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自己做到死?這篇文章教你怎樣帶好人? - StockFeel 股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他們問我做不到該怎麼辦,我只會告訴他們就算熬夜也要做岀來。
這其實是典型的“ 無能主管” 的做法! 壞事果然發生了。
某一年夏天,一下子有十名員工 ...
不想自己做到死?這篇文章教你怎樣帶好人?
作者
虎嗅網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虎嗅網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已複製文章連結
人生職場 不想自己做到死?這篇文章教你怎樣帶好人?
2020年12月8日
作者
石田淳
文章來源
虎嗅網
展開
許多人為下屬傷透腦筋。
他們經常覺得:
下屬的表現超級糟,怎麼教都教不會?
下屬永遠聽不懂自己的話,腦袋長在哪?
下屬做不好工作,是他們不夠認真或缺乏幹勁。
他們偶爾也會把下屬的不成材歸咎於自身。
總之,很多管理者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煩躁不安,甚至大發雷霆。
培養或教育下屬為什麼困難?
我第一次成為主管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是簡單告訴下屬“剩下的你們自己做,有不懂的來問”。
等我正式創業後,我也只告訴員工設定的目標,要他們盡力而為。
完全沒有詳細說明怎麼去工作、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這麼做的意義何在。
如果他們問我做不到該怎麼辦,我只會告訴他們就算熬夜也要做岀來。
這其實是典型的“無能主管”的做法!
壞事果然發生了。
某一年夏天,一下子有十名員工要求離職。
我慌了,這才反應過來之前的做法有問題。
之後我翻閱各種管理書籍,找到一套美國根據“行為分析學”發展出來的管理方法,這套方法在歐美有超過六百家企業和政府機關使用。
之後,我立刻用這種方法來管理自己的公司,結果發現:
員工開始充滿活力,五年後的營業額甚至提升約五倍,以遠超預期的驚人速度大幅增長。
於是,我保留這套方法,增加符合亞洲商業習慣的要素,構建出我所提倡的“行為科學管理”。
一般的管理方法,幾乎都是以優秀的管理層本身的經驗或高人一等的社交手腕為基礎,一般人很難模仿這種所謂的成功哲學。
而“行為科學管理”的基礎“行為分析學”,是一門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人為什麼會出現特定的行為?要怎麼做才能加以改變?
行為分析學最大的特徵在於所有分析岀來的法則,都是透過實驗而來的科學產物,因此可以重現。
也就是說,無論時間、對象或地點如何改變,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以前大家都說,一家公司八成的業績,是由兩成的員工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企業是由兩成的“英才”和八成的“庸才”組成的,而“行為科學管理”則能夠將剩下的八成“庸才”培養成“英才”。
能夠培養人才的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主管者。
一、教下屬之前,先教好自己
1.不是你的員工不夠用心
“無論怎麼教,就是毫無長進。
”
“我明明教他了,他卻怎麼都做不好。
”
這是為什麼呢?大部分主管和資深員工都認為,問題出在下屬或新進員工的“心”:
“他們被寵壞了,缺乏毅力!”
“他們缺乏對工作的熱情!”
“他們得改一改優柔寡斷的個性!”
主管認為下屬或新進員工的表現之所以不如預期,是因為他們的個性或精神狀態。
只要你這麼想,就很難解決問題。
因為毫無心理學或精神醫學專業知識的上班族,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工作,誰來矯正下屬或新進員工的“心”?
我經常遇到公司的主管跟我訴苦,說他們搞不懂下屬在想什麼。
我這麼回答他們:“你不用搞清楚他們在想什麼,只要把重點放在他的行為,認同他的工作成果就行了。
”
“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2.什麼是教?
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教一個新業務員基本技巧”、 “數學課,教學生計算球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教第一次包餃子的丈夫正確的做法”這三種不同的“教”有什麼共同之處?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教”這個字。
例如“教人工作”、“教人讀書”、“教人做菜”、“教人使用工具”或“教人如何抵達目的地”等。
其實都是同一種教。
我認為的“教”,就是讓對方學會你希望他學的行為、做對你希望他做的行為,或改變錯誤的行為。
此外,一般人提到“行為”時,大多會聯想到活動身體做出動作,但是行為科學則將理解、記憶和思考都歸類為“行為”。
以“行為”這個關鍵詞為中心,重新檢視“教”。
3.誰都希望獲得認可
孩子會因為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而學習“新的行為”。
他們站起來走路、記憶各種詞彙和學習說話,只要他們有進步,父母就會高興地給予讚美,他們就會更積極的學習。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成人。
下屬之所以拼命工作,很多的動力就來自於主管或前輩的認可。
如果你衷心希望下屬有所成長,不能只重視工作的“結果”,而是必須理解和認同下屬工作表現的重要性。
4.不要一開口就談工作
再問你個問題,有三種情況:
你懷疑對方是否值得信賴或能夠和平相處?
你能夠放心地信賴對方;
對方願意接納你。
你覺得什麼時候教下屬最合適?若想和下屬建立互信,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切忌一見面就談工作”,先閒話家常。
以往的企業,公私並不分明。
員工一大早到公司之後,在開始工作前會閒話家常。
中午又在員工餐廳一同用餐,加完班後也會一起小酌。
到了週末,有時還會帶著家人一起出去玩,這樣的交流活動並不稀奇。
但是現在已經不像以前能夠自然形成放心談論工作的環境,因此必須特別費心建立彼此的互信。
第一步,身為主管的你,先談談自己,也就是展現自己人性化的一面。
具體的內容可以是“喜歡的書、音樂、電影或運動”、“長期以來的嗜好或現在熱衷的事物”、“尊敬的偉人或喜歡的名人”、“出生地或小時候的趣事”等,就算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也無所謂。
我曾為某家公司的新進員工開歡迎會,製作了一份自我介紹的項目表,只要將這張表發給所有的與會者,即使是不擅長說話的人也可以找到話題,例如:“我小時候學過……”請各位也製作一份自己的自我介紹項目列表,然後填入關於自己的數據。
第二步,找到共同之處,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你看了昨天的籃球賽嗎?”
