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差點被清朝遺棄,是他說服了康熙,才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2月上呈康熙皇帝的奏疏中,根據戰略與經濟雙方面的理由,申述將台灣納入版圖的重要性: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台灣差點被清朝遺棄,是他說服了康熙,才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
2020-12-04歷史傳習社
台灣雖然離大福建只不過數百公里的距離,但在明朝以前,沒有哪個朝代中央政府對其進行管理過。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接受明朝的招安之後,當了明朝在福建的總兵官,開始組織一批又一批的福建人去台灣墾荒,台灣和大陸才有了直接的聯繫。
所以,當鄭成功向荷蘭殖民者要求收復台灣時,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這是我先人的土地。
而荷蘭賴著不走,他們的理由就是明朝政府官員答應他們在台灣經商進行海洋貿易,只要不在澎湖屯兵,就可以永久經營,嚴格來說台灣的土著和移民(海盜)沒有過多的受到明朝中央的管治,只能說轄地。
因爲台灣開發較晚,所以沒什麼文獻記載台灣的風土情況,以至許多人認爲台灣只不過:海外丸泥,不足爲中國加廣。
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
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
諸如此類的看法,反映出清初以前身處大陸的人對台灣普遍觀感:那是一片貧瘠的荒野、一塊微不足道的化外之地。
這種看法根深柢固,以至於清朝在1683年曾主張:將明遺民的軍隊遣返中國大陸後,便可遺棄這座新征服的島嶼。
當初率軍攻占台灣的水師提督施琅,對此項決議提出強烈抗議。
他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2月上呈康熙皇帝的奏疏中,根據戰略與經濟雙方面的理由,申述將台灣納入版圖的重要性: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
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
……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
施琅的發言之所以具有影響力,是因爲他與大臣之間的差異,他曾經前往台灣,親眼觀察當地狀況。
那些反對將台灣納入版圖的人,除了一些陳腔濫調之外,如該島爲瘴癘所積之荒莽,對於台灣幾無所知,這是因爲明代以前的史冊與地理紀錄皆缺乏此島的正確相關資訊。
基於對這座島的親歷知識,施琅成爲唯一有資格以專家身分對此議題發言的人。
他對台灣及其豐饒物產的見證說明,說服康熙皇帝召開廷議,辯論兼併這塊領土的議題。
施琅一派最終獲勝,1684年春,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
而在兩百多年後的1887年(光緒十三年),清廷將授予該島做爲中國一省的正式地位。
相關焦點
台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這表明,孫吳試圖將台灣島納入版圖,只是時機遠未成熟。
從這裡可以看出,隋煬帝也試圖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是隋煬帝只希望台灣臣服,並沒有在島上實行管轄的意思。
因此,隋朝軍隊在島上劫掠後就走了。
當時台灣社會經濟十分落後,根據沈瑩《臨海水土志》記載「此夷各號爲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
」之所以大陸軍隊難以在此長期駐紮,就是因爲這裡農業還不發達,不適合屯兵。
二,澎湖列島被納入版圖從宋朝開始,澎湖列島開始被納入到了中國版圖。
最重要的是,他爲清朝留住了台灣
清朝的統治者在拓土開疆上爲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歷來的皇帝都缺乏戰略眼光。
以史書歌頌的雄才君主康熙平定台灣之事來說,他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中國大一統,而只是想肅清邊患,以保住大清的錢袋子東南沿海區安定。
好在有一個人在,他不僅爲清朝收復了台灣,而且爲清朝留住了台灣,間接來說也爲我們宣稱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奠定了基礎,此人就是大清的靖海侯——海霹靂施琅。
台灣,能在清朝被重新納入到中國的版圖,康熙帝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台灣是我們不能割捨的一部分,台灣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島嶼。
可是,台灣島能在清朝被納入中國版圖,經歷了很多的心酸與波折,身爲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段歷史。
台灣是在康熙時期被重新納入中國版圖的,清朝政府一定要統一台灣,也展現了對國家統一的決心與力量。
