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一枚光彩夺目的硕果。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围绕疾病、健康和生命等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创建 ... 首页 本会介绍 新闻评论 海内外统促会 统一论坛 理事风采 资料库 繁体版 站内搜索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韩晓光副秘书长出席山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大会 更多>>会内要闻 中国统促会学委会在京召...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黄... 韩晓光副秘书长出席山东...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 更多>>海内外统促会动态 海外统促会强烈谴责和反... 阿联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更多>>专题 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3年第六期  > 正文 中医文化 日期:2013-12-2310:5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谭舯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一枚光彩夺目的硕果。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围绕疾病、健康和生命等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创建了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尝试用草药治疗疾病,《史记》所记载的“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10多种疾病。

到了西周,宫廷里开始设置专门的医官。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其体系初显雏形,不仅医学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四科,而且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气功等治疗方法,出现了医和、医缓、扁鹊等名医。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一书,记载了120多种药物。

  秦汉时期是中医文化的奠基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一批中医经典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成书的。

特别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花费毕生心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为后来历代中医确立了临床的基本原则。

由于这部医学巨著的巨大影响,后世称张仲景方为“众方之祖”,称张仲景为“医圣”。

在这个时期,诊病规范和技术也有了一些开创性成就。

西汉名医淳于意为患者建立“诊籍”,明确记录姓名、籍贯、职业、病状、诊断、方药等内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病案记载。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比西医麻醉药的使用早1600多年。

  魏晋以后,中医文化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从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从机构设置到著作编撰,从医学教育到对外传播,都有了全面的发展。

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6世纪时便传到朝鲜和日本。

从南北朝开始有太医署的设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医学教育机构。

唐朝孙思邈撰写《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北宋元丰年间太医局编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公布的配方手册。

金元时期,出现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和滋阴派等医学流派,称为“金元四大家”。

到了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收入动植物、矿石药物1892种,将我国药物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医的传入,中医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医文化被许多人当作“旧传统、旧文化”的一部分而遭到猛烈批判和否定。

与此同时,中医界则开展了一系列捍卫和保护中医的斗争。

1929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要废止中医,引发中医界强烈抗议,最后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销这一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中医存废的争论依然持续,中医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残余”,但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

1958年,毛泽东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振兴中医事业给予了大力扶持,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不仅国内民众对中医的热情持续高涨,而且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使用中医药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160个,人口多达40亿。

中医药院校约有数百所,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外中医从业人员在30万人之上,中医医疗机构有10万多家。

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目录。

中医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文化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国家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最主要的养分始终来自中华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数学、地理、天文等知识的深刻影响。

中医文化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同时,中医文化又以自身的创造,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绚丽光彩。

中医文化具有一个庞杂而完整的体系,其中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核心内涵包括5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儒道哲学的基本宇宙观,也是中医文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的论断,认为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社会都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健康和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精神情志紧密相连。

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病理、诊法、治疗和养生等各个领域。

中医对于整体观念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照搬有关的哲学思想,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特别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阴阳、五行和运气等学说,中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入把握。

如阴阳学说提出,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是“司外揣内”的诊断模式。

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判断人体内在的情况。

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是对这种“司外揣内”、“取象比类”诊断模式的集中阐述。

在具体诊断上,中医主要运用望、闻、问、切4种方法(简称四诊),并且强调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三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

中医在四诊取得的临床资料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认真分析,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阶段及发病机制变化,得出正确的病情结论,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具体治疗上,中医有许多实用的法则和方法。

如中医主张“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对相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疾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根据病证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进行施治;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关注个体差异和时令地域对疾病的影响;主张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方剂、针灸、推拿、手术等治法,而方剂又进一步细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精华和奥妙。

  四是“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中医推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经过长期发展,中医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养生文化,其内容涉及养护精神、调节饮食、合理起居、劳逸结合、药物调养、气功按摩、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

千百年来,养生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五是“医乃仁术”的道德追求。

在中国传统思想浸润下,中医文化表现出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追求,“医乃仁术”便是其最高概括。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中医医德作了系统论述:首先要珍视生命,“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次要精通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三要以诚待人,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时至今日,这种道德追求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医文化和两岸交流  祖国大陆的中医文化传入台湾开始于明末清初。

据史料记载,最早赴台从事中医教学和医疗活动的人是一位名叫沈光文的中医,时间是在1652年。

此后又有一些中医陆续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定居,或悬壶济世,或经营药材,或收徒授业。

经过200多年发展,中医成为台湾医疗体系的主体。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开始实行全面西医化的政策,企图以西医取代中医。

在此背景下,台湾中医界为维护和巩固祖国医学,进行了积极的斗争。

在上世纪20年代,台湾中医和药商发起“台湾汉医复活运动”,通过开办学校、创刊杂志、设立医院和建立研究团体,为复兴中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由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医的极力打压,台湾中医在日据时期出现了严重衰退,1901年至1942年,台湾中医从业人员由1223人锐减到97人。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后,中医在台湾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1954年,台湾持有执照的中医师已经增加到1545人;1958年,台湾第一所中医高等院校在台中成立;中医学术团体和职业团体也相继建立,推动了台湾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1987年,两岸关系打破长达38年的冰封期,祖国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医文化在两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特别是祖国大陆具有丰富的中医文化资源和健全的中医教育体系,对台湾学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尽管台湾当局一直没有承认祖国大陆医学高等院校的学历,但根本阻挡不住台湾学子到祖国大陆学习中医的脚步和热情。

20多年来,台湾来祖国大陆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1/3以上都选择学习中医。

2010年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将中医药作为重要合作内容,为两岸中医文化、教育、科研、中药材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两岸应当进一步携起手来,秉承“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原则,共同致力于保护、传承和振兴中医文化,使中医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为人类造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地址(ADD):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赵公口小区20号 邮编(PostCode):100075 电话(TEl):86-10-58336312 京ICP备19039447号-1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版权所有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