下屬:“您是說NBA的比賽嗎?我有看!主管也喜歡籃球嗎?”
我:“我高中是校籃球隊隊長。
”
下屬:“真的嗎?您打哪個位置呢?”
找到共同的喜好,或許是籃球、足球、電影、電視劇、遊戲,聊工作之前聊上幾句,一定會讓對方產生親切感。
第三步,向別人告知自己的失敗經驗。
無論是誰,即使現在工作獨當一面,以往也有過無法計數的失敗經驗。
然而下屬完全看不到這樣的過程,他們很容易就認為,眼前的前輩或主管一開始就是這麼能幹的。
請大家務必要坦承自己失敗的經驗,例如“曾經犯的錯”、“還是新人時完全無法了解的事”或“自己的做法完全行不通”等,而非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成功的經驗。
這麼一來,下屬就會覺得自己和你一樣,會更願意接受你的教導。
告訴下屬自己失敗的經驗還有一個好處。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成功的方法有很多。
如果你只專注於教導下屬成功的方法,下屬就會接收到“所以我也要用這個方法”的資訊,以後就不會動腦筋,只會硬套這個方法,遲早會出問題。
但是如果他聽到的是失敗的例子,就會排除這個明顯錯誤的方法,並從其他眾多的方法中找出有效的那一個。
有時候下屬為什麼喜歡保持沉默?答案很簡單,因為話都被主管說完了。
由於主管知道如何解決下屬的問題,經常會在他們訴苦訴到一半時,插嘴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解決問題,讓下屬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
你會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告訴一個沒有說過話的人嗎?如果對方平常就會聽你說話,你應該就敢對他發牢騷或商量事,因此身為主管的你,必須多聽下屬說話。
以前我在擔任顧問時,要求所有員工都要隨身帶個手錶,就是要測量和記錄員工互動、溝通的時間。
一段時間之後,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業績優秀的單位成員間互相溝通的時間,遠比業績停滯不前的單位多出三倍以上。
不止如此,上班族的離職率和他們與主管溝通的頻率成反比,也就是說,愈少溝通的下屬,離職率愈高,愈常溝通則愈低。
所以,我建議企業的管理層,記錄自己和下屬對話的時長。
安排一兩次談話,充分聆聽下屬對工作的想法和認同的目標,之後每個月再安排幾次5至10分鐘的談話機會就可以了。
這樣的做法不只對當事人有用,身邊的人聽到你們的對話也會受到影響而不自覺地認為:原來我的主管這麼關心下屬。
之後,身邊的人對你的評價,將會超乎你的想像。
5.掌握下屬的工作動機和目標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和這家公司?你希望透過工作得到什麼?
以往企業的目標和員工的目標十分接近:
企業希望爭取公司最大利益的願景;
個人希望賺更多錢、出人頭地。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情況不一樣了。
要有效地激勵下屬工作,必須能夠掌握下屬希望透過工作有什麼樣的成長。
你如果對二十歲出頭的男性員工說,“身為男人,必須具備養家糊口的能力”,他們聽了大概沒什麼感覺,搞不好還會覺得原來這家公司這麼傳統而感到失望。
但假設你的下屬是因為想要創業才從事現在的工作,如果建議他“拓展人脈對你的將來有所幫助”,或許會成為他賣力工作的動機,同時也有助於讓他回想起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
二、指導下屬前,先把要教的資料整理好
懂得了以上跟下屬交流的原則後,接下來是明白應該教你下屬什麼。
先問一個問題:你如何請孩子幫你跑腿?假設你有一個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他已經幫你跑腿過很多次,每次都能買回你交代的東西。
如果你想拿100元請他幫你買回3根單價2元(人民幣,下同)的胡蘿蔔,以及2條單價10元的魚,你會怎麼跟他說呢?
