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白話譯(31)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大智度論白話譯(31) 問道人譯《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相傳為龍樹菩薩(約公元150年至250年)...
標籤:白話
大智度論白話譯(31)
06-03
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大智度論白話譯(31)問道人譯《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相傳為龍樹菩薩(約公元150年至250年)所造。
龍樹菩薩被尊為「八宗共祖」,融貫大小乘,於深觀的基礎上,闡揚廣大菩薩行。
《大智度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除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引用大量的經、律、論,並藉助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問曰: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問: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 答曰: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眾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
」 (答: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眾是魔,受、想、行、識也是一樣。
」) 複次,若欲作未來世作色身,是為動處;若欲作無色身,是亦為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是為一切動處。
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
此中說眾、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
(又,如果想造作未來世以及造作未來世的色身,這是動的地方;如果想造做未來世的無色身,這也是動的地方;如果想造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這一切都是動的地方。
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
此中說眾、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
)問曰:何以名魔?(問:為什麼叫魔?) 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
」佛法中名為魔羅,是業是事,名為魔事。
是何等魔事?如覺魔品中說。
(答:奪眾生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所以稱為魔。
眾外道們說:「這叫欲主,也叫華箭,也叫五箭,破種種善事。
」佛法中稱為魔羅,此業此事,稱為魔事。
什麼樣的魔事?如覺魔品中說。
)複次,人展轉世間受苦樂,結使因緣,亦魔王力因緣。
是魔名諸佛怨仇,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
是魔有三事:戲笑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又,人展轉世間受苦樂,是結使的因緣,也是魔王的勢力因緣。
此魔叫眾佛怨仇,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生死流人的修事,不喜涅槃,這叫魔。
此魔有三事:戲笑語言,歌舞邪視,這一類從愛生;)縛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從瞋生;炙身、自凍,拔髮、自餓,入火、赴淵、投岩,如是等從愚痴生。
又大過失不凈,染著世間,皆是魔事。
憎惡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
沒大苦海,不自覺知。
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
已棄已舍,是為過諸魔事。
(縛打鞭拷,刺割斫截,這一類從瞋生;炙身、自凍,拔髮、自餓,入火、赴淵、投岩,這一類從愚痴生。
又犯大過失不清凈,染著世間,都是魔事。
憎惡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也是魔事。
沉沒大苦海,不自覺知。
象這一類無量事,都是魔事。
已棄已舍,這叫過諸魔事。
)【經】一切業障悉得解脫。
【論】一切惡業得解脫,是名業障得解脫。
問曰:若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何以舍二障,但說業障? (問:共有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為什麼不說另外二障,但說業障?)答曰:三障中業力最大故,積集諸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合時不亡。
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
是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如偈說:(答:因為三障中業力最大,積集眾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合時不亡。
此眾業能久住,和合時間與果報;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
此眾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此眾業,何況凡人?如偈說:) 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業,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
先世業自作,轉為種種形,業力為最大,世界中無比! 先世業自在,將人受果報,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干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
諸業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債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眾生,追之不暫離,如珂梨羅刺,是業佛所說。
如風不入實,水流不仰行,虛空不受害,無業亦如是。
諸業無量力,不逐非造者;果報時節來,不亡亦不失。
從地飛上天,從天入雪山,從雪山入海,一切處不離。
常恆隨逐我,無一時相舍,直至無失時,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說一切諸業障悉得解脫。
(所以,說一切眾業障全得解脫。
) 【經】巧說因緣法。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
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業;餘七分,名事。
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這叫十二因緣。
此中無明、愛、取三事,叫煩惱;行、有二事,叫業;剩下的七部分,叫事。
此十二因緣,開始兩種(無名、行)發生在過去世,後兩種(生、老死)發生在未來世,中間八項(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發生在現前世。
)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
(這裡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此煩惱與業輾轉互為因緣,業與苦輾轉互為因緣,苦與苦輾轉互為因緣,苦與煩惱輾轉互為因緣。
煩惱與業輾轉互為因緣,業與苦輾轉互為因緣,苦與苦輾轉互為因緣,此叫展轉更互為因緣。
過去世一切煩惱,這叫無明。
)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
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情、塵、識合,是名為觸。
(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所以稱為行。
從行生垢心,是身的初因,如犢子識母,因為自相識,稱為識。
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其所住色,這叫名色。
此名色中生眼等六根,這叫六入。
根、塵、識合,此叫觸。
)從觸生受。
受中心著,是名渴愛。
渴愛因緣求,是名取。
