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試試又何妨? 訪郭陳澔教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0/2 郭陳澔老師主講:「AI浪潮衝擊下的地震資料分析」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湯淨. 如雷聲般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地表微微震動,對台灣人來說, ...
AI人物 人工智慧&電腦、資料科學 第26期:人工智慧大未來
2021年09月23日2021年10月21日
CASEPRESS
●10/2郭陳澔老師主講:「AI浪潮衝擊下的地震資料分析」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湯淨
如雷聲般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地表微微震動,對台灣人來說,這是地震到來的徵兆;但對於住在極圈的人們來說,這是「冰」震的象徵──地下水由於突如其來的低溫而結冰,結冰後膨脹的體積對地表造成壓力,最終導致岩石產生裂縫,發出巨大聲響。
甫代表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從北極圈回到台灣的郭陳澔,說起此行對冰震調查的收穫,語氣也不免透露濃濃興奮與好奇。
●刪去法:對未知的試誤
「有機會不要浪費。
」從地震起家的郭陳澔,現在任職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並曾獲得頒給年輕傑出學者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這樣的歷程看似一帆風順,但談到與地震的不解之緣,其實來自一連串因緣際會與跨領域試誤的過程。
大學就讀台大地質系的他,為了摸索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開始修習一些自己不瞭解、但也不排斥的課程,因而修了許多法律、政治系的課程。
即使都只能拿到剛好及格的分數,卻從中理解到自己的天賦與興趣所在,刪去不合適的選項,再度將探索的觸角轉回地質系。
畢業後,無數抉擇紛然而至,郭陳澔選擇了一條較能把握的路:繼續攻讀碩士。
然而,即便在取得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後,他也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要不要做研究?要做什麼工作?適不適合?──但唯有做過試過,才能縮小範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對於郭陳澔來說,因著家庭背景較為弱勢,不管是生涯規劃、抑或職涯探索,都需要自己摸索,沒有可以商量、參照的對象。
是以進入氣象局服役,協助地震中心處理地震資料的四年,發現自己對此並不排斥,上手後也逐漸產生興趣後,並未因此決定攻讀博士。
直到師母申請出國留學,才促使他參加公費留學考試,一起出國。
●跨領域的啟示:發想,慢慢變得不一樣
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攻讀地球科學博士期間,郭陳澔加入臺灣地體動力整合研究(TAIGER)計畫,花了整整兩年鎮日與地震波為伍,從地震儀器接收到的訊息中挑選合適的波形,藉此研究台灣的造山運動。
此計畫為跨國合作計畫,台灣、美國、法國、中國、日本等國都參與其中,且包含了各個領域的的專家學者,像是地震學、構造地質學、海洋物理學。
不僅讓他更開闊地了解到各領域詮釋的方法、其優缺點,領悟了跨領域詮釋的重要性,也為他奠下日後合作的機緣。
因著這樣的歷程,對於跨領域,郭陳澔並不畏懼。
回台任教後,他積極鼓勵學生發想,不再只仰賴課本的知識與方法,而是尋求自己有興趣、可以掌握、又有意義的題目。
而在2016年的美濃群震,大年初二,其團隊決定架設臨時地震網。
透過架設密集的地震儀,紀錄主地震後產生的餘震,便能像一台X光機一樣,用餘震解剖地表之下的地質構造,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在美濃當地發生的地震,是由於底下的何種構造。
但儀器收回後,團隊面臨冗長的資料處理時間:一次地震往往伴隨數千個餘震,需要耗費半年處理分析,便有學生發想出以AI自動處理地震波。
●六年磨一劍:站在AI的肩膀上
從2016年的美濃群震,到2021年的壽豐群震,經歷數次臨時地震網的架設,AI的方法才算正式成功。
建立地震資料處理系統後,原本需要半年處理的資料量,不到一天便能處理完成,寫出可以迅速、準確挑選出地震波的程式卻需要數年的積累與測試。
研究成果看似緩慢,實用性卻不容小覷:每個地震中心都需要處理地震資料,但現在仍仰賴手工處理,若用AI協助,釋放的人力便可以投入其他方面的研究,讓大家在地震研究上往前走一步。
研發路途漫漫,但有博士時期資料的累積,便可以很大膽地嘗試新事物。
至於預測地震是否指日可待?郭陳澔形容地震本身就像人,有不同個性,也就是地震的物理特性:有些個性很單純,發生地震的頻率、時間、出現的樣態就很清楚;有些則喜怒無常,相比之下複雜得多。
對於複雜的地震,需要更多的資料。
若知道地震什麼時候發脾氣,就可以提早預測,並非不可能。
views
←記湖濱山居歲月:鴛鴦湖森林土壤和湖泊生態系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二)
【物理史中的九月】1846年9月23日:觀測證實海王星的存在→
好書推薦
《心靈黑洞:意識的奧祕》
《物理奇才奇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推薦
《破解動物忍術》
延伸文章資訊
- 1郭陳澔教授 - 地質科學系
郭陳澔教授. 郭陳澔教授. 專任教師. 1995/09-1999/06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學士. 1999/09-2002/01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 2002/10-2006/10...
- 2學界插旗北極第一人郭陳澔:地質研究血汗卻有這魅力 - 聯合報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郭陳澔去年率團登陸北極,在攝氏正負10度的環境蒐集地質資料,讓世界首度聽見「冰川崩裂(冰震)的聲音...
- 3郭陳澔- Explore
代表臺灣團隊在工作站訪客留言簿寫下這6天簡短的野外生活感想與對波蘭工作站夥伴的感謝。 2021.08.19 #郭陳澔 #張 ...
- 4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
台灣地震發生頻率高,為了精確掌握震前斷層與地層位態、震後餘震分佈、土壤液化區域等數據,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教授郭陳澔博士等人,近日將攜帶200具地震儀,選定台灣 ...
- 5國立中央大學- 教師履歷平台
郭陳澔. 英文姓名. Kuo, Chen-Hao.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個人資料 個人領域 計畫概覽 著作概覽. 現職.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