這個時候,你只要告訴他“幫我買3根2元的胡蘿蔔和2條10元的魚”就夠了。
如果還要特別交代什麼,頂多就是提醒他“不可以用找的錢亂買東西”。
那麼,如果幫你忙的是從來沒有跑過腿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呢?你應該不會只告訴他“請幫我買3根紅蘿蔔和兩條魚”,之後就讓他出門了吧。
你應該:
把他該做的事依照順序寫成列表;
再寫上家裡的電話號碼;
告訴他店員會穿著藍色的圍裙,別著名牌;
如果找不到東西可以打電話問;
孩子第一次出門幫你跑腿時,你會將他應該做的事逐項條列清楚,然後簡單易懂地教導他。
面對下屬時,你也必須這麼做。
如果你要下屬直接上門推銷,除了要詢問他是否做過類似的工作,也必須知道他有沒有去陌生公司拜訪過。
如果下屬是負責雜誌廣告,那你就必須確認他知不知道編製雜誌的流程,懂不懂必要的行銷用語。
請大家務必逐一確認每個人都可以想到的事項,包括一些認為沒有必要確認或理所應當知道的事。
然後針對下屬從來沒有做過的“行為”,必須像第一次請孩子幫你跑腿般逐步地教導他們。
1.將教的內容分為知識和技術
在指導下屬之前,先把要教的資料整理好。
一定要將指導的內容分為“知識”和“技術”兩個部分。
這樣就能夠清楚判斷教導的先後順序,以及每一名下屬應該學習的內容。
在下屬的學習情況不如預期時,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原因是出在下屬的技術不成熟,還是知識不足。
只要找岀原因加強輔導,就能夠得到預期的成果和成長。
以教打保齡球為例。
“知識”包括:打球的禮儀、遊戲規則、選球方法、保齡球的旋轉與軌道之間的關係,以及計分表上各種符號代表的意義等。
“技術”包括:如何拿球、助跑,以及丟球和控球的方法。
但工作和運動不同,很難明確區分“知識”和“技術”。
我的經驗是把能夠直接回答的當作“知識”,而把需要嘗試去做的當作“技術”。
絕對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下屬應該知道什麼,或假設他應該辦得到。
尤其是面對有經驗的下屬,更應該逐一確認相關事項。
首先,確認“知識”的部分,可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
確認時可根據檢査清單,逐一詢問有關工作的專業用語,以及為了完成工作所需注意的重點。
例如主管可以問下屬:“你聽說過xx這個詞嗎?”如果對方聽過,就接著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或者問:“在接到某一類客戶投訴時,你應該將相關資訊告知哪個部門?”可以請下屬以口頭或文字回答上述的問題。
只要做好一份檢查清單,以後同一份工作都可以派上用場。
另一方面,在確認下屬的“技術”時,可利用角色扮演來模擬工作的實際狀況。
此時,最重要的是根據檢查清單,事先確定“觀察重點”。
我經常有機會到各大企業觀摩業務員的角色扮演課程,卻發現有不少主管只能提供類似“感覺還不錯”等含糊不清的反饋。
只要能夠掌握下屬“了解”和“辦得到”的事,再對照檢查清單,就能夠釐清應該指導下屬的內容。
2.徹底分解優秀員工的工作狀況
無論是哪一種行業或職業,工作的內容都是由眾多“行為”所組成的,只要加以分解並條列出來,就能夠知道你應該教授的內容。
當你在指導下屬工作時,應該分解的對象就是能夠順利完成工作、創造成果的員工的行為。
因為能夠創造成果的人,會採取能夠創造成果的行動。
舉例來說,如果公司裡有一名頂尖業務員,不妨仔細整理這名業務員每天的行為。
他早上幾點到公司?
在開始工作前做些什麼?
打電話給客戶時如何打招呼?
找不到負責人時怎麼留言?
公文包裡都放什麼?
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多久抵達客戶的公司?
交換名片時說些什麼?
第一次和業務負責人見面時聊些什麼?
拜訪記錄上又寫些什麼?
要將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分列出來。
那麼,什麼叫做“徹底分解行為”呢?請嘗試分解以下兩個動作。
第一是“將瓶裡的水倒進杯子”;第二是“穿T-shirt”。
這兩種行為都是我們經常做的事,但是請大家假設自己在“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兩件事的人說明動作細節”,詳細分解這兩項行為。
你也許會對分解出來的細項之多感到驚訝。
最理想的分解方式,就是分解數名優秀員工工作的情形。
這麼一來,除了每個人“特有”的行為,也能夠確實掌握創造成果“必備”的行為。
而分列出的重要項目,則可當作確認工作完成的“檢查清單”。
只要能夠完整重現清單上列出的標準動作,任何人都能夠像優秀員工般創造出成果。
三、怎麼教?
1.講話要具體
“真誠待客”、“確實做好”、“儘早提出“,這三項指示有什麼共通之處呢?答案是,這三種說法都含糊不清而且抽象。
在指示下屬採取行動時,把話說得愈具體愈好,但是事實上卻有不少主管說起話來模棱兩可。
如果你要求一個從來沒有打過棒球的人,“遇到好球就使勁打出全壘打”,你能夠期待對方打出好球嗎?什麼叫做“好球”?什麼叫做“使勁”?從來沒有打過棒球的人,完全聽不懂你的話,當然更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當你想以語言具體表述行為時,可以參考行為分析學在定義“行為”時所使用的“MORS法則”(具體性法則)。
MORS法則包括以下四項條件。
可測量(Measurable):可計算或寫成數據;
可觀察(Observable):無論是誰都可以看出是什麼樣子;
可信賴(Reliable):無論是誰都能夠辨識屬於同一種行為;
明確的(Specific):如字面所示,做法是一清二楚的。
如果無法滿足上述四項條件,就不能稱作“行為”。
舉例來說,“密切溝通” 、“確實停下腳步”和“提升營業額”等說法,乍看之下似乎都是在表示“行為”,但是因為完全不符合MORS法則的四種條件,無法視為“行為”。
密切溝通:“針對每一位客戶每三個月打一次電話,詢問對公司提供的服務的感想”、“每隔兩週寄送一次電子報”;
確實停下腳步:“靜止5秒”、“伸直手臂貼緊身體”;
提升營業額:“每週發20份海報”、 “在資訊網站上刊登廣告”、“每個月贈送300份試用品”。
只有像這樣具體寫出行為,才知道應該教下屬什麼。
此外,主管也經常做出類似“顧客至上”或“追求效益”等內容完全背道而馳的指示。
這也是因為說法含糊不清的關係。
聽到這種指示的下屬,會覺得你要求他“邊走邊跑”。
當有人要求你做出“邊走邊跑”這種完全相反的動作時,你會怎麼做?
