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全台灣最大的BBS站是PTT,本研究以PTT裡面的女性性版作為觀察的田野,篩選出與性暴力議題有關的討論串,再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網友們的言論,藉此來瞭解網友們是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506:4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珮珊研究生(外文):Lin,Pei-Shan論文名稱:網路論壇中的強暴討論串分析—以PTT的女性性版為例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ofRapeDebatesonInternet:Acasestudyof``feminine-sex’’bulletinboard指導教授:沈幼蓀指導教授(外文):Sen,Yow-Sue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系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19中文關鍵詞:網路論壇、BBS、強暴迷思、性別暴力外文關鍵詞:Internetforum、BulletinBoardSystem、Rapemyth、Sexualviolence相關次數: 被引用:13點閱:9168評分:下載:617書目收藏:3 過去已經有許多女性主義的研究指出:強暴迷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導致社會上有許多人會將強暴受害人視為是有罪的一方。

而過去的研究也指出許多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報章雜誌、電視新聞、電影與電視劇常常會傳遞一些與強暴有關的錯誤觀念,讓既有的強暴迷思更加鞏固。

然而目前台灣幾乎沒有針對新媒介(BBS)上出現的強暴迷思進行研究,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在網路論壇中網友們是如何地想像強暴事件。

目前全台灣最大的BBS站是PTT,本研究以PTT裡面的女性性版作為觀察的田野,篩選出與性暴力議題有關的討論串,再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網友們的言論,藉此來瞭解網友們是如何討論、想像強暴事件。

研究結果發現,網路上對於受害人的基本檢視標準有三個:愛情、預防、抵抗。

如果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關係帶有愛情的成份在,如果這起強暴事件讓網友覺得那是受害人可以事先預防的,或受害人在事發當時沒有做積極抵抗,那麼網友就會傾向責備受害人或是懷疑其受暴宣稱的真實性。

因此網路論壇中,不隨便跟男人搞曖昧、與異性相處時懂得拿捏分寸、較有防人之心的受害人,以及在兒童時期曾經遭到性侵害的受害人很容易得到網友們一面倒的同情與支持。

在網路論壇中,「好女孩或兒童也會被強暴」的反迷思觀念與既有的強暴迷思形成了辯證關係,並且間接地強化了既有的強暴迷思。

Manyfeministresearcheshaspointedoutthatrapemythoftenservedasideologicalframethatallowpeopletoconsiderthevictimsofrapeareguiltyoftheirown(mis)behaviors.Moststudiesindicatethatrapemythisfurtherreinforcedbytraditionalmassmedia(suchaspopularmagazines,movies,TVseriesandnewsreports),withoutconsiderationontheemergingnewmediaformat-BBS.Thisstudyisanattempttofillthegap.Discussionofrapecasesfrom2007to2009werecollectedfrom‘‘feminine-sexbulletinboard’’inPTT(themostpopularBBSsiteinTaiwan)asourmaindatabase.AnalysisofthesediscussionsshowsthattherearethreegenderedvalueswereusedtoevaluatethevictimsonBBS:Love,Prevention,andResistance.Iftherelationbetweenvictimandherinvolvedlove,ortherapeeventwasconsideredcanbepreventedbyvictiminadvance,orevenvictimdidnotresistviolentlytotherape,thentheusersofPTTwouldtendtoblamethevictimordoubtthetruthfulnessoftherape.Ifvictimwhoneverflirtwithmen,orsheismoreself-protective,orshehadsufferedrapeinherchildhood,thosekindsofvictimsaremuchmoreeasilytobesupportedandsympathizedbyusersofPTT.Theideathat``childrenandthemoreself-protectivefemaleswhodon’tflirtwithmenmaysufferrape”dialecticallyreinforcetheexistingrapemyth. 目錄第一章緒論1第二章文獻探討6第一節過去針對大眾媒體所進行的研究9第二節強暴迷思及其反論述22迷思一:針對強暴導因的想像22迷思二:對受害人的刻板印象25迷思三:針對情境脈絡的想像26迷思四:女性受暴宣稱的可信度29迷思五:對強暴創傷的想像30第三章研究方法33第一節選擇觀察女性性版的原因34第二節挑選觀察個案的標準36第三節研究單位與分析標準40第四章每個個案故事的來龍去脈43個案一:[溝不通案]43個案二:[單純案]48個案三:[霸王案]57個案四:[六次澡案]64第五章強暴的歸因與防治71第一節網路論壇中受害人必須通過的三個標準73一、愛情74二、預防75三、抵抗76第二節被網友們認為是有效的性侵害防治方法78一、對受害人的刻板印象79二、針對強境脈絡的想像83三、增強女性自我防衛的能力86第三節網友們對既遂的性暴力事件的看法94一、懲罰加害人無用論97二、缺乏宏觀的觀點99三、批評事發當時沒有積極抵抗的受害人101第六章結論與討論104第一節女性性版是辯證性地支持強暴迷思105第二節研究限制108參考書目111附錄:[六次澡案]每一位受害人的遇害經驗116表格目錄表2-1台灣地區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數推估—依性別分17表2-2台灣地區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數推估—依教育程度分17表2-3台灣地區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數推估—依年齡分17表2-4BBS使用者與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人口分佈19表5-1三種基本預設所衍生出來的11項網友們認為有效避免受害的方法88 王嵩音主編(1995)《性、暴力、新聞眼》。