清朝的冷知識,康熙差點就放棄了台灣,幸虧有他建議才沒下決定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的一些很少有人知道的事,看看有沒有冷到你。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數學學霸康熙,他不僅是對於漢族的傳統文化知識特別的感興趣,有空閒就看書,可以說得上是飽讀詩書。
而當時他不僅喜歡這些,還特別喜歡西方的數學與科技,尤其是數學,許多我們如今數學裡的名詞都是他發明的,而且他身邊還有很多西方傳教士,都是對數學特別精通的人。
平定台灣後,有人建議康熙一舉殲滅日本,但康熙沒聽
而給予大清和近代中國最大的打擊和殺戮的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很快就去入侵台灣,發動甲午戰爭,直到後來的侵華戰爭。
日本帶給中華深重的災難,因此,很多人感嘆,爲何古代中國那麼強的時候沒有解決日本,釀成大患。
其實,在清朝初年,清朝就差點要滅了日本,當時有人建議一鼓作氣直接拿下日本,只不過康熙沒聽。
康熙收復台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台灣。
當時的台灣被荷蘭殖民者所占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啓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
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台灣只是時間問題了。
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台灣。
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台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
康熙收復台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中國疆域版圖的確立,康熙皇帝功勞最大
有一點就非常值得肯定,那就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版圖,其中康熙皇帝功勞最大,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平定三藩,阻止了南北分裂康熙皇帝剛剛親政時候,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叛亂,叛軍一開始勢如破竹占據了長江以南半壁江山。
大清朝野震動,甚至有人提出要退回關外。
清朝爲何慷慨割讓台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爲何輕易割讓台灣給日本呢?不說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爲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此地自唐朝時納入大唐版圖,在康熙皇帝手裡失去,現在是旅遊勝地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尊爲「千古一帝」。
然而,在強大的康熙皇帝手裡也失去過一塊國土,此地自唐朝就納入大唐版圖,現在成爲旅遊勝地。
以清朝兵勢之強,爲何入關40年後方才收回台灣?
早在明天啓年間,台灣已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魔掌,並將之作爲貿易據點,建起台灣、赤嵌兩座要塞。
直到1661年,才被鄭成功率水師2.5萬人收復。
復台僅四個月後,鄭成功撒手人寰,由其子孫鄭經、鄭克塽先後承襲延平郡王之位。
原來清朝的版圖是這樣形成的
但是清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僅次於元朝的朝代,巔峯時期國土面積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里,像一片巨大的秋海棠橫貫在世界的東方,爲今天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曾經我一度以爲爲什麼同樣以騎兵見長,好戰成性的滿人爲什麼像蒙古人一樣東征西討,而是在版圖形成後就幾乎沒有再擴張了呢?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施琅一直密切關注台灣情況,他覺著這是個時機,且這時台灣又在對外用兵,於是,上奏朝廷趕緊將台灣收回。
所以,他們認爲:海上打仗太難,哪天來陣大風,沒準將船都刮沒了。
因爲,這些滿人沒見識過海上作戰,只會按照自己的幻想去界定。
於是,施琅的這些用心良苦都被否決了,還將他的水師官職給抹了,讓他待在北京宿衛,這時間就長達13年之久。
但是,施琅不會放棄,他相信自己會有被啓用的一天,他每天做的事就是關注風潮信候。
而這時,「三藩」之亂被平定,鰲拜這些人也被康熙剔除了朝堂。
1885年台灣建省疑團,清朝爲何要等200年才在台灣建省?
第二個是1683——1684年,1683年明鄭政權投降大清,次年康熙皇帝決定收台灣爲版圖。
從今天的角度,我們自然更關注第一個時間節點,因爲這標誌著台灣的統治權回到了中國人手裡,而第二個時間節點,只不過是台灣的統治權在中國不同政權內部轉換而已;但是在古代,其實是第二個節點更重要,爲什麼呢?