一般人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不走也不跑,也就是不採取行動。
另外一種就是半走半跑,幾乎不會有任何人非常有自信地“走”或“跑”。
如果你希望下屬做某件事或學習某項工作,一定要盡可能明確且具體地表述相關的內容。
主管還需要具備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那就是翻譯。
這裡所說的翻譯指的是,將公司高層提出的抽象資訊或指令,解釋成具體的行為,告知第一線的下屬。
大主管說的話為什麼經常會很抽象呢?這是因為大主管必須用一句話向主管層、幹部、派遣人員和兼職人員等所有員工,以及企劃和業務等第一線人員和人事、會計、總務等內部各部門傳遞資訊。
而主管必須將大主管所提岀的抽象要求,以具體的說法直接告知自己部門所屬的員工,讓他們轉換成可採取行動的行為。
2.目標也要具體
舉例來說,“學會積極”、 “成為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提高溝通的能力”等目標,就算你不解釋,大家也都可以聽得懂,但是不夠具體。
當下屬被賦予這些目標時,會有不少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也不知道該從何努力。
你也會因為目標太過抽象而無法客觀評估。
這個時候就可以參考MORS法則。
一方面利用可供測量的數據,例如“將拜訪新客戶的次數提高到每週五次以上”、 “每個月必須提出一份新商品企劃”或“將顧客回購率提高百分之多少”,這麼一來就能夠讓下屬了解明確的“行為”。
其次,就是將目標設得稍微高一點。
對於可以在4個小時內跑完馬拉松比賽的選手而言,如果將目標設定為3小時59分,因為太容易達成目標,反而會影響鬥志。
但是如果設定成2個小時,則又可能會因為門檻過高而早早放棄。
不妨設個有挑戰,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標,比如3小時。
同時,在達成長期目標的過程中設定短期目標。
如果將目標比喻成山頂,要達成目標不僅是趟漫長的旅程,而且沿途的道路崎嶇陡峭,讓人不禁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成功登頂。
這時候需要設定短期目標。
譬如我的興趣是跑馬拉松,如果以馬拉松為例,就是“在下個月之前把跑一公里的時間縮短五秒”或“每週增加兩公里的練跑距離”。
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一是可以得到成就感。
二是透過逐一達成短期目標,確實走向原本的長期目標(登頂)。
3.無論是教導或指示下屬,每次僅限三件事
大企業的優秀主管有一項共通之處,那就是在指導下屬時絕不貪心,每次最多只提出三項具體的行為要求。
如果下屬負責的是業務工作,最多只能要求他“每天拜訪四位客戶”、 “學習打招呼的方式”和“記得拿公司簡介給對方”。
以二十秒的廣播廣告為例,如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口氣告訴聽眾產品概念、命名由來、經濟效益、耐用測試的結果、銷售地點、使用者的心聲和聯絡者的電話,你能夠完全聽懂並記住嗎?
所以,傳遞資訊的人必須將想要傳遞的資訊內容加以精簡。
4.製作“不必做”清單
一般來說,大家會先決定什麼樣的資訊需要優先傳遞,但我認為先決定什麼樣的資訊“最不需要”傳遞更重要。
只鎖定其中特別重要的兩、三項工作,其他的都不做,這就叫做“劣後順序”。
也就是說,主管的任務就是釐清什麼是下屬“不需要做的事”。
請告訴你的下屬“我要求的是業績,為了達成業績,請你做這些工作。
而那些工作沒有用,所以不需要做”。
5.除了分內的工作,也要教導下屬工作的意義和全貌
在教導下屬工作時,必須確實解釋工作的意義,例如“為什麼這麼做”。
對一件計劃而言,每項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項任務都是靠每一個人的努力完成的,如果說得更精準些,是靠每一個“行為”累積而成的。
更進一步來說,每個人的“行為”也支持著公司貫徹理念。
為了讓下屬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必須讓他們掌握即將執行的業務定位和整個計劃的意義,也就是計劃的“全貌”。
面對第一次打棒球的選手。
必須明確告知他防守的範圍和四周其他選手的工作,例如“左、右外野手和二壘手會防守特定的位置,你要負責接住內野的球”。
這麼一來,下屬就能夠充滿自信地做自己的工作。
6.不要相信“我懂了”這句話
當你教完下屬一件事時,你問對方:“聽懂了嗎?”他們應該會回答:“懂了。
”在這看似理所當然的答案中,隱藏著很大的陷阱。
我以前也是只要聽到對方說“懂了”,就會以為他是真的懂,但是我錯了。
因為就算他們回答你“懂了”,事實上有不少人就算沒聽懂也不好意思說“不懂”。
或者他以為自己聽懂了,事實上卻理解錯誤,或是連自己究竟懂了沒有都不知道。
一定要確認對方是真的理解或真的學會了。
確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請下屬重複一次、請下屬根據你指導的內容寫出學習心得、讓下屬說明今後要如何在工作上運用所學。
四、定期反饋、不斷強化
1.將“能做”轉變成“能做到”
“理解和能做”與“將它實際運用到工作上”之間,有很大的距離。
為了達成“會說英文”或“減重以維持身體健康”的目標,即使知道“行動”是必要的,也會忍不住偷懶或選擇輕鬆的路走,這是人的天性。
有人教完了就會想:“接下來應該就是當事人自主性的問題了吧!”
