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洋與珊瑚,應該知道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東北角繽紛的珊瑚礁生態影像。
... 則是海保署、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水試所、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等在地團體,分別在台灣東北角等地的九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減碳新生活
關於海洋與珊瑚,應該知道的事
2021年05月12日
整理:李倫、雷梓萱、字貴珍、沈靖棠(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整理:李倫、雷梓萱、字貴珍、沈靖棠(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台灣東北角繽紛的珊瑚礁生態影像。
圖片來源:TheOceanAgency,credit:YEN-YILEE/CoralReefImageBank
氣候變遷加劇之下,造成海水更暖、更酸,海洋缺氧區域也持續擴大,這些不僅衝擊海底生物,同時也改變人類的日常飲食與經濟活動。
這系列台達基金會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專訪國內深耕海洋議題的專家學者,希望帶領大家更了解海洋、進而加入保護海洋的行列!
Q:氣候變遷與海洋的關係是什麼?國際提供哪些科學研究與證據?
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中90%多餘的熱量,具有調節水資源與天氣的功能;IPCC《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海洋的暖化幅度、海洋熱浪頻率、酸化程度不斷在增加;若暖化趨勢無法緩解,一旦全球均溫較工業革命前升高1.5°C,最快在2030年90%的珊瑚恐怕將消失殆盡。
此外,IUCN《海洋缺氧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集約化農業使得海中溶氧量急速下降,預估到本世紀末,海洋很可能失去大約3-4%的氧氣。
缺氧情況下,將迫使需要溶氧較多的魚類遷徙,還可能被能忍受低氧環境的生物取代,破壞生態系平衡。
資料來源:podcast-與海共榮一起實踐永續漁業、IPCC,SpecialReportontheOceanandCryosphereinaChangingClimate、IUCN,OceanDeoxygenation
Q:海水酸化的成因與分布為何?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行為產生二氧化碳,融入海水裡變成碳酸,進而造成海洋酸化。
最新研究發現暖化可能加快深海酸化,因為暖化讓表層海水的密度降低而不容易沉到深海,造成海水循環變慢,但從表層掉到深海的有機質仍舊被微生物分解,所釋放的CO2因海水循環變慢而滯留海底,滯留時間越久,海水就越酸;此外,因農業施肥,有機質溶解沉澱而形成河口酸化也很嚴重。
另外,碳酸鈣是構成許多海洋生物(例如珊瑚骨骼、貝殼殼體)的主要材質,科學家發現在越酸的海水,生物長的越不健全,甚至有些魚種的聽力出現受損,都降低生存機會。
資料來源:podcast-力挽惡化的水環境為生物求得一線生機、暖化加速海水酸化陳鎮東論文登國際期刊
Q:珊瑚礁生態為什麼這麼重要?
珊瑚礁雖然只占海洋總面積的0.1%,但提供近四分之一、約五萬種海底生物棲息,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之一。
人類的經濟與生存也仰賴珊瑚礁生態資源,全球有8.5億人的糧食安全和生計全仰賴珊瑚生態,統計珊瑚每年為世界帶來的經濟價值高達360億美元。
此外,珊瑚礁能在暴風期間協助降低70%的波浪高度,並減少97%波浪能量,是災難來臨之際很好的防護線。
資料來源:podcast-拯救海底森林珊瑚復育行動遍地開花、podcast-海洋環境持續惡化下台灣的現況與展望、TheEconomist,WorldOceanSummit、【大海.島.人】種珊瑚的人復育與療癒之路
Q:珊瑚是什麼樣的生物?
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Cnidaria),適合的生長水溫是20-28℃,在水深大約30公尺內的珊瑚種類最多,另外還有一種生活在深海、不需要光線的硬骨珊瑚,骨骼較緻密。
在適合的環境中會持續進行鈣化作用,形成碳酸鈣骨骼而成珊瑚礁。
牠的最小單位是珊瑚蟲(polyp),一般看到的「一株」珊瑚,是由很多珊瑚蟲聯合構成的「珊瑚群體」,珊瑚群體型態隨不同生長環境改變,有千變萬化的外型,像樹枝、石頭、固定在海底等。
而珊瑚體內居住的共生藻,能吸收利用珊瑚蟲產生的代謝廢物,並透過光合作用將珊瑚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轉換為醣類,是珊瑚主要營養來源。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珊瑚主題館、podcast-拯救海底森林珊瑚復育行動遍地開花
Q:珊瑚白化的原因為何?白化後的珊瑚恢復情況如何?可以幫助珊瑚調適嗎?
