夠堅持而已;
自律才能自由,所有的癥結都是因為你懶;
他們會告訴你:
你要自律,
要堅持每天健身、早起、
讀書、打卡、寫作、學英語…
堅持下去,你就能走在別人前面。
以及,各種隨處可見的「晨讀會」、
「共讀會」、「早起打卡社群」、
「習慣養成訓練營」都在提醒著你:
不夠自律,就會分分鐘被時代拋棄。
這些說法對不對?
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道理。
但我特別想問問那些「堅持自律」的朋友:
你們,過得還好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件事如果要逼自己才做,
那為什麼要去做呢?
前幾天有讀者問我,說:
我之前堅持每天讀半小時書,
堅持了兩個月,
後來工作忙,放下了幾天,
就把這個習慣忘掉了,
再拿起來的時候,
又覺得讀不下去,
這是為什麼?
不是說好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嗎?
我想,這種情況,
在你的身上,是不是也曾經發生過?
今天,看到一個「早起打卡」活動,
興沖沖加入了,
每天睡眼惺忪起來
關鬧鐘、打卡、做運動,
強迫自己進入狀態。
一個月過去,活動結束了,
一切打回原形,該熬夜熬夜,
早上照常睡到9點起床。
明天,
又看到一個「每天一篇千字文」活動,
覺得很有意義。
於是,報了名,
每天下了班一個勁地寫,
哪怕沒有靈感也要絞盡腦汁。
一個月過去了,悄悄鬆了一口氣:
終於不用寫了,解脫了,
後天,又看到一個
「100天打敗拖延症」...打住。
這些活動都很好,很有價值,
但它們真的有用嗎?
恐怕對許多人來說,
並沒有什麼用。
原因非常簡單:
如果一件事情,
你必須「逼著自己」才能去做,
那為什麼要做呢?
自律,其實是一個偽概念
人類作為一個自然演化的生物體,
在設計上有許多缺陷——
就連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
在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
大腦所遵循的,
仍然是原始的生物本能:趨利避害。
一件事情,
大腦從中感受到樂趣,
就會傾向於去做。
從中感受到痛苦,
就會傾向於逃避——
這是我們的動物本能。
從這個角度上講,
自律,其實是一個偽概念,
因為,任何時候你堅持不下去、放棄了,
那些鼓吹「自律」的人都可以告訴你:
這是因為你不夠自律。
好的習慣不須刻意堅持,
更不需虛無飄渺的自律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律」,
堅持養成好習慣呢?
他們不會告訴你,只會說:
你需要自律。
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它沒錯,但是毫無作用。
試想,跟自己的大腦相對抗,
凡事都逆著它的本能來
——這除了不斷地內耗,
還有什麼用呢?
我們應該去調整它,因勢利導,
而不是如此簡單粗暴地對它下指令。
好的習慣永遠都不需要刻意去「堅持」,
更不需要虛無縹緲的「自律」——
我們應該讓它來適應我們,
而不是我們去適應它。
棉花糖實驗
關於「自律」的研究,
最初的來源,
是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你一定聽說過:
把一群孩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
每個人發一個棉花糖,
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吃。
但如果你等待15分鐘,
就可以得到兩個棉花糖,
如果你抵制不了誘惑,
把手上的糖吃掉,
你就什麼也得不到了。
實驗的結果是:
那些等待研究者回來的孩子們,
在今後的人生中,
表現均優於「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包括人際關係、SAT成績、
同學評價等等。
這類的實驗都是說,
人足夠自律就更易成功
這個實驗是上世紀66-70年代早期,
在史丹佛進行的一系列實驗,
它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概念,
叫做「延遲滿足」:
一個人,如果足夠自律,
能抵制眼前的誘惑,
那他就會更容易成功。
也是從這個實驗開始,
「自制力」、「自控力」、「意志力」
等相關研究、概念層出不窮,
都圍繞著「延遲滿足」在大做文章。
它們往往都是一個調調: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就在於自律
(或者其它隨便哪個名字)的程度。
但這個實驗真的靠譜嗎?
其實,如果查一下心理學的相關文獻,
就會發現,這個實驗一直飽受質疑,
比如,13年一篇發表在
《認知》期刊的文章表示:
實驗之所以呈現這樣的結果,
很大可能是由環境造成的。
更不用說,這裡面存在著諸如
研究方法不精確、過分誇大相關性、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等等一大堆問題。
因此,這幾年的研究,
開始慢慢將目光從「自律」、
「意志力」、「自我耗損」上轉移開,
進而關注人的自身。
過份誇大自律的作用,
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
自律當然不是一件壞事,
但過分誇大「自律」的作用,
後果可能是很嚴重的:
它會帶來對自我的無助、沮喪和不自信。
舉個例子:
前陣子有學員問我,說:
老師,我文化程度不高,
最近在讀一本書,一直讀不太懂,
甚至讀幾頁就想睡覺,
是我太笨了嗎?