我非常理解這種想法,不過遺憾的是,所謂的自主性是非常不可靠的東西。
為了讓下屬持續實踐“你希望他學習的行為”,絕對需要你的支持。
a、開始要降低難度
主管的鼓舞和支持可提高教育下屬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交付下屬他確實能夠完成的工作,以此累積成功的經驗。
以補習班為例,面對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優秀的補習班老師該怎麼做,才能幫他培養學習的習慣呢?首先,應該讓他接受四年級或三年級學生程度的測驗。
當然,不要事先讓孩子知道測驗是屬於哪個年級。
這麼一來,大部分的學生應該都可以考到將近滿分。
如果他還是考不好,就讓他寫二年級程度的考卷。
在確定他能夠考滿分之後,就讓他不斷重複寫同樣程度的考卷,累積“考滿分”的成功經驗。
這麼一來,他不僅能夠得到成就感,同時也會產生自信,覺得只要自己願意就一定能夠做到。
之後他就會主動讀書,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法則。
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寫很難的考卷,情況又會如何?孩子會因為不會寫而放棄讀書。
工作也一樣。
為了教會那些不知道該怎麼做事或怎麼教都教不會的下屬,請給他們一份一定能夠完成的工作,幫助他們考滿分。
因為下屬愈早擁有愈多的成就感,就會愈有自信,之後再逐步提高工作難度就可以了。
主管必須創造這樣的學習過程。
b、為什麼需要稱讚?
為了更有效地教育下屬,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稱讚和訓斥”。
在我們討論稱讚和訓斥的方法之前,我要先從理論的角度,說明人類行為原理的“ABC模式”。
A先決條件(Antecedent):釆取行動之前的環境
B行為(Behavior):行為、發言、舉止
C結果(Consequence):採取行動之後環境產生的變化
這裡所說的“先決條件”或許有點難懂,其實就是指人在做出特定行為之前的環境,以及做岀這個行為的目的、目標和期限。
為了目的A而做出行為B時,如果得到想要的結果C,C會影響A,而A就會影響B,當事人就會持續或反覆出現這項行為B。
以下是具體的例子。
A先決條件:電車裡很悶熱
B行為:扇扇子
C結果:變涼快
A先決條件:有人請你吃餅乾
B行為:吃一個
C結果:很好吃or不喜歡
第一個例子因為扇扇子讓他變得涼快,所以這個人應該會繼續“扇扇子”這個行為。
而第二個例子,如果吃餅乾的結果是“很好吃”,你可能再拿一個來吃。
如果結果是“你不喜歡”,你可能就再也不會吃它了。
所有行為都建立在類似的因果關係上,人類的“意志”對這樣的因果關係沒有太大的影響。
因此,如果你想要下屬做出或學會某種行為,與其鼓勵他們加把勁或振作一點,還不如控制A、B、C之間的因果關係來得有效。
那麼,要如何控制這個因果關係呢?
就以往的管理方法來看,重點幾乎都是放在“先決條件”。
也就是似乎只要設定好“目標”,下屬為了達成目標就會採取行動。
如果下屬的行為不如預期,就責備他們“太過散漫”。
這個時候的重點,在於讓下屬傾向採取某種行動的原因,也就是行為產生的“結果”。
如果扇扇子就會變涼快,大家就會繼續扇。
如果吃餅乾得到“很好吃”的結果,就會再吃一個。
行為分析學和行為科學的專家,透過許多實驗證明,經過強化的行為,出現的頻率的確會增加。
“強化”行為的工具有很多,對上班族來說,最有效的就是主管的讚美與認同。
如果是喜歡吃巧克力的人,每次聽完英文廣播就能夠拿到高級巧克力的話,應該會大幅提升繼續這個“行為”的意願。
行為科學將這樣的現象解釋成“聽英文廣播的‘行為’,被高級巧克力‘強化’了”。
有不少企業主或公司主管,都表示自己不擅長稱讚下屬。
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
因為在他們那個時代,無論是父母、老師或公司的主管,都認為嚴格管教和斥責子女、學生或下屬是理所當然的事。
只有在成功挑戰非常困難的任務之後,才可能獲得稱讚。
事實上,根據一項針對四十五歲以上的管理層所做的調査結果顯示,有高達90%的人在擔任一般職員時,從來沒有獲得主管稱讚。
從來沒有被稱讚過的人,在成為主管之後,也不會稱讚下屬。
稱讚下屬的目的,是希望“強化”你希望下屬學習的行為。
你稱讚的重點不是下屬的人品或個性,而是他的“行為”。
2.為什麼可以訓斥,但是不可以生氣?
我以前曾在一位著名哲學家的書中,看到他將憤怒定義為:“因為自己制定的目標和現狀之間有極大的差距,在找不到拉近這個距離的方法時所產生的情緒。
”
人在一切順利時是不會生氣的,只有在“事情明明應該是這樣,但是現在卻是那樣的狀況”的時候,才會生氣。
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舉例來說,沒有人會生嬰兒的氣,然後告訴他:“還有兩年就要上幼兒園了,趕快學著走路,不要在地上爬了。
”但是為什麼長大之後,卻要反其道而行?
如果還是忍不住對下屬或後進發火,要跟他們解釋你生氣的原因。
例如:“我們的問題在於沒能認清目標和現狀,需要仔細分析彼此間的落差找出解決的方法。
”
另一方面,“訓斥”則是在必須改善對方的行為時,給予提點或要求的行為。
當然,有時也需要加以“訓斥”。
不過需要注意幾件事。
稱讚的對象應該是“行為”,訓斥時也一樣。
絕對不可以拿下屬的人格或個性大做文章。
你如果罵對方“因為太邋遢,所以業績才會上不來。
”或“每個人都會做的事,你竟然做不好,你的父母是怎麼教你的?”試問,你的下屬面對這樣的指責,該如何改進呢?