珊瑚體內的共生藻對溫度與光線照度有特定需求,若水溫持續超過30℃,或是沉積物多、海水透光度低的環境,共生藻會離開或是被珊瑚宿主排除體外,露出底下白色的珊瑚骨骼,即為「珊瑚白化」。
發生白化的珊瑚並不一定會死亡,若環境能及時改善,珊瑚就有機會再獲得共生藻,重現生機。
然而,部分珊瑚散發出螢光的色彩以及刺眼的白,是因為共生藻跑掉後,珊瑚直接裸露在陽光下所合成的螢光蛋白,因此螢光色即代表珊瑚體力非常虛弱,是死亡的前兆。
此外,白化現象是種淘汰現象,可能僅留下耐高溫的珊瑚或改變珊瑚種類,例如在墾丁南灣與東沙,原先以成長速度快、造礁功能好、吸碳能力較好的分枝狀軸孔珊瑚分布較廣,但白化後轉變成葉片及團塊珊瑚。
幫助珊瑚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作法,除了復育耐溫的珊瑚種類外,也可在海洋施肥、製造人工湧升流等大範圍地球工程手法。
資料來源:podcast-海底世界即將重整珊瑚生態的演化與未來、podcast-拯救海底森林珊瑚復育行動遍地開花、podcast-力挽惡化的水環境為生物求得一線生機、白色珊瑚海(上):高溫來襲怎麼辦?
Q:歷史上發生珊瑚白化的年份與地區分佈?
最早在1998年因聖嬰現象,全球發生第一次珊瑚大白化,台灣的東沙環礁也發生白化,部分珊瑚至今還無法恢復到原本狀態;而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洲大堡礁,分別在2016、2017及2020年,在短短五年間發生3次珊瑚白化現象,不管是規模或嚴重性都創下有史以來的紀錄。
同時,在2020年台灣首次夏季沒有颱風登陸,海水沒有機會受到擾動情況下,紀錄到水溫是最高的一年,使得全島從南到北發生了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最嚴重的海域有55%的珊瑚因此死亡。
2020年台灣東北角記錄到珊瑚嚴重白化的影像(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資料來源:podcast-海底世界即將重整珊瑚生態的演化與未來、podcast-海洋環境持續惡化下台灣的現況與展望、podcast-本土珊瑚復育先鋒!海科館如何保住珊瑚多樣性的未來?、1998東沙環礁大規模白化20年後珊瑚生態仍未痊癒、澳洲大堡礁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嚴重「珊瑚白化」!恐釀海洋生態浩劫,威脅人類食物來源
Q:珊瑚復育有哪些方式?有哪些復育案例?
根據聯合國《珊瑚礁復育指引報告》,目前至少56個國家執行珊瑚礁種植計畫,指出珊瑚復育已成為維持海洋生態有效的策略,在基礎準則,建議復育應採取因地制宜策略,1-3年為最基礎復育可看出育苗成果,5-10年待復育成果穩定,可再追蹤對海洋生態的效益。
珊瑚復育的方式共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將珊瑚苗直接在海底或原有的珊瑚礁固定復育,以鑽洞或鐵釘固定;第二種是將珊瑚苗放置在人工養殖池或近海養殖池,待長大後再移回大海;第三種為運用珊瑚排卵機制,捕抓珊瑚精卵,用人工方式協助其繁殖;第四種是於復育的海底或受損嚴重的礁群置放人工魚礁,珊瑚苗直接種在魚礁上。
根據經驗,最有效的珊瑚復育是分株方式,可用吊、插、綁、黏等方式,將珊瑚苗固定在基座上開始無性繁殖,另一種為有性繁殖,蒐集並養殖多元的珊瑚幼苗,等長大後再移植回海洋,因為基因多樣性可幫助珊瑚對抗環境變異,一般在較好的熱帶環境中成功復育程度達90-95%,其中,以軸孔珊瑚生長速度最快,順利的話大約一年可以長到10公分。
全球各地包含美國、以色列、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都有在做珊瑚復育;國內則是海保署、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水試所、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等在地團體,分別在台灣東北角等地的九孔池復育,並在小琉球、澎湖等地進行珊瑚礁調查工作。
資料來源:podcast-海底世界即將重整珊瑚生態的演化與未來、podcast-拯救海底森林珊瑚復育行動遍地開花、podcast-本土珊瑚復育先鋒!海科館如何保住珊瑚多樣性的未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學習中心、UNEP,CoralReefRestoration:Aguidetocoralrestorationmethod
Q:國際上有哪些珊瑚礁總體檢調查的方法?台灣也有珊瑚監測調查嗎?