怎麼樣才能堅持下去?
我告訴他:
你這不是自律,而是自虐。
讀不懂就放下,換別的書呀,
為什麼一定要強迫自己呢?
自律的本質,
和「一萬小時定律」一樣,
都屬於簡單歸因:
它們有用,也絕對不壞,
但遠遠沒有
被吹捧和宣稱的那麼有用。
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
這些才是使我們去的成功、
走在別人前列的關鍵。
自律的實質,
就是「動力」超過「阻力」
那麼,如果自律是一個偽概念,
我們該如何培養習慣、去作出行動呢?
舉個例子:
你今晚加班,明天給你發一萬塊獎金,
你幹嗎?肯定幹,對吧。
你今晚加班,否則明天項目就丟了,
工作就沒了,
你幹嗎?多半也會,對吧。
你只是單純被結果驅動而已
這個時候的你,「自律」嗎?
並不是,你只是單純被結果所驅動而已。
第一種「做了就會有收穫」,叫做反饋;
第二種「不做就會有損失」,叫做懲罰,
它們是構成我們
「去做某件事情」動力的兩大部分。
本質上,我們的一切行動,乃至於習慣,
都是由「動力」和「阻力」的博弈而決定的。
那麼,「自律」的實質是什麼呢?
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動力」超過了「阻力」,
我們循著大腦的指令去行動罷了。
很多人可以自律,
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自律」,
並不是他們喜歡苦行、喜歡逼迫自己,
而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
這種樂趣,
可能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快感,
可能是「成功證明自己」的成就感,
可能是「朝目標近了一步」的愉悅感
總而言之,
他們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
並能從中感受到價值。
所以他們都是享受
「突破自己」的感覺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
麥克利蘭認為,人的動機有三種:
成就,影響和親和。
高成就動機的人,
促成他們行動的動力,
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
你會發現,我們身邊那種不知疲倦的人,
比如唸書時期的學霸、
廢寢忘食做項目的骨幹,
很多就是這種類型。
他們並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
而是因為,
他們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覺,
喜歡這種不斷攻克一個又一個挑戰的過程。
這種無視一切的驅動力,
才是一個人致勝的秘訣。
之前和一些朋友聊天,
我說,我沒有什麼娛樂,
不看電影、不看劇,
也沒什麼聚會、活動,
平時的生活就是
讀書、寫作、學習、開發新產品。
他們往往會「哇」的一聲,問我:
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怎麼才能做到如此自律?
這根本就不是自律的問題,
我沒有娛樂,是因為...
我本來就不喜歡娛樂啊。
人都是因為那「成就感」,
而提高動力和興趣的
我在很多文章講過:
如何才能長時間學習?
最有效的辦法,
就是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將學習和愉悅感連接起來,
而不是靠意志力去驅動。
這是真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寫道:
構建知識體系,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問題導向、問題驅動,
原因也是一樣的。
人的天性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而解決問題之後小小的成就感,
又能給人以充分的反饋,
不斷地提高你的動力和興趣。
所以讀書也是,
不要以把這本書讀完的心態看
所以,我讀一本書的時候,
絕不會出於
「我要把這本書讀完」的心態,而是:
我有一個問題,
這本書能解答我的疑惑。
抱持著前者的心態,
很容易蜻蜓點水,草草翻完;
抱著後者的心態,
哪怕一本書只精讀了十分之一,
也能真正把這部分內容吃透。
同樣,如果你讀一本書,讀不進去,
每次打開就想睡覺,
那只能說明一件事情:
這本書不適合現在的你,
是時候換一本了。
學習本就應當如此:
在你的能力基礎上,
去讀需要稍微動腦子才能理解的書,
那麼,
這個「遇到問題-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就會給你帶來充足的成就感,
一次次累加起來,
讓你對學習產生強烈的動機,
這才是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秘訣,
而不是對自己說
「我要堅持下去」。
真正的自律,
應該是去尋找內部驅動力
所以,為什麼我不太支持
目前這些鼓吹「自律」的各種文章、活動?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本末倒置了。
他們將一切癥結,
歸因於你本身不夠自律,
寄望於通過創造外部條件和壓力,
來「逼迫」你去自律
——這就南轅北轍了。
真正的自律,應該是反過來,
從內在出發,尋找內部的驅動力,
而不是從外部入手,
這就叫做「內驅力」。
它才是使一個人成長,
最重要的力量。
那如何提高內驅力,
讓自己真正「堅持」下去?
1、體驗
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
你說得很對,
但我就是對一切都不感興趣,
找不到動力,怎麼辦?
很多時候,往往不是
「你對什麼事情都缺乏動力」,
而是因為你嘗試和體驗的太少了。
舉個例子,可能有朋友知道,
我很少玩任何戶外運動,
唯一玩得多的是射箭。
怎麼接觸的?