必須將問題鎖定在“應該做卻沒有做”和“不可以做卻做了”的行為。
如果你的下屬每次開會都遲到,你提醒他,因為他總是晚5分鐘開始準備才會遲到,並要求他“把這點改一改”的話,他的行為應該會有所改善。
除了一味地訓斥,更重要的是告知下屬改變行為的方法。
舉例來說,你可以建議下屬利用手機鬧鐘,在會議開始前10分鐘提醒自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可以影響稱讚和訓斥的效果:那就是負責稱讚和訓斥的人。
稱讚(訓斥)的重點不在於內容,而是在於負責稱讚(訓斥)的人是誰。
如果稱讚自己的主管,平常就能夠適當評估自己的行為,讓下屬覺得自己是因為在他底下工作,所以才能夠享受工作的樂趣,受到稱讚的下屬一定會表現得更加積極。
相反的,如果是自己無法尊敬或討厭的主管或前輩,不要說是訓斥,就連“稱讚”都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曾經有人問我,他以前因為自己的主管很情緒化,讓他有所成長,因此他是不是也應該對下屬大發雷霆比較好?我告訴他:這種情況是因為你很佩服那位主管,你們互相信賴,憤怒才能夠產生正面的效果。
所以稱讚(訓斥)的內容並不重要,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你自己是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主管或前輩?
3.拋棄動機的神話
不只是在商業或體育界,現在就連學生或小孩,都理所當然地把“動機”這個詞掛在嘴上。
這個原本是念頭、給予念頭或自動自發的意思,最近卻被用來當作“幹勁”的同義詞。
甚至還有不少人非常矛盾地說:“我雖然有動機,卻沒辦法去拜訪客戶。
”正常來說,如果有動機的話,應該就可以去拜訪客戶了,所以這只是個藉口。
我經常在研討會上強調:“請大家不要以‘動機’’或‘幹勁’等模棱兩可的說法,來判斷下屬的行為,請計算他們採取行動的次數。
”只要拜訪的客戶數目持續增加,就表示下屬有幹勁。
就算下屬沒說,你也會知道。
相反的,如果拜訪的客戶數目減少,不管當事人怎麼說,都表示“動機”確實降低。
為了提振真正的“動機”而非所謂的幹勁,可以對下屬說明工作的意義或描繪清楚的願景,讓他了解如果工作順利完成,結果將值得期待。
使命願景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讓它保持下去並不容易。
必須加以強化。
所謂的“強化”,指的是讓下屬重複某一個動作的行為。
當你的下屬做出你希望他們做出的“行為”時,都一定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的話,他們就會持續做出同樣的行為。
不過在職場上有不少“行為”,不一定能夠馬上獲得想要的結果。
以業務為例,下屬之所以採取“逐一拜訪名單上的公司”的“行為”,是希望得到“簽約”的結果。
但是就算拜訪完一家公司,也未必能談成一樁生意。
事實上,有時候必須拜訪數家或數十家公司,才可能談成一筆交易。
如果經過不斷的拜訪卻得不到“結果”,下屬就會降低拜訪的速度,溜到咖啡廳打發時間的情形也可能增多。
當下屬不再持續進行“逐一拜訪名單上的公司”這個應該持續進行的“動作”,有不少主管會將理由歸咎為“下屬缺乏毅力”,於是要求他們“要有幹勁”。
但是行為科學並不認為這是有無毅力的問題,而是因為採取行動之後,無法獲得想要的結果,所以無法繼續同一個動作。
一次行為無法立刻創造出想要的“結果”,但是如果這個“行為”能夠獲得好評,就會讓下屬覺得“主管確實看到我的表現”或“主管認可我的行為”。
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行為也會因此被“強化”而不斷重複。
如果是不斷創造出絕佳“結果”的優秀員工,平常就會獲得好評,基本上就算沒有主管的支持,也能夠不斷做出你希望他做、而且也能夠創造結果的“行為”。
既然評價很重要,那麼如何具體給予下屬“評價”?只要讓下屬感覺到主管贊同他的“行為”,就是成功的“評價”。
但是要利用“評價”確實強化“行為”,我們需要“測量”,就是計算下屬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的次數。
以業務為例,如果下屬拜訪了名單上的一家公司,那就是1次行為。
因為你不可能一整天都跟著下屬,計算他做岀目標行為的次數,因此可請下屬自行計算和記錄。
主管只要負責確認,在下屬完成動作時給予評價。
你也可以請下屬將結果記錄在記事本中,之後再口頭報告。
如果想讓主管清楚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可以製作圖表。
只要下屬不斷重複主管希望他做的“行為”,就能夠逐漸往想要的“結果”靠攏。
就算當下無法獲得明確的“結果”,能夠透過圖表清楚了解實際採取行動的次數,也會是極大的鼓勵。
主管和下屬可以一同製作“確認清單”,篩選出最重要的行為。
但不要讓下屬和其他員工相互比較,最重要的是,讓他記錄自己針對特定行為所設定的目標達標率。
4.利用定期反饋完成指導
“定期”的頻率大概是多久呢?要想“強化”行為,給予反饋最理想的時間是在行為發生後的六十秒之內。
但這是不可能的。
根據行為分析的實驗結果,給予反饋的有效期限長達兩週。
如果在一個月之後才給予反饋,就完全沒有“強化”的效果了。
因此,應該至少每兩週就和下屬一同檢查記錄一次。
無論怎麼忙,都要按照計劃的週期進行。
如果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會明顯削弱“強化”的效果。
這麼做的好處還不只是下屬能夠持續做出“你希望他做出的行為”,由於下屬和主管針對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同時確定評估結果,因此可以加強雙方的互信度。
5.慎選強化行為
有不少主管因為下屬加班的時間很長,或者每天都在外奔波,就覺得他們很勤勞或是表現得不錯,因而覺得放心。
加班的時間長,原因可能是工作方式有問題,能用word簡單匯報,非得做個精美的ppt,或者邊聊天邊工作,效率極低。
千萬不要被假裝奮鬥的人給騙了,帶壞了整個公司的風氣。
你能夠把工作交給下屬或新人嗎?