從取後世因業,是名有。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
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
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
(從觸生受。
受中心纏愛不舍,這叫渴愛。
因為渴愛而尋求,這叫取。
從取生業為後世因,這叫有。
從有還受後世五蘊,這叫生。
五眾從生到熟至壞,這叫老死。
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
)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凈,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
是十二因緣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為人演說,是名為巧。
(如果一心觀察眾法實相清凈(實相清凈:法本不生,實相既是沒有,畢竟空。
),則無明盡,因無明盡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都盡。
此十二因緣相,這樣觀察理解能方便不著邪見,為人演說,這叫巧。
)複次,是十二因緣觀中,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為巧。
如說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
(又,在觀察十二因緣中,斷法愛,心不著(著既是愛,愛既不願舍離,不願舍離既是著),知道實相(一切法畢竟空),這稱為巧。
如說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痴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
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舍痴際,應無所入。
」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為坐道場,得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痴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
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舍痴際,應無所入。
」這樣觀察十二因緣生起的人,就是坐道場,得一切種智。
)【經】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論】阿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說。
劫義,佛譬喻說:「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
(【論】阿僧祇的意思,菩薩的意思品中已經說了。
劫的意思,佛譬喻說:「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過一百歲,拿細軟衣來擦一次,把此大石山擦完,劫仍然沒有結束。
)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
菩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脫眾生。
」願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眾生,斷諸結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願。
(四十里大城中裝滿芥子,不[既/木]使平;有長壽人過一百年,來一次取一粒芥子,芥子取完了,劫還沒有結束。
菩薩在無數這樣的劫中,發大正願度脫眾生。
」願叫大心要誓,必度一切眾生,斷眾結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稱為願。
)【經】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粗。
【論】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悅。
如偈說:
(【論】因拔除了瞋恚的根,消除了嫉妒,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斷除四種邪語,而得顏色和悅。
如偈說:)若見乞道人,能以四種待;初見好眼視,迎逆敬問訊, 床座好供養,充滿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過妄語毒,兩舌惡綺語,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欲度諸眾生,除四邪口業,譬如馬有轡! 【經】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論】大德故,堅實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如偈說: (【論】因為行滿德高,有真實不破的功德智慧,得最上辯陀羅尼,在大眾中得無所畏。
如偈說:)內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無內,但示有其外。
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
複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
以是故,於大眾中無所畏。
如偈說:(又,因為成就無畏法時,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定、智慧、語議等都已成就,所以無所畏。
因為這些原因,在大眾中無所畏。
如偈說:) 少德無智慧,不應處高座,如豺見師子,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應處師子座,
譬如師子吼,眾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集,故無所畏。
如偈說:(集聚了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所以無所畏。
如偈說:)若人滅眾惡,乃至無小罪,如是大德人,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無惱,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複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經中說。
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說。
(又,因獨得菩薩無所畏,如毗那婆那王經中說。
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前面說的。
)推薦閱讀:
※易傳》文白話解(彖上)※〈天玉經〉白話釋解※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王驤陸居士著※大智度論白話譯(第二冊67)※十神正官白話詳解
TAG:白話|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智度論白話譯(31) - GetIt01
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大智度論白話譯(31) 問道人譯《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相傳為龍樹菩薩(約公元150年至250年)...
- 2大智度論(白話)共50冊
Abstract, 《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注釋,為龍樹晚年的著作。此書對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方法、僧伽等的解說甚為詳細,可說是當時的佛教 ...
- 3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 智度大道佛善來,智度大海佛窮底,智度相義佛無礙,稽首智度無等佛。 有無二見滅無餘,諸法實相佛所說, ...
- 4大智度論白話譯(79) - GetIt01
大智度論白話譯(79) 卷第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大智度論卷第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經】「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
- 5大智度論(白話本) - 中文百科知識
大智度論(白話本),大千出版社1998.12出版。內容簡介《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注釋,為龍樹晚年的著作。此書對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