其實也是朋友帶著出去,接觸了一下,
覺得十分有意思,這才開始上手。
我們最大的症狀,
往往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個開放的心態,
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至關重要。
大多數事情,必須親自上手體驗,
你才能知道,
自己是否適合,是否感興趣,
是否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哪怕這些嘗試到最後都沒有結果,
這些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
也能拓展你跟這個世界的觸點,
讓你更好地融入社會,
或者更進一步,成為你的護城河。
沒有什麼比體驗新鮮事物更重要,
往前走一步,你會得到整個人生。
2、設計
一件事情能夠長久做下去,
無非兩個方法:
1)降低它的阻力
2)提高它的動力。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極其有效的分析方法,
你會發現,小到個人成長,
大到行業趨勢、國家政策、經濟發展,都適用。
就拿個人來說,要堅持健身,
不妨最大限度降低阻力,
比如:健身一定要有器材、場地、裝備嗎?
晚上下樓去超市買日用品,
能不能順手繞著社區跑兩圈?
很多方法都能幫到你,
比如分解任務,
降低觸及成本,縮短路徑等等,
這些都能有效降低阻力。
大多數時候,
我們需要的其實是
一個「初始」的動力,
只要動起來,後面就會簡單許多,
再比如,
早起。
與其強迫自己起床打卡,
不如考慮,
能否在「動力」上下功夫?
比如:
買個咖啡機,
每天早起給自己做一杯不一樣的咖啡;
做一個手帳,每天早起半小時,
給自己做點早餐,爭取每天都不重複;
再比如,你喜歡寫作,
那麼試試每天早起半小時,
把自己腦子裡的
念頭、靈感記錄下來,練練筆。
簡而言之,
把早起和你喜歡、
感興趣的事物聯繫起來,
賦予它以動力,
讓自己每天都處於
這種微小的樂趣和幸福感之中,
這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3、優勢
我們常常有一個誤區:
很多時候,
我們說自己「喜歡」某件事情,
其實未必真的是喜歡
——更大的可能性,
是因為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面,做得更好。
這跟前面提到的「趨利避害」是一致的,
一件任務,我們做得得心應手
——可能花的時間更少、性價比更高,
也可能質量比別人好,
那麼,我們就會從中得到反饋,
藉此激活大腦的「獎賞迴路」,
讓我們更加傾向於去做這件事,
這其實就是「喜歡」。
所以,很多時候,
喜歡來源於什麼?
源自「適合」和「擅長」。
不妨想一想,
你這幾十年的記憶裡,
受到肯定和獎賞的時候,
被別人誇獎的時候,
感受到自身價值的時候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
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
然後,往深處去審問內心:
為什麼我在這些情景下表現更好?
我的優勢是什麼?
是哪一個特點、行為,
讓我覺得「自己能夠做好」?
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將這些觸點,
跟你的生活、工作建立聯繫,
讓它們在生活中,能夠發揮用武之地。
你會發現,當你將它們跟生活建立聯繫之後,
一切都變得輕巧、明亮、簡單了起來。
你不再需要「自律」,
因為你的內心會有用之不竭的動力。
作者簡介:
Lachel,20萬關注的高效思維達人,
知識管理、時間管理專家,
領英、36氪特約作家。
公眾號: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本文由 L先生說授權,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
上一篇
2歲就開始!教小孩做家事、學自律,比成績更重要...史丹佛研究:父母堅持6件小事,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下一篇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寫得真好)
熱門文章排行
最新文章分享
熱門作者
文章分類
如何快速截圖寫筆記?
{"isLogin":0,"IsFromNotes":"","PaidNote":{"ProductId":0,"AuthorCustomerId":0,"Price":0,"AuthorName":""}}
加入收藏
選擇分類:
(新增分類)
延伸文章資訊
- 1自律|相關文章 - 女人迷
共有12篇「自律」;需要休息時仍覺得腦袋停不下來?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能有效地休息與修復,記得要慢慢呼吸。…
- 2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自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 每日頭條
一位寶媽,在家帶孩子,一天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睡覺的時候,他就做自媒體,寫文章,這樣堅持了一年多,讀者越來越多,最後實現了靠寫 ...
- 3自律心理學:真正的自律會讓你感覺自由,而不是痛苦 - 女人迷
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有人頂著被工作消磨的身體,與意志力奮戰持續探索新的知識領域,他們怎麼自律的?也許「自律」太抽象,抽絲剝繭可找到得以遵循的 ...
- 4卓越跟輕鬆,都是熬出來的!一個人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他人生 ...
當然,我身邊也有不自律的人,比如我的一位同事,總把「立志要做什麼」掛在嘴上。 有次跟我私下喝酒時,他說:「我想努力工作!我要升職加薪!我要找到 ...
- 5自律,從來不是刻意「逼迫自己」,而是要從中找到喜歡的樂趣!
(圖/shutterstock)這一次,我要對「自律」開刀了,如果你讀過這個時代「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文章,那你對「自律」一定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