主管在培養人才時為必須知道行為分析學中常用的說法:“提示”和“撤除”。
“提示”是協助對方方便採取某種行動,就好像在猜謎時為猜謎者提供言語上的提示,或是給予正在練習倒立的人身體上的協助,如幫忙扶住高舉的雙腳等。
而“撤除”則是解除輔助的意思。
在游泳池裡使用的浮板,或兒童腳踏車兩側的輔助輪,都是輔助。
但腳踏車的輔助輪是做什麼用的呢?是為了讓孩子學習不靠輔助輪,也會騎腳踏車;而游泳訓練的目標,也是為了不靠浮板游泳,而不是“抓著浮板游得像條美人魚”。
但是我在拜訪過許多公司之後,發現有許多主管都讓下屬“騎著裝有輔助輪的腳踏車”到處跑。
這些下屬和其他公司開會時,隨時有主管跟著。
會議的數據明明應該完全放手交給下屬準備,主管卻經常構思好文件的內容,寫好草稿交給下屬。
以主管陪同前往其他公司開會為例,如果是在下屬還是菜鳥時,在介紹產品等重要場合若無其事地給予協助,倒也無可厚非。
但是這些動作都是為了讓下屬日後能夠自食其力所提供的協助,總有一天必須放手。
身為主管的你,即使注意提供新進人員所需的幫助,卻不知道何時應該放手。
這麼做會妨礙下屬真正的成長和自立,因此應該在合適的時候撤出協助。
五、教亦有道
1.面對任何下屬,教法的基礎都一樣
無論主管的任務是教導下屬新的工作、進行工作的方法或動作,還是長期協助下屬成長,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行為”。
要想創造成果,一定有必須採取的行動。
如果下屬做不到,主管一定要教到會為止。
如果是做出這項行為的次數不夠,主管就必須想辦法增加次數。
如果下屬做出“你不希望他做岀的行為”,主管就必須想辦法制止。
在這個過程中,下屬的個性或意志堅強與否,都不重要。
指導的重點始終都是“行為”。
我要強調,就算下屬比你年長(甚至是外籍人士),只要聚焦在“行為”上,就能進行有效的指導。
不過,如果能夠考慮下屬的特性或立場配合指導的話,將有助於彼此的溝通和改善指導氣氛。
在分配工作時,要以充分活用下屬的強項和專長為優先。
以我為例,我絕對不會因為下屬的性別而給予差別待遇,但是會有所區別。
例如搬重物的工作,我會交給男同事。
部門的成員在經過長時間工作後,到了休息時間,我也一定會讓女同事先休息。
當主管和下屬一同等電梯時,有的男主管會不顧一旁的女同事先行進入電梯,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這樣的行為。
人之所以會因應不同的特性和立場,考慮或顧慮不同的事物,是因為尊敬對方。
主管對下屬必須常抱尊敬之意,針對對方的“行為”給予指導和教育。
只要能夠做到這件事,就一定能夠提升你的主管和管理能力。
2.年長的下屬
主管該如何指導比自己年長的下屬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以主從的身份來看待主管和下屬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把兩者當作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分別扮演“帶領團隊,給予指示”和“在第一線創造成果”的兩個角色。
如果主管能夠以“兩人是依照彼此的長處負責不同的工作,但立場是一樣的”態度來面對下屬,在指示或指導下屬時,應該就不至於不知所措了。
“第一線就麻煩某某先生,如果發現任何問題,請立刻匯報。
我會負責調整或處理。
”只要以這種態度來面對下屬,同樣身為具有專業能力的人,一定能夠順利完成彼此的工作。
3.新人
只要回想一下你以往的經驗,就不難了解有多少新進人員,是因為認同公司的理念、願景、重視的價值觀、對貢獻社會的看法,或是因為欣賞公司的經營者而前來應徵的。
但是在進入公司之後才發現,完全找不到當初認同的崇高理念和思想,只看到嚴格規定的營業目標或削減預算等極為現實的一面。
一部分新進人員在看到這個理想與現實落差的情形之後,會不禁懷疑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進入這家公司,甚至因此喪失了工作的意願。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只要一遇到類似的狀況,就必須對新進人員說明企業理念與日常業務之間的關係。
例如:
你每天的工作和公司的理念或許看似毫無關係,但事實上卻十分密切;
為了實現公司的理念,每個部門或小組都必須負擔一部分必須達成的任務;
包括你在內的所有員工,每日所採取的行動,都可以提髙公司的業績或收益,公司才可能服務客戶或社會,也才能因此貫徹理念、實現願景。
4.優秀的員工
如果要先說結論的話,那就是無論下屬有多麼優秀,主管都不能放任不管。
主管如果不聞不問,一定會影響下屬的表現。
各位認為“主管把工作全權交給下屬負責”,代表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主管把自己分內的工作都交給下屬負責。
但這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主管必須檢查自己工作的進度。
自我管理是非常困難的事。
人類原本就是會試圖以輕鬆的方式創造成果的動物,如果沒有什麼方法或機制加以管理,一定會想偷懶。
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能夠自我管理的人,大約只有3%到5%。