國際常見的是由澳洲學者提出的珊瑚觀察(CoralWatch)監測計劃,標準化了珊瑚顏色的變化製成珊瑚健康色卡,為簡易量化珊瑚健康的方式,使用珊瑚健康色卡收集有關珊瑚健康的科學數據,幫助全球有效的珊瑚礁監測工作;另外,最近新的CoralNet,將透過上傳照片、以全球資料庫與AI方式來幫助辨識珊瑚礁。
根據2020年海保署發布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三大熱帶生態系」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從東北角至墾丁,以及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群島都有珊瑚分佈,然而受到洋流和氣候等影響,珊瑚群聚組成則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區分為北方的非造礁型珊瑚群聚和南方的熱帶珊瑚礁;至今全台已累計調查114處珊瑚礁的健康狀況,珊瑚礁涵蓋率為30-50%。
資料來源:podcast-本土珊瑚復育先鋒!海科館如何保住珊瑚多樣性的未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學習中心、海洋健康看棲地海保署第一年調查出爐鎖定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
Q:台灣海洋保護區設置的情況為何?
目前台灣海洋保護區已有45個,實際面積約5264平方公里,可分成國家公園、漁業資源保育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風景區、自然保留區及自然紀念物共五大類;其中,國家公園(包含墾丁、東沙環礁、台江、澎湖南方四島)佔地面積最大超過8成,漁業資源保育區數量最多共29處。
資料來源:podcast-海洋環境持續惡化下台灣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海洋保護區介紹-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全球資訊網
Q:一般大眾想參與保護海洋行動可以做什麼?
調整飲食行為,可參考最新版的「台灣海洋選擇指南」來挑選食材,以避免生態失衡。
去海邊旅遊時不用防曬油,多用物理防曬,並減少利用珊瑚礁等海洋資源;也可參加生態調查(例如海科館的海洋公民科學家),協助監測珊瑚等海洋生態的狀況。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關於海洋與珊瑚,應該知道的事〉
延伸閱讀
海洋「熱壓力」致2020年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學者呼籲宣告氣候緊急
海洋健康看棲地海保署第一年調查出爐鎖定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
相關文章
早起的熊蜂恐捱餓研究:天氣變暖提前結束冬眠也錯過了花期
2022/09/13
首例風電商資助鯨豚救援贈高頻X光機助擱淺診斷
2022/09/12
學校不開就自費學!鳥類標本研習班年年爆滿為台灣鳥類研究留證據
2022/09/12
他的竹林是「雨怪照顧所」!林勝瑋為諸羅樹蛙種有機竹筍,改變農法成青蛙快樂天堂
2022/09/12
【自然谷之星】可以泡茶也可以入菜:魚腥草
2022/09/09
淺山步道的殖民樂園——野放的外來植栽與被吞噬的原生蕨類
2022/09/08
生物多樣性海洋減碳新生活海水酸化二氧化碳珊瑚白化珊瑚礁體檢深度低碳專題
作者
李倫
成大資源工程系畢業,德國TechnischeUniversitätHamburg環境工程碩士,有感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積極參與難民營、工程無國界非洲乾旱地區取水工程設計等志工服務。
曾於政府智庫服務,協助產業減碳路徑規劃,並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研究能源與工業節能議題。
熱愛大自然,希望地球因我們的努力變得更好!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午安環境最新內容│電子報總覽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延伸文章資訊
- 1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態系(下):我們能為珊瑚礁做什麼?
位於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有著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加上沿海有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地形,使墾丁以豐富的海洋生態聞名,在其西側及南側共計有四處海域生態保育區,坐 ...
- 2用珊瑚礁保育立足國際,珊瑚礁體檢台灣分會正式成立!
用珊瑚礁保育立足國際,珊瑚礁體檢台灣分會正式成立! ... 今年台灣在防疫表現亮眼,但不能忘記的是,我們所生長的這座島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值得被看見、被我們 ...
- 3為什麼要保育珊瑚?台灣珊瑚礁體檢報告出爐! - 好日子
我們可以怎麼保育珊瑚? · 調整飲食行為,可以參考「台灣海洋選擇指南」來挑選食材。 ☞ 不吃稀有、瀕危的物種 · 身體力行,不擦防曬。 · 不買珊瑚製成的飾品 ...
- 4保護珊瑚礁- 關於海洋保育
由於珊瑚礁位於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淺海,容易受到陸地污染衝擊和天然災害的影響。 ...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四面環海,黑潮帶來溫暖的水流,極適合珊瑚生長,沿海 ...
- 5提升珊瑚礁生態韌性台灣海洋保育的第一哩路
本報2016年1月25日花蓮訊,黃苑蓉報導 中央研究院結合台灣珊瑚礁生態、水域環境、社會經濟與模式模擬等專業領域的團隊,以墾丁國家公園的珊瑚礁為對象,進行跨領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