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夢碎: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 - MPlu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講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小人物所懷抱的美國夢的破滅。
讀者投稿
全部
影
樂
書
ⓧ
毀滅之光
歐洲歌曲大賽
金馬國際影展
女性主義第二章
台北電影節
藝術之生
不只是童話
諾貝爾獎的人們
小人物的夢碎: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
M.F.Huang
2017/01/1810:00
亞瑟‧米勒(ArthurMiller)的《推銷員之死》(DeathofaSalesman),講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小人物所懷抱的美國夢的破滅。
威利在辛苦工作了三十六年之後,老了累了,再也賺不到一毛錢,就被這個現實的社會當成一隻沒用的老狗一腳踢開,為了讓他的兒子可以實現美國夢,他最後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威利六十歲,是一個推銷員,他東西賣不出去,不願讓家人發現真相,就去借錢,假裝是自己的收入。
威利始終認為靠著自己的魅力和銷售能力,一定會賺取可觀的財富。
威利把他的未竟之業寄託在他兩個兒子,比夫和哈皮身上,但他們三十好幾卻還一事無成。
經濟的壓力、工作的不如意、父子間的不合讓威利的精神狀況出現了問題。
在一次和威利的爭吵後,比夫終於認清自己的問題和他們家的虛假,比夫要威利把不實際的夢給丟掉,好好地正視人生。
威利深受感動,為了留一大筆錢給他的孩子,他把車開了出去⋯⋯
威利性格上的缺陷逼自己走向悲劇。
他活在建構出來的美夢之中,看不到自己的失敗,好勝心強,愛和他人比較。
他的朋友要給他一份工作,他卻覺得有傷自尊不肯接受。
威利對兒子們的教育也出了問題,他沒有教他們要付出才會有收穫,只會說他們一定會成功,比夫的成績不好,威利就叫他作弊,就連比夫偷東西,威利也說反正老師喜歡他沒關係。
這對比夫的人格養成有很負面的影響,果然比夫長大後沒辦法當別人的下屬超過兩星期,因為他覺得他應該要當老闆,若事情不如他所願,他就偷東西,工作一份換一份。
威利也有他可憐的地方,他是那麼地孤獨,當一個推銷員,他必須長期在外奔波,他沒有辦法享受家庭的溫暖,他說他出軌是因為他很寂寞。
他對他的老婆──琳達感到十分地愧疚,希望用物質的享受來彌補琳達;而同時他也覺得當個好父親,就是要留很多家產給孩子們,於是他就這樣被金錢牢牢地套住。
但最讓人難過的是資本主義的無情,在一個人沒有商業價值後就被狠心地丟棄。
威利的人生都貢獻在工作上,但最後落得一場空,就如同他自己說的,他死了比活著值錢,因為死了就有保險理賠。
資本主義所鼓吹的物質慾望,消費至上,分期付款連威利的骨頭都給啃了,東西買來,分期付款都還沒繳完就壞了,這分明就是因為要讓人持續消費,而故意設計使產品的壽命較短,也就是所謂的計畫性汰舊。
社會福利網出了問題,沒有對退休的公民做出保障,而威利的老闆,根本是無良的資方剝削勞工,惡意解僱連遣散費都沒給。
雖然《推銷員之死》完成於1949年,但回頭看看現在的社會又有好到哪去?資本主義依舊大行其道,工作了十幾二十年還是買不起房子,孩子也不敢生,就怕養不起,窮忙了一輩子,老了以後還要成為「下流老人」。
我認為政府必須要承擔責任照顧人民,解決貧富不均、保障人民擁有基本尊嚴的生活、合宜的住宅和完善的教育,這些都不是僅靠個人努力就可以完成。
但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或許能從佛洛姆(ErichFromm)的著作《自我的追尋》(ManforHimself)得到一些安慰。
佛洛姆說如果人的生活只是在乎金錢和利益,而沒有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那麼他就會在追求這些事物的過程中,迷失自己。
他甚至會把自己也當成商品販賣,只在意自己的市場成就,所以當他老了,失去了競爭市場裡所強調的年輕特質,像敏捷、適應力和活力,他就會感到不安。
但如果人在年老以前過著創造性的生活,他的體力雖然衰退,他的能力和心理特質卻不會因年紀而變質,相反的,還會增長並趨於成熟,我想這就是達到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
這樣我們就不用害怕老去,反而應該期待年紀為我們帶來的智慧和圓融。
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說的:「我並不太害怕年紀增加,年紀增加並不是我的責任。
任何人年紀都會增加,那是沒辦法的,我害怕的是,在某一個時期應該完成的某種事情,在沒完成之下時間就過去了,這就不是沒辦法的事了。
」
圖片出處
NewYorkTimes、TheatreLitWiki、JD[email protected]
支持MPlus→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
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
不是鞋子,不是筆:非洲少女免於中輟需要的兩種東西
MumuDylan
2017/01/1710:00
為什麼人們總是懷念20多歲時聽過的音樂?《懷舊製造所》
MPlusBookPreview
2017/01/1910:05
你可能會喜歡
逃稅無國界:財富管理專家如何擴大貧富不均
她的火車之旅,窗外永遠都只有黑暗:《地下鐵道》
Facebook專利演算法如何判斷你是窮人?
不要逃避屬於自己的戰鬥: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
更多推薦
討論
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在IG上追蹤
RSS訂閱
合作提案
贊助我們
延伸文章資訊
- 1戏剧| 推销员之死:梦里的孩子,该醒来了 - 知乎专栏
人物分析. 本剧的主人公威利,实际上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过的男孩。他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推销员,实际上他只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
- 2推銷員之死_角色分析 - wayne
推銷員之死_角色分析. 威利. 六十四歲,事業無成,一個活在夢想中的推銷員,在他的一生當中充斥著謊言與欺騙,但是他相信不管做什麼是只要一頭栽 ...
- 3探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因为他代表着那些拥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的“美国梦” 的社会底层人物,由于坚持梦想,看不清社会的现实,最终导致 ...
- 4推銷員之死 - 维基百科
這部劇作被視為是一場對在資本主義下的美國夢相當嚴苛的批評,同時也讓米勒以及劇中主角「威利·羅曼」(Willy Loman)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推銷員之死》在演出之後大受 ...
- 5《推銷員之死》| 以話劇四要素構建潛在衝突,揭示「美國夢 ...
米勒通過《推銷員之死》的舞台搭建,以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讓我們通過一個家庭看到了整個社會的縮影。錯的從來不是「美國夢」,而是人們假借它的名義,為怠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