台北:碩人出版社。

王燦槐(2006)《台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理論、內涵與服務》,台北:學富文化。

江宜靜(2009)《性侵害新聞中的強暴迷思與場域互動之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禮君(1999)〈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10:105-165。

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台北:桂冠出版。

(原書:Millett,K.[1970].SexualPolitics.NewYork:Ballantine.)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台北:巨流。

林俐君(2005)《走過歲月傷痕—亂倫受害者受虐經歷初探》。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玲(1995)〈性別與傳播研究的並蒂花〉,《台大新聞論壇》,3:234~237。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

台北:智勝文化。

周佳儀(2008)《網路論壇的沉默螺旋線像—以台大PTT討論板為例》。

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淳(2001)《不只是受害者—性暴力創傷經驗與自我重建》。

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淑文(2001)《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社會建構歷程》。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李東穎、李岱潁譯(1994)《民意—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台北:遠流出版。

陳若璋(1995)《狼人現形: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

台北:杏林文化出版。

陳若璋(2001)《犯罪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

台北:張老師出版。

舒嘉興(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

台北:桂冠。

游竹君(2006)《嚴姓女童案的媒體再現分析》。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碧君譯(2003)《危險關係:色情、污衊女性與強暴》。

台北:韋伯文化。

(原書Russell,D.E.H[1998]Dangerousrelationship.Sage.)張慧英譯(1996)《這就是強暴》。

台北:平氏叢書。

(原書Warsha,R.[1988].Inevercalleditrape.NewYork:Harper&Row.)張錦華、柯勇輝(1995)《女人的媒體,媒體的女人》。

台北:碩人。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

台北:黎明。

陶福媛(1991)《我國雜誌廣告中的性別角色分析》。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靚萱(2002)《從「衛生棉長蟲」案談BBS討論區的謠言傳播現象》。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於陵,柏蘭芝,孫瑞穗、顏亮一(1997)〈性暴力恐懼與校園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4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羅燦煐(1995a)〈解構迷思,奪回暗夜:性暴力之現況與防治〉,收於女性學學會主編,《台灣婦女處境書》,頁288-308。

台北:時報出版社。

羅燦煐(1995b)〈熟識強暴的媒體建構—中國時報師大案及胡李案新聞報導之文本分析與比較〉,收於王嵩音等主編,《性、暴力、新聞眼》,頁61-101。

台北:碩人出版社。

羅燦煐(1996)〈強暴迷思與兩性平等〉,收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267-286。

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台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

羅燦煐(1999a)〈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57-91。

羅燦煐(1999b)〈魚與熊掌:女性主義反暴力論述之困境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187-219。

羅燦煐(1999c)〈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收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頁57-99。