此時,主管就必須負責進行不定期的抽檢。
如果工作進行順利,則必須認同下屬所做出的“行為”。
若覺得不好意思,大大地點個頭也可以。
讓優秀的下屬能夠確實感受到自己深受主管信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當我們在學習某件事時,大腦會處理眼睛或耳朵接收的資訊。
如果你的教法能夠協助大腦進行資訊處理,將可提高學習的效果。
5.加涅的九步學習法
接下來,我將介紹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所提出的“加涅的九步學習法”,主要是討論九種協助大腦處理資訊特別有效的方法:
引起重視;
定下學習目標;
引起回憶必要的知識;
提示預習,突顯重點,鎖定教學內容;
提供學習輔導,不斷重複,讓剛學習到的資訊變得更有意義;
練習;
提供有利的反饋;
評估學習的成果;
運用所學。
培養一個人並不容易。
最有經驗的人應該是負責養兒育女的媽媽們。
她們從來不認為今天告訴孩子的事,明天他們就能做到。
因為無論是讓孩子學習新的事物、生活習慣或學習方法,都必須耐著性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教導他們。
其實,上班族也一樣,都需要花時間。
但是對企業來說,他們會要求效率,今天做的事在今天之內就必須有結果。
這就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企業之所以聘用有工作經驗的人,為的是以金錢來換取培養人才的時間。
以足球為例,用高薪吸引國內外頂尖的高手加入增強戰力。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一味地這麼做,卻可能導致整個組織的發展停滯不前。
因為“培養人才的經驗”,也適用於負責培養人才的人和組織。
帶不好人,只能自己做到死。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韋爾奇卸任演講:決定企業未來的10個重要經營原則
EP10企業核心人物帶領公司走向長青
週餘
篇
註冊/登入會員
免費註冊
124332
分享文章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虎嗅網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追蹤股感
@stockfeel
詼諧輕鬆看時事
股感,來自生活
影像中的股感
每日知識發送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1
寫給職場新鮮人:如何聽懂主管的話?
人生
2
如何得到主管的信任?這4關鍵輕鬆「升職加薪」
人生
3
【大人學】長輩總說「少說話、多做事」,為什麼會是最差的職場建議?
人生
4
我28歲,工作多年感受不到成長
人生
5
「自由工作者」真的自由?3個誤解打破你的美好想像!
人生
6
公司只有老闆說話,很可怕!如何讓員工願意「說真話」?
人生
7
總是被嫌效率差?「番茄工作法」奪回時間管理自主權!
財管
8
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後疫情的「三無世代」我怎樣聰明工作
財商
9
如何做到財富自由?該學會打造你的「財務跑道」
財商
10
CEO的工作清單:這五件事,你做了嗎?
人生
11
「溝通」不一定等於講道理!5大原則讓你成為高效溝通者
人生
12
成為稱職的領導者與引導者,5個給自己的備忘錄
人生
13
用9個錯誤、10個特徵,教你辨別好老闆與慣老闆!
人生
14
工作單調沒挑戰性?4個建議創造「升遷機會」!
人生
15
我這樣做,創造「高效人生」7個好習慣與壞習慣
人生
16
想快速升遷加薪?這3種工作態度絕對NG
人生
17
我的經驗:4個提升薪水的建議和經驗分享
財商
18
「ESBI」財富四象限
財商
19
認識被動收入,打造財富自由夢想!
財商
20
用對力氣,讓成果說話,5思維掌握薪酬主導權
人生
延伸文章資訊
- 1別等別人教!」慣老闆反思:失格主管才會說這5 句話 - 經理人
石田淳過去也是一個無能主管,他曾對新進員工說:「你們自己做,有不懂的來問」;而且還回答:「如果做不到,就算熬夜也要做出來。」這年夏天,一口氣有十 ...
- 2一張表帶出好員工!教了又忘、老是犯同樣的錯?試試從行為 ...
更何況管理層面的繁雜業務堆積如山,法令遵循、資訊安全、心理健康等,還有不得不參加的研修會。如果還負起培育部屬的責任,壓力自然無比沉重。
- 3沒有能力差的員工,只有不會教的主管 - yes123求職網
「為什麼不懂呢?」「怎麼這麼差呢?」很習慣用這種話指責員工,但用同一種標準要求所有人並不是好方法,反過來說,員工也可能認為老闆「很不會教」啊。
- 4遇到難搞部屬怎麼辦?掌握2大原則搞定4種頭痛員工
想清楚員工行為是否真的會對團隊帶來負面影響? ... 假設你遇到了以下的狀況:某個員工每次開會時,總是不停的打斷,顯得有些不耐煩。你很可能忍不住 ...
- 5不想自己做到死?這篇文章教你怎樣帶好人? - StockFeel 股感
如果他們問我做不到該怎麼辦,我只會告訴他們就算熬夜也要做岀來。這其實是典型的“ 無能主管” 的做法! 壞事果然發生了。某一年夏天,一下子有十名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