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灣老照片
台灣清朝時期,意指台灣由1683年施琅攻台至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侵占,由中國清朝統治的時間,共212年。
明延平王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皇帝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
台灣差點被康熙賣給了荷蘭
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台灣還或賣給荷蘭。
鄭成功聯荷抗清沒談成1662年2月,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後,極想再占領台灣。
清朝差點要放棄台灣,一人說了四個字,康熙帝下令攻台
清朝時期,台灣由1683年施琅攻台至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侵占,由中國清朝統治的時間,共212年。
其實清朝早期是打算放棄台灣的。
那是康熙時期,康熙剛乾掉了鰲拜,平了三藩,國力已經虧空了,需要時間恢復,而這個時候除了台灣以外清朝最大的隱患是西北逐漸統一蒙古的葛爾丹,葛爾丹的實力已經發展到了足夠威脅中央的地步了,連康熙都被逼得不得不把女兒嫁給葛爾丹做緩兵之計換取時間。
相比起來台灣只算是一幫海賊,時常襲擾沿海,一旦海禁,台灣政權就活不下去了。
但是最後康熙還是決定要先集中力量平台了事。
[談古說今]康熙收復台灣的啓示(2002—03)
議論間,自然談到康熙收復台灣的真實歷史過程,那是與經過藝術加工的電視劇不盡相同的——康熙元年(1662)五月,英勇驅逐荷蘭侵略者、使台灣回歸中國版圖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逝世,鄭成功的弟弟鄭世襲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爭相自立嗣位,政局比較混亂。
清廷獲悉這一情況後,就派員到廈門與鄭經談判,希望能說服他歸順清廷。
清初即對東南各省海禁,爲何又過30餘年才收回台灣?
在雙方相持之際,台灣又是什麼情況?早在明天啓年間,台灣已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魔掌,並將之作爲貿易據點,建起台灣、赤嵌兩座要塞。
直到1661年,才被鄭成功率水師2.5萬人收復。
復台僅四個月後,鄭成功撒手人寰,由其子孫鄭經、鄭克塽先後承襲延平郡王之位。
清朝:中國版圖之所以這麼大,你們得感謝我,大清並不是一無是處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由於晚清的時候閉關鎖國,導致華夏淪爲半殖民地,各國列強紛紛前來分一杯羹,清朝滅亡後,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如果此時清朝會說話的話,它一定會說:中國版圖之所以這麼大,你們得感謝我,大清並不是一無是處,爲什麼會這麼說呢,請看下邊的分析。
歷史上的台灣,沉浮四百年,陌生的版圖與多事的邊疆(三)
註:台灣原住民早期分爲熟番(漢化較深,生活在西部平原地帶,平鋪族),和生番(未開化,生活在西部,統稱高山族),嚴格來說,清朝版圖並不包括台灣全島,清朝的統治區與番地有一條界限(土牛界線),圖爲法國人畫的清朝實際統治地圖。
而日本也是藉此詭辯其討伐原住民與清廷無關。
清王朝終於意識到了台灣的重要,開始大力經營台灣。
延伸文章資訊
- 1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清朝治理下的台灣 - 芋生活
台灣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官員不瞭解台灣民間社會的活力及特殊性,加上大量 ... 他們持棄守意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對台灣情形的無知,認為台灣是一塊 ...
- 2清朝在哪次戰爭後將台灣納入版圖? - 每日頭條
姚啟聖認為是時候進攻台灣,但萬正色反對出兵。姚啟聖知道施琅仇視鄭氏王朝,必能幫助他擊敗鄭軍,便向康熙帝推薦施琅。康熙帝不滿萬正色反戰 ...
- 3台灣清治時期_百度百科
台灣清朝時期,意指台灣由1683年施琅攻台至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由清朝統治的 ... 康熙皇帝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 4台灣差點被清朝遺棄,是他說服了康熙,才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
他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2月上呈康熙皇帝的奏疏中,根據戰略與經濟雙方面的理由,申述將台灣納入版圖的重要性: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 ...
- 5重讀高中歷史-清領時代的台灣(一):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清朝雖然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深恐台灣孤懸海外,明鄭殘餘勢力會藉機死灰復燃,因此對台統治採取 ... 清廷對於移民來台,更是採取極嚴格的限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