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補給站- 心理學與生活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Konrad Lorenz的 Imprinting (銘印-古典版). Konrad Lorenz - Imprinting. Fi3021. 1370 suscriptores ... A I 人工智慧:Imprinting (銘印-科技版) ... 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課程資訊首頁最新消息課程說明課程進度教材與參考授課教師 學習資源上課ppt.「心理學」教科書影音zoneBrainRules學習網課程補給站 社群學習學習夥伴主題回饋討論海倫凱勒的學習與溝通小組專區 網站指南使用方式協作平台地圖 相關連結返回共同科(GeneralEducation)返回本課程入口頁寫信給老師 4253天前是社會行為 最近的協作平台活動暢所欲言由wuss移除由wuss移除的附件Email_Page_Untitled由wuss移除戲二19731034廖子萱由廖子萱建立提醒:期末作業的參考資料由wuss建立期末作業609上課前交由wuss建立ViewAll 課程補給站 精選好文連結《大腦當家》序及前言摘錄洪蘭:大學生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洪蘭:探索大腦奧秘,發現每個人天份Imprinting(銘印)形塑人類文明的神經元 訂閱文章 形塑人類文明的神經元 張貼者:2010年3月29日晚上9:10chiaweichang   [ wuss已於2010年4月7日上午11:15更新 ] 精彩影片請按下面連結:簡體中文:http://dotsub.com/view/a5da7e5d-7f47-4455-a131-fcc3b1108709英文版: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vs_ramachandran_the_neurons_that_shaped_civilization.html Imprinting銘印 張貼者:2010年3月23日凌晨2:00chiaweichang   [ 已更新2010年3月23日凌晨2:13 ] KonradLorenz的Imprinting(銘印-古典版) KonradLorenz-ImprintingAI人工智慧:Imprinting(銘印-科技版)AI人工智慧:Imprinting 洪蘭:探索大腦奧秘,發現每個人天份 張貼者:2010年3月9日下午6:10chiaweichang 影音簡介/在世界急速變遷的今天,大學中所學的專業知識,可能在畢業後5到10年間完全過時。

如果 念大學的目的是為自己加值,究竟為什麼要念大學?天下雜誌專訪張曼娟、洪蘭、陳文茜、易智言與王偉忠,從語文、閱讀、社會參與、哲學思考與自律能力五個面 向,來談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資料來源:天下影音 洪蘭:大學生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張貼者:2010年3月4日凌晨1:47chiaweichang   [ 已更新2010年3月4日凌晨1:55 ] 洪蘭/20091207聯合報天下雜誌最近公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在五千多份的問卷中回收了近八成,所以這個抽樣是具有代表性的。

他們問: 「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

這一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 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 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 鳴。

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 另一邊去,逃脫電擊。

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忍 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美國政府認為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

因此天下 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最近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 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

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當國家投資這麼多錢到高教上,而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時,我們需要徹底檢討高等教育的課程了:為什麼我們的訓練趕不上時代的需要?為什麼我們 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覺得自己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意義?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是個倒金字塔,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 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一棵沒有根的樹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這兩份調查讓我們看到教育必須務實、腳踏實地從小做起,不是用錢去砸「百大」,生命教育不應該再在教室中上課,而是讓孩子大量閱讀偉人傳記,建立他心中的 人生楷模,再帶他們去生活中實做,了解人生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696 《大腦當家》序及前言摘錄 張貼者:2010年2月28日晚上11:35chiaweichang 撰文/JohnMedina     請在大腦中心算8,388,628×2,你能在幾秒之內得出答案嗎?有一個年輕的男孩能在幾秒之內得出上面那個 數字的二十四倍是多少,而且每一次都算對;還有一個男孩可以告訴你現在是幾點幾分,甚至把他從睡夢中叫起來,他也能正確的說出時間;有一個女孩可以正確的 告訴你六公尺外某個物體的尺寸;有一個女孩六歲時就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充滿活力的畫作,在紐約麥迪遜大道的畫廊開過個人畫展。

然而上述這些孩子都學不會自 己綁鞋帶,他們的智商都不到五十。

大腦實在是一個神奇的東西。

你的大腦也許稱不上怪,但實在是一個奇特的東西。

它可以算 是地球上最精密的訊息轉換系統,可以從一片漂白過的木頭上看到一個小黑點,然後推測出它的意義。

為了要達成這個奇蹟,你的大腦送出電流,在幾百公里長的神 經纖維上快速奔跑,你在不到一眨眼之間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作業,而這些神經元小到幾千個神經元可以一起擠到本句的句點中。

你剛剛就是在進行這項作業,但是你 不自覺。

同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這帶來奇怪的後果:我們試著一邊打手機一邊開車,但是在「注意」 這個功能上,大腦其實是不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的;我們製造出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但是緊張其實對生產力是不好的。

我們的學校就設計得很緊張,所以真正的學 習大部分是在家庭中發生—假如殺傷力不是這麼大的話,這件事其實是很好笑的。

你可以怪大腦科學家很少跟老師和企業家談話,也不跟教育主管、會計師、教育督 察和公司總裁談話。

除非你家裡客廳的茶几上擺的是《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of Neuroscience),否則你根本不會知道神經科學發生了什麼事。

這本書就是想把你從圈外人變成圈內人。

大腦運作的十二條規 則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你知道大腦運作的十二條規則。

我把它稱為「大腦守則」,我會先告訴你每一條規則的科學證據,然後告訴你如何應用到 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應用在學校和職場的表現上。

大腦很複雜,每一個主題我只能選一些你馬上可以聯結到生活上的資訊,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希望都是你可以 接收的。