台北:心理出版。

羅燦煐(2003)〈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Abbey,A.(1990)“MisperceptionasanAntecedentofAcquaintanceRape:AConsequenceofAmbiguityinCommunicationBetweenWomenandMen.”inA.Parrot&L.Bechhofer(eds.),AcquaintanceRape:TheHiddenCrime.NewYork:JohnWiley.Allison,J.A.&Wrightsman,L.S.(1993)“Daterapeandacquaintancerape.”InRape:Themisunderstoodcrime.CA:Sage.Brison,S.L.(1992)“Theuseandoppositionofrapemythinprime-timetelevisiondramas.”SexRoles,27(7/8):359-375.Brownmiller,S.(1975)Againstourwill:men,women,andrape.NewYork:SimonandSchuster.Burt,M.(1998)“RapeMyth.”InOdem&Clay-Warner(Eds.),Confrontingrapeandsexualassault(pp.129-144).ScholarlyResourcesInc.Johnson,A.(1997)Thegenderknot:UnravelingourPatriarchallegacy.TempleUniversityPress.Koss&Harvey,(1991)TheRapeVictim.CA:Sage.Luo,T.Y.(2000)“Marrymyrapist?!TheculturetraumaamongChineserapesurvivors.”GenderandSociety,14(4):581-597.McCaughy,M.(1998)“Thefightingspirit:Women’sself-defensetrainingandthediscourseofsexedembodiment.”Gender&Society,12(3),277-300.Millett,K.(1970)SexualPolitics.NewYork:Ballatine.Parrot,A.,(1989)“AcquaintanceRapeamongAdolescents:IdentifyingRishGroupsandInterventionStrategies.”SocialWorkandHumanSexuality,8:47-61.Sanday,P.L.,(1998)“TheSocio-CultureContextofRape:ACross-CulturalStudy.”InOdem&Clay-Warner(Eds).ConfrontingRapeandSexualAssault.NewYorkUniversityPress.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NewYork:Simon&Schuster.Ward,C.A.,(1995)Attitudetowardrape:Feministandsocialpsychologyperspectives.NY:Sage.Wilson,W.(1988)“Rapeasentertainment.”PsychologyReports,63:607-610.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社會建構歷程 2. 網路論壇的沉默螺旋現象—以台大PTT討論版為例 3. 不止是受害者──性暴力創傷經驗與自我重建 4. 走過傷痕歲月~亂倫受害者受虐經歷初探 5. 從「衛生棉長蟲」案談BBS討論區的謠言傳播現象 6. 嚴姓女童案的媒體再現分析 7. 十五萬人的BBS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之研究(1995-2008) 8. 性侵害新聞中的強暴迷思與場域互動之影響 9. 網路社群酸民文化分析之研究:以BBS為例 10. 家庭因素對強暴迷思的影響 11. 約會強暴防治教育介入方案對於國中學生約會強暴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 12. 網路年輕女性減重過程之影響因素研究:以百度減肥吧網民為例 13. 「鄉民」的誕生:線上論壇中認同語意及娛樂功能之歷史考察 14. 性侵事件報導的強暴迷思與轉變 15. 檢察官辦理性侵害案件經驗之探究   1. 李禮君(1999)〈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10:105-165。

2. 李禮君(1999)〈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10:105-165。

3. 羅於陵,柏蘭芝,孫瑞穗、顏亮一(1997)〈性暴力恐懼與校園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4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 羅於陵,柏蘭芝,孫瑞穗、顏亮一(1997)〈性暴力恐懼與校園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4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 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台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

6. 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台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

7. 羅燦煐(1999a)〈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57-91。

8. 羅燦煐(1999a)〈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57-91。

9. 羅燦煐(2003)〈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10. 羅燦煐(2003)〈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1. 網路論壇的沉默螺旋現象—以台大PTT討論版為例 2. 就是關不掉—鄉民沉浸在PTT裡的使用經驗 3. 網路社群酸民文化分析之研究:以BBS為例 4. 性侵害新聞中的強暴迷思與場域互動之影響 5. 網路成員之生活形態分析-以PTT平台為例 6. 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Gossiping看板為例 7. Facebook與PTT的輿論結構研究 8. 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社會建構歷程 9. 不止是受害者──性暴力創傷經驗與自我重建 10. 電子佈告欄系統中的社會支持之研究-以批踢踢實業坊Womentalk板為例 11. 性侵事件報導的強暴迷思與轉變 1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歧視、與強暴迷思的關聯 13. PTT社群網站網民意見之探勘-以太陽花學運為例 14. 解析性別權力下的女性情慾-以PTT論壇的女性性版為例 15. MDS文字雲:以Ptt八卦版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