你也可以上網www.brainrules.net找到本書的實例,一邊閱讀書中的章節,一邊看線上的示範。

你會碰到下面的例子: ● 對剛開始學習的人來說,我們是無法在書桌前面坐八個小時的。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我們是在運動時,同時發展我們的大腦。

我們的祖先一天要走二十公里去覓食, 大腦仍然渴求那種經驗,尤其對我們這種整天坐辦公室或教室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這是為什麼運動會增加我們的腦力﹝這是大腦守則1﹞。

有運動的人的長期記憶 比每天躺在沙發上不動的人強,他們的推理能力、注意力及解決問題能力也比較好,我認為我們應該把運動融入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和課堂中。

● 假如你參加過研討會,看過主講人一張又一張的播放投影片時,你一定會發現人無法對無聊的東西集中注意力﹝大腦守則4﹞。

你有幾秒鐘的時間去捉住人們的注意 力,然後大約可維持他的注意十分鐘左右;在九分五十九秒時,你一定要再做些什麼事來重新捉住他的注意力,使他能再注意十分鐘,這件事必須是情緒性的和跟主 題相關的才行。

同時,大腦也需要暫時休息一下,這是為什麼在本書中,我用故事來闡明我的論點。

● 你曾在下午三點鐘左右覺得疲倦嗎?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很想小憩一會兒,假如你暫停工作去休息一下,稍後的效率會更好。

有一個研究發現,二十六分鐘的小憩,增 加美國太空總署飛行員表現的百分之三十四。

你前一晚睡眠是否充足也會影響第二天的心智表現—睡得好,就記得清楚﹝大腦守則7﹞。

● 在本書中,你會讀到有一個人可以一次讀兩頁書,一隻眼睛看一頁,而且過目不忘,永遠記得書上寫的東西。

大部分人是忘的比記的多,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重複背誦 才會記得﹝大腦守則5﹞。

當你了解大腦的記憶規則後,你就了解為什麼我很反對家庭作業的概念。

● 我們將會探討為什麼兩歲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他們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大腦想要探索的強大驅力造成的外顯現象。

嬰兒可能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但是他們非常 了解要怎麼樣獲得外面的知識,我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大腦守則12﹞,這個渴望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即使生活在人造的環境,探索的需求仍然活在我們的血液 中。

沒有處方 本書每一章末的總結都不是處方,它們是需要真實世界研究的呼喊。

這個理由來自我的職業。

我的專業領域是精神疾病的分子生物學基礎,但是 我真正的興趣是想了解基因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在我的專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研究專案的私人顧問,我是發展分子生物學家,專長在基因和行為上,有幸接 觸到無數的染色體和心智功能的研究專案。

在擔任私人顧問的時候,我偶爾會看到一些文章或書籍宣稱根據「最新大腦發現」,他們可以改變我們 如何學習或做生意;剛開始我很驚慌,擔心自己是不是漏讀了什麼重要論文。

我會說許多大腦科學的方言,但是我卻不知道有這種保證成功的學習和經商方式。

事實 上,假如我們真的了解大腦如何端起一杯水來喝,這會是一個重大發現。

(譯注:作者很含蓄的說出坊間那些賣偽大腦科學的廣告是無稽的。

像他這種會說很多大腦 方言﹝即從分子生物學到細胞系統到行為層次都精通﹞的人也不知道這個「最新發現」時,這個發現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你不需要驚慌,你可以訓練自己的眼睛去 發現那些不實的廣告,就像大腦研究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實的一樣。

這本書呼籲要有更多的研究,因為我們對大腦知道的還不夠多,無法開出處方。

本書像打預防針, 使你對「莫札特效應」、左腦/右腦人格,和讓你的孩子在子宮裡就聽英文錄音帶會使他以後上哈佛大學這種神話免疫。

回到叢林 我們對大腦的知識來自研究大腦組織的生物學家、研究行為的實驗心理學家、研究細胞組織和行為關係的神經科學家,以及演化生物學家共同的 努力。

雖然我們對大腦究竟怎樣運作知道的不多,但是演化的歷史告訴我們:大腦是為了在不穩定的戶外環境中生存才發展出來的,在當時的環境中要達到這個目 的,需要持續不停的動作,我把這稱為「大腦的表現封套」(performanceenvelope)。

本書的每一個主題─運動、生存、 大腦迴路、注意力、記憶、睡眠、壓力、感官、視覺、性別及探索─都跟這個表現封套有關。

動作會變成運動;環境的不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非常有彈 性,讓我們可以透過探索來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使我們可以在戶外生存下來,這表示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注意某些東西,放棄對某些東西的注意,也代表我們需要 對某些東西有特別的記憶。

雖然幾十年來,我們都把大腦關在教室和辦公室之中,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是建構來在叢林和大草原中求生存的,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脫離這 個表現封套。

我是個好人,但我是個壞脾氣的龜毛科學家。

能夠出現在本書的實驗研究都需通過波音公司(Boeing Company,我曾擔任它們的顧問)某些同仁口中的麥氏龜毛測驗(MedinaGrumpFactor, MGF),這表示我所採用的研究必須發表在同儕審定的期刊上,而且它的效果必須成功的被其他實驗室驗證。

許多我所採用的研究已經被人重複過幾十次,結果是 很穩定的(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很多延伸的參考資料沒有列在書中,但是你可以瀏覽本書的網站:www.brainrules.net)。

這 些研究,整個來說,帶給我們什麼訊息呢?基本上可以說:假如你要創造一個直接與我們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教育環境,你會設計出我們現在的教室;假如你 要創造出一個直接與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職場環境,你會設計出使用小隔間的辦公室。

假如你想改變,必須拆掉原有的,一切從頭來過。

從 很多方面來說,這本書就是要你從頭來過。

  書影摘自:博客來,Amazon 1-5of5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